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祭典都是什么时候啊

婷美化妆品2023-05-02  18

所谓「祭り」是指为了感谢,祈祷,慰灵向祖先,神佛进行祭拜的仪式。又叫祭祀(さいし)、祭礼(さいれい)。日本每年全国有大大小小几百个祭典。各个地区都有它自己的祭典,比如大阪的「天神祭」(6月下旬的吉日到7月25日)、京都的「祇园祭」(从7月1日开始的一个月间)等。而时长则从几天到一个多月不等。但是并不是说祭り进行的时间长着这段期间每天都很热闹,一个祭り其中有几天进行主要的活动,只有那特别的几天才会出现异常热闹的景象。

很多祭り是从古代的祭典演变而来的。比如京都的「祇园祭」就是日本古代人们为了祈求神灵消除疫病而进行的祭拜活动演变而来。

而还有一些祭り则是后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如神户的「南京町春节祭」(1月下旬~2月下旬)就是为了庆祝中国春节而在华侨众多的南京町进行的舞狮、舞龙、放鞭炮等极具异国风味的庆祝活动。

学校举办的“文化祭”“学园祭”并不属于我们平时说的(窄意)的「祭り」,而是类似学校定期举行的校园活动。

而「お盆祭り」则类似五一长假,并不是可以“参加”的祭典。如果说“我要参加お盆祭り”所表的的意思就像外国人说“我要到中国参加国庆节”一样。

成人式是指日本地方公共团体为年内成年的青年进行鼓励,祝福的活动,属于节日而并非祭り。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分享、馈送“团圆饼”

家人团聚

祈婚嫁子嗣

燃宝塔灯

账目清结日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唐宋时期的中秋是一般的社交娱乐性节日,中秋节的主要活动是赏月、玩月。明清时期节日性质发生变化,人们同样赏月,但似乎更关注月神的神性意义,以及现实社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与经济关系。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明朝北京人八月十五日祭月,人们在市场上买一种特制的“月光纸”,这是一种神祃,上面绘有月光菩萨像:月光菩萨端坐莲花座上,旁边有玉兔持杵如人似地站立着,并在臼中捣药。这种月光菩萨像小的三寸,大的丈余长,精致的画像金光灿烂。北京人家家设月光菩萨神位,供圆形的果、饼与西瓜,西瓜要切割为莲花状。夜间在月出之方,人们向月供祭、叩拜,叩拜之后,将月光纸焚化,撤下来的供品,普遍由家人分食。清代北京祭月有所变化,月光神祃由道观寺院赠送的,题名为“月府素曜太阴星君”。市肆中这天也多卖“月光马儿”,长的七八尺,短的二三尺,顶上有两面旗子,为红绿色或**,对月而供,焚香行礼,祭祀结束后,与纸扎元宝、纸钱一起焚化。

祭月、拜月是明清中秋时节全国通行的习俗,清代俗谚有:“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供神前。”清代有特制的祭月月饼,此月饼较日常月饼“圆而且大”。特制月饼一般在祭月之后就由家人分享,也有的留到除夕再来享用,这种月饼俗称“团圆饼”。明清江南以素斋供月,有老南瓜、菱藕、月饼等,旁边放凉水一碗,妇孺拜月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周作人《中秋的月亮》)。此俗来源于六朝时人在八月中以露水洗眼的风俗。那时人们中秋时节相互馈赠的不是月饼,而是盛满百草露的眼明囊(《荆楚岁时记》)。

各地对月亮神的形象有不同的描述与理解。在福建汀州一带,中秋夜有“请月姑”的习俗,儿女在月下设果饼膜拜致词,请月姑以卜灾祥。浙江诸暨的大户人家在中秋节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叠案供月,谓之‘宴嫦娥’”。苏州家家户户摆上瓶花香蜡,不设月宫符像,望空礼拜,小儿女在“膜拜月下,嬉戏灯前,谓之斋月宫”。江浙一带中秋祭月有“烧斗香”的习俗。苏州所谓斗香,是用细的线香编制成斗状,中间盛香屑,香店制作后卖给僧俗人等,人们在中秋夜,焚于月下,称为“烧斗香”。杭州的斗香,用纸糊成斗状,中间炷香,高的有两尺左右,中秋夜晚祭月时使用。吴曼云《江乡节物诗》:“心字烧残寸寸灰,灵香上请月轮开。斗量毕竟人间少,桂粟薪收万斛来。”扬州小秦淮河,中秋节“供养太阴”,彩绘广寒清虚之府,称为“月宫纸”;又以纸绢作神像冠带,月饼上排列素服女子,称为“月宫人”;然后以莲藕果品祭祀。

