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路线甘南六日攻略,领略洛克日记中的秘境卓尼,遗忘的香巴拉

驸马圈2023-05-02  29

一片隐藏在甘肃南部的伊甸园“秘境卓尼”,在著名探险家洛克的日记中,是这样描述的:“经年静处世外,让卓尼成为被人间遗忘的香巴拉”,初次听到卓尼的名字,我还误以为是一个美丽的藏族姑娘,等真正的走过这一趟旅程,才发现这里的美,比姑娘更让人迷醉,被醉倒的可不是我们几个凡夫俗子,更有洛克这样的传奇探险家。

甘南除了海拔,藏地的一切,甘南都有,走进神秘的甘南环线,六天自驾游攻略。

第一天:从成都出发,或者兰州出发,路程:470公里左右。

从成都或者兰州出发,都可以全程高速抵达甘南门户-陇南市,如果是从成都出发,中午的时候可以在阆中古城吃个午餐,

第二天:陇南市-扎尕那,路程:250公里左右。

在陇南睡到自然醒后,前往神仙居住的扎尕那漫游,先走一段兰海高速,然后走345国道,就能到达。扎尕那是一个有着众多殊荣的地方,“中国十大香巴拉 旅游 区”,“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人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的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这里三十奇骏,云雾缭绕,从一道20米宽的大石门进入后,真的仿佛来到了一处世外桃源,难怪1922年,探险家洛克来到扎尕那考察之后,说:“我生平未曾见过,如此绚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到了迭部的美景,将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扎尕那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石头城石匣子的意思。

扎尕那有两条线路,进景区大门,往右手走是仙女湖,左手是上山的线路,上山可以先坐摆渡车,40元每人,然后摆渡到一线天的景点,下了摆渡车,就要爬山了,然后到下一个景点要一个半小时,到了山顶,就是最后一个景点,还要一个半小时,扎尕那的海拔3000-3300米,体力不好的,可以选择骑马上去。

扎尕那离迭部县城10多公里,从景区出来,晚上住在迭部县。

第三天:迭部县-夏河,路程:254公里左右。

早上自然醒,然后前往神灵驻守的尕海湖游玩,尕海湖是甘南的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喝多珍惜鸟类都在迁徙过程中,在此处落脚。喜欢藏传寺院的,在到尕海湖的路上,可以去参观一下郎木寺。

从尕海湖出来,再穿越桑科草原,也是桑科草原湿地公园,面积达70平方公里草原,草原上有小山丘,也有开阔视野,这里的山泉水清澈见底,这里的草地绿意盎然,夏季还有鲜花遍野。还可以在当地租马骑行,前往藏家体验生活。

从桑科草原出来大概11公里,就可以到拉卜楞寺,《天下无贼》曾在这里取景,这个寺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这里拥有世界上最长的转经长廊,如果一个不落地转完每一个转经筒,需要走35公里,大概要耗时一个半小时。在西南角有一座金色的宝塔,贡唐宝塔,游客可以登塔,在这里观看寺院全景。大夏河对岸就是晒佛台,登上晒佛塔的山顶,这里看到的拉卜楞寺更为壮观,各种色彩一下子冲入视野,与路途中其它颜色互为补充,一瞬间就会明白“九色甘南”。

从拉卜楞寺出来,前往夏河,晚上住在夏河县。

第四天:夏河-卓尼,路程:168公里左右。

从夏河县出来,今天要看整个行程中,最美的卓尼,一路沿着甘南美景,抵达藏王故里,古老的中国卓尼,一个至今不被世人惊扰的角落,每一座山和每一条溪水都保持着原始而古朴的模样,时光在这里被分成了两半,一半是与时俱进的文明,一半是仿佛被冻结在了过去某个时刻的自然生态和古老民俗。

