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是中国人的后代吗

电e宝2023-05-02  45

朝鲜半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是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的

殷纣辛三十年(周武王十六年,公元前1046年),纣辛子受为武王姬发所灭,国亡。《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纣亲戚也。”“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其後箕子朝周。”箕子姓子。“司马彪曰‘箕子名胥馀’。”(《史记集解》)朝鲜半岛第一个政权出现。但它属于武王姬发所封诸侯国,地位与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等相同。且由中原(汉族)人创建。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哀王子准被击离平壤,国亡。燕人卫满自立于王俭城(今辽宁省辽阳市),仍为汉人政权。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卫右渠被杀,国亡。汉武帝刘彻置乐浪郡、真番郡、临屯郡、玄菟四郡于朝鲜半岛,合称汉四郡。

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琉璃王解类利迁都国内城,筑尉那岩城(今吉林省集安市霸王朝山山城)。公元65年,齿叱今昔解脱改国号为鸡林。汉建安三年,公元 198年,筑丸都城(今吉林省集安市)。汉(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迁都丸都城。公元197~公元227年时,基本完成对周边各族政权的兼并。其南界达萨水(今朝鲜清川江),东界抵海。公元307年,昔基临改国号为新罗。

晋咸和九年,(凉建兴二十二年,成玉衡二十四年,赵延熙元年,公元334年),故国原王高钊增筑平壤城。晋建元元年,(代建国六年,燕十年,凉建兴三十一年,汉汉兴六年,赵建武九年,公元343年),故国原王高钊移都平壤东黄城。晋太和六年,(代建国三十四年,凉升平十五年,秦建元七年;公元371年),近肖古王扶余句犯平壤。故国原王高钊战死,子小兽林王高立夫即位。晋太元十年,(燕燕元二年,燕更始元年,秦建元二十一年,秦白雀二年,秦建义元年,公元 385年),故国壤王高伊连攻陷辽东、玄菟。晋太元十七年,(魏登国七年,燕建兴七年,燕中兴七年,魏定鼎二年,秦太初七年,秦建初七年,秦太初五年,凉麟嘉四年;公元392年),高谈德伐百济。高句晋太元二十年,(魏登国十年,燕建兴十年,秦皇初二年,秦太初八年,凉麟嘉七年;公元395年),大败百济于浿水(今朝鲜大同江)。晋义熙元年,(魏天赐二年,燕光始五年,燕建平六年,秦弘始七年,凉永安五年,凉建初元年,公元405年),宋(南北朝)元嘉四年,魏始光四年,燕太平十九年,秦建弘八年,凉承阳三年,夏承光三年,公元427年),长寿王高臣琏迁都平壤。至此,高丽基本完成对汉四郡、辽东的统治。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伐辽东。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宝藏王高臧降唐。唐高宗李治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一、县一百,又置安东都护府以统之(《旧唐书·东夷·高丽传》)。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报德王高安舜率余部复国。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报德王高安舜为唐所俘,国除。

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册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渤海南抵泥河(今朝鲜龙兴江)为界,与新罗划江而治;东抵大海。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唐玄宗李隆基将包括平壤在内的浿水(今大同江)以南、原属安东都护府管辖的地方赐于金兴光。

公元900年,甄宣自立于完山州(今南韩全罗北道全州)。公元904年,金弓裔自立。公元911年,金弓裔改国号为泰封。公元918年,金弓裔被黜,泰封亡。王建自立于开京(今朝鲜开城),国号高丽。唐(五代十国)同光三年,契丹天赞五年,公元926年,哀王大諲撰为辽太祖耶律亿所俘。义宗耶律倍即位于渤海旧地,国号东丹。唐长兴元年,汉大有三年,契丹天显五年,东丹甘露五年,公元930年,大光显复国。唐应顺元年,闽龙启二年,汉大有七年,契丹天显九年,东丹甘露九年,蜀明德元年;公元934年),大光显投王建,国亡。公元935年,金传降,新罗亡。唐清泰三年,闽通文元年,汉大有九年,契丹天显十一年,东丹甘露十一年,蜀明德三年,晋长兴七年;公元936年,甄神剑降,后百济亡。王建据有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烈万华于渤海旧地自立,国号定安。

唐保大十年,汉乾和十年,辽应历二年,蜀广政十五年,汉乾祐五年,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耶律安端卒。东丹此后无主。宋太平兴国七年,定安元兴七年,公元982年,国被废。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乌玄明败死,国亡。契丹太平九年,宋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大延琳自立。契丹太平十年,宋天圣八年,公元 1030年,大延琳败死,国亡。

金天会四年(辽延庆三年,宋靖康元年,夏元德八年;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颜晟将辽旧地来远(今辽宁省绥中县境)、保州(今新义洲附近),赐于高丽。

元朝虽仅存98年,元的版图东北至日本海,北至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北极圈内,西北接窝阔台(成吉思汗第三子)汗国、察合台(成吉思汗第二子)汗国、钦察汗国(成吉思汗长孙拔都所建)和伊儿汗国(成吉思汗孙旭烈兀所建),西南接尼波罗、印度、缅甸、越南,东南至海。蒙古四大汗国中,钦察汗国和伊儿汗国名义上对大汗即元朝皇帝称臣;察合台汗国初实际上是窝阔台汗国的附庸,两国不承认元朝皇帝的宗主地位,连兵反元;察合台汗国后与元通好称藩,并在窝阔台汗国破后并有其大部领地。元朝还在朝鲜半岛设征东行省,但行省丞相由高丽国主兼任。

随着元朝统治势力的衰微和新兴的明王朝的崛起,王氏高丽政权获得了摆脱蒙古人统治的历史机遇。乘着元朝已经无力东顾,首先撤消了元朝设在朝鲜半岛的征东行省。恭愍王被刺身亡后,高丽当局更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基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居然于公元1388年派遣崔莹、曹敏修和李成桂等人发兵,意图侵犯中国,阻止明朝对辽东的收复。好在李成桂还算清醒,并颇有政治野心,一方面断然地拒绝了王命,一方面挥师南下,高丽国王怒杀李成桂之子,最终酿成兵变,李成桂自立为王了,并于1396年迁都汉阳(汉城)。

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恭让王王瑶被黜,高丽亡。李成桂自立。明太祖朱元璋定其国号为朝鲜。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将鸭绿江以东地方赐于李成桂。李成桂于是据有朝鲜半岛。(朝鲜的历史因该从这里开始)

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四月,倭国关白丰臣秀吉命出征朝鲜,并迅速占领包括汉城、开城、平壤在内的三都及十八道大部分地区。但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李舜臣大败倭军水师。李昖奔义州(今辽宁义县)请援。明神宗万历皇帝遂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率四万精兵入朝鲜。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收复平壤、开城等地。倭军乞和,但仍占全罗、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丰臣秀吉再命进军朝鲜。李舜臣再于海上败日军。明与朝鲜联军与日军对峙于陆地。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和谈破裂。日军逐渐处于劣势。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明万历皇帝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主,从一品;德川家康为日本提督,征夷将军,从二品。竖月丰臣秀吉卒,日军撤退。李昖重掌朝鲜半岛。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日签订《马关条约》。其第一款曰:“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清与朝鲜的宗主国、藩属国关系终止。公元1897年,李熙称"帝",更号“大韩帝国”,以图中兴。公元1904年,《韩日议定书》、《韩日协约》签订,殖民化进程加快。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日韩保护协约》签订。公元1907年),签第二、第三份《韩日协约》。日本设统监府于汉城。李熙为统监伊藤博文所逼,退位。李坧即位,是为纯宗。公元1910),签《日韩合并条约》。李坧退位,国亡。其地并入日本。 (由此可见,朝鲜、南韩的独立是非法的)

朝鲜王朝历代国王考(一)

太祖至哲宗的25代472年(1392-1863年)

太祖至光海君

(1392——1622)

附先祖和四祖

一,全州李氏先世谱系

李朝王室出于全州。全州府本为百济的完山,新罗真兴王置完山州,景德王改为全州,以备“九州”之数。新罗孝恭王时,甄萱建都于此,称后百济。高丽太祖十九年改为安南都护府,二十三年复为全州。高丽成宗十二年称承化节度安抚使,十四年置十二州节度使,号顺义军,隶属于江南道。高丽显宗将全州升为安南大都护府,后改全州牧。高丽恭愍王四年。因为高丽曾经囚元使埜思不花于此地,因此将全州牧降为部曲,次年复为完山府。李朝太祖元年以其为“御乡”,所以升为完山留守府。李朝太宗三年改为全州府。李朝在这里建有庆基殿和丰沛楼(“丰沛”是取刘邦故事)。

[始祖] 李翰 新罗司空 号甄城 妻庆州金氏

[二世] 李自延 新罗侍中 妻尹氏

[三世] 李天祥 新罗仆射 妻迎日郑氏

[四世] 李光禧 新罗阿于 妻黄氏

[五世] 李立全 新罗司徒 妻白氏

[六世] 李兢休 高丽司空 妻李氏

[七世] 李廉顺 高丽生员户长 妻郑氏

[八世] 李承朔 高丽生员户长 妻白氏

[九世] 李充庆 高丽生员 妻尹氏

[十世] 李景英 高丽生员户长 妻尹氏

[十一世] 李忠敏 高丽长史 妻崔氏

[十二世] 李华 高丽枢密 妻黄氏

[十三世] 李珍有 高丽生员户长 妻吴氏

[十四世] 李宫进 高丽翰林 妻李氏

[十五世] 李勇夫 高丽大将军 妻李氏

[十六世] 李璘 高丽内侍执奏 妻南平文氏

[十七世] 李阳茂 高丽将军 妻李氏

二、李朝追封四祖

1、穆祖 仁文圣穆大王 李安社

高丽宜州知事,后来曾经入仕元朝,为南京五千户所达鲁花赤。南宋咸淳十年(高丽元宗十五年,1274)三月十日去世。葬在咸兴的德陵。李朝太祖即位后追尊为穆祖(布德执义曰穆),后为穆祖。太宗时加上谥号“仁文圣穆”。

