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颜旧歌词的意思

红颜旧歌词的意思,第1张

这首歌词写的应该是家中和沙场之间的一段感情!

是用家中娇妻的角度来写的!具体每一句的解释对照如下:

一、西风夜渡寒山雨,家国依稀残梦里

这两句是写景,第一句是实景,分别是“西风”“夜里”“山”和“雨”,第二句为虚景,意思为在睡梦间,梦见了家园。(也有可能指的是梦见了以前那种国泰民安的家园景象)

二、思君不见倍思君,别离难忍忍别离

这两句的意思是:因为想丈夫了却见不到丈夫所以就更加的想念丈夫,虽然不想忍受离别的痛苦但还是不得不忍受着离别。(从这两句中,不难看出,主人公是迫不得已,充满了深深地无奈。)

三、狼烟烽火何时休,成王败寇尽东流

这两句是主人公表达心中的愿望和看破凡俗的心态,具体的解释为:这种打打杀杀的日子何时才能结束啊?而且就算是打赢了又能怎样,最终还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历史!(从这两句不难看出,主人公还是非常憎恨这种打打杀杀的动作的,或许她只是渴望丈夫能够早点回来陪在她的身边!我们可以继续往下看…)

四、蜡炬已残泪难干、江山未老红颜旧

这两句就是起到承接上两句的作用!蜡炬已残泪难干,这句可能看着熟悉吧?嗯,好像是鲁迅的吧,有一句“蜡炬成灰泪始干”,而这一句就是从这里引申而来的!鲁迅这句的本意是“只有蜡烛都烧成灰了,那个蜡泪才会消失!”而这里这句歌词的意思是,蜡烛没烧完就灭了,蜡泪怎么会消失!

(这里看来,无论蜡烛是被故意吹灭的,还是受到什么外来因素的影响,都从侧面反应出女主人公心理“幽怨不满无奈”的那种感觉)。后面紧接的一句“江山未老红颜旧”更是反应出她心里的这种幽怨的感觉,因为这句的意思是:江山不会苍老,但红颜却会苍老。(有一种,你去征战沙场吧,等你凯旋归来,我也就已经老了的怨恨感觉!)

五、忍别离、不忍却又别离

这句简单,可直接翻译为:不想别离,但却不得不别离(唉,深深地无奈啊!)

六、托鸿雁南去、不知此心何寄

意思为:想捎个信过去,但却不知道怎么捎去!(这一句就牵扯到小学时课文里学过的一首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那首诗了,里面的第五六句好像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其实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出在沙场征战期间,想要传达家中的一些思念之情是有多艰难了!而这里的这两句,想要表述的就是这个意思!)

七、红颜旧、任凭斗转星移、唯不变此情悠悠

这句的意思是:让红颜老吧,也无论春夏秋冬如何轮替,我对你的这份情始终不会改变的!

这首歌词,主要内容是:家中的娇妻为思念征战沙场的丈夫而写的,虽然这位娇妻很是痛恨战争、也虽然她很不希望丈夫离开自己,但是为了保卫国家保护自己的家园和家人,她的丈夫毅然的离开了家中。

全篇始终以“怨恨”和“无奈”贯穿,深切的表达出“不得不”这样做的一种氛围里,舍小家而顾大家……最终女主人公还是悟透了那样一种:“去吧,无论你征战多久,我对你的感情都不会改变的!”或许,她是真的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就是舍小家为大家,也或许,只是无奈吧!就像歌词里写的“忍别离,不忍却又别离……”

扩展资料

红颜旧 (电视剧《琅琊榜》插曲)

《红颜旧》是由赵佳霖作曲、袁亮作词、刘涛演唱的歌曲,也是电视剧《琅琊榜》主题曲。于2015年10月26日在《琅琊榜 电视剧原声带》专辑中发行。

歌曲鉴赏

《红颜旧》由赵佳霖作曲、袁亮作词,独特的女性化视角使词曲风格自成一派,加之刘涛满带柔情又不失感染力的音色,使人在聆听时不由的随之带入。这首歌极具东方韵味,婉转回环的曲调,犹如浓墨淡彩中的一抹亮绿,曲调轻柔,声音却在抑扬顿挫间勾勒出一抹包涵东方意境的水墨丹青。