到达卓尼县城,一条桃河穿过卓尼县城,你会发现卓尼县城正在建设中,先安排好住宿,下午在卓尼的周边古老的寺庙游玩,可以去参观禅定寺,这座寺院的 历史 比拉卜楞寺还要早400多年,禅定寺 的建筑为藏汉合壁式风格,整个建筑群鳞次栉比,且广植花木,金碧辉煌,在拉卜楞寺创建之前, 甘南的宗教、文化等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就是禅定寺 。

参观完后,还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一下杨土司革命烈士纪念馆,了解一下 历史 。晚上就住在卓尼县城。

第五天:卓尼县城-宕昌县城,路程:150公里左右。

早上自然醒,从卓尼县出发前往木耳镇的大峪沟游玩,大峪沟也就是大峪国家森林公园 ,它的总面积27625公顷,为高山峡谷型森林公园,因为面积非常庞大,所以公园按山形地貌,把整个景区分为旗布寺、阿角沟、八十里沟、安子库四大景区。

从卓尼市区前往大概需要2个小时左右,且路况一般,道路狭小,开车一定要注意安全。大峪沟景区的风貌属于典型的森林公园地貌,草地山林,山中以针叶树木为主,处于山沟腹地,空气清润,蓝天白云,的确不负“东方小瑞士”之名。

下午游玩官鹅沟,官鹅沟主要由鹅嫚沟、官珠沟南北两个景区组成,在它们中间隔着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山,据说是可以叫板九寨沟的地方。鹅嫚沟看点主要是众多的水潭,刺激的玻璃天桥。官珠沟的看点主要是瀑布,峡谷,还有羌寨——鹿仁寨。

晚上就住在宕昌县

第六天:宕昌县-重庆,路程:600多公里。

返程600多公里回到重庆,最后一天比较辛苦,根据自己的时间做出一些调整,时间充裕的,还可以周边玩一下。

洛克穿越的最后一段,也是从扎尕那到卓尼,甘南卓尼拥有纯净如初的自然风光,和藏王谷的深厚文化底蕴的秘境,再晚也要去一次甘南,其实旅行最美的地方,是充满仪式感的细节。

2009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北京“驴友”钟爱的海坨山与小五台也名列其中。最终,湖南韭菜岭、广东船底顶、四川九顶山、甘肃扎尕那山、江西武功山、河北小五台山、陕西鳌山、北京海坨山、云南雪岭、贵州佛顶山这十座山峰成为佼佼者。 一、韭菜岭 海拔高度:2009米 地理位置:位于湖南道县西部,与广西交界处。 评语:为中国五岭之一都庞岭的最高峰,海拔2009米。韭菜岭集原始的环境和丰富的瑶族文化于一身,户外旅游资源丰富,以高强度的徒步路线著称,被称为湖南的K2。 二、船底顶 海拔高度:1586米 地理位置:位于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 评语:位于广东英德和曲江交接处,属南岭山脉南支,海拔1586米,为广东第二高峰。船底顶囊括了竹林、草地、溪流、湿地、悬崖、乱石坡等各种山区地貌景观,被视为省内驴友自虐的巅峰之地。 三、九顶山 海拔高度:4984米 地理位置:四川阿坝茂县境内,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属岷山山系龙门山脉。 评语:九顶山以奇峰异树、雪山峡谷、草甸湖泊及羯羌文化闻名,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户外运动的天堂。 四、扎尕那山 海拔高度:3970米 地理位置:甘肃省迭部县益哇乡境内,属迭山山脉。 评语:扎尕那山山势奇峻、景色优美,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 五、武功山 海拔高度:19183米 地理位置:位于江西西部,属罗霄山脉北段。 评语:武功山深厚的人文沉淀,大面积高山草甸,数量众多的瀑布溪流共同成就了“江南第一户外运动圣地”的美名。 六、小五台山 海拔高度:2882米 地理位置:位于河北,为太行山最高峰。。 评语:小五台山草木丰美、生态优良、人文遗迹众多,是北方驴友的集结地,也是业余登山爱好者的入门山。生地,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 七、螯山 海拔高度:海拔3475米 地理位置:秦岭中段,陕西太白县境内。 评语:鳌山是秦岭山脉最为原始的区域,这里人迹罕至、石海遗迹遍布,如同一位冷傲的姑娘,静静隐居在人迹罕至的深山。 八、海陀山 海拔高度:2241米 地理位置:海陀山位于延庆县与河北赤城县交界处。 评语:海坨山以典型的北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著称,它以其多变的景观、难易适中的线路,成为京郊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大本营。 九、雪岭 海拔高度:4344米 地理位置:昆明市东川区境内。 评语:雪岭山势险峻,立体气候明显。这里奇特的冰蚀地貌,万亩杜鹃花海及高山天池、七彩瀑布共同构成了“滇中第一峰”的绝世美景。 十、佛顶山 海拔高度:18693米 地理位置:位于石阡县、施秉县、镇远县三县交界处。 评语:是贵州东部第二高峰。佛顶山保存完整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黔东佛教圣地及仡佬族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它在多山的西部仍显得卓尔不群。

