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六国是现在的哪里

老树昏鸦2023-05-02  68

古代六国时期的地界是怎么划分的,都在现今的哪儿?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张家口应该属于燕国的范围。不过各个历史时期,疆域有所不同,因此有可能在某一时期是属于赵国管辖的。

战国从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221年,跨度达250年之久,各国疆域是不断在变化的。

变化最小的应该是齐国吧,占据今山东大部和江苏以北的富庶之地,国力较强,且远离秦国,较少受到战争威胁。

楚国世居长江一线,拥有长江以南大片肥沃土地,国力一直比较强劲,且因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因而也较少介入战争,原都城郢估计是现在的湖北武汉,辖区一度涵盖现今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甚至曾包括贵州、四川、陕西、浙江等省的部分。

燕国辖区主要在今河北、北京一带,也曾管辖今辽宁以西和山西东北部。

韩国在七雄中一度较弱,不过能与六国并称并延续两百多年,已属罕见,并充分证明其策略得当。辖区在今山西以南和河南洛阳一带,跨黄河。赵国在战国初期较强,后衰落被魏取代霸主地位,辖区在今山西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和内蒙古南部河套平原一带。著名的长平之战原址长平,现为山西东南部的高平市(县级市)长平村。

魏国也曾一度强大,辖区主要在今河南省,也曾辖山西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北南部,湖北东北部,魏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秦国的历程可谓步步为营,逐次推进,这得归功于秦孝公年间实施将近二十年(前356年--前338年)的商鞅变法,此后秦国历经几代君主,无一不坚守法制,这一点成为秦国强大的强劲动力。孝公末期,秦国疆域主要仍局限于今陕西南部,即咸阳至嘉峪关一线。至孝公之子惠文王末期,已克巴蜀等地,疆域扩展至今重庆和四川东部,陕西北部、湖北西北部和河南西部。至昭襄王末期,楚国献地之后,版图空前扩大,已包括今贵州和湖北大部,河南西部、山西西南部。

历史上的六国是现在的哪些地方

秦灭六国的经过(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是从公元前230年开始的。这一年,秦始皇首先向韩国开刀,派内史腾灭了韩国。前229年,秦派王翦向赵国发动进攻。前228年,秦军进入赵都邯郸,赵王迁被迫献出地图降秦,公子嘉逃到代郡。前227年,秦派王翦等领兵在易水之西击溃燕军主力。次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逃往辽东。前225年,王贲率兵10万攻打魏国,水灌大梁,魏王假投降。前224年,王翦率60万大军进攻楚国,次年占领寿春,俘获楚王负刍。前222年,又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同年,王贲俘虏了燕王喜和代王嘉,燕赵二国彻底灭亡。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挥师南下,很快打进齐都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至此,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1、挥师灭韩。在东方六国中,韩国是最早被秦灭掉的国家。公元前234年,秦军向韩国发起攻势。韩王安惊恐万状,急忙派韩非出使秦国,结果韩非死于秦国,并没有起到延缓韩国灭亡的作用。韩非死后,韩国表示愿割地称臣,献出南阳之地给秦国,秦国仍然不肯罢兵。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韩王安被俘后,成为秦国的阶下囚。秦国对他和其它韩国贵族都比较宽大,后来由于韩国故都新郑的反秦活动猖獗,特别是发生了张良为韩国复仇的事件,秦国才杀了韩王安,对韩国贵族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赵国与秦结怨甚深,双方大动干戈,互有胜负:长平之战,赵军惨败;邯郸之役,秦师败北。秦始皇亲政后,即多次与赵交锋:公元前236年,利用燕、赵争斗之机,派王翦等进攻赵国邯郸、上党,夺取九城之地。公元前234年至前232年,又两次派兵伐赵,但受到赵国名将李牧的顽强抵抗。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秦军占领赵国本土时,赵国的公子嘉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与燕国合兵,驻守上谷(今河北北部),以防秦军进攻。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秦国当过人质,秦始皇对他不好,逃回燕国后有报复之志。他见秦国大军压境,图谋灭燕,更加怀恨在心。遂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挽救燕国的灭顶之灾。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他下令增兵赵国故地,向燕国发动大举进攻。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秦将李信紧追不舍,燕王被迫杀太子丹以谢罪,但根本无法扭转败局,也不能阻止秦军前进。 4、占领魏地。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自从韩国灭亡,赵国和燕国被秦军占领之后,魏国实际上已处于三面被围的窘境,大有唇亡齿寒之感。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由于魏国缺乏有效的抵抗,秦军很快兵临城下,包围了魏国的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大梁经过魏国长期经营,城池相当坚固,加之魏军坚守,不易攻克。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至此,河东、华北和广大的中原地