王妃 孝恭王后李氏,葬在咸兴安陵

子女

长子 安川大君 李於仙

次子 安原大君 李珍

三子 安丰大君 李精

四子 翼祖大王 李行里

五子 安昌大君 李梅拂

六子 安兴大君 李球寿

2、翼祖 康惠圣翼大王 李行里

生于咸兴的德源。袭封元朝千户职位,咸淳十年(高丽元宗十五年,1274)九月十日去世。葬在咸镜道安边,陵号智陵。太祖即位后上庙号为翼祖(思虑深远曰翼)。

王妃 贞淑王后崔氏,葬在咸镜道文川,陵号淑陵

子女

长子 咸宁大君 李安

二子 咸昌大君 李长

三子 咸原大君 李松

四子 度祖大王 李椿

五子 咸川大君 李源

六子 咸陵大君 李古泰

七子 咸阳大君 李腆

八子 咸城大君 李应巨

3、度祖恭毅圣度大王 李椿

生于咸兴府松头里。至正二年(高丽忠惠王后三年,1342)七月二十四日去世。高丽赠官衔为赞成事。太祖即位后追尊为度祖(心能制义曰度)。陵号义陵,在咸兴。

王妃 敬顺王后朴氏 (籍文州)陵号纯陵,在咸兴

子女

长子 宗昌大君 李子兴

次子 桓祖大王 李子春

三子 宗原大君 李子宣

四子 完川大君 李平

长女 文惠公主

次女 文淑公主

三女 文懿公主

4、桓祖渊武圣桓大王 李子春

元延祐二年乙卯(高丽忠肃王二年,1315)年生。仕高丽,官至荣禄大夫、判将作监事、高丽朔方道(后为咸镜道)万户,兼兵马使。元至正二十年(高丽恭愍王九年,1360)四月甲戌在朔方道去世。李朝太祖追上庙号为桓祖(辟土服远曰桓)。葬咸兴定陵。

王妃 懿惠王后崔氏 (籍永兴)葬咸兴和陵

子女

嫡子

长子 永城大君 李天桂

次子 太祖大王 李成桂

长女 贞和公主

庶子

长子 完丰君 李元桂(李氏所出)

次子 义安大君 李和(定嫔金氏所出)

太祖 康献至仁启运应天肇统广勋永命圣文神武正义光德大王 李旦

李旦(1335——1408),字君晋。初名成桂,字仲洁,号松轩。

至元元年(高丽忠肃王后四年,1335)十月十一日出生于高丽朔方道永兴郡黑石里的桓祖私邸(永兴本宫)。父亲李子春仕蒙古双城总管府,并为高丽朔方万户。李成桂少年仕高丽,官至东北面元帅知门下省事、守门下侍中。

李成桂出生和成长的时期,正是大蒙古帝国走向衰弱、东北亚大地风云跌宕的时期。元至正二十八年(高丽恭愍王十七年,1368年)正月初四,出身红巾军的朱元璋在应天即位,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是为洪武元年。同年明军北伐,攻占元大都,元惠宗(乌哈图可汗)北奔,作为中国历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终结。但是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残余势力仍然控制着漠北,并且影响着高丽对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二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丽,宣告即位。高丽立即停用至元年号,遣使至应天恭贺朱元璋登极,朱元璋颁诏册封恭愍王为高丽国王,并赐金印。明丽两国宗藩关系正式建立。但是,高丽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丽一向擅长在大国之间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这也是它免于被金、元这样的虎狼之国吞并的原因——而获得好处。所以高丽朝廷一直与北元朝廷也私有往来。1372年,明军在辽东败于盘踞在辽阳行省的北元将领纳哈出,高丽亲元势力也大为活跃。1373年,恭愍王被弑,北元想送高丽宗室、沈王脱脱不花回国即位,但是高丽拥立恭愍王养子辛褕。1377年,北元册封辛褕为征东行省左丞相、高丽国王。1378年北元昭宗去世,国力式微,善变的高丽又再次向明朝示好。

其时高丽国内分为以崔莹为首的亲元派和以李成桂为首的亲明派。两派相争,亲明派最后得胜。李成桂等新官僚废除了高丽的私田制,改行“科田法”,一扫高丽王朝的旧势力。此法不仅把土地交给李成桂去分配,还赋予了他统治国家的权力。以李成桂为首的集团完全了解,能不能带来秩序和结束衰微的高丽王国,取决于土地占有制度。高丽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宗庙、学校、仓库、寺社、禄转、军须田及国人世业田民,豪强之家夺占几尽,”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跨州包郡,山川为标”的大农庄。而兼并之家,收租之徒,“自秋至夏,成群横行,纵暴侵掠,倍于盗贼,”,许多良人农民又沦为大农庄主的奴婢。李成桂兵变上台以后,积极着手田制改革。政变当年,李成桂立即宣布将佛寺的三百多处土地收归国有,没收国家东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1390年,焚公私田籍于市街,大火数日不灭。1391年,重新丈量全国土地,共79万多结(包括耕地和荒地),并宣布实行科田法。国家规定,京畿一带土地按科(等级)授给在京任职的官员,故称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结,依次递减,至第十八科得田10结。京畿以外的地方置军田,以养军士。地方官吏和“闲良”,不论资品高下,随其本田多少,各给军田10结或5结。从“凡受田者身死后,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传受,无子媳守信者,减半传受”看,科田和军田都允许程度不同的世袭。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孙相传。公私奴婢、工商、卖卜、娼妓、僧尼等,不许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结糙米30斗,旱田1结杂谷30斗。除陵寝、仓库、宫司、公廨、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纳土地税,水田1结白米2斗,旱田1结黄豆2斗。科田、军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余土地为公田;公私田的比例无资料可查,无疑公田占绝大多数。军田和科田,须向国家纳土地税,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国家规定公私田租的数额,“此外有横敛者,以脏论。”科田法的实施有积极意义,它限制了大农庄主的横征暴敛,有利于中央权力的加强,也多少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根据科田法的条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由于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两班(即拥有官职的贵族)的土地积累受到这样一条规定的严格控制:科田将只在首都周围的京畿地区授予,在这个地区,政府很容易加以监督和监视。李成桂及其追随者通过坚决地实行土地改革,掌握了经济大权。

这时,在1388年,明朝在咸镜南道的南端元朝双城总管府(1355年被高丽吞并)设置铁岭卫,移文告知高丽,高丽朝廷大哗。崔莹怂恿辛褕铤而走险,进攻辽东。李成桂则极力反对。是年四月,辛褕派兵入侵明朝。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士气低落,于是回师松京,废黜辛褕,流放崔莹。之后李成桂立辛褕之子辛昌为王,又废,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恭让王)。此时,李成桂已经有心对高丽取而代之。李成桂和诸子在松京展开了紧锣密鼓的布置工作。为了剪除忠于王氏高丽的势力,类似当年太原谋反时李世民角色的李成桂第五子李芳远还派刺客,在京城善竹桥刺杀了有极高声望、不肯归依李家势力的高丽大学者郑梦周,并借机刺杀了许多其他反对派。高丽京城内一片腥风血雨的恐怖景象。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六日,在高丽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郑道传、赵浚等人的倡议推戴下,李成桂在松京(开城)寿昌宫即位。其时五十八岁。李成桂以“权知高丽国事”的头衔向明朝上表,称高丽国王昏乱,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则口气冷漠,说“尔恭愍王死,称其有子,请立之,后来又说不是。又以王瑶为王孙正派,请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来,大概要自作王。我不问,教他自作,自要抚绥百姓,相通来往”。不久,李成桂拟定两个国号——“朝鲜”(古号)和“和宁”(李子春就仕之地)请朱元璋决定,朱元璋选了朝鲜二字,但是又因为李成桂“顽嚣狡诈”而不正式册封赐印。于是李成桂的头衔改成了“权知朝鲜国事”。

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为王,并改名字为李旦(为统一起见,下文仍称李成桂)。同年十一月,李成桂颁诏定都汉阳,建宗庙社稷、宫室城池。同时由郑道传等人制订了《朝鲜经国典》。鉴于高丽诸王崇拜佛教而影响国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国策。寺院的土地多被没收,贵族庄园里的奴婢都被释放,并且实行开垦农地与改良农具谷种等劝农政策。