值得注意的是前代拜月,男女俱拜。宋代京师中秋之夜,倾城人家,无论贫富,从能行走的孩童至十二三岁的少年都要穿上成人的服饰,登楼或于庭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孩期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意思是说请月神保佑早日科举成名。女孩则祈求有一副美丽的容颜,“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宋人推重的是郎才女貌。

明清以后,祭月风俗发生重大变化,男子拜月渐少,月亮神逐渐成为专门的女性崇拜对象。北京有所谓“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明清时代北京中秋节新添了一个节令物件——彩兔。明代“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清代昵称玉兔为“兔儿爷”,人们用沙土作白玉兔,装饰以五彩颜色。兔儿爷的制作工艺精美,造型千奇百状、滑稽有趣:有上张伞盖,衣冠楚楚,扮作官员者;有身穿甲胄,手持大旗,扮成武士者;有骑虎者,有静坐者。大的高三尺,小的不及寸。京城人“齐聚天街月下,市而易之”。兔儿爷给市井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情趣。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着中秋节祭月、拜月的风习。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竖一根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包括: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等四阶段(参看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由此可知,在偏远民族中仍传承着遥远的祭月古俗,在中秋时节人们能够与月神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有关。

分享、馈送“团圆饼”

中秋节令食品是月饼,月饼在民间称为“团圆饼”。中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为了加强家族、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互相馈赠礼物,月饼就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信物与吉祥的象征。

月饼的形制在宋代可能就有了,苏东坡曾有诗赞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但从文献记载看,当时的节物重在赏新,如尝石榴、枣、栗、桔、葡萄等时新水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味,还没有将月饼作为重要的节令食品。以月饼为中秋特色食品及祭月供品的风俗大概始于明朝。在明朝初年中秋已有食饼习俗,但尚未称月饼。据《客座赘语》记载,南京有一位铁冠道人道术高明,能预知未来事。明太祖对此不以为然,于是召见道人问道:“今日我有何事?”对曰:“太子某时进饼。”这天正是中秋之日,太祖遂命人将道人锁在房中等待验证。等到那个时辰,太子果然来进奉饼食。宫廷中秋太子要向父皇进献月饼。民间城乡更是以月饼为节礼互相馈送。

先看明代京城“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这种面饼大小不等,呼为“月饼”。月饼的制作在明代后期的北京已经十分考究,价格也不便宜,“市肆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清代北京中秋祭月除香灯品供外,就是团圆月饼。清代后期北京出现了品牌月饼,前门致美斋的月饼为“京都第一”。一般供月的月饼到处都有,大的直径有尺多长,上面绘有月宫、蟾蜍、玉兔等图案。北京月饼有祭祀完后分食的,还有一种吃法是将月饼留到岁暮除夕“合家分用之,曰团圆饼也”。苏州人家同样以月饼为中秋节物,相互馈遗。清代杭州依然传承明代节俗,“中秋食月饼,夜则设以祭月,亦取人月双圆之意耳”。

现代月饼生产形成地域风格,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甬式月饼等,它们在月饼内馅、月饼形制及加工方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京式月饼为酥皮、冰糖馅;广式月饼以糖浆面皮为主,有酥皮、硬皮两种,分咸甜两味,馅有肉类与莲蓉、豆沙等;苏式月饼也是酥皮,饼馅常用桃仁、瓜子、松子,配以桂花、玫瑰花等天然香料;宁波的甬式月饼也是酥皮,多用苔菜为馅。传统月饼糖多油重,近年来多流行以果类为馅的低糖月饼。

小小的月饼在民间生活中作为团圆的象征与联系亲族情感的信物互相馈送,从而实现对亲族关系的再确认。中秋月饼有具体的吃法,一般民间切月饼都要均匀切成若干份,按人口数平分,每人都享受到月饼的一块,象征家庭成员是团圆的一部分。如家中有人外出,便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块月饼留待除夕他回来享用。这种以饮食团聚家人的方式是中国人所特有的文化习惯。