古代的六国封相的六国分别是现在的哪

战国七雄中,秦国仗着强盛不断发兵进攻邻国,占领不少地方。其它六国都很害怕,想方设法去对付它。当时有一个人,叫苏秦,他提出“合纵”抗秦,意思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抗秦。因为六国位置是纵贯南北,南北为纵,所以称为“合纵”。

因此,六国封相中的六国就是战国七雄除了秦国以外的国家

齐、楚、燕、赵、魏、韩。这就是六国封相的六国

古代六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如果你说的是战国7雄里被秦灭的六国的话

魏国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地区 定都大梁

han国也在河南地区 定都新郑

楚国主要在今天的两湖两江地区 定都江陵 后为寿春

齐国在山东 定都临淄

赵国在山西河北部分地区 定都邯郸

燕国在河北与辽东部分地区 定都蓟京

古代的六国时期的秦国的首都在现在的哪里

前677年(秦德公元年)至前383年(秦献公二年),秦国都雍城,位于今陕西宝鸡凤翔县。

公元前383年(秦献公二年),秦国迁都栎阳,位于今陕西临潼县北。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国迁都咸阳,位于今陕西咸阳市东。

古代的六国是现在的哪几个省,

湖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江西北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辽宁东南部

战国时期时期的六国属于中国的那个省份

齐国:山东、河北的一部分。

楚国: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带,后发展至江苏、重庆、广西等地。

燕国: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分。

韩国 :河南、山西一部分。

魏国 :陕西、河南一带,极盛时地跨陕、豫、冀、晋、鲁、宛六省

赵国:山西、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

秦国 :陕西、甘肃、后发展至四川、重庆一带。

先秦时古“六国”都在今天什么地方

秦:今西北大部,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和四川东北部的广大 地区。 楚:东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淮北中部。 赵: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 齐: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兼有今河北省的东南部。 燕: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并兼有今山西省的东北角。 魏:在今陕西境内,沿黄河仅有今韩城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今华阴左右地。在今山西省有其西南部,并伸入其东南部,通连今河南省北部,兼有黄河以南的一部分沿河地。东北更有今河北省大名、广平间地和山东省冠县地。领土较为分散,其主要地区为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河东和今河南省北部的河内,以及今山西省东南部的上党为交通孔道。 韩:今山西省的东南部和河南省中部。

春秋六国的燕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公元前7世纪燕国吞并蓟国,建都蓟(位于今北京市)。疆域范围大致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部,河北、辽宁、山西、内蒙古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前320年,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国都被齐国、中山国攻破,在赵武灵王支持下,姬职即位,是为燕昭王 。燕昭王即位后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燕国国力大增,占领了中山国北境一带。燕将秦开东向击胡,拓地千余里,直到辽东、朝鲜北部。

望采纳

古代秦灭六国的魏国在现在哪个位置

魏国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

西安是中国古代建都最多的地方,关于西安一直有着“十三朝古都”的传说。其中争议最大的是秦代的都城咸阳是不是也可以认为是现代的西安呢?

