居士受五戒时有什么仪式,要注意什么

居士受五戒时有什么仪式,要注意什么,第1张

道教五戒:

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

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五戒失一则命不成。

《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人,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即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所受戒律。

一、不杀生。

二、不荤酒。

三、不妄语。

四、不偷盗。

五、不邪*。

扩展资料:

一、持不杀戒的功德。

大乘以不杀戒为首,*戒次之。小乘以*戒在先,杀戒居次,厌离生死,必须断*欲故。菩萨利生为事业,宏法是家务,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普度九法界众生,皆成佛界,开显有情的自性,本来平等,由是杀一条性命,就是杀未来诸佛,过去父母;

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此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尔杀尔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这里所讲“男女”通指六道皆有男女故。

心地观经中有报众生恩,指近说飞禽走兽,羽毛麟甲,就远说六趣四生,此等众生,从无始来互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儿女,但今妀头换面,睹面不识!由是不但不知报恩,并且互为杀害,背恩亡义,真可怜悯!

如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说:“生养不得杀生,死亡不得杀生,结婚不得杀生,祝寿不得杀生,宴客不得杀生,祭鬼神不得杀生!”详看放生文可知了。地藏经说:“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

三世因果经说:“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戒杀放生人”所以不杀生的功德,就能感无病长寿和众生有缘,及世界和平等报,下再引诸经论作证:

(一)罪福报应经说:为人长寿无有疾病,身体强壮,从持戒中来。喜杀生者,后生水上浮游也,朝生暮死。

(二)正法念经说:若先世有杀生业,寿命短促,疾速命终。

(三)毗娑沙论说:若人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劫。

(四)楞伽经说:诸恶罗刹,闻佛说法,悉舍恶心,止不食肉,递相劝发菩提之心,护众生命,过护自身。

(五)大庄严论说: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脱衣服,触恐比丘告人追捕,欲尽杀之,中有一人语曰:比丘之法不伤生草,还以生草缚其手足而去。

比丘等恐犯禁戒,不断草缚,相与伏处,待人解救!至于次日,国王出猎,见而问之,得其实情,国王为所感动,解其草系!说偈赞之,并延比丘至国,从受皈戒。

(六)苏摩王经说:释迦往昔曾做大力毒龙,力能返国移山,一日受斋戒,静卧山上,被人剥其皮,赤肉在地,又被诸虫唼食,自知持戒,后果晒死!

(七)大庄严论:一比丘抵卖珠家乞食,恰巧一粒真珠落地,被鹅所吞,珠师以为比丘盗去!逼打鲜血淋流,鹅来吃血,无意打死!比丘才说珠被鹅吞腹中,剖之果在,珠师向比丘自责坦白!并证其戒德。

二、持不*戒的功德。

吾人出家为佛弟子,欲要断除烦恼,了脱生死大事的,必先*戒清净,皎如冰雪,不但色身上禁止行*,就是心念中亦不起染污,这样持净戒,此人精气饱满,无病长命,肌肤润泽,相貌丰彩,冬不畏冷,夏不怕热,无论修那一种法门,若念佛容易一心不乱,参禅即得开悟,持密亦能相应。

古人所谓:“人生若能透得此一关,即是出尘的阿罗汉。如天请问经偈云:“少欲最安乐,知足大富贵,持戒恒端严,破戒常丑陋。再引经来证明持*戒的功德:

(一)譬喻经云:有大迦罗越子,端正聪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日乞食至一大家,妇寡*欲,欲与比丘行*,比丘不从,妇怒呼婢抬置火坑中,逼之使从,比丘言且止,容我计较,即自言,我入火中,为一死耳!若因持戒死,可得生天,如破戒犯*,死堕地狱,无有出期!