家人团聚

团圆是中秋节俗的中心意义。

因为家族生活的关系,中国人有很强的家族伦理观念,重视亲族情谊与血亲联系,从而较早形成了和睦团圆的民俗心理。家庭成员的团聚成为家族生活中的大事,民俗节日就为民众的定期会聚提供了时机。在传统年节中都不同程度地满足着人们团圆的要求,如除夕的“团年”、重阳的聚饮等。中秋为花好月圆之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们由天上的月圆联想到人事的团圆,因此中秋在古代被视为特别的“团圆节”。宋人的团圆意识已与中秋节令发生关联,前述宋代城市居民阖家共赏圆月,就是体现了这一伦理因素。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浸染,民间社会乡族观念增强,同时也因为人们在世俗生活中更加认识到家族社会的力量,因此人们在思想情感上,对家庭更为依恋。秋收之际的中秋节,正是加强亲族联系的良机,“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值得注意的是中秋节民间尤其重视夫妇的团圆。出嫁的妇女中秋要赶到娘家与父母团聚,当天又必须返回夫家,与夫君团圆。俗语云:“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

祈婚嫁子嗣

中秋正值秋天收获的季节,民间在对神灵酬谢的同时,也祈求着生殖的力量。

上古“合男女”是秋收后的主要人事活动,古代秋社中的祈子仪式就是这一活动的时间规范。中秋节出现以后,男女相会,祈求子嗣习俗逐渐转移、合并到中秋节俗之中。妇女对月祈祷与月下出游大都与婚嫁子嗣相关。中秋夜游玩月在宋代已经流行,明代亦盛,特别是在江南苏杭地区,杭州西湖“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苏州夜游盛况,由明人张岱《虎丘中秋夜》描述可知:“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傒僮、走空之辈,无不麕集”。清代以后俗称为“走月亮”,中秋之夜,妇女可盛装出游,踏月访亲,或逗留尼庵,深夜不归。“走月”是民间妇女的解禁日,在“结伴闲游”的背后隐含着祈求生殖的意义。据同治《江夏县志》记载,中秋夜江夏城中滋阳桥特别热闹,桥上的石龙首成为出行**争相抚摸的对象,为的是能得到媒神的恩惠,祈子的意义十分明显。近代南京盼望子嗣者,先游夫子庙,然后过桥一行,说是可以如愿。近代湘潭一带,中秋游宝塔的习俗,也与“走月”一样,祈求着人类的生殖与健康,当地传唱这样一首歌谣:“八月十五游宝塔,带起香烛敬菩萨。老人家青头发,后生子有财发,堂客们生个胖娃娃,满妹子对个好人家。”

“摸秋”或者称“偷瓜送子”是南方地区普遍流行的中秋祈子习俗。人们在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然后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将描画成婴儿模样的冬瓜或南瓜送给婚后数年不育的夫妇,以求瓜瓞绵绵。浙江西安县“偷摘瓜芋,以衣襟囊之送新妇家,曰‘献生子’”。有的地方夜中摸索的不是瓜果之类,而是瓦片、石子。如安徽怀宁,“是夕,城中妇女率至枞阳门内,百子庵前、鹭鸶桥畔摸索砾块占子,石为男,瓦为女焉”。两湖地区亦普遍流行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的习俗。偷瓜菜的地点,青年男女各有自己的选择,一般都去到意中人的园中去“偷”,偷时嬉笑打闹,引出自己的情侣,共享“偷”的幸福果实。

燃宝塔灯

明清时期,民间还有在中秋之夜燃灯的习俗。

中秋灯与元宵灯不大相同。中秋夜点的是宝塔灯,而且主要在南方流行。宝塔灯,即由村童捡拾瓦砾搭成宝塔形状的灯。清代苏州村民在旷野用瓦叠成七级宝塔,中间供地藏王,四周燃灯,称为“塔灯”。广州儿童燃“番塔灯”,用碎瓦为之;还有柚皮灯,用红柚皮雕刻各种人物花草,中间安放一个琉璃盏,红光四射。另外一种是素馨茉莉灯,这种灯香气四溢。在安徽、江西、湖南等地都有砌宝塔灯的习俗。江西清江,中秋多镂瓜作灯,其形似月。儿童堆砌瓦砾作浮图(佛塔),中置薪柴,点燃,“四面玲珑,如火树”。湖南宁乡小儿堆宝塔,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安徽庐江“小儿堆瓦砾为浮图,敲锣鼓,谓之闹宝塔”。这些燃烧塔灯或闹宝塔的民俗行为,都有着借助佛家力量,求取生活平安的意义。

