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决策程序: 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 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 4、拟定决策方案。拟定方案分两个阶段:粗拟阶段和精心设计阶段。 5、分析方案。 首先要分析哪些决策方案更符合决策目标和决策标准,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决策目标。然后则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分析。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第十一条 决策机关决定启动决策程序的,应当明确决策事项的承办单位(以下简称决策承办单位),由决策承办单位负责重大行政决策草案的拟订等工作。决策事项需要两个以上单位承办的,应当明确牵头的决策承办单位。
决策程序又叫决策过程或决策步骤,是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外在表现的核心内容,决策程序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科学的完整的动态过程。
决策程序包括四个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2、拟定具备实施条件,能保证决策目标实现的可行方案;
3、分析评估,方案择优;
4、慎重实施,反馈调节。
公共决策程序一般划分为公共问题的界定、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设计、决策效果的预测和决策方案的抉择等五个步骤。
公共问题的界定
公共问题的分析、界定是决策的起点。公共问题就是指那些已经影响到人们正常生活的社会问题。由于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理想之间存在差距,导致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当决策者觉察到某一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和议论,这个社会问题本身也确实有解决的必要,并且也属于职权范围之内的事务时,决策者就会把它列入议事日程,作为公共问题进行研究处理。
决策目标的确立
决策目标就是决策者通过采取某项行动方案所要达到的期望效果。合理的决策目标应满足的条件有:①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有的放矢。②目标必须切实可行。决策目标必须立足现实,量力而行,超越现实生产力水平的目标是脱离实际的,不可取的。③目标必须系统化。这是由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多层性决定的,要求决策目标也要形成多层级性与之匹配。④决策目标必须灵活可调,目标是针对未来的,目标的实现有个过程,而且问题的发展又具有不确定性,一成不变的情景几乎是不存在的。
决策方案的设计
方案设计就是针对公共问题,依据决策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能性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也就是首先大胆设想,提出各种方案设计轮廓,然后对方案轮廓进行严格细致的具体化加工。
决策效果的预测
决策是面向未来的,其实施过程是不可逆转的,所产生的效果既可能符合人们的主观愿望,也可能背离愿望。这就要求决策系统必须搞好预测,对未来的决策环境情景及对象的变化要有所把握。通过预测,帮助决策者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把对未来变化的无知减少到最低限度。
决策方案的选择
方案选择就是对设计出来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比较、权衡利弊,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方案。决策方案的选择有个标准问题,一般认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决策方案要有利于决策目标的实现,体现出尽可能大的效益,实现决策目标所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方案要有可行性,方案实施后的副作用(即负面效果)尽可能少。选择决策方案是决策者的主要职责,为使方案合乎条件,决策者必须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可行性分析研究。
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1、情报活动阶段。这是行政决策活动的第一个阶段,他构成决策的前提。
2、设计活动阶段。
3、抉择活动阶段。
4、决策过程反馈。
行政决策是决策的一种,它是行政机关为履行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决策的特点。
《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暂行条例》
第十一条 决策机关决定启动决策程序的,应当明确决策事项的承办单位(以下简称决策承办单位),由决策承办单位负责重大行政决策草案的拟订等工作。决策事项需要两个以上单位承办的,应当明确牵头的决策承办单位。
第十二条 决策承办单位应当在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有关信息、充分协商协调的基础上,拟订决策草案。 决策承办单位应当全面梳理与决策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使决策草案合法合规、与有关政策相衔接。 决策承办单位根据需要对决策事项涉及的人财物投入、资源消耗、环境影响等成本和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分析预测。 有关方面对决策事项存在较大分歧的,决策承办单位可以提出两个以上方案。
决策程序上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确定决策目标阶段、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行方案阶段、选择合理方案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称为参谋活动、设计活动和选择活动。决策程序可分为明确问题、明确目标、探索拟定各种可行性方案、可行性方案的评价、选择满意方案、方案的实施与反馈这六个步骤。
以上就是关于行政决策程序五个步骤全部的内容,包括:行政决策程序五个步骤、简答题简述决策的程序、公共决策程序的步骤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