(1)

甘南藏地,迭部县扎尕那。

有文章评价它是“石门阻隔的秘境”:前往扎尕那,需要经过三道石门,随后眼前便豁然开朗,一片山峰耸立,直插云霄,村落庙宇依山面水,田林屋舍错落有致,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类似场景。

当我们背负重装,踩着泥泞,伴着风雪,翻过层峦叠嶂的迭山,终于看到真实的扎尕那,对所有关于它的美好形容,便有了格外强烈的感同身受。

不愧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秘境!都怪在网络上与扎尕那相关的,太过平庸,让本来对景色没有太高期待的心情一下子被惊奇塞满。

既然是秘境,通常难以接近,鲜为人知。

书上说桃花源中人,原为避秦乱而入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相隔,其后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相比之下,扎尕那人类活动的历史,则悠久得多,甚至早在三千年以前,这里就已经出现了畜牧业文明的萌芽,华夏先人在这片天赐的土地上自给自足,繁衍生息,鲜少与外界来往。

如今道路网四通八达,天堑变通途。从兰州到扎尕那,不过八小时车程,曾经将扎尕那与外的阻隔的道道山石,都被一一贯通,探访这个被称作“石匣子”的隐秘藏家村落,已经不再是难事了。

然而扎尕那景区仍然是一个相当冷门的旅行目的地,即使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都不必担心出现游人如织的情况。这要归因于景区的半开发状态,门票仅收十元,配套设施十分有限,如果游客想看到更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就必须深入大山,要么骑马,收费不菲;要么徒步,道阻且长。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三天重装跋涉六十余公里,刚刚从大山另一侧穿越而来的我们,疲懒的倚坐在景区入口的场地上,安心的享受着太阳,恢复几近耗尽的元气。

(2)

对扎尕那了解越深,越发现它的与众不同。

扎尕那所在的迭山,南临岷山,东接秦岭;毗邻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三大地貌。不仅正处在一、二地势阶梯的交界线的边缘,还牵手秦岭西延的余脉,区分着西北与西南,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兼容并蓄的风土人情。

中国的美景多分布在三个地势阶梯间的分界线上,如昆仑山脉的克勒青河谷,太行山脉的嶂石岩地貌、大兴安岭山脉的阿尔山原始森林等。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慢步中国》特辑中,提出走“棱线”的国家步道规划,据此理念列出的七大走“棱线”徒步区域中,岷山-大雪山-横断山脉一线赫然在列,八十多年前,中央红军途经这里,“爬雪山、过草地”,激战迭部天险腊子口,然后经甘肃南部辗转抵达陕北,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全新局面。

2017年,民间自发组织完成了“横断天路”的国家步道勘线,这条徒步路线南起云南大理,北到甘肃合作,全程长达2230公里,将滇、川、甘三省诸多知名徒步路线和景观如珠链般串起,如玉龙雪山、虎跳峡、哈巴雪山、洛克线、贡嘎线、雅拉雪山等等,不一而足。而扎尕那,无疑是这条史诗级路线华美终章。

