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

索马里地图2023-05-02  24

一、原因:

1、用人唯亲的选官制度

西晋沿用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形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西晋朝野上下,真正有权利的都是名门望族,而真正有能力的却没有权利,也不能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出到力,从人才方面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

2、清谈误国

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谈玄本是文人雅士的功课。而西晋的很多官僚为了追求所谓的“风度”,整日谈玄论道,故弄玄虚,主要讨论一些脱离实际抽象的东西,甚至极端放纵任性的局面。他们担任了重要官职,却仍然玩世不恭,导致政事荒废。玄学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是无过错的。但它影响了政府机构的运转,使得社会风气变为空谈,不务实际之风。这对国家的统治与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明清之际的顾炎武也认为清谈之风使“国亡于上,教沦于下”,这就是清谈误国。

3、拜金主义

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整个社会的主流导向形成了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最终激起他们的反抗。孟子曾经说过:“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举国上下的人都在争利、逐利,国家就危险了。如果此种现象成为社会时尚,那国家肯定要出问题了。在钱的驱动下,西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统治危机日益显现。

4、极度腐朽的西晋统治集团

西晋统治阶级的当权派,司马氏集团中人,相互间只有一种极阴恶的杀夺关系,见利必夺,以杀助夺,愈杀愈猛烈,一直杀到发动十几年的大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杀夺与滥赏,使得统治集团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心情上表现紧张与颓废,躁竞与虚无的相反现象,生活上苟且无耻,纵情享受。

二、西晋简介:

西晋(266年—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后短暂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五帝,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五代时的后晋,史称西晋,又称为司马晋。

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但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因此自西晋建立,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顾炎武。

“空谈误国”一词,来自于“清谈误国”,源自明朝末年顾炎武先生的总结。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说。

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是以总结明亡的历史教训为出发点的,其锋芒所指,首先是阳明心学。他认为,明朝的覆亡乃是王学空谈误国的结果。

简介

清兵入关后,顾炎武暂居语濂泾,由昆山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酉四论”。

为行朝出谋划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清谈是魏晋时期的一种风气

所谓清谈,是指对玄学的漫谈,主要对《庄子》,《老子》等谈,清谈主要自己的观点新即可。

官员们不专于政务,而是把精力放在这些虚无飘渺的东西上,致使官场效率低下,国家的执政荒废。

王衍只是当时的清谈名士而已,他只是当时晋朝官场的一个代表。

这样的官场能不误国吗?

现在很多人都很向往魏晋风度,魏晋风度中有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清谈,为什么魏晋那些名士那么喜欢清谈呢?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一是明哲保身、趋吉避祸,二是逃避现实、排除对死亡的恐惧。

一、清谈的起源

要追溯清谈之起源,就不得不讲清议。在先秦时代,我国施行世官制,但秦汉大一统之后就废除了世官制,转而采用察举制来启用官员。察举制要求被察举者有一定的才能和品德,于是那些想当官的人,要不主动去委托别人评论自己,要不自己养望等着别人评论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人伦鉴识,清议就是从这里面诞生的。

后来东汉发生了党锢之祸,很多人因言获罪,于是那些搞清议的说真话吧,会被杀,说假话吧,又觉得自己是软骨头,索性就不搞清议了,去搞清谈了。清议主要是谈人,清谈则是说理谈玄,虽然内容大不相同,但其实是有继承关系的。

根据历史记载,清谈最早始于郭泰,而郭泰自己则是是一个擅长“人伦鉴识”的清议家,但他搞清议的时候说话很小心,尽量不得罪人,所以也就没被迫害。

二、清谈之发展

郭泰开清谈之先河,但并没有让清谈取得很大的影响,清谈的发展其实还有两个阶段,从郭泰开始,一直到西晋年间,此时的清谈虽然“不为危言核论”,但还是跟政治、官僚有一定相关,如《世说新语·文学类》记载: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四本论》是清谈发展初期的重要资料,“四本”是清谈中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何谓四本?就是讲一个人才能与品质的关系,主要分为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以及才性离四种。

然而到西晋后期以后,司马氏因为得国不正,开始找各种借口大肆诛杀异己,比如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嵇康之死影响很大,有了嵇康的前车之鉴,阮籍为了保命,表现出极为消极的态度,绝不评论实事,不臧否人物,嘴里谈的全是些假大空的高谈阔论。在阮籍的引领下,清谈就发展到了只谈玄理不论实事的地步。

三、清谈误国

紧随阮籍之后,清谈风气在整个西晋名士群体和高门大阀之中大行其道,再加上有九品中正制存在,这些喜欢清谈的人把持了整个王朝的权力,就导致了这样一个事实:身居要职者大多不务实事,只知道说理谈玄。《晋书·桓温传》提到:

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

王夷甫是两晋时玄学清谈的领袖,桓温把西晋灭亡的责任要归结到王夷甫这些只知道清谈不知道做事的人身上,其实有一定道理。

西晋的灭亡后,这些清谈的名士衣冠南渡,依据长江天险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生活上随心所欲骄奢*逸,在精神上又陷入了空虚之中,因此清谈不仅没有因为西晋的灭亡而消失,反而在东晋变得更加假大空了。

四、结语

总而言之,清谈的出现,与东汉的党锢之祸有关,但清谈发展到后来,虽然能让清谈家们远离祸事,但对社会来说其实是一大祸事,因为这些清谈者大都身居要职,他们不务政事,遂导致西晋灭亡,神州大地陷入了数百年战乱之中,可谓遗祸无穷。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作者] 辛弃疾   [朝代] 宋代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标签: 祝寿 典故 豪放 词 目的 其他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译文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你生来就志在四方。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注释

⑴韩南涧:即韩元吉,辛弃疾居信州,与韩相邻,往来唱和频繁。

⑵渡江天马:原指晋王室南渡,建立东晋,因晋代皇帝姓司马,故云天马,此指南宋王朝的建立。

⑶经纶:原意为整理乱丝,引伸为处理政事,治理国家。

⑷新亭风景:在今南京市南,三国时吴所建。东晋初渡江南来的士大夫,常在新亭饮宴。一次,周于座中感叹:“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大家都相视流泪,见《世说新语·言语》。此指南宋人们对河山废异的感慨。

⑸夷甫:西晋宰相王衍的字。他专尚清淡,不论政事,终致亡国。

⑹沉陆:也说陆沉,指中原沦丧。

⑺平戎万里:指平定中原,统一国家。戎,指金兵。

⑻山斗:泰山、北斗。《新唐书·韩愈传》曾说韩的文章“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此句赞扬韩元吉的文章。

⑼桐阴:韩元吉京师旧宅多种梧桐树,世称桐木韩家。元吉有《桐阴旧话》记其事。此句写其家世、生活。

⑽绿野:唐宰相裴度退居洛阳,其别墅曰绿野堂。

⑾平泉:唐宰相李德裕在洛阳的别墅名平泉庄。

⑿东山:在今浙江省上虞县。东晋谢安寓居东山,常游赏山水,纵情歌酒。这三句是预想韩元吉将来功成身退后的生活。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赏析 赏析一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晋书》卷六《元帝纪》载:西晋亡,晋元帝司马睿偕西阳、汝南、南顿、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做了皇帝。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此借指宋高宗南渡。“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缕。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王安石《祭范颍州文》:“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整顿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 败。此二句为全篇之冒,后面的议论抒情全由此而发。

接“长安父老,新亭风景”,连用两典:一见《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率军北征,路经长安市东(古称霸上,即咸阳),“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一见《世说新语·言语篇》:东晋初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可怜依旧”。这就是宋室南迁近六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文征明《满江红》)。任何屈膝叩头的事都做得出来,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还有些作为,后来又走上老路。

继指责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谈误国:“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夷甫即王衍,西晋大臣,曾任宰相。“衍将死,顾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附王衍)。后桓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这里借桓温对王夷甫的批评,斥责南宋当权者使中原沦陷,不思恢复。

通过上述种种有力的议论,于是指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泛称之一。这里指金人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提出“平戎万里”这样严肃的政治问题,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更表现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对国事的关怀。 赏析二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 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之带湖,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 ),致仕后亦侨寓此地。由于他们都有抗金雪耻的雄心壮志,所以过从甚密 。这时距宋金“ 隆兴和议”的签订已整整二十年,南宋朝廷文恬武嬉,并不关心国事。又三年,岁次甲辰(1184 年)正逢韩元吉六十七岁寿辰,辛弃疾填了上录一词申祝。