其实按照中国古代的说法:“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咸阳最早的选址就是秦国为了商鞅变法,秦孝公决心从东部的栎阳(大约是在今天的阎良区)迁都到更靠近渭河的新都咸阳。因为栎阳旧贵族多,变革阻力大,这也是商朝七次迁移国都的主要原因。重新建一个都城,旧贵族因为种种原因会留在旧地,虽保持待遇,但不在影响国政。

咸阳在渭河以北,称之古代是阳地,咸阳,就是都是阳面地。这和咸丰这个年号,期盼全国连年丰收一样。

长安是西汉初年,汉王朝决心从洛阳(刘邦最早的国都是洛阳)西迁回关中旧地。因为咸阳已经经过项羽焚烧,所以决定在原地选址渭河以南的地方,按照古代的说法是阴地。比如岳飞的老家汤阴,韩信的封地淮阴。但是,皇帝觉得叫个“渭阴”不好听,况且当地有一个小地名叫做常安。好听也寓意好,所以改名为长安。

所以,就是同一块地方,渭河以北叫咸阳,渭河以南叫长安。只是因为咸阳作为秦国的国都天下闻名,以至于现代人认为这咸阳和长安是两个地方。当然,这也和现在的行政区划,咸阳市是西安市旁边的一个地级市有关。其实,这和大同市旁边有一个大同县一样。

秦朝的都城在陕西咸阳。

秦孝公时期,秦国的都城设在栎阳。后来秦孝公聘请商鞅变法,在商鞅浩浩荡荡的变法革命中,秦国不断壮大,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商鞅感受到秦国不断强大,栎阳已经不再适合继续担任秦国的国都。其一:栎阳位置偏北,严重偏离关中通往函谷关的大道,不利出兵征伐和运输接应。

其二:栎阳距渭河较远,四面无高山大川相护,四面受敌,易攻难守,已处在赵魏两国攻击范围之内;其三:栎阳周围地瘠民贫,又多属缺少灌溉之地,经多年垦殖,生产力低下。

显然栎阳已经无法承载秦国不断强大的发展,急需寻找一块宽阔的沃野千里的土地建设新的都城。一番权衡之后,咸阳便为择址新都之首。

咸阳名称的由来

一种说法是:古代有:水之北为“阳”,山之南为“阳”,咸阳位于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字意为“皆”、“都是”等。

另外一种说法是:有人根据《史记》和秦都咸阳出上的陶文,以为商鞅在此置 “咸亨”、“阳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将两名合一,即为咸阳。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迁过几次都城,最后的一座是咸阳。

1、雍(今凤翔)→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时间:前419年

迁都原因:(1)摆脱旧贵族势力的羁绊; (2)向东扩张

2、泾阳→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

时间:前383年

迁都原因:栎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可直接对付魏国

3、栎阳→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时间:前350年

迁都原因:咸阳城扼渭水之渡,地势平坦,有利于秦王居中指挥

秦朝的都城在咸阳,是现在的陕西省咸阳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在咸阳周边京畿要地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定都咸阳。

秦朝为什么会将首都设在咸阳,据说是出于对国家整体实力上的考量,且当时的咸阳是整个关中平原的核心位置。除此以外,古时咸阳周边河湖密布,所谓东有灞浐、南有潏滈、西有沣涝,后世也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所以不难推断其粮产丰富,物产富饶。且周边多山原,对于防守也是有利的。

咸阳最早的选址就是秦国为了商鞅变法,秦孝公决心从东部的栎阳(大约是在今天的阎良区)迁都到更靠近渭河的新都咸阳。因为栎阳旧贵族多,变革阻力大,这也是商朝七次迁移国都的主要原因。重新建一个都城,旧贵族因为种种原因会留在旧地,虽保持待遇,但不在影响国政。

秦朝的都城从建国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一共经历过四个都城,相应的遗址依次是雍(今陕西凤翔)、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富平西南)、咸阳(今陕西咸阳)。

春秋和战国都属于东周时期,东周与西周一脉相传,都属于周武王姬发建立的周朝,周朝的体制是周天子统治之下的诸侯分封制,周天子将诸侯分封到各地建立“国”,诸侯再分封采邑给卿大夫建立“家”,无论是诸侯的国,还是卿大夫的家,都有一个政治中心,这个政治中心就是都城,也称为建都或者封邑。

战国七雄就是指战国晚期华夏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秦国、韩国、赵国、魏国、燕国、楚国、齐国,这些诸侯国大多是跟随周朝建立分封后开始存在的,只不过有些诸侯国分封建立得早,比如齐国、燕国,有些诸侯国分封建立得晚,比如秦国、楚国。

接下来聊一聊战国七雄曾经的都城在哪里?他们的都城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一、齐国