便跃身入火,火忽化为冷水,比丘无损,妇大惭愧,乃送比丘安徐而去。

(二)贤愚因缘经云:安陀国有一沙弥,奉其师命到供养主优娑塞家,催迎食供,时优婆塞全家外出,只留一女守门,女见沙弥,心生欢喜,欲火炽盛,以诸妖媚,强追沙弥成*,沙弥不能脱身,乃自禁戒,污佛法僧,乘女闭门,拾得刺刀,遂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盘处。

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护持禁戒,舍此身命,愿所在生,出家学道,净于梵行,漏尽成道,即刎颈死!国王得闻,亲往作礼,赞其功德,而旌奖之。

三、持不盗戒的功德。

盗有能盗人,通于七众弟子,所谓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所盗的物,统指男女牛马猪羊猫狗鱼龟等动物;金银宝玉七珍,山石泥沙等矿物,柴草竹木蔬菜花果等植物,飞机洋船火车,衣被用具的器恤。

总而言之,无论正报依报,万事万物,非已所有,皆不得故取,不但一针一草不能盗。同时尽己所有,随力随能,有施众生,如此持戒生多功德,今生人见欢喜,将来荣华富贵,因果经说:“今生富贵为何因。皆由前世不盗布施人。”

如梵网经第二盗戒说:“若佛子:自盗、教人盗,方便盗,咒盗盗因、盗绿、盗法、盗业,乃至鬼神有主劫贼物,一切财物,一针一草,不得故盗,而菩萨应生佛性孝顺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乐,而反更盗人财物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四、持不妄语戒的功德。

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话、有则言有无便言无。如自己没有才能,缺乏福德,家庭中几人,生活如何困难!一一真实不虚,同时对于他人分上,智者言智,愚者言愚,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亦然,金刚经说:“如来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所以说三世不打妄语,舌根能伸到发际,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意表信心,释迦与诸佛,金口不虚,极乐弥陀,愿力宏深,吾人若能信愿念佛,决定往生,古德说:“弥陀甚易念,极乐甚易生,”

诚者不诬。又如释迦往昔做普明王的时候,受佛禁戒,一天游华园,被班足王捉去!在那里悲泣!问曰:“你何怕死如此。”答曰:“非为怕死,因我持不妄语戒,今被破了!”

这样才答应他回宫七日转来;普明王还到宫中;开大布施,请百法师升座说法,第一法师说四无常偈曰:“劫火终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飘,二仪尚殒,国有何消。

详阅仁王般若经。他七天之后,再还见斑足,为说此偈,亦为开悟,如是展转相说,皆得明心见性,大家共同住此修道,故称王舍大城,前来不妄语戒的功德竟。

五、持不饮酒戒的功德。

酒的种类很多!若有米麦花果葡萄等做成,若果米不做酒的话饭能长养诸根,维持生命,酒不能当饭吃可知!酒的过失,到下文详说。

不饮酒有什么功德。慧性清净,知行端正,恭敬三宝,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至于持斋念佛,禅观学密等功行,皆易得力,饮酒反此!同时有五位护法神,日夜卫护。五戒中前四是性戒,第五饮酒是佛遮戒。以上别说持戒功德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五戒

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佛教徒第一步必须受三皈依法,即归顺、依附佛、法和增三宝。“皈”字还有反黑为白的意思,即将黑色的罪业,转为白色的净业。在家的男女教徒进入佛门后,必须求一位法师为他接皈依法。这位师父系代佛宣化,告诫弟子皈依“佛”后,宁舍身命终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后,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后,终不皈依外道邪众。受三皈有一种简单的仪式,叫“方便皈依”。如果举行正式三皈仪式,须两个小时左右。所谓五戒,第一是不可杀生,第二是不可偷盗,第三是不可邪*,第四是不可饮酒,第五是不可妄语。受五戒也有一种简单仪式,叫“方便五戒”。行正式的五戒须经过类似比丘的受戒仪式,一般由法师传授。佛教徒在受了三皈五戒后,方能称为“居士”。受大戒又叫受“比丘戒”,即具足戒。出家僧尼都应遵守不杀、不盗、不*、不妄、不酒,不著彩色衣服和用化妆品、不视听歌舞、不睡高床、不过午食、不蓄财宝的十种根本戒,并由此再扩充为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的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戒者,不但行动上不能犯戒,而且思想上也不能有犯戒的动机。传授戒法,根据《归戒正范》,要由三师《得戒、教授、羯摩)、七证(七位高僧证明),才能圆满戒法。过去,比丘和比丘尼受戒时,要在头上烫十二个香洞,现在中国佛教协会根据广大教徒的意见,决定受戒时不必再燃香疤。

佛教五戒

邪*是对在家人而说在家人的家庭是夫妇组合,简单说与配偶之外的人行*既是邪*夫妻之间是正*,不算邪*在家人受持八关斋戒期间,与配偶行*也是邪*恶业里的邪行是两两交会,形诸身口,有动机有行为之后,邪*即成立所以意*在恶业里不算邪*之列