歌曲MV

在此次推出的此情可寄版主题MV中,刘涛饰演的南境女帅穆霓凰与胡歌饰演的麒麟才子梅长苏之间欲说还休却又令人感伤的情感历程也着实牵动人心:画面中,梅长苏将霓凰头上的花瓣轻轻拨去、梅长苏在太皇太后面前执住霓凰的手,这一切似乎暗示着两人之间隐忍又似曾相识的情愫;

而当人人皆认为梅长苏就是金陵朝局中那个最高深莫测的谋士时,却始终有那么一个女人,坚持追寻着他病弱身影后的真实身份;当霓凰得知梅长苏的背后的故事,面对曾经最心爱的女孩儿如今已是威风凛凛的女中豪杰,自知年寿难永的梅长苏,又将如何许她的未来?

“忍别离,不忍却又别离,唯不变此情悠悠”似乎影射出两人情感之路的坎坷和不得不面对的结局。MV中,画面之间不同色彩的调度渲染出主人公彼时此刻的不同心境和情形,略显斑驳的画面质感与《红颜旧》之曲的主题相呼应。同时,MV中所呈现的琅琊阁、赤焰战场等场景以及莅阳长公主大殿呈冤、梅长苏跪拜林氏祠堂等等片段画面的闪现也使观众对该剧更加充满期待。

歌名:想做你的妲己

演唱:1908公社/妲己

歌词:

做你的妲己

祸国又殃民

生灵和涂炭

毁了你的江山

做你的妲己

上演这悲剧

绝世的容颜

祸水的宿命

弱水三千

若只取这一瓢

倾覆天下

只为博我一笑

狼烟烽火

共赴黄泉九霄

情字当头皆让道

做你的妲己

祸国又殃民

生灵涂炭 毁了你

做你的妲己

上演这悲剧

绝世的容颜

祸水的宿命

做你的妲己

祸国又殃民

生灵和涂炭

毁了你的江山

做你的妲己

上演这悲剧

绝世的容颜

祸水的宿命

弱水三千

若只取这一瓢

倾覆天下

只为博我一笑

狼烟烽火

共赴黄泉九霄

情字当头皆让道

做你的妲己

祸国又殃民

生灵涂炭 毁了你

做你的妲己

上演这悲剧

绝世的容颜

祸水的宿命

做你的妲己

祸国又殃民

生灵涂炭 毁了你

做你的妲己

上演这悲剧

绝世的容颜

祸水的宿命

烽火戏诸侯是发生在周朝,周幽王喜欢的一个妃子叫褒姒。不管周幽王如何对她好或者宠爱她,都不能让她笑一下。直到有一天在烽火台上点燃烽火。(注:烽火台是古代用来报警求援的信号台,一旦点燃,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几十里以外的地方都能看到。点燃烽火,就是告诉各路诸侯,战争爆发,速来救援。)此时的褒似看到如此情景,终于笑啦!从此以后,周幽王总是点燃烽火台的火。来博得褒似的一笑。这就好比我们现代的故事,狼来啦一样的道理。