李成桂有两个王妃。原配是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安边),恭让王二年去世。继妃是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儿子——八子李芳硕立为世子,把辅佐大任交给郑道传。郑道传当时掌握着军权和政权。对此,创业中立下功劳的五子李芳远心怀不满,终于在太祖七年(1398年)八月发动政变。当时太祖正在病中。李芳远的府邸在汉城俊秀坊,坐落在景福宫西门迎秋门附近。李芳远因势力弱小而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卫景福宫的禁军,杀入宫中,冲入世子东宫——资善堂,乱刀砍死了李芳硕,然后从景福宫南门杀出,袭击大臣郑道传。郑道传的家宅号为叫百子千孙堂,在汉城寿进坊。那时郑道传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硕的丈人沈孝生进行欢谈,乱兵杀进门来,遭受意外袭击一同身亡。掌握政权的芳远对郑道传非常仇恨,将他的住所没收改成宫中饲养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个儿子李芳蕃也同在此变中被杀。是为李朝的第一次王子之乱(史称“戊寅靖社”)。

王子之乱发生后,汉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围中。李芳远冲进宫中,宣布“李芳硕、郑道传谋反,图谋杀害王子”(与玄武门之变何其相似,呵呵)。在李芳远操纵下,李成桂被迫让位给二子李芳果(定宗)。神德王后康氏被李芳远从宫中赶出,搬到了判内侍府事李得芬家(移御所),不久就神秘地“因病”死去。

失去了王后康氏和儿子芳藩、芳硕之后,李成桂患了一种象火一样堵塞喉咙说不出话的疾病。定宗不喜欢散发着血腥味的汉城,定宗元年,李芳果以参拜神懿王后韩氏的陵墓为由,前往开京,就在开城寿昌宫定居。当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宫。当他以太上王身份离开汉城时流下了悔恨的老泪。走过神德王后的贞陵前时怎么也迈不开脚步,慨叹:“初次迁出汉阳不是我个人的意愿,是和国人们商议的。”回到开京后,又说:“我迁都汉阳后失去王妃和儿子,现在重新迁都,对都邑人们实在惭愧。”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李朝再次发生变乱。为了争夺王位,精明强悍的李芳远和四兄李芳干两人各自动员私兵,在开京街头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在这次战斗中取胜的芳远已经不在甘心于幕后操纵,于是从名义上的国王李芳果手里接过了王位,就是李朝太宗。这一次,李成桂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咸兴,居住在幼年的潜邸(咸兴本宫)中。李芳远为了探问老父,多次派出所谓“问安使”,朝鲜史书中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芳硕变後,太祖弃位,奔于咸兴。太宗屡遣中使问安,太祖辄弯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达其情。时问安使无一得还者。太宗问君臣‘谁可遣?’莫有应之者”。后来朝鲜形容一个人被支使干一项棘手的任务(尤其是有去无回的,呵呵)的著名谚语“咸兴差使”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面对李芳远这种六亲不认的悍主,这样的父子对立终究有结束的时候。1402年十二月,李成桂被挟持回京,幽居在离宫昌德宫内。永乐六年(太宗八年,1408)五月二十四日,老迈多病的李成桂于昌德宫广延楼下别殿去世。共计在位七年,在上王位十年,春秋七十四岁。明朝赐谥为”康献“(温良好乐曰康,聪明睿智曰献;《春官通考》则为”抚民安乐曰康,行善可纪曰献“)。这位李朝的开国君主被孤零零地一个人安葬在汉城近郊杨州俭岩山下的健元陵。

王妃

承仁顺圣神懿王后韩氏(籍安边) 高丽恭让王三年去世 葬开城丰德齐陵

继妃

顺元显敬神德王后康氏(籍谷山) 李朝定宗元年死 初草殓于汉城皇华坊,太宗二年改葬贞陵(在今汉城市内贞洞)

子女

长子 镇安大君 李芳雨

次子 定宗大王 李芳果

三子 益安大君 李芳毅

四子 怀安大君 李芳干

五子 太宗大王 李芳远

六子 德安大君 李芳衍 以上神懿王后所生

七子 抚安大君 李芳蕃

八子 宜安大君 李芳硕 以上神德王后所生

长女 庆慎公主

二女 庆善公主 以上神懿王后所生

三女 庆顺公主 神德王后所生

庶长女 宜宁翁主

庶二女 淑慎翁主

定宗 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 李曔

李曔(1357——1419)字光远,初名李芳果

元至正十七年(高丽恭愍王六年,1357)七月,出生于咸兴归州洞的李成桂私邸 (太祖潜邸咸兴本宫)。仕高丽,官至将相。

1392年,李成桂即位取代高丽,李芳果受封为永安君、官拜义兴亲军卫节度使。洪武三十一年(1398)戊寅,靖安君李芳远在都城举兵发难,朝鲜发生第一次王子之乱,世子李芳硕被杀。其时李芳果居长(长子李芳雨已死),于是册封为王世子,九月五日受李成桂禅让于景福宫勤政殿。是为李朝定宗。

李芳果即位后,实际操纵政权的是拥有兵权的五弟李芳远。即位当年,李芳果便离开了充满血腥戾气的汉城,回到高丽故都开京,先后居住在高丽故宫寿康宫、昌乐宫中。李芳果为人宽厚中庸,喜好在开城宫中玩击毬之戏。吸取高丽朝臣专擅的教训,在定宗年间的1399年三月,李朝颁布了《奔竞禁止法》,抑制官人权贵势力。

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在开城发生了第二次王子之乱。这一次,李芳远已经不甘心当幕后国王了。是年十一月十三日癸酉,在百官拥戴下,李芳果在开城寿昌宫内传位于 太宗,十二月上尊号为“仁文恭睿上王”。永乐十七年(世宗元年,1419年)九月二十六日,李芳果于开城仁德宫去世,在位二年,在上王位十九年,春秋六十三。明朝赐谥为“恭靖” (敬事供上曰恭;宽乐令终曰靖)。 葬兴教洞厚陵。

王妃 顺德温明庄懿定安王后 金氏 (籍庆州)至正十五年生,永乐十年(太宗十二)年去世,终年五十八 ,同葬厚陵

长子 义平君 李元生 (淑仪池氏出)

次子 顺平君 李群生 (淑仪奇氏出)

三子 锦平君 李义生 (淑仪奇氏出)

四子 宣城君 李茂生 (淑仪池氏出)

五子 从义君 李贵生 (淑仪文氏出)

六子 鎭南君 李终生 (淑仪李氏出)

七子 守道君 李德生 (淑仪尹氏出)

八子 林堰君 李禄生 (淑仪尹氏出)

九子 石保君 李福生 (淑仪尹氏出)

十子 德泉君 李厚生 (诚嫔池氏出)

十一子 任城君 李好生 (淑仪池氏出)

十二子 桃平君 李末生 (诚嫔池氏出)

十三子 长川君 李普生 (淑仪尹氏出)

十四子 贞石君 李隆生 (淑仪奇氏出)

十五子 茂林君 李善生 (淑仪奇氏出)

长女 咸阳翁主 (淑仪池氏出)

二女 淑慎翁主 (淑仪奇氏出)

三女 德川翁主

四女 高城翁主

五女 祥原翁主

六女 全山翁主

七女 仁川翁主 (淑仪尹氏出)

太宗 恭定圣德神功建天体极大正启佑文武睿哲成烈光孝大王 李芳远

李芳远(1367——1422)字遗德

元至正二十七年(恭愍王十六年,1367)五月十六日出生于咸兴归州洞私邸 (咸兴本宫),母亲是神懿王后韩氏。李芳远从少年时代起便英果聪毅,洪武十五年(1383年)擢高丽进士,癸亥登文科,官至密直司代言。在李成桂谋代高丽的过程中,李芳远出力最大。为了给父亲篡位扫清道路,他和判典客寺事赵英珪一起在开城选地桥(善竹桥)刺杀了高丽大贤郑梦周。

开城善竹桥

李成桂即位后,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洪武年间,他多次前往明朝。尤其是洪武二十六年朝鲜贡马,他随贡使前往南京,路过北平时与燕王私相会见,两人性格相近,相谈甚欢。由于李成桂晚年丧妻,续娶神德王后康氏,前妻韩氏所出诸子一直与其不睦,李芳远尤过之,康氏因此对其侮慢无礼。而出于对继室幼子的溺爱,李成桂立最幼之子李芳硕为世子。这就为后来朝鲜宫中巨变埋下了伏笔。而李芳远既然有辅佐父亲篡位的本事,自然也有招募私兵暗做筹备的本事。

经过前文所说的两次王子之乱,在建文二年(定宗二年,1400年)被册封为王世子,十一月十三日受其大兄禅让于松京寿昌宫。

此时,明朝发生了一场极大的变局。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起兵靖难,惠帝用人不当,渐处下风,被迫对朝鲜更多地采取怀柔政策。为了在内战中拉拢朝鲜站在朝廷一方,当他得知李朝定宗传位于弟,便敕谕礼部,“朝鲜本礼文之国,辞位传袭之事,……若果无亏天理,悖人伦的事(呵呵,讽刺得妙极),任他国中自主张”。于是方赐朝鲜太宗国王诰命,及亲王爵的九章冕服(朝鲜本郡王爵,应赐五章或七章服)。这样,李成桂和李芳果多次求而不得的明朝册封,终于被李芳远得到了。他的头衔也从其父兄的“权知朝鲜国事”变成了朝鲜国王。而与其相厚,又均为夺位而成的明成祖“靖难”成功,登极之后,李芳远又再次上贺表,请冠冕服饰,于是再次得到了明朝所赐的金印、诰命、冕服、九章、圭玉、佩玉、妃珠翠七翟冠、霞帔、金坠、经籍彩币表里……。