邪*的情况,分三个方面1,行*的物件

1,他人的配偶自己已经结婚,与他人的配偶行*属于邪*自己没有结婚,他人配偶没有离婚行*也是邪*如婚外恋

2,出家的人比丘比丘尼

3,未成年的人

4,同性恋

5,法律不允许的人如在监狱里的人

6,佛制戒律,根据当时印度社会情况在家人与妓者行*,给与金钱可以但妓者已经接受他人之前给钱,这个期间与妓者行*是邪*这是当时情况十恶业不造的前提,是不能违反本国制定的法律那么在中国的法律,给妓者钱与其行*,也是邪*

7,自己的亲属,近亲

与这些人物件行*,所造恶业都大

2,所做邪*的地点

1,寺院里

2,自己家里的佛堂里或者有经书佛像所在的地方

3,野外坟墓,荒原

4,大众前

5,有持戒人修行的附近师长父母朋友面前

地点这些方面行*,所造恶业都大

3,所做行*的地方

1,口

2,

3,

这三者所造恶业重

4,行*的时间

1,女性月经期间

2,女性临产期间产后期间

3,女性哺乳婴孩时

4,受持斋戒期间

5,身体患病期间

6,行*次数过量,超过五次

7,饮酒过度之后的时间

8,空腹,*欲前后要行走十里路程的情况

9,严寒酷暑的时间大雷雨日食月食等等天气不正常的时间

10,白天

以上行*的时间,造作恶业重,并影响身体健康是在家人夫妻范围内,可以行正*,引发成为邪*的情况

什么叫做不饮酒呢?关于酒的概念,在经书中讲过很多,包括谷酒、酒粉、能醉、放逸之物等等。这些都是释迦佛在世的时候,也即两千多年前,世人所享用的酒类。其中的谷酒,也就是至今尚存的、用粮食酿制的酒类;所谓“酒粉”,是指带有酒精成分的粉末,用其泡水便可成为酒;所谓“能醉”,是指该酒必须具有使人喝醉的能力,如果无论怎样喝,也不会喝醉,就算不上是酒;所谓“放逸之物”,也就是指能醉,因为在醉了以后,就会放逸、懒惰、不精进、丧失意志,所以称为放逸之物。无论如何,只要有酒味,能使人喝醉,则不管是白色、红色、还是其他颜色,都称为酒。

饮酒的概念,就是要一口口地咽下去。经书规定,只要吞下了超过一滴的酒,就算犯戒。如果是外用,虽然通过毛孔也可以让酒类进入身体,但却不属于饮酒。甚至在口腔需要消毒时,用酒类漱口,然后吐出的行为,也不算犯酒戒。

有些食品以及药物里面也含有酒的成分,如果在食用或者服用的时候,发现有酒的味道,就应当用其他的食品和药物代替。如果在这些食品以及药物中,酒的味道并不明显,则即使食用或者服用也不算是违犯酒戒。

另外,如果将一公斤的酒熬到只剩下半公斤,在原有的酒味以及醉人的能力已经彻底消失以后,用来泡药服用以治疗疾病,就不算是犯戒。

另外一种情况我们以前也讲过,就是在灌顶或者会供的时候,也不能直接喝酒。在密宗会供的时候,食物一般是用右手来接,而液体状态的饮料一般是用左手来接。在接受酒类的时候,只需用左手的无名指沾在酒里,然后涂在嘴唇上,就既表示已经接受誓言物,同时也没有违犯酒戒。

为了工

佛教中所说的“持五戒,修十善”具体是指什么

居士戒、别解脱戒要修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徒都要修十善,

就是十善业,其中身体做的三善业是不杀生而能够放生、不偷盗而能够布施、不邪*修梵行,语四善业是不妄语说真实语、不两舌说和合语、不恶口说柔和、不绮语说有意义语,意三善业是不贪安住无贪心、不嗔安住无嗔心、不痴无邪见。

什么是佛家五戒,

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佛教中的持五戒修十善指的是什么??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恶口,五、不两舌,六、不妄语,七、不绮语,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

"居家修行 持五戒 修十善"是什么意思?