烽烟最早见于史传的时间,在西周就有周幽王为博宠姬褒姒嫣然一笑,而不惜烽火戏诸侯。首次提到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的是唐代段成式,他在《酉阳杂俎》中写道:“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宋人陆佃沿袭此说并加以发挥,其著《埤雅释兽狼》中就记有:“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直上,可见自唐以后,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传承有自。狼粪用于烽烟也确实见于唐宋时有关传世典籍。杜佑《通经总要》前卷5都载有燃放烽烟之薪中,除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草之外,还有“狼粪”夹杂其中。据此,有人就认为“狼烟”即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第一,说狼烟为取“狼粪”所燃放烽烟之薪,用的最多的还是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和草,“狼粪”仅是其中之一,以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作为“狼烟”,有以偏概全之感。第二,就唐代置烽、施烽的历史实际推断,也不会有“狼烟”为专取狼粪所燃之烽烟这一情况出现。有关唐代置烽的情况,《武经总要》有:“唐法:凡边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岗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唐代不仅在边关要津置烽燧,也在内地置燧。盛唐时,自安远门西尽唐境约1000公里,如按《武经总要》所载,平均30公里置一烽,则唐代在西北的烽火台,就有300多座,而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中所见唐代敦煌一地的烽火台就达16座之多,那么唐代在西北的烽火台要远远超过400座。按《烽式》规定,每日早晚烽火台放烟一炬报平安,有警烟一昼夜须行1000公里。从西域发起的烽烟最多五六天即可报到万里之外的长安王廷。如果按古烽火用狼粪的说法,哪里找来数量难以估算的狼粪用于燃放烽烟呢?史书也未见烽火台侧近有养狼取粪的记载。烽烟之薪更多取的是羊马粪,可从羊马城中取,至于蒿艾、苇条、茎叶、草之类则为本地所产,每到秋季只须差烽子戍卒去采集即可。这样看来,足可证明“狼烟”说成取狼粪所燃之烽烟是缺乏依据的。

是歌曲红颜旧

《红颜旧》是由赵佳霖作曲、袁亮作词、刘涛演唱的歌曲,也是电视剧《琅琊榜》主题曲。于2015年10月26日在《琅琊榜 电视剧原声带》专辑中发行。

西风夜渡寒山雨,家国依稀残梦里,思君不见倍思君,别离难忍忍别离,狼烟烽火何时休,成王败寇尽东流,蜡炬已残泪难干,江山未老红颜旧。

我们经常可以在一些我国文学作品当中看到“狼烟”这个词语,只要一看到这个词,随即就会想到“烽火”了。在我国古代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是点燃烽火台上的烟火,等到诸侯们率领着大军前来护驾的时候才发现被耍了。而这烽火狼烟就代表着“战争”的意思,那为什么要把烽火叫做狼烟呢狼烟难道是燃烧狼粪之后冒出来的烟吗

长城上有烽火台,烽火示警要用狼烟,而狼烟一般被认为是狼粪烧出来的烟。

为什么非要用狼粪来烧烟,第一个做出解释的是一位晚唐著名诗人,他说:“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这个解释后来还引出了更离奇的解释:狼烟的直来自于狼肠的直,肠子直了,便便产生的烟也就直了,这样一来,烽火的烟就能“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

这样的歪理邪说听起来很有道理,连大名鼎鼎的李时珍都信了。他在《本草纲目》中就郑重其事地说:狼啊,肠子直,所以最后便便产生的烽烟就“直上不斜”了。

不仅医药学家李时珍信了,戚继光这样的大军事家也信了。他居然在自己对平倭战争期间练兵和治军经验的总结书籍里说:南方狼粪少啊,只好点一把草,“火燃不久,一里之外,岂能目视”!他的意思是,还是烧狼粪产烟的效果最好,虽然他并没有烧过。

“狼烟”就这样以讹传讹,贻害千年。其实,狼烟是用于传递军事信息的,但“狼烟”一词却直到晚唐时才见诸文献,在这之前都是“烽火”“烽燧”“烽烟”。

故事得从那位用自己生命来哄他的亲亲宝贝褒姒开心的周幽王说起。周幽王在史上留下了大手笔的“烽火戏诸侯”典故,而“烽火”指的是“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烽”就是烟,用木柴杂草烧出来的烟。

早在唐朝,兵部就明文规定:每年秋天之前,要采集艾蒿、茎叶、苇条、草节,“为放烟之薪”。显然,烽烟是由燃烧艾蒿、茎叶、苇条、草节等产生的。

至于如何做到烟柱上冲、风吹不斜,唐朝也有明文规定:在烽火台上做烟囱。这种烟囱的大小、高度、建造方法,甚至于烽火的操作细则都写得非常详尽,以做到“烟直而聚,风吹不斜”,让下一个烽火台看到。