李芳远在位期间,完善了其父的“科田制”,没收大量“私田”、“别赐田”、“寺院田”,颁布《功臣田传给法》。创立了官员向国王个人负责的“六曹直启制”。1403年改革行政区划,撤去高丽时代沿袭下来的一留都府、五都护府、六府、二十牧,并改高丽的五道两边为八道。1417年设立都巡问使、都观察黜陟使、都安抚使三言官。有感于两次王子之乱的教训,在1400年,太宗废除高丽的私兵制,实行统一的府兵制,集兵权于中央。还召集都内衣冠子弟,设立“鹰扬卫”和“别侍卫”。1415年改革军制,设立守城军、营镇军、杂色军三种级别。李芳远在位期间,还修订了《经济六典元集详节》, 《续集详节》、《璿源录》等书籍。

1413年9月,李朝宣布实行号牌法。国家规定10岁以上70岁以下的男子均按身分佩带一种号牌,上书姓名、住址、面色、身长、有无胡须等,在发牌时进行户口登记。如有不戴或伪造、遗失、借用者,要受处罚。两班贵族的号牌用象牙或鹿角制成,平民的则用杂木。1407年起实行邻保制,以连环保的方式加强统治和保证对国家的负担得以实现。李朝实行奴婢辩正,把高丽末期沦为奴婢的人改为良民,把寺院的私奴婢改为国家控制的公奴婢,使国家能够掌握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

永乐十六年八月八日,五十二岁的李芳远位于世宗。十一月,上尊号“圣德神功大王”。永乐二十年(世宗四年,1422)五月十日,他在汉城泉达坊新宫去世。共计在位十八年,在上王位四年,享年五十六岁。他死后,明朝赐谥号为“恭定” (敬事供上曰恭;纯行不爽曰定)。肃宗九年加上谥号“睿哲成烈”,高宗九年追上尊号“建天体极大正启佑”。葬于献陵 (在京畿道广州大母山)

王妃 彰德昭烈元敬王后 闵氏 (籍骊兴) (骊兴闵氏自此为朝鲜望族,五百年间出了多位王后)

至正二十五年(高丽恭愍王十四年)生,永乐十八年去世,终年五十六岁,合葬献陵

子女

嫡子

长子 让宁大君 李褆

次子 孝宁大君 李补

三子 世宗大王 李祹

四子 诚宁大君 李褈

长女 贞顺公主

二女 庆贞公主

三女 庆安公主

四女 贞善公主

他建立的是个由北方游牧传统的国家,所以不可能是唐太宗的后代。

李成桂(朝鲜语:이성계,发音:Yi Seong-gye,1335年-1408年),朝鲜王朝的开国之君。本贯全州李氏,出生于元朝双城总管府(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一带)。初字仲洁,后改君晋,号松轩,即位后更名李旦,死后庙号太祖,明朝赐谥号“康献”,故又称“朝鲜太祖”或“康献大王”。

朝鲜太祖 李成桂 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朝鲜定宗 李芳果 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 太祖嫡次子

朝鲜太宗 李芳远 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 太祖嫡五子

朝鲜世宗 李祹 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 太宗嫡四子

朝鲜文宗 李珦 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 世宗嫡长子

朝鲜端宗 李弘暐 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 文宗嫡子

朝鲜世祖 李瑈 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 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鲜睿宗 李晄 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 世祖嫡次子

朝鲜成宗 李娎 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 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 李隆 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 成宗长子

朝鲜中宗 李怿 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 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朝鲜仁宗 李峼 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 中宗嫡长子

朝鲜明宗 李峘 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 中宗嫡次子

朝鲜宣祖 李昖 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 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 李珲 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 宣祖庶次子

朝鲜仁祖 李倧 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 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朝鲜孝宗 李淏 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 仁祖嫡次子

朝鲜显宗 李棩 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 孝宗嫡子

朝鲜肃宗 李焞 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 显宗嫡子

朝鲜景宗 李昀 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 肃宗庶长子

朝鲜英祖 李昑 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 肃宗庶四子

朝鲜正祖 李祘 1752年—1800年,在位期间1776年-1800年 英祖次子庄献世子李愃之次子

朝鲜纯祖 李玜 1790年—1834年,在位期间1800年-1834年 正祖庶长子

朝鲜宪宗 李奂 1827年—1849年,在位期间1834年-1849年 纯祖嫡长子孝明世子(翼宗/文祖)李旲的嫡子

朝鲜哲宗 李升 1831年—1863年,在位期间1849年-1863年 庄献世子第三子恩彦君李裀之孙,父为恩彦君第三子全溪大院君李圹

朝鲜高宗 李熙 1852年—1919年,在位期间1863年-1907年 庄献世子第四子恩信君李禛之曾孙,祖父南延君李球为仁祖嫡三子麟坪大君第六代孙,父为南延君第四子兴宣大院君李昰应

朝鲜纯宗 李坧 1874年—1926年,在位期间1907年-1910年 高宗嫡长子

1太祖 神懿王妃(安边韩氏) 神德王妃(谷山康氏)

2定宗 顺德王妃 (庆州金氏)太宗继位封为顺德大妃

3太宗 元敬王妃(骊兴闵氏)世宗继位封为厚德大妃

4世宗 昭宪王妃(青松沈氏)

5文宗 显德王妃(安东权氏)生下端宗后死。文宗死后当时掌权的是世宗 嫔 惠嫔杨氏

6端宗 定顺王妃(砺山宋氏)

7世祖 贞喜王妃(坡平尹氏)1469-1476垂帘听政掌握政权

8德宗 昭惠王妃(清州韩氏)成宗继位封为仁粹大妃,晚年被孙子燕山害死(在《大长今》中崔尚宫作内人时曾在她的食物里做手脚)

9睿宗 章顺王妃(清州韩氏)1461年死。安顺王妃(清州韩氏)1472封为仁惠大妃,1497年燕山君加封为明懿王大妃

10成宗 恭惠王妃(清州韩氏)1474年死 继妃(坡平尹氏)燕山君生母后成废妃 贞显王妃(坡平尹氏)中宗生母 燕山君继位封为慈顺大妃

11燕山君 王妃(居昌慎氏)[被废]

12中宗 端敬王妃(居昌慎氏)被废 章敬王妃(坡平尹氏)1515年生下明宗后死 文正王妃(坡平尹氏)明宗继位封为文定大妃1545年开始完全掌握政权 (电视剧《大长今》里的那位皇后就是她)

13仁宗 仁圣王妃(罗州朴氏)

14明宗 仁顺王妃(青松沈氏)

15宣祖 懿仁王妃(罗州朴氏)仁穆王妃(安东金氏)后封仁穆大妃

16光海君 王妃(文华柳氏)[被废]

17元宗 仁献王妃(绫城具氏)

18仁祖 仁烈王妃(清州韩氏1635年死 庄烈王妃(丰壤赵氏)

19孝宗 宣德王妃(德水张氏)

20显宗 明圣王妃(清风金氏)

21肃宗 仁敬王妃(光州金氏)仁显王妃(骊兴闵氏)仁元王妃(庆州金氏)

22景宗 端懿王妃(青松沈氏)宣懿王妃(咸从鱼氏)

23英祖 贞圣王妃(达城徐氏)贞纯王妃(庆州金氏)

24真宗 孝纯王妃(丰壤赵氏)追封的

24庄祖 敬懿王妃(丰山洪氏)历史上是世子嫔 惠嫔洪氏 庄祖是被追封的

25正祖 孝懿王妃(清风金氏)

26纯祖 纯元王妃(安东金氏)宪宗年间封大王大妃垂帘18年 掌握政权

27翼宗(孝明世子) 神贞王妃(丰壤赵氏)纯元大王大妃去世成王大妃后成大王大妃垂帘直至高宗时期

28宪宗 孝显王妃(安东金氏) 孝定王妃(南阳洪氏)后封王大妃

29哲宗 哲仁王妃(安东金氏)后封大妃

30高宗 明成王妃(骊兴闵氏

都是根据历史改编的,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是历史里真实出现的。

朝鲜王朝第十一代国王中宗,确实有过一位名为长今的主诊女医师,本故事便根据该历史真实故事改编。大长今,本名徐长今,去世于朝鲜明宗在位时公元1566年。

为李氏朝鲜第一位透过自修苦读,完全没有任何后台背景的女御医,官位为正三品,是朝鲜历史上成就绝无仅有的奇女子,中宗时期因为多次治好中宗的疾病。

加上长今的药膳食补非常可口,让中宗大为赏识,封为“大长今”,大有“绝无仅有,伟大非凡”的含意,徐长今的药膳与针灸秘方至今都被韩国中医界广泛研究推广。

中宗病逝之后曾一度受到陷害又被逐出宫廷,后来又被皇后恢复身份,至1566年病逝以前一直在宫中担任“至善御医”,地位崇隆。

史实上的长今并未结婚生子。在那个时代,一个女人能做到正三品堂上官的官阶可说是特殊的例子。史实上的韩尚宫并不姓韩而姓金,她教导长今食补的方法,她最后是病死的。

长今的母亲是被他人所杀的,但对刺杀之人没有详细的记载,至于,长今的父亲,史实上找不到有关他的资料。另外,长今的母亲和金尚宫是完全不认识的!