账目清结日

中秋之夜,在文人雅士看来是赏月的良宵,在农家为占卜来岁气候天象的时日,在妇女眼里是难得的嬉游之夜,在工商民户那里,却是一个结清钱债的日子,“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而中秋视端午尤重”(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秋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算账日,也是老板与雇员续约或终止契约的时日;债务人愁眉苦脸想方设法捱过此节,店家伙计也担心在晚间盛宴之后被告诉明天不要再来,对于这些人来说,中秋节就不那么令人兴奋了,过节对他们来说就是过关,所以“节关”之说,十分妥帖。中秋节在这里演变为工商社会的时间段落标志,显示了节日对经济社会的调节意义。

节日是日常生活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中秋经历了文人赏月雅趣、民间拜月的情趣,以及有心吃月饼、却无心看月的俗趣,节俗形态从古至今发生了重大变化。明月依旧,人心已非。一部中秋节俗形态演变史,也就是一部中国民众心态的变迁史。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明代皇帝到圜丘祭天,要手执一种上尖下方的称为"圭"的玉质礼器,。

天子在祭祀前两天,要去查看祭祀所用的牺牲和器皿。祭祀前一天,有关部门把祭祀用的一切物品都要陈设停当。

神位正中为皇天上帝,两侧配亨祖先以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诸神,神位前摆放登、笾、豆、簋、尊、爵等礼器,分别盛有各种祭食。

祭天仪式从冬至日拂晓开始,因为从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促使万物滋生繁衍。由于仪式在拂晓举行,所以天坛圜丘坛内墙外面西南方向有灯杆,上面悬挂大灯笼,叫做天灯,照得坛内通明。

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衮冕,然后就位。整个仪式在赞礼官的指挥下进行。祭天大典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撒豆、送神、望燎九项程序,直至祭品焚完才算结束。

祭祀过程中,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不断跪拜行礼。赞礼官高声唱和,人们随之做相应的动作。在赞礼官的唱和下,《中和之曲》奏响,然后郊社令把燎坛上的柴草点燃,焚烧牺牲,随着烟雾飘飘而起,祭品也就意味着送到了上天那里。

皇帝行完拜礼后,走到盥洗位把手里的圭插在腰间,先净手,拿出圭,走上祭坛。《肃和之曲》随之奏响,皇帝跪在皇天上帝的神位前,再搢圭,三上香,奠太帛,出圭,行再拜礼,回到原位。开始奏《凝和之曲》,皇帝到神位前搢圭,奠俎,出圭,回到原位。

接着行初献礼,皇帝走到爵先位,搢圭,洗爵,擦爵,交给执事者,出圭。又走到酒奠所,搢圭,执爵承酒,交给执事者,出圭。

当《寿和之典》响起,随之跳武功之舞,皇帝在神位前下跪,搢圭,上香,祭酒,奠爵,出圭。读祝官读完祝文后,皇帝俯身下拜,起身,再拜,然后回到原位。

亚献礼在《豫和之曲》与文德之舞中进行,行终献礼时奏《熙和之曲》。亚献礼和终献礼与初献礼仪式相同,但不读祝文。

在赞礼官"饮福受胙"的唱和声中,皇帝再次走上祭坛,在饮福位行再拜礼,下跪,搢圭,接过爵,祭酒,饮福酒,把爵放在坫上。然后从奉胙官手中接过胙,交给执事者,出圭,下拜,起身,再拜,回到原位。