在唐朝,烽火的传递速度也是有规定的,“一昼夜须行二千里”。这在那个交通、通讯均不发达的时代已经是最为迅捷的信息传递方法了,所以国人一直用它,直到清朝。

如果烽火台真的用狼粪来烧狼烟,最大的问题是——狼粪实在找不着!长安、洛阳距离850里,这是唐帝国的腹心地带,连皇帝都经常在两京之间往返。所以东都洛阳和京师长安之间驿站密布,烽火台也密布。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的叛军攻陷潼关(在今两京之间)的那一天,由于烽燧吏卒皆溃,没有人能够发出烽火信号,因此至夜幕之时,“平安火不至”。正是这个信息使得唐玄宗下定决心逃往蜀地。这个故事说明,当时长安、洛阳间的烽火台设施非常完善,随时可以正常使用。

按照唐朝设置烽火台的规定,长安、洛阳间的850里至少应有30座烽火台。假设每座每月需用狼粪2斤的话,则每座每年需要24斤狼粪,30座烽火台每年就需要720斤狼粪。

这就麻烦了,因为狼是众所周知的野生动物。首先,狼先生们可不好找;其次,即使你找到了狼,还得保证自己不被它吃掉;第三,你还得等着狼先生们上厕所;第四,狼先生们上完了厕所,你还得第一时间上前去打包……

狼先生一次便便的量假设为1斤狼粪——这就算是狼先生们中的“大胃王”了,这样,就算每个烽火台只负责自己的24斤狼粪,那每个烽火台也必须至少派出一个专人来负责狼粪这个事。

要么,你一次性找到24条狼,等着它们各拉一次狼粪;要么,你等着一两条狼,每条拉上十次狼粪。麻烦先不说了,就危险性而言,这简直就是拿生命去换狼粪啊!

而且,唐朝每个烽火台的人员编制是八个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职务,根本就没有专门负责收集狼粪的岗位及人员。

既然狼烟并非由狼粪燃烧而来,两者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狼烟”一词中的“狼”字从何而来这恐怕与唐朝开国以来的国际形势有关:当时不断制造边患的周边少数民族都跟“狼”多少沾点儿边。

唐朝前期的主要边患是突厥,而突厥正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经常在旗纛上放一个金狼头。

突厥的狼图腾曾经让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羡慕不已。他喜欢说突厥话、穿突厥衣服,也学着造有五狼头的旗纛,并且胸有大志:“使我有天下,将数万骑到金城……顾不快邪!”这是要把大唐天下送给突厥人的节奏啊!最终,唐太宗没有容忍李承乾因为狼图腾而引发的瞎胡闹,把他废了。

唐朝后期的边患变成了回纥和吐蕃。回纥与突厥同俗,同样以狼为图腾。吐蕃虽然不以狼为图腾,但其地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属“狼星”的分野,也跟狼沾上了边,所以唐人对其有“狼蕃”之称。

这样一来,遇上突厥、回纥、吐蕃等外邦的虎狼之师入侵唐帝国领土,烽火台燃起烟火示警,也就是传递“狼来了”的信息。因狼而燃烟,两者合在一起,这才诞生了“狼烟”一词,其实和狼本身没有什么关系。