为了纪念韩国无形文化财产第一代保有者——韩顺熙尚宫,所以在剧中把历史上的“金尚宫”,演绎为“韩尚宫”。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天寿奉皇令到废后尹氏家中赐予死药。回家途中,不幸跌落山谷,幸遇道士因而得救,性命无碍,道士预言天寿未来的命运将会是坎坷怪离,天寿将会遇到生命中的第二个女人。

此后十四年,中宗继承皇位,天寿辞去内禁卫军官之职,希望能从此避开厄运;未料天寿在溪边遇到了一位垂死姑娘,幸好及时被救起。

但是,道士的预言围绕在天寿的脑海中,天寿知道这位姑娘就是当天道士提及的第二个女人,无奈这是上天的安排,两人最终结为连理,生下一女,名为长今。

人物介绍:

1、徐长今(李英爱 饰)

八岁时,发生甲子士祸,父离母亡。后投靠姜德久夫妇。十岁入宫当宫女,并下定决心要成为御膳房最高尚宫,以圆亡母心愿。长今凭着不懈的努力,终于当上宫内受肯定的厨师。

可惜后来遭人陷害,被赶出王宫,流放济州为官婢。但长今并未就此消沈,机缘巧合下孜孜不倦学医,终以医术再入王宫的内医院,更成为中宗的主治女医师。

长今是朝鲜史无前例的女御医,其名声在《中宗实录》里有记载,名字前还加上“大”字,被称为“大长今”。

2、闵政浩(池珍熙 饰)

汉城府判官。出自士大夫家庭。容貌干练,学识渊博。才十六岁便通过司马试﹝成为生员或进士前进出文科的过程试﹞。

他是文科及第的书生出身,却有高强的武功,由于武艺高超,被选为内禁卫从事官。闵政浩对长今的聪明好学非常钦佩,更被她的坚毅与学识所迷。

在帮助她的过程中渐渐爱上她,并开始保护她。政浩多次因为长今而陷入险境。后成为内医院副提调,独排众议支持长今当中宗主治医师时,受朝中官员弹劾,被迫流放异地。

3、崔今英(洪莉娜 饰)

与长今同时入宫,一同学习宫中料理。是御膳房崔尚宫的侄女。她野心很大,亦非常傲慢。视长今为竞争对手。

对长今抱有戒心。自幼暗恋闵政浩,因要延续家族五代担任最高尚宫的传统而放弃,渐渐以饮食作为权力斗争的武器。

4、朝鲜中宗李怿(林湖 饰)  -

朝鲜王朝中宗李怿(1488-1544),字乐天,明弘治元年(1488年)三月十九日出生于景福宫。朝鲜王朝第十一代帝王,性格温和,优柔寡断。

是在前一个帝王燕山君被废黜后而登基的。他侍母至孝,爱护百姓、努力改革政治、希望改善百姓生活。他亦重用人才,致力改革政治。

认识长今后,被她的温柔性情及出众才能所感动。后来,对长今感情,再不单纯是御医与病人之间,而是当为女人般爱上了她。

5、韩尚宫(梁美京 饰)

本名韩爱钟,是长今妈妈朴明伊最好的朋友,她温柔淡定、成熟睿智,有着大地般的温暖、母亲般的包容。从长今入宫起,韩尚宫一直对她和善如母。

对于长今来说,韩尚宫娘娘就像她的另一位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照顾她。她更是一位伟大的老师,她充分地开发长今的潜力和素质。

教她做人做事的道理,使她具备勤奋、坚忍、百折不挠等品格,这一切都在长今的人格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长今

朝鲜王朝为中国的藩国,因此其君主只能称国王而非皇帝,同样国王之正妻也只能称王后而不是皇后,朝鲜王朝历任27朝,历代君主和王后如下:

1、朝鲜太祖李成桂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丽宫廷反对派首领郑梦周。在流放王瑶到原州后,登基建立朝鲜王朝,确立了对明朝事大的基本国策, 结束了高丽王朝近500年的历史。

朝鲜太祖李成桂的王后:

(1)神懿王后韩氏是朝鲜太祖李成桂的元配,朝鲜定宗和朝鲜太宗生母,韩氏生前一直居住在家乡,所以被称为李成桂的乡妻。

(2)神德王后康氏是朝鲜太祖的正妃,本贯谷山,是高丽判三司事、象山府院君康允成和晋山府夫人姜氏的女儿。1669年谥号顺元显敬神德王后,朝鲜高宗追上尊号神德高皇后。

2、朝鲜定宗李芳果

李芳果,即李曔(1357年—1419年),字光远,庙号朝鲜定宗,谥号恭靖懿文庄武温仁顺孝大王。朝鲜太祖李成桂次子,朝鲜太宗李芳远同母兄,李氏朝鲜第二位君主。

朝鲜定宗李芳果的王后:

定安王后金氏是朝鲜定宗正妃,是月城府院君金天瑞的女儿。定宗为王世子时,金氏受封为王世子德嫔,定宗即位后升为德妃。定宗传位给朝鲜太宗后,尊为顺德王大妃。太宗十三年(1412年),顺德王大妃去世,谥号安定王后。

3、朝鲜太宗李芳远

李芳远,字遗德,朝鲜王朝第三代君主,也是第一位受中国册封的朝鲜国王。朝鲜太祖李成桂第五子,母亲为神懿王后韩氏。

李芳远在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的过程中功劳颇大。李成桂即位后,李芳远被封为靖安君。曾以两次王子之乱的方式,铲除异己,进而继位。李芳远在位期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永乐十六年(1418年)八月八日,太宗传位于朝鲜世宗。

朝鲜太宗李芳远的王后:

元敬王后闵氏为朝鲜太宗正妃,是高丽末年政丞骊兴府院君闵霁的次女。太祖建国时,闵氏受封为靖宁翁主,定宗二年封王世子贞嫔,太宗即位后升为静妃。世宗二年七月十日元敬王后在寿康宫别殿过世,享年五十六岁,谥号彰德昭烈元敬王后,葬于献陵。

4、朝鲜世宗李祹

李祹,字元正,李氏朝鲜第四代君主,朝鲜王朝第二任国王。朝鲜太宗李芳远第三子,母亲为元敬王后闵氏。李祹22岁即位,共在位32年(1418年至1450年),在位期间是朝鲜王朝的鼎盛时期,朝鲜社会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在此期间创造了谚文,对朝鲜之后的语言和文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朝鲜世宗李祹的王后:

昭宪王后沈氏为沈温之长女,朝鲜王朝世宗李祹之王妃。 太宗八年二月(1408年)与忠宁君李祹成婚(当时世宗尚未封大君),初封“敬淑翁主”,十七年九月(1417年)改封为“三韩国大夫人”。世宗二十八年三月廿四日,沈氏病逝于次子首阳大君的府第,上谥号“昭宪”。

5、朝鲜文宗李珦

李珦,朝鲜王朝第五任君主,字辉之,是朝鲜世宗李裪嫡长子,朝鲜世祖李瑈同母兄,母昭宪王后沈氏。景泰元年(1450年),世宗于永膺大君李琰府邸薨,李珦继承王位。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十四日, 薨于康宁殿。年仅三十八岁,在位仅两年,庙号文宗。

朝鲜文宗李珦的王后:

显德王后权氏宣德六年(1431年)入宫为世子承徽,八年(1433年)晋升为良媛,正统二年(1437年)册为世子嫔,六年(1441年)病逝于东宫资善堂,年仅二十四岁,谥显德,后与文宗合葬。文宗即位后,追崇为显德王后。

6、朝鲜端宗李弘暐

李弘暐,朝鲜王朝第6任君主,乃朝鲜文宗之子,出生后不久生母显德王后便过世,1448年被立为王世孙,1450年被立为王世子,1452年即位。

朝鲜端宗李弘暐的王后:

定顺王后宋氏于景泰五年正月二十二日(1451年3月)册封王妃,次年七月(1451年8月)被世祖尊为懿德王大妃,天顺元年六月(1457年7月)降为夫人。正德十六年六月四日(1521年7月)薨,终年八十二岁。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追尊复位。

7、朝鲜世祖李瑈

李瑈,字粹之,是李氏朝鲜第七位国王。朝鲜世宗李祹嫡次子,朝鲜文宗李珦之弟。其母为昭宪王后沈氏。李瑈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出生于朝鲜世宗的宫殿中,之后被寄养于民间,景泰六年(1455年)他从侄子朝鲜端宗手中篡夺了王位,是为世祖大王。

朝鲜世祖李瑈的王后:

贞熹王后尹氏,尹璠与李氏之女,朝鲜王朝世祖李瑈之王妃,德宗李暲与睿宗李晄之生母,亦是第一位垂帘听政的大王大妃。

8、朝鲜睿宗李晄

朝鲜睿宗是李氏朝鲜的第8代君主,1468年至1469年在位。庙号睿宗,谥号襄悼钦文圣武懿仁昭孝大王,葬于高阳昌陵。即位仅一年两个月,就去世了,侄子李娎即位,是为成宗。

朝鲜睿宗李晄的王后:

章顺王后(1445年-1461年),本贯清州韩氏,朝鲜睿宗李晄元妃,上党府院君韩明浍与黄骊府夫人骊兴闵氏之女,朝鲜成宗元妃恭惠王后之姊。

9、朝鲜成宗李娎

李娎,朝鲜王朝的第九代君主,朝鲜世祖李瑈之孙,朝鲜德宗(懿敬世子)李暲之子,朝鲜睿宗李晄之侄。1469至1494年在位,在位二十五年。

朝鲜成宗李娎的王后:

(1)恭惠王后韩氏,朝鲜第9任王成宗的元妃,第8任王睿宗元妃章顺王后同母妹。世祖十三年(1467年)与时为“者山君”的成宗行嘉礼,封号为天安郡夫人,成宗即位后册为王妃。

(2)废妃尹氏,朝鲜王朝朝鲜成宗的第一继妃,本籍咸安尹氏,尹起畎之女。成宗五年(1474年)元妃恭惠王后过世,成宗七年八月九日(1476年)尹氏成为王妃,同年十一月七日生下长子燕山君。

成宗十年六月一日(1479年)因尹氏生辰时成宗到别位嫔妃处所,尹氏竟冲入后宫处所与成宗起了极大的冲突并抓伤成宗的脸,这是被视为大逆之罪,隔天六月二日尹氏被废为庶人。

尹氏之子燕山君继承王位,于1504年让母亲复位,追尊为齐献王后,并把她的墓所升格为怀陵。1506年中宗反正之后又再取消她的复位。

(3)贞显王后尹氏,朝鲜成宗的第二继妃,朝鲜中宗李怿生母,铃原府院君尹壕、延安府夫人田氏之女。在废妃尹氏被废后,成宗十一年(1480年)十一月八日受册为王妃。

10、燕山君李㦕

李㦕,幼名无作金,是朝鲜王朝第10代君主,1494年-1506年在位。第九代君主朝鲜成宗长子,第11代君主朝鲜中宗异母兄、第7代君主朝鲜世祖曾孙,也是朝鲜王朝历史上第一位废王。并且是朝鲜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燕山君李㦕的王后:

废妃慎氏是李氏朝鲜王朝第一位废君燕山君李隆之正妻,成宗十九年(1488年)拣择册封王世子嫔。燕山君继位后,慎氏成为王妃。1506年,中宗反正,李隆被废降封为燕山君,慎妃被降为“居昌郡夫人”,流放江华岛乔桐。

11、朝鲜中宗李怿

李怿是李氏朝鲜第11位君主,1506年9月2日至1544年11月14日在位。成宗嫡子,由贞显王后尹氏所生。1494年,燕山君即位时,李怿被册封为晋城大君,由于燕山君的暴政,使群臣密谋废除燕山君,并拥立李怿为君主。

朝鲜中宗李怿的王后:

(1)端敬王后慎氏,益昌府院君慎守勤与清原府夫人清州韩氏之女。姑姑慎氏为燕山君夫人,因此在正德元年(1506年)的中宗反正事件中受到牵连,中宗即位后仅仅八天便被废,迁至私第居住。

(2)章敬王后尹氏,朝鲜王朝第十一代君主朝鲜中宗的第二位王后,是领敦宁府事尹汝弼与其妻顺天府夫人朴氏的女儿,官员尹任之妹,1506年被选入宫,中宗十年(1515年)三月二日在产下后来的朝鲜仁宗后,因血崩而去世,享年二十五岁。

(3)文定王后尹氏,是李氏朝鲜第十一代君主朝鲜中宗的第二继妃、第十二代君主朝鲜仁宗李峼的养母、第十三代君主朝鲜明宗李峘的生母。

12、朝鲜仁宗李峼

幼名亿命,字天胤,是李氏朝鲜第十二任国王,中宗三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即位于昌庆宫明政殿,仁宗元年七月一日升遐,在位不到八个月。因未生下子嗣,故由同父异母弟弟李峘即位,即第十三任国王明宗。

朝鲜仁宗李峼的王后:

仁圣王后朴氏,李氏朝鲜王朝第十二代君主朝鲜仁宗的正妃,锦城府院君朴墉之女。朝鲜中宗九年(1514年)十月一日诞生,中宗十九年(1524年)三月六日受封为世子嫔,仁宗即位后,进封王妃。

13、朝鲜明宗李峘

字对阳,李氏朝鲜第十三任君主,朝鲜中宗李怿次子,朝鲜仁宗李峼异母弟,母文定王后尹氏。其初封庆原大君,即位时年仅十二岁,由生母文定王后垂帘。

朝鲜明宗李峘的王后:

仁顺王后沈氏,朝鲜王朝第13位国王朝鲜明宗的正妃。1544年沈氏嫁给了朝鲜中宗的儿子庆原大君李峘。1545年,李峘在哥哥朝鲜仁宗死后,即位为朝鲜明宗,立沈氏为王妃。

14、朝鲜宣祖李昖

初名李钧,朝鲜王朝第十四代君主,1567年至1608年在位,是朝鲜中宗之孙、德兴大院君李岹第三子,生母河东府大夫人郑氏。

朝鲜宣祖李昖的王后:

(1)懿仁王后朴氏是朝鲜王朝第14代君主朝鲜宣祖的元妃。父亲是潘城府院君朴应顺,母亲是完山府夫人李氏(本贯全州,朝鲜世宗庶子桂阳君李璔后裔),外祖是文川正李寿甲。

(2)仁穆王后金氏,史上多称为仁穆大妃,朝鲜宣祖继妃,光海君继母,朝鲜仁祖嫡祖母,1602年,奉王命册为宣祖王妃。

15、光海君李珲

朝鲜王朝第十五任君主(1608年—1623年在位)。因被废位而无庙号、谥号,通称“光海君”。天启三年(1623),侄子绫阳君李倧发动宫廷政变,史称(仁祖反正),李珲被捕,然后以仁穆大妃的名义废黜其王位,流放江华岛,贬回光海君。

光海君李珲的王后:

废妃柳氏,朝鲜光海君正妃,天启三年(1623年)仁祖反正,柳氏被降为文城郡夫人,与光海君一同被流放江华岛,围篱安置,其兄柳希奋被处死。六月,其独子李祬被赐死,这对柳氏而言无疑又是个沉重打击。百余日后,柳氏亦病故。

16、朝鲜仁祖李倧

朝鲜王朝第16任君主,字和伯,号松窗,乳名天胤。李倧初封绫阳君,天启三年(1623年)与西人党金瑬、李贵等人发动宫廷政变(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继承王位。天启五年(1625年)获明朝册封为朝鲜国王。

朝鲜仁祖李倧的王后:

(1)仁烈王后韩氏,李氏朝鲜王朝第16代君主仁祖的元妃,第17代君主孝宗的生母。

(2)庄烈王后赵氏,朝鲜王朝‎第16代国王朝鲜仁祖之继妃,仁祖13年(1635年)仁祖嫡妃──仁烈王后逝世,赵氏在3年后成为仁祖继妃。1649年仁祖去世,由嫡妃仁烈王后所生的凤林大君继位,是为朝鲜孝宗。孝宗即位后,赵氏以仁祖正妻的身份升格为王大妃,尊号慈懿,称慈懿王大妃(或慈懿大妃)。

17、朝鲜孝宗李淏

字静渊,号竹梧(潜邸时所称)。1649年-1659年在位。李氏朝鲜第十七代君主,庙号“孝宗”,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明义正德大王”。

朝鲜孝宗李淏的王后:

仁宣王后张氏,李氏朝鲜王朝第17代君主朝鲜孝宗(1619年-1659年)的王妃,第18代君主朝鲜显宗的生母。

18、朝鲜显宗李棩

字景直,是李氏朝鲜的第18代大王,公元1659年至1674年在位。庙号显宗,葬在杨州崇陵,清朝赐谥“庄恪”。

朝鲜显宗李棩的王后:

明圣王后金氏(籍清风),崇祯十五年(仁祖二十年,1642)五月十七日生,1651年辛卯(孝宗二年)册封世子嫔,行嘉礼于于义洞本宫(孝宗潜邸)。1659年己亥进封王妃。1683年癸亥(肃宗九年)十二月五日去世于昌庆宫储承殿,终年四十二。葬崇陵。 

19、朝鲜肃宗李焞

幼名龙祥,字明普,李氏朝鲜第十九代君主,公元1674年—1720年时在位。朝鲜显宗李棩之子,母亲明圣王后金氏,在位四十六年。

朝鲜肃宗李焞的王后:

(1)仁敬王后金氏(1661年-1680年),本籍光州,父亲金万基是领敦宁府事、光城府院君,卒后赠领议政,谥文忠。叔父是谢氏南征记作者金万重。兄长金镇龟即是后来对仁显王后复位帮助极大的西人派领袖金春泽之父。

(2)仁显王后闵氏(1667年-1701年),本籍骊兴,父亲闵维重是领敦宁府事、骊阳府院君,卒后赠领议政,谥文贞。

(3)仁元王后 (1687/09/29 - 1757/03/26),本籍庆州金氏,领敦宁府事庆恩府院君金柱臣与临川赵氏嘉林府夫人之女。其祖为金阏智,曾为高丽敬顺王。1702年嫁朝鲜第19代国王肃宗大王(朝鲜肃宗),册封王妃,为肃宗第3任正宫王妃。

20、朝鲜景宗李昀

朝鲜王朝的第20代君主(1720年—1724年在位)。字辉瑞,死后庙号景宗,谥号德文翼武纯仁宣孝大王。景宗为朝鲜肃宗长子,肃宗十四年(1688年)十月二十八日生于昌庆宫就善堂,其生母为朝鲜历史上大名鼎鼎、权倾一时的张禧嫔。

朝鲜景宗李昀的王后:

(1)端懿王后沈氏,本贯青松,青恩府院君沈浩之女。肃宗十二年(1686年)五月二十一日生于汉城好贤坊。二十二年(1696年)丙子册封世子嫔,行嘉礼于于义洞本宫(孝宗潜邸)。