齐国的开国祖先是辅佐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姜子牙,在西周建立两年后,姜子牙被周武王封为侯,他的封地在今天山东省的中部偏北的地方,姜子牙当时的都城叫营丘,所来改名为临淄,临淄就是今天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之后临淄一直作为齐国的都城,到齐国第六任国君齐胡公即位时,把都城从临淄迁到了薄姑,薄姑就是今天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附近,齐胡公之所以迁都是因为前任齐国国君齐哀公被当时的周夷王所烹杀,而周夷王则是听信了齐国的邻居纪国国君的谗言,所以齐胡公为了躲避纪国的迫害而迁都,但是齐胡公这一迁都行为没有持续多久,齐胡公就被弟弟公子山所杀,然后又把都城迁回了临淄。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联合五国联军攻打齐国,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那一段时间齐国没有都城,国内只有莒和即墨两座城池还在齐人手中,之后,田单打败了燕军,收复了齐国,齐国仍然以临淄为都城,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军灭亡齐国,临淄都是齐国的都城,所以严格说来齐国只有一个都城就是临淄

二、魏国

魏国是三晋之一,原来晋国分出来的国家,公元前403年,魏国正式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开启了魏国建国,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一代诸侯,当时魏国的都城在安邑,安邑曾经是夏朝的都城,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都城就在安邑。

魏国的第一任都城安邑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运城市夏县,魏国同时是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起来的诸侯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到魏文侯的孙子魏惠王时期,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大梁是魏国的第二任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南省开封

有些史书把魏国也称为梁国,把魏惠王也称为梁惠王,就是因为大梁的缘故,魏惠王之所以迁都,是因为秦国的崛起,而安邑离秦国太近,很容易就会受到秦国的攻击,所以需要迁都,当时的大梁位置要比安邑好,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以南,而且还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城市,算起来魏国先后有两个都城。

魏国都城有两个:安邑(山西夏县)、大梁(河南开封)。

三、赵国

赵国也是三晋之一,原来晋国分出来的国家,赵烈侯是第一任赵国诸侯,晋阳是赵国的第一任都城,也是赵国诸侯还是晋国大夫时的封地,晋阳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晋阳是晋国上卿赵简子派人修建的,当时的赵简子还是晋国的卿大夫,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坚固的藏身之处,所以修建了晋阳城,这成为后来韩、赵、魏三家灭亡智伯的地方。

赵襄子时期,智伯联合韩康子、魏桓子一起攻打赵襄子,意图灭亡赵家,但赵襄子在晋阳城坚守,后来策反了韩康子与魏桓子一起灭亡的智伯,才成为三家分晋的起因。

公元前423年,赵献子将都城从晋阳迁到了中牟,这个中牟不是今天的河南省中牟县,而是今天的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中牟作为赵国都城的时间很短,只有38年,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又将都城从中牟迁到了邯郸,这个邯郸就是今天河北省邯郸市了,赵国直到灭亡都城一直是邯郸,而且邯郸这个名字从他出现一直没有改变,有两千多年历史了。

赵国先后有三个都城:晋阳(山西太原)、中牟(河南鹤壁)、邯郸(河北邯郸

四、韩国

韩国也是三晋之一,从晋国分出来的,韩还是卿大夫时都城在平阳,这里的平阳是今天的山西临汾市,之后不久韩将都城迁到宜阳,这里的宜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下辖的宜阳县,没多久,在韩景侯期间又将都城从宜阳迁到了阳翟,阳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

到了公元前375年时,韩国灭亡了郑国,于是把自己的都城迁到了郑国原来的都城新郑,之后新郑一直就是韩国的都城,直到灭亡,新郑就是今天河南省郑州市下辖的新郑市。

韩国先后有四个都城:平阳(山西临汾)、宜阳(河南宜阳)、阳翟(河南禹州)、新郑(河南新郑)

五、燕国

燕国是姬姓诸侯国,其先祖是周文王的庶长子召公,名字叫姬奭,姬奭也就是第一任燕国诸侯,又叫燕召公,燕召公被封在燕地,燕地就是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一带,燕地也是燕国最早的都城。

