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重。
旧制一斤合十六两,半斤等于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示例
1,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 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
2,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辨析“半斤八两”和“势均力敌”,都有“彼此相等不分高低”的意思。但半斤八两偏重在形容水平相等;“势均力敌”偏重在形容力量相等,主要用于敌我双方势力相等。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 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
半斤和八两是一样的重量。这是因为旧时的重量单位和现在重量单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旧时的一斤是十六两即1斤=16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某人或者是某件事是半斤八两一样的意思。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半斤八两”,来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半斤八两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唯独这“衡”还拿不定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秦始皇统一后用小篆),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李斯拿了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皇帝怪罪,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正好相等。
古代的一斤是十六两,现在的一斤是十两。所以半斤在古代就是8两,在现代就是5两。
两,又作両,是东亚传统的质量单位,中国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再传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实际质量历代不同,传到各地后亦各自有所变化。
扩展资料:
关于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还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
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秦始皇统一后用小篆),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五两。
“半斤八两”常用来比喻双方旗鼓相当,差不多。可是按现行计量单位,一斤等于十两,半斤只有五两,与八两相比,少了三两。难道少了三两的“半斤”真能和“八两”相等吗?这还要从古代的度量衡说起。
我国秦朝以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并不方便。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起草文件。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唯独这“衡”还拿不定注意,于是去请教始皇帝。
秦始于是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李斯拿了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为防皇帝怪罪,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正好相等。十六进制确定后,在我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沿用。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十六两制在计算的时候有些不方便,才改成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
历史上,一斤曾经是十六两,所以半斤是八两。半斤与八两二者轻重相等,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一般为贬义词。
除了约定俗成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成语已经是一个既定的组合,他的意义甚至用法都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比如空穴来风),但是唯独这个组合你是难以改变的,同时需要结合给出具体的语境。而成语的意义和组合是确定的,不需要Content就可以独立存在并被正确理解。
扩展资料: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来时无物去时空,二路俱迷,如何得不迷去'师曰:'秤头半斤,秤尾八两。'"
示例:
1、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踏着秤锤硬似铁,八两原来是半斤。"
2、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28出:"两个半斤八两,各家归去不须嗔。"
3、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零七回:" 众将看他两个本事,都是半斤八两的,打扮也差不多。"
现在我们都清楚“半斤八两”指的是: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稍微知道点常识的话,我们也都会知道,一斤是等于十两的,那么以此推算的话,半斤应该是等于五两才正确,因此,我们如果想说双方都是差不多的样子的话,我们应该说“半斤五两”才对,可为什么俗语却说成是“半斤八两”呢?
在我国原始社会时期,人们都是依靠自己身体的某一个部分来表示物体的长短的。但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大小都是不同的,所以导致测量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于是后来的人们为了统一测量的标准,便发明了尺子来更加精确地测量物体。此后还发明了量器来计算他们每年收割农作物的多少;在测量物体重量方面则发明了秤杆。因为秤杆上面有刻度,于是只需要在它的一端挂上你需要测量的物体,另一端挂上秤砣,并不断移动秤砣。当秤杆处于平衡的状态时,读取此时刻度上的数字,就知道你要测量的这个物体的重量了。所以智慧的人类总是会发明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进行统一的测量,或者是衡量不同物品的同一性质。
此后,根据史料记载,在我国秦朝以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是不一样的。这便导致各个国家的商人和百姓之间进行交易时十分地不方便。此后,随着我国时代不断地发展,当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便下令统一度量衡,并让丞相李斯负责文件的起草工作。据说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下来了,但是“衡”还依旧没有拿定主意,于是李斯便去请教秦始皇。之后秦始皇拿来纸和笔,提笔便写下“天下公平”这四个大字。
然而当李斯拿到这张纸之后,任他如何思考,都没有办法弄明白其中的含义。但是他又害怕秦始皇怪罪于他,便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且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等于八两。半斤八两正好相等。
其实,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所以半斤在古义中确实是八两。
在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伟大的数学家杨辉,我们对他非常熟悉,多半是因为杨辉三角与二项式定理,其实他在日常算法上也有很大的成就。
在古代一斤十六两的计量制度下,商品交易的过程中会产生计算不便的问题,于是杨辉编造了斤两换算的口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有了这样的简便口诀,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日算负担小了很多。斤两换算口诀记录在他的著作《日用算法》中。
既然一斤十六两不好计算,那古人为什么还坚持一斤十六两?这其实跟古代的一种计量工具“十六两秤”有着很大的关系。十六两秤也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
告诫做商人要诚实守信,不缺斤短两,因为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在古代,这些福报的说法是民众心中的信仰。
以上就是关于半斤和八两哪个重全部的内容,包括:半斤和八两哪个重、半斤和八两哪个重、半斤到底是几两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