(2)宣懿王后鱼氏,本贯咸从,咸原府院君鱼有龟之女。肃宗三十一年(1705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汉城崇姚坊。肃宗四十四年(1718年)册封世子嫔,行嘉礼于於义洞本宫(孝宗潜邸)。

21、朝鲜英祖李昑

字光叔,号养性轩,庙号朝鲜英祖,朝鲜人,生于1694年10月31日,死于1776年4月22日,享年81岁。朝鲜王朝第二十一代君主,朝鲜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

朝鲜英祖李昑的王后:

(1)贞圣王后,李氏朝鲜朝鲜英祖大王的原配王妃,原籍达城徐氏,高丽少尹尹闬后孙,父为郡守赠领议政达城府院君孝僖公宗悌,母为岑城府夫人李氏。

(2)贞纯王后(1745年11月10日 - 1805年1月12日),为李氏朝鲜第21代国王朝鲜英祖继妃。本贯庆州金氏。父骊州鰲兴府院君金汉耈,母原丰府夫人元氏。

22、朝鲜正祖李祘

李氏朝鲜的第22代君主,1776年至1800年在位。朝鲜英祖李昑之孙、朝鲜庄祖李愃之子。生母是惠庆宫洪氏(高宗追尊为献敬王后、献敬懿皇后)。

朝鲜正祖李祘的王后:

孝懿王后金氏,本贯清风金氏,朝鲜王朝正祖的王妃,清原府院君金时默与唐城府夫人洪氏之女。

23、朝鲜纯祖李玜

李玜,朝鲜正祖李祘之子,母纯嫔朴氏。是李氏朝鲜的第23代君主,1800年至1834年在位。

朝鲜纯祖李玜的王后:

纯元王后金氏,徽号睿成弘定,尊号明敬文仁光圣隆禧正烈宣徽英徳慈献显伦洪化神运粹穆。本贯安东金氏,始祖为高丽太师金宣平,父为领敦宁府事永安府院君赠领议政忠文公金祖淳,母为青阳府夫人沈氏。

24、朝鲜宪宗李烉

朝鲜宪宗,讳李烉(《宪宗大王行状》写作“李奂”),道光7年7月18日(1827年9月8日)- 道光29年6月6日(1849年7月25日),字文应,号元轩,本贯全州李氏。是李氏朝鲜的第24代君主(在位:1834年-1849年),庙号宪宗。

朝鲜宪宗李烉的王后:

(1)孝显王后金氏,领敦宁府事永兴府院君赠领议政孝简公金祖根女,母为韩城府夫人韩山李氏。安东金氏(纯祖纯元王后)一派的外戚。1828年戊子(朝鲜纯祖二十八年)三月十四日生于安国坊外氏第。1834年丁酉册封王妃,行嘉礼于于义洞本宫(朝鲜孝宗潜邸)。

(2)孝定王后洪氏,领敦宁府事益丰府院君赠领议政翼献公洪在龙女,母为延昌府夫人竹山安氏。1831年辛卯(纯祖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生于咸悦公衙。1844年甲辰册封王妃,行嘉礼于于义洞本宫(孝宗潜邸)。哲宗即位后进号大妃。

25、朝鲜哲宗李昪

朝鲜王朝第25代君主(1849年—1864年在位)。字道升,号大勇斋,曾用名李元范,本贯全州李氏(王族),死后庙号哲宗。

朝鲜哲宗李昪的王后:

哲仁王后金氏,朝鲜王朝第25代国王朝鲜哲宗李昪的王妃。本贯安东,是永恩府院君金汶根的女儿,母亲是兴阳府夫人闵氏。

26、朝鲜高宗李熙

李熙(1852年—1919年),朝鲜王朝第26代国王,大韩帝国开国皇帝(1864年—1907年在位)。初名载晃,字明夫,乳名命福;即位后改名熙(正写为“㷩”),字圣临,号珠渊。死后庙号高宗,因此通称朝鲜高宗,又称光武帝、李太王、韩高宗等。

朝鲜高宗李熙的王后:

明成皇后闵氏,1866年册封为朝鲜王妃,1897年追封大韩帝国皇后。

27、朝鲜纯宗李坧

朝鲜王朝第27代君主,大韩帝国第2任皇帝(1907年—1910年在位),同时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字君邦,号正轩,本贯全州李氏。死后庙号纯宗,所以通称朝鲜纯宗,又称韩纯宗、隆熙帝、李王坧等。

朝鲜纯宗的王后:

(1)纯明孝皇后闵氏,是大韩帝国皇帝纯宗李坧的元配夫人,骊恩府院君闵台镐之女,朝鲜王朝末期政治人物闵泳翊之妹,母亲是赠镇阳府夫人镇川宋氏。朝鲜高宗李熙之妻明成皇后闵氏是她的从姑母。

(2)纯贞孝皇后尹氏,1894年—1966年 海丰府院君尹泽荣女, 葬金谷裕陵。

扩展资料

朝鲜王朝概况:

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丽而建国。朝鲜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城(今首尔)。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

经过对北方的开拓,到15世纪中叶,朝鲜王朝的国土基本定型,大致相当于当今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

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朝鲜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条件。对外则对中国明、清两代采取事大主义,建国后便向中国朝廷称臣纳贡,自太宗李芳远至高宗李熙,历代国王均接受中国皇帝册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或部族则采取交邻政策。

16末至17世纪前期,朝鲜接连遭到日本和女真的入侵(壬辰倭乱、丁卯胡乱、丙子胡乱),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打开国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称臣于中国。

1897年,高宗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大韩帝国暨朝鲜王朝灭亡,历27代君主、519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朝鲜王朝

韩国和朝鲜人的祖先是不是中国人?

可是说是中国人

现代韩国人(朝鲜人)的祖先是半岛南边的三韩部落。三韩部落发展的国家有百济和新罗,领土只占据半岛南部。百济和新罗同时代的高句丽是大陆民族高句丽族建立的国家,高句丽国名来源于大汉朝辖下的高句丽县;那时的半岛北部是汉朝的领土,高句丽国是汉的属国。高句丽国的国土是在西晋后才接收了西晋在半岛北部的领土,从此成了半岛北部的主人;此时高句丽已进入王朝的后期。最后高句丽被大唐所灭,半岛北部领土被唐接收。当然隋朝曾三次征高句丽,不过没成功。半岛北边从来都是大陆民族的领土。不管是商朝人,燕国人,秦朝人,汉朝人,西晋人,高句丽人,唐朝人,渤海人,契丹人都是大陆民族,并都曾拥有过半岛北部领土,上下有2000多年。韩国人(朝鲜人)真正拥有半岛北部领土是在契丹之后,也就是王建建立的高丽王国后才占有半岛北部领土。

然而现代韩国人(朝鲜人)只把高句丽人看成他们祖先,为什么其他的拥有过半岛北部领土的商朝人,燕国人,秦朝人,汉朝人,西晋人,唐朝人,渤海人,契丹人,他们却不认祖?因为高句丽人已经消失在其他民族中,他们说高句丽人是他们祖先,更好赖帐!另外,韩国人(朝鲜人)的祖先新罗人王建在高句丽灭亡200多年后建立了高丽王朝,取代新罗。而灭亡的高句丽在唐书上被称为高丽。但是王建本人不是高句丽人后代,韩国史书说他用高丽的国号是想把他的王国建成高句丽那样的强国。就是这个王氏高丽使韩国人(朝鲜人)自认为高丽民族。这就是三韩人成了高丽人的经过。但是这个高丽民族和高句丽民族根本是两个不同的民族。但是韩国人(朝鲜人)有意把他们的高丽和高句丽扯在一起,这种历史观才使他们如此顽固!

真正的高句丽王国是由大陆民族构成,贵族阶层是高句丽族,而高句丽族在唐灭高句丽后绝大部份被移民到大唐的中原。

中国史书的朝鲜是指商朝人萁子建的朝鲜国,后来燕国人卫满取代了萁子后人,建卫满朝鲜国。而韩国人(朝鲜人)在14世纪李氏朝鲜之前从没建立过国号朝鲜的国家。但中国史书在14世纪李氏朝鲜之前就记录过大陆民族建的朝鲜国。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这就是三韩人成了朝鲜的来历!

