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集解30】君子不器

骅骝2023-05-02  16

论语·为政2·12  子曰:“君子不器。”

大意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以固定的功用来局限自己的潜能。

“不器”二字,大致有以下四种解释:

一是杨伯峻先生解为“全才”,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只具有专门用途,而应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古人曾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盖因古代知识范围狭窄,故对儒者做此要求。然孔子也曾对子贡云:“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15·3)孔子说他的学问并非来自于博闻强识,而是有一个基本的道贯行始终。孔子看重的是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能“一以贯之”,一通百通。可见以才能的多寡论“不器”,并不符合孔子的本意。因为才能样数再多、再全,也还是一种有一种的固定功用,彼此并不相通,并未离乎器者矣。

二是“通才”。朱熹在《集注》中言:“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一材一艺而已。”“体无不具”,是指心中掌握了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即道也。“用无不周”,是指对世间的万千变化无不能从容应对。孔子在《论语》里评价鲁国的孟公绰,说他“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14·11)孟公绰廉静寡欲,做晋国公卿赵氏、魏氏的家臣,能力是绰绰有余的,却没有才能来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用之周”是指为赵、魏老,薛、藤大夫无不可。孔子下可做乘田、委吏,中可为治国能臣,上又能通达天命,匡扶道义。徐英《论语会笺》融会古注说:“器者拘于一用,譬如耳、目、口、鼻不能相通。故君子之学,不可拘于一器,必求其才之通,识之达,然后可以用周于天下矣。”可见,君子之才,不贵乎多矣,而贵乎通矣。以何通之?我以为,就是孔子所强调的忠、敬、诚、信、笃学、深思等等的精神品质和生活态度。在孔子眼里世上的事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他学习的对象,探索宇宙大道的工具,每件事他都会全身心地投入,饶有兴趣的去学去做,这种精神态度就是“道”,拥有这种精神品质,就是“不器”。

三是抵制异化。这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解释。随着科技日益发达,分工日益细密,掌握专门技艺,也就是把自己锻造成为某一种“器”,既成为我们谋生的手段,也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正如米兰·昆德拉揭示的:“科学的兴趣把人推入了一条专门化训练的隧道,看不清他自己”,最终陷入海德格尔所谓“对存在的遗忘”——也就是由“人”异化成了“器”,成了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李泽厚说:“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从科技成果到权力意志到消费广告)的奴隶。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这才叫作‘活’。”君子虽不一定“不器”,但仅仅成为“器”则一定不是孔子心目中的君子。钱穆说:“一切知识与学问之背后,必须有一活的人存在。否则知识仅如登记上账薄,学问只求训练成机械,毁人以为学,则人道梏而世道之忧无穷矣。”

盖成“器”所需的只是训练,成“人”所需的才是教育。英国艺术史家克莱夫·贝尔在《文明》一书中力辨训练是为了获取谋生的技能,而教育则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生活从而享受生活中更为高尚的乐趣。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崇尚理性,热爱真理,有丰富的感受能力,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在贝尔看来,“只是为得到美而有意识地牲舒适的人”才有价值观念书。选择如何生活的教育而不是如何获利的训练——也是选择如何成“人”而不是如何成“器”,才是高度文明意识的表现。

四是不要自我局限。器都有一定的形状和容积,有形状和容积就有了空间大小的限制。如果我们抱着功利目的做事,就如同打造了一个容器将自己装入其中。而如果我们抱着无为的审美态度生活,就能打破器的局限。比如一个酒器,若不以其名称来限定其功用的话,它同时也可以是一只插花的花瓶,一个盛水的容器,一件桌上的摆饰在功利的追求之外,我们还应去寻求一些无用而有趣的嗜好,前者喂养你的肉身,后者滋养你的大脑和心灵,如此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若只局限在“职业化”、“技能化”的世界里,会导致其天性片面而畸形的发展,成为一架无有生气的机器,或是毫无自我存在感的零部件。