依据地理学上的大横断概念,甘南高山草原被视作大横断北部草原带的一部分,它与川西北的若尔盖湿地草原相邻,共同构成了横断山区相对平易近人的前厅。这里水草丰美,适宜畜牧,往南则逐渐向峡谷过渡,农牧兼作,山脉水文均由北向南,众多古道集结纵横,历来是北方游牧文化、中原农耕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的交汇融合的要冲地带。完整保留至今的“迭部扎尕农林牧复合系统”入选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便完美的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对任何想要深入感受横断山脉魅力的人们,都不宜错过扎尕那。

(3)

按领队燕子张哥的说法,尽管来之前做了困难的心理准备,扎尕那穿越的艰苦程度仍大大超出预期,让我们扎扎实实的领悟到迭山的“迭”字用得有多么精妙。

走过了一程又一程,翻过了一山又一山。我们常为脚下的泥泞不堪的松软土地苦恼,为不期而遇的山野景色赞叹,讨论起这条路线与洛克线的异同。也曾驻足于高山草甸上一方绿油油的青稞田旁,向赶马归家的牧民们问路,顺便抱怨着我们那位不太靠谱的马夫兼向导。

我们雇的这位马夫,虽然是藏民,却市侩的紧,中间还言之凿凿的、以抄近道的名义把我们带上了歧路,多亏燕子张哥对照轨迹,及时拔乱返正,我们才知道他已有多年未进深山,是在凭着模糊的印象为我们带路,这简直太扯了,以我们每天都在崩溃边缘挣扎的体能状态,压根试错不起,之后我们便在路线决策上彻底抛弃了他,老实的循着轨迹前进。

徒步起点选在卓尼县木耳镇的三角石直沟,路牌上竟使用中英藏三种文字来标示地名,联想赶来途中碰到的正在施工的工程车辆,给人一种当地政府努力挽救旅游经济的印象。这里海拔接近3000米,周围山坡上林木丛生,葱葱郁郁,沟间两三处屋舍和田畦,草甸上散布着几只藏香猪,体肥毛黑,正悠闲的觅食,一切生机盎然,又安静和谐。我们的闯入,像投入深潭的石子,除了引来藏家女孩隔着栅栏的好奇打量,再激不起任何涟漪。

进山越久,天气越发阴沉。高山地区自有它的小气候,茂盛植被涵养的丰沛水汽,是干劲十足的骚动分子,它们不会苛求太多的阳光,便迫不急待的告别泥土、溪流、绿茵和树林,向上升腾积聚成大块大块的乌云,以催逼之势压迫在群山之巅,静待发作时机。长时间行走在这样的山地间,遭遇到降水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件,最恶劣的情况,莫过于强风裹挟大雨,很容易诱发失温危及生命。

不过,当降水以小雪的形式降临时,反而更能为赶路人增添兴致和豪气。几乎每天,大山都不吝啬于以这种方式激励我们。雪粒总是猝不及防的袭来,打在冲锋衣上沙沙作响,像警觉的卫兵在反击擅入者,却无法掩饰火力虚弱的尴尬,勉强鼓捣出一番动静,又悄无声息的退去。

或许是不甘心就此作罢,重新纠结力量的降雪卷土重来,这一次纷纷扬扬,笼罩四野,片刻间万物白头,自然稍稍彰显它的力量,就足以唬得我们收起闲情,仔细整理防护装备,抓紧赶路为上。

最好的天气出现在第一天翻越“栈尕业”垭口(3726米)之后,这是我们攻下的第一个垭口,垭口处横亘一片砂砾岩巨石,像从草地中生长出来一般,带着不羁的野性,直愣愣的刺入天空。其时天蓝云淡,阳光炽烈,雪落草原。我们并排半躺在草地上,遥看迭山群岭风云际会,享受着难得的安逸,想想全程需要翻过的18个垭口,征途其实才刚刚开始。