三韩人在20世纪以前,因为国家的弱小,大陆王朝文化先进历史悠久。而且三韩人精英都受中华文化的教育,所以把中国史书中的萁子朝鲜国看成他们的祖先,从而把自己的夷的出身抹掉。中国皇帝对于这样的“亲戚”当然也乐于接受。这种历史观误导了两国。

三韩人脱离日本人统治后,民族主义兴起,他们为了摆脱历史文化与中国王朝的联系,竟编造了5000年的文明,并把萁子朝鲜国看成他们的历史和国家。

韩国和朝鲜老祖先是中国人吗

不但是和中国有大量混血 历朝历代都是中国的附属国直到日本上了他之前 朝鲜民族的祖先是三韩民族

朝鲜祖先是不是中国人

是中国人 中国史书的朝鲜是指商朝人萁子建的朝鲜国,后来燕国人卫满取代了萁子后人,建卫满朝鲜国。而韩国人(朝鲜人)在14世纪李氏朝鲜之前从没建立过国号朝鲜的国家。但中国史书在14世纪李氏朝鲜之前就记录过大陆民族建的朝鲜国。公元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这就是三韩人成了朝鲜的来历! 三韩人在20世纪以前,因为国家的弱小,大陆王朝文化先进历史悠久。而且三韩人精英都受中华文化的教育,所以把中国史书中的萁子朝鲜国看成他们的祖先,从而把自己的夷的出身抹掉。中国皇帝对于这样的“亲戚”当然也乐于接受。这种历史观误导了两国。 三韩人脱离日本人统治后,民族主义兴起,他们为了摆脱历史文化与中国王朝的联系,竟编造了5000年的文明,并把萁子朝鲜国看成他们的历史和国家。

日本人祖先是中国人 还是朝鲜人

当然中国人,没听说吗。当年武大郎被潘金莲和西门庆下毒之后,抛入黄河中,漂入了大海。 大郎命不该绝,冰冷的海水使他醒了过来。 这时游来一只大乌龟,托起了大郎。 “我现在救了你,你以后一定要报答我”,大乌龟说。 大郎答应了那只大乌龟,大乌龟托着大郎来到了一个岛上。 这个岛上全是一些矮个子的渔民。 渔民们看见了大郎非常高兴 于是奔走相告,说是岛上来一个高大、英俊、威猛的男子。 渔民们聚集在一起开会,商量着: “咱们的祖祖辈辈都这么的矮,现在来了个高大的男子……” “没错儿,咱们要利用这位威 子的身高优势来改良咱们的人种。” “要不,咱们就推举他为咱们的国王吧。” 于是,武大郎就当了国王 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武大郎很快就有一群王子。 这些王子散落到民间与平民女子通婚。 于是从此以后当地的居民的身高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武大郎当了国王以后仍然不忘对西门庆的仇恨。 每天想着:“西门庆真是可恶,日来日去,日到本人头上了。” 正好一大臣前来求赐国名。 大郎随囗道:“日本人。” 武大郎作为国王,开头还相当勤勉。每天都是“有事出班早奏,无事早早退朝”。但过了些日子,他发觉很没劲。官员们鸡毛蒜皮的事都要讲大半天。于是他说:“你们以后把事情的重要内容写成奏折,交给我看吧。”官员们很惊奇说:“甚么叫做“写”?我们不识字,不会写”。武大郎说:“好吧,我给大家办个补习班,扫扫文盲吧。”于是他以自己有限的知识,给官员开了个扫盲班,学习文字。但武大郎是个买烧饼的人。只认识很少的字,很多字他只记得一些偏旁部首。官员们学习以及往外传播的时候,又忘掉了一些字的部分,于是这就形成一“假”文字,平假名、片假名之类。这是岛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武大郎又想,在中国当国王那气派,前呼后拥、旗子满天飞。咱现在这国家,连个标志都没有,那多没劲。于是他把自己卖烧饼的围裙拿出来,叫仆人洗洗,还算是白色的,就用它当旗子吧!另一大臣就拿着这白布说:旗子上总得有个标志,求画国旗。 武大郎脑子里所有的印像,只有卖过的烧饼。于是大郎随手摸出一块炊饼,大力拍去。烙了一个圆圆的烧饼,贴在围裙子的中间,想到西门庆,羞怒交加,喷出一口鲜血在炊饼上。这就成了那个岛国的国旗了。 大郎又想,“西门庆和潘金莲想害死我,然而我的运气不错,挺长久。” 立即下诏,在国旗上写上:武运长久。 意思就是:武大郎运气长久。 又想起当初对大乌龟的承诺,下令全国视乌龟为神物。 大郎是卖炊饼出身,见人以大鞠躬为本色。 全日本见国王如此,无不仿效。 武大郎推行这项改革后,得到了更多的拥护。 有一天,大郎发现臣民没有姓。 于是他又说: “这可不行,得有名有姓才行。当然,赵钱孙李等你们没法叫了,这样吧你们住在哪里就姓什么。” 于是,就有了“田中”、“松下”、“山口”之类的姓氏。 至于名字,就一二三四五六七的排吧。 “但老大不能叫大郎,那是我的忌讳,只能叫太郎。” “老二不能叫二郎,那是我弟弟武松武二郎的忌讳,只能叫次郎。” “其余的你们就按顺序叫吧,我没有意见。” 于是,这个国家就有了山口太郎,田中次郎、山本五十六等等名字。 武大郎当了国王后,老是吃山珍海味,吃都吃腻了。 他想起当初在海上漂流时,没有东西吃,只能捉生鱼吃。 现在回想起来那味道还是相当不错。 于是,他叫厨师做鱼时一定要生做,不用做熟。 这道菜推广开来,得到日本人的欢迎。 从此成为该国的一大名菜“鱼生”。 武大郎还发现,日本人象中国人一样,睡觉都睡在床上。 他很生气,想当初潘金莲和西门庆搞婚外情。 西门庆经常到自己家里,搞到自己没有地方睡,只好睡在地上。 既然我当国王的都要睡在地上,你们也只能睡在地上! 这样子才能不忘夺妻的耻辱! 于是他按照这个意思又颁布了一项法令。 从此以后日本人只能睡在一张席子上,这就是所谓的“塌塌米 武大郎在中原时被人称作“三寸丁”,有些自卑感。 他在日本怕被人看扁,便下令全国比自己高的男子都处死。 很多家庭为了让儿子不死,将儿子打成罗圈腿。 所以,日本人矮而且罗圈腿多。 大郎因为潘金莲而痛恨女人。 下令日本女人只能在家伺候丈夫,而且要跪着伺候,已示惩罚。 漂亮的女人全部处死,所以日本的丑女极多。 武大郎当了若干年的国王,无疾而终。 他临死之际,仍然为打不过西门庆、报不了夺妻之仇而耿耿于怀。 于是留下遗训,要子孙后代找西门庆报仇雪恨。 后来他的子孙们日夜操练,并跑到少林寺偷学了几招功夫。 为了纪念国王武大郎,取名“武氏道”。 后来因为日本人的文化程度低,加上该国的文字是假文字。 结果被传成了“武士道”。 因为武大郎白手得天下,这些功夫又被称作“空手道 到了明朝,武大郎的后人便开始派人登上中国领土。 寻找西门庆报仇,被中国的英雄戚继光赶下了海。 那就是历史上的“抗倭”。 进入了二十世纪,日本人在中国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跑遍了中国大半河山。 还是没有寻到仇人西门庆。 于是他们居然要中国人学习他们的“假文字”。 要中国人取他们那样的名字。 要中国人在“炊饼”旗子下面实行“大东亚共荣”。 这真是让中国人笑掉了大牙。 最近,武大郎的后人据说有可情报。 怀疑西门庆躲藏在台湾一带。 于是,在台湾对面的钓鱼岛,好像整天有人在那里卖炊饼。 综上所述,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宗。

日本天皇的祖先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

非洲矮种人才是他先祖(据日本人的血液分析得出,现在的日本人有百分之五十几的非洲矮种人血统)

朝鲜人是不是中国人

不是,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朝鲜族如果是中国籍那么是中国人,如果没有中国国籍就不是中国人。

韩国人祖先是中国人吗

不是,韩国人大多是半岛的土著,以及大唐灭掉高句丽后流亡的一部分原居东北的游牧民族。

不过神奇的是,他们的史书上的所谓始祖檀君和箕子之争,箕子是中国商朝纣王的叔父,换来换去,他们现在基本采用了神话檀君为祖先,反正一团糟。

日本人,朝鲜,韩国的祖先是不是中国?

日本的祖先是中国人

朝鲜人是不是中国人的后代

是,中国目前仍有少数民族——朝鲜族

我找了点关于朝鲜李姓的资料:

-----朝鲜李姓,朝鲜历史和文化悠久,从古代起就同中国有友好往来。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与唐朝有密切联系。据朝鲜著名地理学家李重焕《择里志》载:“自新罗末通中国而始制姓氏,然只仕宦士族略有之,民庶则皆无有也。”936年建立高丽王朝后,“始仿中国民族,颁姓于八路,而人皆有姓。”于此可见,古代朝鲜的姓氏,是仿效唐朝的姓氏而制定的。由于中国与朝鲜为唇齿相依的邻邦,关系密切,长期以来有不少中国人移居朝鲜,其中就有李姓。据说李氏朝鲜的创建者李成桂,其先祖为辽东李氏的一支,后因躲避战乱而迁至朝鲜。李成桂出身贵族,本为王氏高丽将领,参与军机中枢,1388年举行兵变,废旧王祸,立新王昌,次年废昌立恭让,独掌大权。1392年,逐恭让王,即位,改国号朝鲜,都汉城。李氏朝鲜历27王519年,曾于1897年改国号为大韩,至1910年朝鲜被日本侵占,李氏朝鲜灭亡。李氏在统治朝鲜的500多年时间里,曾下令将王氏高丽所赐的王姓一律恢复其原姓,同时采取“赐姓”的办法以加强统治,赐予许多人姓李,因而使朝鲜李姓人口急剧增加。明末清初,又有明将李如松的子孙及明廷遗臣李氏等一批李姓人避难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常用的143个姓氏中,李姓为第二大姓。

越南作为以前中国的附属国,也和朝鲜有相同的特点,还有现在小日本的琉球

以上就是关于韩国人是中国人的后代吗全部的内容,包括:韩国人是中国人的后代吗、谁能够说一下高丽的历代国王是谁,及他们的生活年代和执政时期的大事记、李成桂是唐太宗的后代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6026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