之后燕国不断扩张,先后向河北北部和辽东地区扩张,到了燕桓侯时期,由于受到北方山戎人不断南下的威胁,燕国将都城迁到了临易,临易的大概位置就是今天河北省雄安新区一带,齐桓公尊王攘夷打败了山戎人之后,燕国又修建了上都-蓟。

后期燕国实行的是三都制,不止一个都城,一共有上、中、下三个都城同时存在,上都有两个,一个是蓟,在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另一个是临易,在今天的河北省雄安新区一带,下都是武阳城,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下辖的易县,中都名字不详,大概在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

所以,燕国的都城一共有五个:燕地(河北房山)、蓟(北京房山)、临易(河北雄安)、武阳城(河北易县)、中都(河北房山)。

六、楚国

楚人是黄帝孙子颛顼的后代,楚人的第一任封君是熊绎,熊绎被周文王封为子爵,只有方圆五十里的封地,差不多就是现在一个大点村子的大小,最早的都城是丹阳,说是都城,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居住地,丹阳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淅川县,这里也是楚人最早的落脚点。

楚人从丹阳开始发展,励精图治,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楚文王时期,把都城从丹阳迁到了郢都,郢都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郢都作为楚国都城有400多年,楚国的壮大就是从郢都开始的,从方圆五十里的子爵扩大了十倍不止。

郢都位于江汉平原的中部,南边是长江和洞庭湖,北边有汉水,西边是夷陵,也就是今天的宜昌,这里是楚国王室的陵墓所在地,东边是一望无尽的云梦泽,郢都的位置非常好,楚国就是占据了此处,才能拓土千里,成为战国七雄中地盘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蔡国和唐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这是郢都第一次被攻破,当时楚昭王弃城逃走,之后便将都城从郢都迁到鄀都,鄀都在今天的湖北省宜城市东南边,在郢都的北边160公里的地方,后来楚国又将都城迁回了郢都。

楚惠王时期,曾将都城迁到鄢都,鄢都也在今天湖北省的宜城市,之后又迁回郢都。到了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98年,秦将白起率军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楚倾襄王将都城迁到了陈都,陈都就是今天河南省的淮阳。

战国时期,秦国越来越强大,不断攻打楚国,到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迁都到巨阳,巨阳就是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市,没过几年,楚考烈王又将都城迁到了寿春,寿春就是今天的安徽省寿县。

楚国的都城一共算下来有七个,分别是:丹阳(河南淅川)、郢都(湖北荆州)、鄀都(湖北宜城)、鄢都(湖北宜城)、陈都(河南淮阳)、巨阳(安徽阜阳)、寿春(安徽寿县),其中郢都的时间最长,有400多年是楚国都城

七、秦国

秦人的先祖是秦非子,秦非子因为给周天子养马有功,被封在秦地,最早的都城就秦邑,秦邑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之后秦人慢慢在周边开始活动,秦人的第二个都城是西垂,大概在甘肃省的礼县一带。

到了西周末年,秦襄公时期,因为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秦襄公被封为诸侯,秦国开始立国,这个时候的秦国都城在汧邑,汧邑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几十年以后,秦宪公将秦国的都城迁到了平阳,平阳是陕西宝鸡郿县,在这里出土了秦武公的陵墓。

公元前377年,秦德公将秦都迁到了雍城,雍城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雍城其实是秦国定都时间最长的都城,长达294年,先后有19位秦国国君定都于此,电视剧《大秦赋》中秦王嬴政就是在雍城加冠礼正式亲政的,为什么要在雍城?因为秦王嬴政前的历代秦国国君的宗庙在雍城,这里也是秦国最为重要的地方。

公元前419年,秦灵公将都城迁到泾阳,泾阳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下辖的泾阳县,到了公元383年,秦献公为了更方便东出函谷,逐鹿中原,将秦国都城迁到了栎阳,栎阳就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栎阳只做了33年的秦国都城,之后在商鞅的主持修建下,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咸阳就是今天陕西省咸阳市。之后,咸阳当了秦国129年的都城,又当了秦朝15年的都城,直到秦朝灭亡。