1 关于烽火的诗句

1、烽火连三月

杜甫

《春望》

2、烽火照西京

杨炯

《从军行》

3、沙场烽火连胡月

祖咏

《望蓟门》

4、烽火动沙漠

李白

《塞下曲六首》

5、城头烽火不曾灭

魏晋

蔡琰

《胡笳十八拍》

6、烽火入咸阳

南北朝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7、烽火夜烧原

南北朝

庾信

《咏怀》

8、烽火被冈峦

杜甫

《垂老别》

9、汉家还有烽火燃

李白

《战城南》

10、烽火燃不息

李白

《战城南》

11、白日登山望烽火

李颀

《古从军行》

12、古戍苍苍烽火寒

李颀

《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13、烽火照高台

陆游

《秋波媚·秋到边城角声哀》

14、烽火扬州路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5、烽火城西百尺楼

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

16、烽火昼连光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

17、烽火连朔方

李白

《北上行》

18、千岩烽火连沧海

李白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

19、东郊尚烽火

杜甫

《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

20、怅望但烽火

杜甫

《遣兴三首》

21、怅望但烽火

杜甫

《遣兴五首》

22、西征问烽火

杜甫

《秦州杂诗二十首》

23、烽火未全停

杜甫

《秦州见敕目,薛三璩授司议郎,毕》

24、迥戍危烽火

李世民

《饮马长城窟行》

25、远戍报烽火

戎昱

《从军行》

26、江城烽火连三月

李弥逊

《菩萨蛮·江城烽火连三月》

27、烽火连空明灭

陆游

《水调歌头 多景楼》

28、万里中原烽火北

张孝祥

《浣溪沙》

29、烽火平安夜

崔与之

《水调歌头 题剑阁》

30、烽火平安

李曾伯

《八声甘州·怅浮生》

31、烽火传音耗

方岳

《喜迁莺·淮山秋晓》

32、烽火日夜惊

孟郊

《感怀》

33、烽火起云间

李宣远

《并州路》

34、烽火未许换年华

当代

梁羽生

《浣溪沙》

35、应无烽火照甘泉

陆游

《读史》

36、烽火望祁连

南北朝

何逊

《学古诗》

37、妾惊甘泉足烽火

南北朝

庾信

《燕歌行》

38、烽火名园窜狐兔

吴伟业

《鸳湖曲》

39、骊山烽火成焦土

黄遵宪

《和钟西耘庶常德祥律门感怀诗》

40、烽火来千里

汪元量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2 关于战争烽火的诗句

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唐·杜甫)

意思:多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2、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从军行》(唐·杨炯)

意思: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身着铁甲的骑士就直捣据点。

3、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

意思: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3 关于烽火的古诗词

如下,望采纳:

烽火作者:韩愈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

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希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

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

烽火台作者:杨备

一带东流当复阙,筑台相望水云间。

丽华应不如褒姒,几许狼烟得破颜。

烽火台作者:马之纯

此到西陵路五千,烽台列置若星连。

欲知万骑还千骑,只看三烟与两烟。

不用赤囊来塞下,可须羽檄报军前。

如何向日缘褒姒,无事蓬蓬火又燃。

晚泊烽火矶作者:董嗣杲

野阴远阁雪风乾,向暮维舟水色寒。

火号荧荧今夜烛,因知江北报平安。

登兴元城观烽火作者:唐彦谦

汉川城上角三呼,扈跸防边列万夫。

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

4 关于烽火古诗词

烽火

作者:韩愈 (唐代)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

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

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登山望烽火白日登山望烽火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

5 与烽火有关的诗句是什么

(一)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唐 ·杜甫《春望》

作者简介杜甫,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公认为唐代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著有《杜少陵集》

(二)

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

王城富且乐,曷不事光辉。

勿言日已暮,相见恐行稀。

愿君熟念此,秉烛夜中归。

我歌宁自感,乃独泪沾衣。——唐·韩愈《烽火》

作者简介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三)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

作者简介杨炯,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文学才华出众,善写散文,尤擅诗。现存诗30余首,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

(四)

去年河上送行人,万里弓旌一武臣。

闻道玉关烽火灭,犬戎知有外家亲。——唐·鲍溶《寄李都护》

作者简介鲍溶,字德源,是中唐时期的重要诗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张为著《诗人主客图》,尊鲍溶为"博解宏拔主"将他与"广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云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盂郊、"瑰奇美丽主"武元衡并列。为"六主"之一。

(五)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一生创作颇丰,如《渭南文集》、《剑南诗稿》、《放翁遗稿》等。

6 描写战火的诗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及其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 杨炯《从军行》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 杜牧《题乌江亭》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 虞姬《和项王歌》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 杜甫《阁夜》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 李颀《古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 杨炯《从军行》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 陈羽《从军行》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 杜甫《房兵曹胡马诗》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王维《观猎》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 曹操《蒿里行》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 屈原《国殇》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 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 曹操《蒿里行》

以上就是关于红颜旧歌词的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红颜旧歌词的意思、歌词毁你的江山你是什么歌、烽火戏诸候是那个朝代的事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588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