自我局限还体现对自己能力、兴趣方面的不自信。《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6·10)冉求说自己力量不够不能力行老师的道。孔子说,力量不够是走到半路才停下来,现在是你自己给自己划定了界限不想前进。”常听人说自己这方面天资不够,那方面能力不足,而拒绝学习。其不自信的根本原因是对学习本身丧失了兴趣。人心灵的活力就体现在对世界的探知欲和好奇心,人若对功利以外的事物皆不感兴趣,便是心灵的僵化、老化、器化的表现。路是靠一步步走出来的,连第一步都没迈出去,何来的天资、能力之辨。人自律的行为习惯其实都是在无用之事中养成的。有用之事,依靠外部的约束和制动,唯在无用之中,需自我克制和发力,一切的美德和智慧都于无用中生成,人也在此中获得主体存在感。

“君子不器”是孔子说的一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意思是君子不能把自己变成一种自限其用的器物。

0 1 什么是器?

《周易》是这样解释器的:“形乃谓之器。”所谓器,就是有固定形体的物体,器的特点就是已经成型器物,已经固定了,不能再变了,它的用途都被固化了。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用途。

孔子认为,如果把自己培养成一种器物,就像器物一样,只能自我局限于一种特定的用途,就会自限其用,这样就不能发挥大的作用。因此,孔子教育学生不能成器物,而应该是多面手,不能仅仅是专门人才,而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说是通才。

0 2  君子应该先成器

一个人在做通才之前,首先必须成“器”,就是说你先成才,成为一种有用之才,先把自己培养成专门人才。

《易传》:“君子藏器于身。”器,在这里是指技能,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首先要有一种生存的技能,这个技能就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他养家糊口的手段,还是他在社会上能够发展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没有一项技能,干啥干不成,一无是处,人们就会说这个人不成器,连最低的基本能力都没有,会遭到人们的鄙视的。

0 3 君子不要成为器

器物一旦定型,就是死的东西了,要想改变就必须破坏其原有的形状,这样的代替太大的,改变后的器物也不是原来的器物了。

一个人成一种“器”之后,也容易拘泥固执不变,思维方式固化,容易钻牛角尖。人一旦固化成死的东西,就会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器械,不能创新,缺乏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掌握了一种技能后,在此基础上综合发展,成为“不器”,既要有专业的高度,还要有广度。

结束语

孔子说“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一个君子不能急功近利,只囿于一技之长,成为追求功利的某种器物,而应该在道德、学问等多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要有大的胸襟,大的气度,有大事时可以做大事,有小事时可以做小事。不器,方能成大器。

君子,一开始指的是君王之子,说的是低位崇高的人。器,是器物的意思。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地位崇高的人,不能像器物一样,只在某一方面或者几个方面有作用,而是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成为接替君王、心怀天下的人,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

之后,将君子之意广义化,君子也指品德高尚、行为高雅之人。君子之器指的是品行高尚之人,不能仅仅像器物一样成为一个个摆设,作为君王或者贵族茶余饭后装点门面的幌子,不能像战国四君子的门客一样,只是作为他们的一个个智囊而已。

君子也是对别人的尊称,犹如先生之意。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对对方的善意劝谏,认为像对方这样的君子不应该仅仅就是独当一面的好手,还可以有更远大的抱负,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君子还是美酒的意思,在唐代皇甫松的诗句里就有将美酒称为君子的诗句,那么,这个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美酒不能用普通的器物(酒樽)盛放,而应该是葡萄美酒琥珀杯的意思。

器,不仅仅是器物的意思,还有人才的意思。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仅仅是一个人才,更因该是一个胸怀若谷的领袖,站在别人从未企及的高度,如同我们已经去世的乔布斯乔帮主那样,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发展。

由此可见,不同的人,对君子不器的看法不同,就算是不同的见解,也是知道,君子不器是一个褒义词,是对别人的一个褒奖。作为君子,应该是受得起,担得住的。我这样的人,顶多算是一个小人,甚至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心眼的小人,连一个思路清晰的计谋都想不出来,只能看着君子们无往而不胜了。

以上就是关于【论语集解30】君子不器全部的内容,包括:【论语集解30】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君子不器”这句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14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