所以,秦国先后有八个都城,是战国七雄中迁都最多的国家,但是秦国迁都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西边一点一点迁到东边,这八个都城分别是:

秦邑(甘肃天水)、西垂(甘肃礼县)、汧邑(陕西陇县)、平阳(陕西郿县)、雍城(陕西凤翔)、泾阳(陕西泾阳)、栎阳(陕西西安)、咸阳(陕西咸阳)。

我们都知道战国七雄并立,那么大家都知道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都城都在哪吗?子彧整理了相对完整的七国都城及其迁徙经过,希望你们喜欢。

1、秦国

春秋时期,秦国的都城一直在雍城(今陕西凤翔东),在雍城有秦孝公所建的醴泉宫。1986年,考古学家在雍东北部发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墙遗址,证实了雍城曾长期作为秦国都城。根据多种史料记载,即使迁都以后,历任秦王仍要回雍城举行加冠仪式。

秦灵公时,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商鞅变法时,秦孝公再次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从此固定下来。

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以及商鞅、吕不韦等人的列传都有记载,另《三辅黄图》有详细的记载。

2、楚国

楚国从建国开始就不断迁都,初期大多在江汉平原一带,后来楚文王迁都至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便稳定下来,长期作为楚国的都城。

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发动鄢郢之战,占领了楚国核心地区江汉平原大部,楚国被迫迁都到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市境内)。大约在顷襄王之子考烈王时期,楚国又曾短暂迁都到巨阳(大约在今安徽阜阳),最后迁徙到寿春(今安徽寿县)。

由于对故都郢的怀念,楚人将陈、巨阳、寿春都叫做郢都。

3、燕国

燕国的都城在蓟(今北京西南),子之之乱后,燕昭王增设下都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1958年,考古学家发现了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并发掘了大量宫殿和城郭遗址,出土了文物蛙头型陶水道等。

4、韩国

韩国的国都原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韩武子时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韩景侯时又曾迁都到阳翟(今河南禹县),见于《吕氏春秋·任数篇》中高诱注;韩哀侯时,韩灭郑,随即迁都到郑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

郑韩都城新郑,也发现了宫城、城门、铸币等多处遗址,可以为证。

5、赵国

赵国都城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赵献子在公元前424年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赵敬侯于公元前386年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

在河北邯郸,考古学家发现了巨大的宫殿建筑遗址,后经勘查证实,是赵都邯郸的赵王城遗址。

6、魏国

魏国都城原来在河西地区的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根据史料记载,大梁曾被水淹而毁灭,后又多次重建,因此暂时未曾发现大梁遗址。

7、齐国

齐国建国时,太公都营丘,后迁都临淄(今山东淄博西临淄北),一说营丘就是临淄。

1972年第五期《文物》中发表了一篇《临淄齐国故城勘探纪要》,详细记载了在淄河西岸发掘的巨大的宫城遗址。

一、西周

1、岐周,今陕西宝鸡

2、丰京,今陕西西安

3、镐京,今陕西西安

4、成周,今河南洛阳

5、犬丘,今陕西咸阳

二、东周

洛邑,今河南洛阳

三、秦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四、西汉

1、洛阳,今河南洛阳

2、栎阳,今陕西西安

3、长安,今陕西西安

五、东汉

1、洛阳,今河南洛阳

2、许昌,今河南许昌

六、魏

洛阳,今河南洛阳

七、蜀

成都,今四川成都

八、吴

建业,今江苏南京

九、西晋

洛阳,今河南洛阳

十、东晋

建康,今江苏南京

扩展资料:

古代都城的选择:

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或者在全局范围看呈鼎立之势的大的政权的首都。又称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

但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

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

①京都应建立在经济发达、富饶的地区,以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质需要;

②京都应选择全国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利政令四达,制内御外;

③京都应选择凭险可守的自然条件,以使其不为外力摧毁,国家长治久安。

历史上任何政权都城位置的选择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条件,而只能根据当时的主要矛盾,选择相对有利的地点,所以都城的选定往往反映该时期总的形势。反之,都城一旦确定,也对整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城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六国是现在的哪里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六国是现在的哪里、秦代咸阳是现在哪里、秦朝的都城在哪里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07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