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的“阙”是什么意思

安全检测2023-05-02  16

阙:通“缺”,缺口,空隙。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这句话出自南北朝郦道元的《三峡》。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在。

略无:毫无,完全没有。

阙:通“缺”,缺口,空隙。

嶂(zhàng):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如果。

非:不是正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xiāng):上,这里指漫上。

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的船)。

溯:逆流而上(的船)。

或:有的时候。

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朝:早晨。

虽:即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驾着,驾驶。

不以:不如。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急流冲荡。

良:实在,的确,确实。

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连续不断。

凄异:凄凉怪异。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沾:打湿。

裳:衣服。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该句出自南北朝郦道元所作的《三峡》首段,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白话文释义: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郦道元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因此写就《水经注》。

此篇即节选自《水经注》三十四卷《江水》,文题为后人所加。是作者记录长江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四季风光所作。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的整体风貌。

接着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

1、“略无阙处”出自《水经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是完全、全部的意思,阙,通“缺”,缺口,空隙。

2、该句出自南北朝郦道元所作的《三峡》首段,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如下: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先说“两岸连山”。学生给的翻译是“两岸的山相连”,但我认为这个句子更应该翻译成“两岸(都是)相连的山”。乍一看,这两个翻译的意思大体还是相同的,但是如果细究呢?“两岸的山相连”,会不会出现“两岸的山连在了一起,在峡谷的上方汇合,形成类似于山洞的这么一个结构。”的歧义呢?一旦这样理解的话,似乎就与原文的意思不同了。另外,如果我们逆推一下,将“两岸的山相连”转换为文言文,那就成了“两岸山连”,这明显就与原文不一样了。我认为,对于文言文的翻译,其句子语序如非极特殊情况,尽量不要调整,便于学生记忆与理解。

再说“略无阙处”。其中的“略无”在课本中给的翻译是“完全没有”,“无”可以表否定,那么“略”就相当于副词,充当“全”之意。学生的翻译是“没有一点”或者是“一点没有”,这两种翻译与“完全没有”很是相似,在我们的日常口语交际中也是同一个意思,但是在文言文中,我们是否应当首先讲求翻译的精准。我们在翻译时常常说“信、达、雅”,只有在“信”的基础上,才能去追寻“达、雅”,一味的追求“达、雅”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初中阶段,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翻译有所放松,那无异于耽误了学生今后的文言学习。另外,既然课本中给了相应的注释了,我们为什么还要脱离课本呢?

除此之外,“阙处”的翻译也有怀疑,“阙”是通假字,同“缺”,课本中给的翻译是“空隙、缺口”,学生在翻译整个句子时是这么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那么“处”呢?似乎是被遗忘了,若是“阙”与“处”是同一个意思,只翻译一次也能说得过去,可这两个不是同一个意思啊:“处,处所,地位、位置。”二者连在一起,更应该翻译成“中断/空缺的地方”或者是“有空隙/缺口的地方”,整个句子连起来就是“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或者“完全没有有空隙/缺口的地方”,但又因为第二翻译两个“有”连续,有些拗口,所以我认为应该翻译成“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学生翻译的“完全没有空隙”略有不妥。

以上就是关于“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的“阙”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的“阙”是什么意思、略无阙处中略的意思、古文三峡略无阙处是什么意思 古文三峡略无阙处的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914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