标准四天的徒步路线,因时间关系,压缩为三天,平均每天至少徒步二十公里,累计爬升千余米,对每个人都绝对是场不小的考验。好在全程基本上都在草地上行走,牧民转场踩出的马路清晰可辨,虽然泥泞缠足,相当烦人,走起来也比遍布碎石沟壑的路线省心太多,而且途中景观的丰富多变,同样远远超出预期。

在甘南这条路线上,秦岭、川西的典型风貌融为一体,高原山地和湿地草原相伴共生,牧场和田园相得益彰。我感佩于自然的造化,它应该是位技艺高明的调酒师,东西采撷,南北寻材,将中华各地的迥异风格汇聚一堂,恣意挥洒,最终调和成一樽叫做扎尕那的美酒,迷醉了前来探访的众生。

之于我们,因为经历过辛苦追求,才更珍惜这同力同行,更铭记这所见所得。

基本不会有高原反应,看个人体质。

1、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俗称“高山症”。

2、高原反应主要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一些症状出现。如果是急性高原反应还会出现咳嗽,咳痰,发绀,呼吸困难,少数爆发型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还有一些烦躁不安,神志恍惚。

甘肃迭部县扎尕那村村民在打青稞。

资料

美术爱好者在扎尕那村写生。

资料

扎尕那村俯瞰。

资料

引子

每当雾霭退去,83岁的更登老人就会走出家门,眺望山高峰陡的拇指山。

千百年来,村里人在山下的田间种庄稼,到半山的草场牧牛羊,间或进山狩猎和樵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更登说,自打记事起,就跟着长辈学习耕作、狩猎和放牧。成家以后,他又将这些本领教给了儿孙。

平均海拔接近3000米的扎尕那村,隶属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镇。这里的亚热带与青藏高原高寒气候的过渡性气候类型,使扎尕那拥有了高寒草原、温带草原和暖温带落叶林三大植被类型。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造就了特殊的农业文化,即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农耕种植青稞和蔬菜,牧业供给肉和奶类,森林既提供建材,也生长菌菇和药材。2017年11月,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由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2年起组织评选,目的在于推动保护农民仍在使用且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农业系统。我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这项事业的积极参与者、重要推动者和主要贡献者。2012年,农业部启动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评选活动,至今共列入5批118项。

2016年以来,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与保护多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5个传统农业系统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覆盖类型均居世界之首。

在保护好农业文化遗产的同时,着力发展 旅游 业拓展遗产功能,古老的扎尕那正焕发新的活力。2019年,扎尕那接待游客138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3年的5100元增长到11万元。

更登老人的孙子班代才让是个“90后”。“跟爷爷相比,我生产生活最大的变化是少了狩猎、多了民宿经营。”班代才让说,“村子里这些年的发展变化,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延续着传统方式,耕种青稞和蔬菜

天晴好,路平阔,往迭部县城西北驱车约20公里,先过一道鬼斧神工的石门,再穿一条林木茂密的峡谷,就进入了扎尕那村。放眼望去,依山势高低而建的代巴、业日、达日、东哇4个自然村,在云雾间若隐若现。

13岁前,更登没有走出过扎尕那,“那时,男娃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跟着长辈学习种地和放牧”。

从高处俯瞰扎尕那,三面奇峰耸立,一面松柏葱郁,益哇河自北面海拔4000多米的石山流下,贯穿全村。湍急的河水之上,几座水磨已有上百年 历史 。“我小时候就在这里磨青稞。”更登说。

河水东去,两岸坡度渐缓,海拔降至2600米左右。“这里地势变得较为开阔,土壤相对肥沃。”迭部县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闫国庆说, 历史 上,这里形成了旱作梯田的农业景观,“既保持土壤,又涵养水源。”

时至今日,扎尕那种植的农作物有60多种,包括青稞、玉米、马铃薯、油菜、西红柿等。“这里的种植业,不属于精耕细作农业。”闫国庆说,受制于土壤肥力和高寒气候,种植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为当地村民提供青稞、蔬菜等,也为畜牧业提供饲料。”