居士五戒“杀、盗、*、妄、酒”,五戒的具体内容 。

一、不杀生戒

杀戒最基本的是自己不杀和不指使人杀,杀的物件主要是人或动物。

杀业成立要有三个条件,即有杀心,有杀行,被杀着死(或杀伤)。如果你光有杀心,无杀行,这杀心是不好的,但构不成杀业;如果有杀心有杀行,但对方未死伤,也构不成杀业,只是这行为本身是不好的,从戒律角度讲,有破戒的意味。如果无杀心,有杀行,导致被杀者死呢?比如像开车,无意间辗死马路上的一只蚂蚁,那因为你本身只是开车,而并未关心蚂蚁的生死,也即无杀心,所以从戒律上讲不算破戒。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人随便开车压死蚂蚁,还是一定要尽量小心,爱护一切生灵,避免造罪。因为这还是有罪会遭恶报的,只是很小而已,比如被人无意间踩一脚什么的。

杀戒包括伤害人或动物的一切攻击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都会造成很大的嗔恨,并且也为诸佛菩萨一切善神所不喜。比如如果你未杀人,但你把人打残废了,乃至把人弄瘫痪,或者弄瞎,或者毁容,那这些行为,依据其程度,罪业可能比杀人还要重,因为这些情况下对方受的苦,以及对你的嗔恨,可能比杀了他还要大。考虑到连辱骂别人也可能遭大恶报,为佛门戒律所不允许,所以伤害行为更是戒律所不允许的。

二、不偷盗戒

不偷盗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抢。其次,各种非法获利行为都属犯偷盗戒,有的甚至比单纯的偷盗更严重。所以这个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路上拣到东西,看看周围无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盗戒?

如果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盗戒。但通常情况下,物品不会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只是主人一时把它丢在哪儿了。对这样的物品,最好还是让它放在那儿,自己在旁边守着,等主人回来拿。如果等了一段时间没人来拿,一个选择是可离开,另一个选择是可真诚出于想物归原主又怕自己离开后被别人拿走的原因,先拿走,然后设法寻找物主。如果最终实在找不到物主,最好应上交国库,否则若是自己用,也可以,但只要知道物主了就应立刻归还。

至于如果是拣到东西,明知物主是谁而不还,就更是明确的犯偷盗戒了。

拣被认为的无主之物的罪业比直接偷盗小一些,果报是自己容易丢失东西。

2,经营非法行业赢利,比如卖假冒伪劣产品、或者赌博、贩毒等,虽不是直接偷盗,亦犯偷盗戒。

卖假冒伪劣产品,则不但犯偷盗戒、妄语戒,而且如果卖的假冒伪劣产品损害到了人的身心,还要承担损害人的罪责。

比如如果卖的食品,有过量农药、或者是病肉、或者用了抗生素,或者卖的净水不净,这些卖的人都要承担罪业,贪赃枉法的质检人员也要承担罪业。

所有以诈骗行为获取不义之财均属不偷盗戒所严禁的。

贩毒,因为人吸毒不但催跨身体而且死后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贩毒者遭的果报可能极重。

菸草业虽是合法行业,但因吸菸也对人身体非常不好,并且死后也很可能业感地狱,所以也是个极恶劣的行业。这将在下面“不饮酒戒”一段中详述。

3,偷税漏税亦犯偷盗。偷的是很多其他人的钱,损害的是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其罪业大小则要具体分析。如果是过于高税收的国家时代,税制本身不合理,乃至有的农民若交了税自己得饿死,那应该是制定这种不合理税法的人有罪,而拒不交税的农民是无罪的。如果税制正常,那偷税漏税当然是偷盗。

4,贪污受贿亦犯偷盗戒。并且这个偷盗往往还伴随很多其他罪业,所以危害往往更大,果报也会更大。

其罪业大小则也要具体分析。如果一位官员在一件事情上作的贡献很大,而没有什么合理的奖赏,比如努力上了一个很赢利的专案,或者创新的使用了一个很好的策略,以致为国营企业或地方财政获得了很大的额外收益,比如1亿元,而根据政策奖赏却很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八戒不是什么猪悟能,楼上的不知道你就不要瞎讲,八戒是指八关斋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非梵行(就是不*)、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著香花蔓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七不非时食、八条不坐卧高广大床十戒是指沙弥和沙弥尼所受持的。五戒八戒是在家居士所应守持的,后面十戒主要是出家的沙弥所受持的,不便说出,因为出家戒律在家信徒是不能知道的

佛法中的五戒是指哪五戒?