一起两句,劈空而下,笔力万钧。作者蔑视南渡以来的当政者,“几人”云云,真有杜诗“ 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概。说朝士无才,宋则隐然以有才者推崇韩元吉 ,并以此自许 ,亦即“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之意。按辛弃疾曾作《美芹十论》、《九议》向皇帝、宰相献策;韩元吉亦有《论淮甸札子》、《十月末乞备御白札子 》向朝廷进言。故论治世,经纶之才,韩、辛两人都当之无愧。另外此处也有感,当政者无才无德不知任用有才之士,承接六句,分为二层:一则借往昔旧京父老颙望王师之情,和东晋士大夫痛洒新亭之泪,慨叹今日偏安之局仍未改观;中原山河仍未收复;二则引用桓温登平乘楼眺望之言,指责中原沦胥,为朝臣误国结果。由于这六句都针对当时世事而发的,故情绪转为低沉,笔调也随之挫落。歇拍四句,谓御敌靖边,建功扬名,才是吾辈儒者应尽的职责。这是抒露自己的豪情壮志,并勖勉韩氏,故笔锋重新振起。下片都是向着韩元吉说的。过片三句,他把韩元吉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诗文词中惯用同的古人比今人。按韩元吉有《南涧甲乙稿》传世,黄升称他“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 ”(见《花庵词选》)。因此,将韩愈比拟元吉,不为太过。接三句,谓韩氏呱呱堕地,已自不凡,风云际会 ,更露头角。

上述五句都属颂扬之词,故意气仍然风发,笔调仍然轩朗。再下三句,把韩氏比做裴度 、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都是前代的贤相。韩氏先世曾任显职,韩元吉的勋业和位望虽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同是政治舞台上失意而退归林下的境遇,彼此是相仿佛的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其二 ),为此,笔调再次挫落。最后三句,用瑰辞壮语激励韩氏投袂而起,完成恢复中原的夙愿。上下片之结尾,笔力气势,铢两悉称,立意遣辞,前后照应甚密。 这是一阕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寿词。一般寿词多祝贺语,所谓善颂善祷。此词一反故常,除下片略有些颂祷味道外,其他都是借题发挥,因忧伤国事而抒发愤慨。最使作者愤慨不平的,乃是在朝者无才无志,而在野的有胆识 、有志节之士 ,却无权无位。由于在朝者无才无志,对国事漠不关心,酿成神州陆沉之祸,辜负中原父老喁喁之望,更引得渡江士人新亭之泪,国势颓衰至此,秉政者难辞其咎。以上是上片的要领,也是全阕的主旨。

下片另立机杼,从抒露对国事的愤慨,转而称颂韩元吉。这与上片形成上片的有机组合。因为对韩氏的称颂,一方面因毕竟是祝寿词不可能一句称颂的话没有,另一方面也是说 ,在朝当政者没有治国之才,而像韩元吉一样真正有才之士却被排挤在外,这更是令人不平的。假如像韩元吉一样的人,在朝秉政,得行其志,国事尚有可为,匡复之机,仍然有望。可是现今呢?韩氏和自己都象历史上三位贤相一般投闲置散,啸傲烟霞,寄情林莽,虽尤有报国之心,但对国家大事竟无置喙的余地,于此,作者愤慨之情可以想见。最难得的是,作者于愤慨之余,对国事仍未失去信念,于是发出“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的预言,换言之,即国耻未雪,无以称寿,这与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堪称异代同调,又与上片“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紧密契合。这也正是本祝寿词不同一般的原因。

本词除运笔布局,峰峦起伏,颇具匠心外,引用史乘,比拟古今,也挥洒自如。如上片连用“五马渡江”、“长安父老”、“新亭风景”、“神州陆沉”四则东晋典故比拟南宋之事,贴切无伦,由于在中国历史上,受少数民族侵凌而南渡偏安的只有东晋和南宋两个朝代,故国情世局多有相似之处。下片以东晋谢安、唐代裴度、李德裕,韩元吉,不但因为韩氏当时的处境,与谢、裴、李三人的某一时期相似,而且还涵蕴著更深一层意思:谢安淝水大破苻坚军,裴度平淮西吴元济之乱,李德裕平泽潞刘稹之乱,这三位古人,都建立了不世之功勋。而韩元吉呢?虽曾风云奔走,但仍不得重用。则满腹才华未及施展便致仕家居,故作者为之惋惜。以此下接激励韩氏的“待整顿”三句,便很自然而不突兀。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作者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辛弃疾的其它作品

○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 青玉案·元夕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清平乐·村居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 辛弃疾更多作品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意思是只是泛泛而谈地讨论国家大事终究会耽误国家发展,只有真正脚踏实地地做事才能够兴盛国家。

该词来源于“清谈误国”。东汉末年至两晋,统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学开始失去魅力,士大夫转而寻找新的“安身立命”之地,醉心于形而上的哲学辩论,风雅名士聚在一起,谈论玄道,人称“清谈”。他们不关心社会和政治,在正统士大夫看来,就有“清谈误国”之说法。王羲之砭其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后人更是批评两晋亡于清谈,遂有顾炎武“清谈误国”之说。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中的总结。原文是“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以上就是关于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全部的内容,包括:西晋迅速灭亡的原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谁的话、为什么说王衍清谈误国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949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