为保持农田肥力,在扎尕那村,村民都施农家肥。闫国庆介绍,村民夏秋季沤土肥、绿肥,既利用森林凋落物、草木灰等积肥,也用家畜粪便、饲料残茬混合堆积制成厩肥。此外,扎尕那形成了合理的轮作制度,轮作植物为青稞、马铃薯、蚕豆等,“这样不仅可减少单一作物发病率较高的问题,而且能让土壤保持活力,不至于板结。”

植被覆盖率高达87%的扎尕那地区,林地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58%;牧草地面积次之,占总面积的30%多;耕地面积较少,不到10%。

曾经,粮食不够吃,村民便上山开垦。“最多的时候,家里有几十亩耕地。”更登回忆说,但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土地上,产不出多少粮食。“后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山上又变绿了。”

“现在家里有7亩地,都在河沿坡沿上。”班代才让说,其中3亩种青稞,其余种大豆、马铃薯、芫根等。

高原上的扎尕那,耕地坡度较大且零碎,农用机械难有用武之地。班代才让说,村里至今还延续着“二牛抬杠”的传统耕作方式,“也有用马犁地的,速度快些。”

无论是犁地、播种,还是收割、打青稞,班代才让全拿得下。“但播撒种子差一些。”班代才让说,爷爷那一辈的老把式,播下的种子出苗后,间距就像用尺子量过一样,恰到好处,“我播的种子,还是会出现疏密不匀的情况。”

每年种下青稞,班代才让又要去一趟牧场。去之前,他通常先到水磨房磨一袋青稞。“为放牧的叔叔送去青稞炒面,从牧场给家里带回酥油。”牧场和牛羊,现在由班代才让的叔叔打理,“大家分工协作,都不耽误。”

那一段时间,班代才让忙着除草、施肥,往返于家里和牧场。而地里的青稞则在悄悄生根、发芽、分蘖、拔节、抽穗、灌浆,直到开镰收割。

丰收的月份,恰是扎尕那多雨的时节。“青稞收割后,必须挂到排架上晾晒。”班代才让说的排架呈人字形,由木条钉成,高度一般在4米左右,平日里用作牲畜的围栏。“在排架上晾晒青稞等庄稼,通风易干,又避免牛羊偷吃。”

扎尕那村几乎每户人家的庭院中,都竖着几座排架。赶上连续多个晴天,青稞彻底晒干后,各家劳动力一齐上阵,挥动梿枷打青稞。“现在很多人家用上了打谷机。”班代才让说,这让打青稞变得轻松了不少。青稞经过脱粒、翻晒、炒熟,磨成粉后制作成糌粑,是扎尕那人的主食。

今年秋季阴雨天偏多,临近立冬,等来晴好天气。班代才让一家忙活了一整天,终于将青稞拾掇好。晚饭时,家人端来一块金黄的酥油、一小盆香甜的青稞炒面,班代才让拌好糌粑,递给炕上的爷爷。更登刚要吃,突然问道:“牛羊转场没有?”

“打青稞前,家里的70多头牛、30多只羊就已经转到了冬季牧场。”班代才让边说边给爷爷添了一碗茶。

狩猎的 历史 ,早已远去;樵采的生活,仍在继续

“原始森林曾是扎尕那人狩猎、樵采的去处。”闫国庆说,“不过,村里人已有几十年不打猎了。”

如今,有关狩猎的故事,只在更登老人那一辈口中传说。“听爷爷讲,他小时候,村里的大人会结伴去打猎。”班代才让说,“打到猎物,几家平分。”

扎尕那的森林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梅花鹿、羚羊、蓝马鸡等动物和冷杉、云杉、白桦等植物,还盛产羊肚菌、灵芝等数百种山野珍品。

狩猎的 历史 ,早已远去;樵采的生活,仍在继续。

扎尕那的夏天是从5月底开始的。清早,尚是雾气弥漫,妇女们就已收拾好行装,徒步进山了。班代才让的妻子朱毛草总是出现在最早出发的那一拨里。她知道进山就是一整天,头天晚上就给自己准备好了次日的午饭——青稞炒面。