佛教五戒 五戒的内容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众生平等。佛说众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佛所说的众生,不单是指人,而是胎卵溼化,四生之属皆包括在内。因此杀生戒不单是不伤害人的性命,进而亦不得伤害畜生虫蚁的性命。不但戒直接的杀害,而且戒杀因杀缘;如渔猎者为直接杀害,而贩卖猎具渔网者亦为间接的助杀。

佛于《十善业道经》中说,不杀生有十种利益,是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悲;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或有人说佛门戒杀,若暴乱入侵,岂不是要伸长脖子等死其实不然,佛戒以一已私欲而伤害生命,至于执干戈以卫社稷,正是慈悲勇猛的表现。《大法鼓经》载:“譬如波斯匿王,与敌国战,时彼诸战士,食丈夫禄不勇猛者,不名丈夫。”由此可知佛门戒杀,无碍于保卫国家。

二、偷盗戒:社会上的偷盗,有直接、有间接,有有形、有无形。例如小偷窃取、强盗抢劫,是直接的盗,贪官污吏的贪污舞弊是间接的盗,勒索诈欺、抵赖债务,是有形的盗,假公济私、浑水摸鱼是无形的盗。总之,不与而取,或以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财物,都叫做盗。 佛说不偷盗也有十种利益: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受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三、邪*戒:佛门四众弟子,有出家在家之分,出家者根本戒*,在家者只是戒邪*。所谓邪*,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足以为邪*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佛说如离邪*,亦有如下数种利益: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安莫能侵。

四、妄语戒:未见言见,见言不见,虚伪夸张,藉辞掩饰,皆为妄语。妄语不但欺人,而且自欺。

佛说若离妄语,有下列诸种利益:一、口常清净,优钵花香。二、为诸世间之所调伏。三、发言成证,人天敬爱。四、常以爱语安慰众生。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服。

五、饮酒戒:有人以为以净财沽酒而饮,无损于人,为何也列为戒条殊不知酒能乱性,人间许多罪恶。莫不以酒为媒介。四分律载饮酒有十过三十六失,如坏颜色、无威仪、损名誉、失智慧、致病、耗财、 、不敬、坠车、落水等等。智者举一而反三,由此可知酒之为害了。

佛门五戒,与我国五常之义相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而五戒中的不乱杀近于仁,不偷盗近于义,不邪*近于礼,不妄语近于信,而不饮酒理智清醒,则近于智。儒家以五常为做人的标准,佛门以五戒为未来获得人身的条件。然而守五戒,只是消极的戒恶。消极的戒 恶不是佛法的究竟义,所以进一步鼓励人积极的为善。

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是什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1、无杀意,慈念众生,不得残害蠕动之类;

2、无贪意,思念布施,却悭贪意;

3、无*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

4、无妄语,思念至诚,言不为诈,心口相应;

5、不饮酒,不醉迷,去入逸意;

6、无求安,不著华(花)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

7、无求安,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

8、奉法,时过中不食。 十戒(1)不缺戒︰谓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并且常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界。若犯净戒,则如器已缺损,无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

(3) 戒︰持波逸提等而无毁,若有毁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杂戒︰持定共戒,心住禅定,不杂欲念,不念破戒事。

(5)随道戒︰声闻初果之人随顺四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

(6)无著戒︰二乘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著。

(7)智所赞戒︰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为智者所赞叹。

(8)自在戒︰亦是菩萨化他的大戒,谓菩萨化他妙用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

(9)随定戒︰菩萨随首楞严定,现诸威仪,利导众生,虽威仪变现,而任运常静。

(10)具足戒︰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

佛教中的戒,因有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有五戒: 一、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戒:谓人若*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行(包括邪*及一切五欲之境的放逸之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离贪欲、离嗔恚、离邪见。

三皈五戒要去寺院,由出家僧众主持仪式来给你传授,五戒可一次性全授,也可以分开授。梵语里男居士叫优婆塞,你受持三、四条戒叫多分优婆塞;受持二条戒叫少分优婆塞;受持一条戒叫一分优婆塞:五条戒齐受叫满分优婆塞,只有五戒全部受持,才能叫做合格的五戒居士。

以上就是关于居士受五戒时有什么仪式,要注意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居士受五戒时有什么仪式,要注意什么、佛教受五戒是什么意思、在家居士能受五戒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6167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