随之《雍和之曲》响起,掌祭官把豆撤下,在《安和之曲》中送神,皇帝行再拜礼走到望燎位,在《时和之曲》声中看着焚燎祝版丝帛。

至此礼毕,皇帝回到大帷幕中,脱去衮冕,全部祭天仪式才宣告结束。

天坛祭天的音乐主要是中和韶乐,它是一种集礼、乐、歌、舞为一体的皇家祭祀音乐。中和来自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儒家认为,人的修养能达到中和境界,就会产生"万物位焉,万物育焉"的神秘效果。

韶乐即美好的音乐。相传舜制的音乐为韶。中和韶乐即最美好的音乐,用于祭祀和大朝会﹑大宴飨。

顺治元年议定,祭天地、太庙、社稷,都要用中和韶乐,亦称宫廷雅乐,它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和宴会乐。朝会乐、宴会乐只有奏乐而无演唱和舞蹈。祭祀乐就包括了演奏、演唱和舞蹈。

根据《钦定大清通礼》和《钦定大清会典》记载,《中和韶乐》包括祭祀乐曲七段:《肇平之章》、《兴平之章》、《崇平之章》、《恬平之章》、《淳平之章》、《臣平之章》和《和佑之章》。

天坛祭祀时用的中和韶乐,还包括文德舞和武功舞。用文德舞时,舞生执雉羽和古管乐器龠,动作文质彬彬,雍容有仪,却又活泼矫健,富有激情。

舞武功舞时,舞生手执干、戚。传说炎帝时,刑天为表现两军厮杀时激烈的场景,高扬本部将士浴血奋战的斗志,做干戚舞。后人们把刑天舞干戚看作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

文舞和武舞相互陪衬、相互制约,进而取得武而不野、文而不弱的中和效果。在天坛祭天时,初献用武舞,亚献、终献用文舞,以体现祭祀礼仪的庄重。

在历史上,天坛的祭天乐舞的也曾经发生了不少次变化。在明朝时,当时的嘉靖等多位皇帝普遍崇信道教,祭天乐舞生也由道士担任。

到了清朝,由道士担任舞生的习惯开始发生了变化。乾隆七年,皇帝明确下诏严禁神乐观乐官习道教,不愿从业的人削籍为民。诏书下达后,神乐观中的道士尽遭驱逐。

从此,神乐观没有了道士,旋即被更名为神乐所,相应的职官即由知观改为知所,祭祀乐舞生也改而选用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充任,由朝廷派协律郎对祭天乐舞生进行培训。

乾隆十九年,神乐所又改神乐署。鼎盛时期,署内有乐舞生3000多人。

祭天大典非常神圣,非常隆重,可谓朝野关注,这就要求祭祀过程不能出一点差错。因此,祭祀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明确的规定。

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常规的准备包括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等。

大典的前5日,要派亲王专门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大典前3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两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

大典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到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到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

大典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天坛的圜丘坛专门用于祭天,台上不建房屋,对空而祭,称为露祭。祭天陈设讲究,祭品丰富,规矩严明。

在圜丘坛共设七组神位,每组神位都用天青缎子搭成临时的神幄。上层圆心石北侧正面设主位皇天上帝神牌位,其神幄呈多边圆锥形。

圜丘坛第二层坛面的东西两侧为从位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牌位,神幄为长方形;神位前摆列着玉、帛以及整牛、整羊、整猪和酒、果、菜肴等大量供品。单是盛放祭品的器皿和所用的各种礼器,就达700多件。

上层圆心石南侧设祝案,皇帝的拜位设于上、中两层平台的正南方。圜丘坛正南台阶下东西两侧,陈设着编磬、编钟、镈钟等16种,60多件乐器组成的中和韶乐,排列整齐,肃穆壮观。

时辰一到,斋宫鸣太和钟,皇帝起驾至圜丘坛,钟声止,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

此时,圜丘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烛影摇红,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

祭天大典,是封建皇帝展现"君权神授"思想,显示"天子"神圣权威所玩弄的一种把戏。为了达到其宣扬神权以维护皇权的目的,举行大典时要求所有从事人员不得有任何差错,否则要予严惩。

在《大清律》中就曾明文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因此,凡随祭人员无一不是诚惶诚恐,胆战心惊的。

以上就是关于日本祭典都是什么时候啊全部的内容,包括:日本祭典都是什么时候啊、中国古代秋天的祭典有什么,还有什么风俗、明代天坛祭典有哪些讲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850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