“采菌子最常见的是羊肚菌,如果运气好,还能采到灵芝。”朱毛草说,每年从5月开始,她要进山采菌大约40天。

进入森林后,结伴而行的妇女便四散开来,沿着各自选择的线路和区域,低头搜寻羊肚菌和其它山珍。

“羊肚菌很难找,一不留神,就可能错过。”朱毛草说,“我平均一天能采1斤左右羊肚菌,每斤能卖80元。今年一共采了40多斤,卖了3000多元。”

和采菌子的妇女们一起进山的,还有蕨麻猪。

在扎尕那村,几乎家家都养蕨麻猪。那是甘南地区特有的瘦肉型猪种,因喜食蕨麻而得名。去年,班代才让牵头成立了蕨麻专业合作社,开始人工种植蕨麻,“产了600斤,每斤能卖30多元”。

蕨麻猪体形小,全身通黑,反应敏捷。“特别适应高原养殖,觅食能力强。”闫国庆说,在几乎无补饲的放养条件下,蕨麻猪也能正常生长,“因为常年吃的都是山货,蕨麻猪的肉品上佳。”

“近年来,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扎尕那林下养殖发展较快。”闫国庆说,蕨麻猪是其中的代表,“夏秋放养在草木茂密的草场和林间,冬春则任其自由采食,自行归圈,归圈后适当补饲。”

森林为蕨麻猪提供了丰富的植物,蕨麻猪的粪便又是上好的肥料,为林木生长提供丰富养分。闫国庆说,林牧结合的养殖业,增加了畜禽产量,减少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功后,扎尕那知名度大增。迭部县顺势而为,成功申报羊肚菌和蕨麻猪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了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助力农牧民增收。2019年,全县蕨麻猪年产量300吨、产值4500万元,羊肚菌年产量60吨、产值1200万元。

走出山林,日已西斜。逆光中,扎尕那的藏式踏板房,层叠而上,镶嵌于山坡谷地。“房子以木头为主材,土、木、石相结合,依山势建造。”闫国庆介绍。

过去,当地人盖房就地取材,农具、薪柴等其它生活资料也都从林中来。近年来,为保护生态和村庄原貌,村民不再随意砍伐树木、加盖民房。“按规定,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重点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的,要保持传统建筑风格和色彩,沿袭传统结构和传统工艺技术。”闫国庆说。

放牛羊,打酥油,煮“曲拉”

扎尕那村北面山上,有一片名叫那黑卡的牧场,海拔3800多米,那是村里的夏季牧场。

“扎尕那有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立冬前,我将牛羊转到了冬季牧场,两个牧场间得走4个多小时。”代巴自然村村民安路说,转场的路,车辆没法通行,物资要靠牲畜驮运。

“别看现在的那黑卡牧场白雪皑皑,夏天到处是牛羊。”站在那黑卡牧场,顺着安路手指的方向,可见一座帐篷矗立在雪山脚下,那是牧人的家。

安路从15岁开始放牧,走遍了扎尕那的牧场。“现在雇人放牧。”安路说,家里有100多头牦牛,每年新生的牛犊,给放牧人分一半,算作工钱。“儿子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家里劳力不足。2014年建起民宿,更忙不过来,只好雇人。”

人随牛羊走,换季扎帐篷。跟安路一样,东哇自然村的村民班玛九也是15岁拿起牧鞭。“那时候,放着30多头牛和6只羊。”班玛九说,草场距村子比较远,除了农忙时节,他几乎全年住在牧场。

每天早起,吃完糌粑喝过茶,班玛九和妻子丁子草开始一天的劳作。

“我负责管护牛羊。”班玛九说,丁子草负责挤奶、打酥油,“打酥油是个辛苦活。”

每天早晚,丁子草先要挤好牛奶,再将牛奶灌进木制的酥油桶。“我家的酥油桶能装60斤左右的奶。”丁子草说,等牛奶略微发酵一会儿后,她便双手紧握酥油桶的木柄,用力压到桶底,旋即松手,任凭牛奶的浮力将木柄托起。“木柄底端连着一个木质圆盘,上下抽动,反复数百次,酥油才能从牛奶中分离出来,浮在表层。”

打完酥油后,桶里剩下的就是酸奶。丁子草会将酸奶装进锅里,用小火煨上20分钟左右,煮出“曲拉”。“晒干后就成了酥脆的奶疙瘩,和着糌粑吃。”班玛九这样解释“曲拉”。

每隔一两个月,估摸着家里的酥油和曲拉该吃完了,班玛九就要回一趟村里的家。每次回去,他还要带上牛羊肉,“保证家里有糌粑和肉吃。”

2017年,放牧半辈子的班玛九住回了村里。“放牧的牛羊减少了,媳妇和儿子在打理。”班玛九看好 旅游 业的前景,和村里人商议后,集资建设一家商业酒店,“主体工程已建好,正在装修,明年营业。”

绿了山川,旺了 旅游 ,红了日子

随着人口增长,扎尕那人的生产生活一度遭遇难题。

“当高寒土地无法产出更多粮食,樵采难以赚取更多收入,要养活更多人,只得寄希望于牧业。然而,扩大养殖规模,导致牛羊超载过牧,草场开始退化。”闫国庆说。

由于村里草场不足,扎尕那人转向周边地区“借牧”。“就是花钱租一块草场来放牧。”闫国庆说,扎尕那村民开始赶着牛羊,到百十公里外的岷县、卓尼县放牧。

“当年,我们一起外出借牧的,有几十户人家。”班玛九说,因为租借的草场远,又不通公路,往来全靠骑马,一年最多回家一两趟。

地里打下的粮食也不够吃,班玛九隔段时间就要进城去买青稞,头天去,第二天才回得来。“不像现在,通了柏油路,坐 汽车 快。”班玛九说。

“粮食产量低,草场面积小,林下资源有限,这些因素制约了经济发展,扎尕那一度成了贫困村。”甘南州副州长、迭部县委书记仁青东珠介绍。

贫困面貌如何改变?仁青东珠说,扎尕那要破局,必须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随安路来到村里的观景台,全村风景尽收眼底:奇峰灵秀,峡谷深幽,河水清澈……这些年,随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成功,扎尕那景区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县里投入216亿元,改造了县城通往扎尕那景区的道路。”仁青东珠介绍,后又投入7800多万元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完善了扎尕那村的基础设施,还鼓励村民适度发展农家乐、藏家乐和林家乐。

2014年,安路率先在村里建起了民宿。借助政府宣传与网络传播,扎尕那声名远扬,游人纷至沓来,安路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夏秋两季,天天爆满”。

尝到甜头后,安路又贷款建起一栋二层小楼,“硬件全部升级,房间都设有独立卫浴。”他算过账,民宿明年将回本,并还清贷款。

迄今,扎尕那已发展农家乐等146家,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以上。

“扎尕那是大自然的恩赐, 旅游 开发不能损害生态环境。”闫国庆介绍,县里制定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管理办法,并委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了《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动态保护规划》。“扎尕那还将遗产保护纳入了村规民约,引导农牧民自觉参与保护行动。”

安路说,外出借牧的人也在缩减养殖规模,用不了几年,村里的草场就能实现草畜平衡。“那时,农林牧生态系统又将 健康 循环。”闫国庆展望。

安路家的民宿正对着拇指山,透过落地窗,薄雾似轻纱。时值傍晚,远处传来牧民的吆喝声,近处升起袅袅炊烟,牦牛俯首,孩童嬉戏。屋内的游客按下相机快门,定格这诗画一般的美景。

以上就是关于小众路线甘南六日攻略,领略洛克日记中的秘境卓尼,遗忘的香巴拉全部的内容,包括:小众路线甘南六日攻略,领略洛克日记中的秘境卓尼,遗忘的香巴拉、我国十大山峰名字及其高度、甘南秘境扎尕那,是位迷人的混血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89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