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有怎样的典故

十世班禅2023-05-01  20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是家喻户晓的汉代一对令人羡慕的鸳鸯。

卓文君,是今天四川一带的人,她出生于当地一名叫卓王孙的富户家中,是卓王孙宠爱的女儿。据说卓文君相貌俊美,而且精通音律,是不可多得的才女。她十几岁就嫁了人,不幸的是,结婚不几年,丈夫就死了。当时才十七岁的卓文君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心情自然非常郁闷。她被父母接回家,从此长住在娘家。

一天,卓王孙宴请当地县令王吉,王吉带来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介绍说是他的朋友,此人就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他住在当时的蜀郡成都。司马相如自幼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总是结结巴巴的,但他爱好读书写字,还喜欢击剑,最擅长的是文章辞赋。因为仰慕战国时蔺相如的为人,所以改名为司马相如。这天,他原本不想来赴宴的,而且是沾别人的光,可又听说请客的卓王孙家有个绝色的美女,这才强打精神,来到了卓家。

或许,这就是命运,命中注定,卓文君要和司马相如相识。宴请中,酒过三巡,司马相如已略有醉意,此时王吉请他抚琴,正是对了他的心思,身为大才子,又精通音律,此时不展现更待何时?于是,司马相如轻轻拨弄丝弦,优美的《凤求凰》在他指下奏出,也敲开了卓文君的心。卓文君从内室轻轻挑帘一望,演奏乐曲的是位俊美的翩翩公子,于是心中不免思量,不知不觉中竟喜欢上了这位飘逸儒雅的客人。而与此同时,司马相如也发现了竹帘那头的天仙美女,果然绝色。于是,便曲调一转,在琴声中暗送秋波,聪颖的卓文君顿时领会,二人相约,夜晚幽会。这次幽会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定下了百年之好,又怕卓王孙不同意,年轻人在冲动之下,决定私奔。卓文君的出走,果真令卓王孙十分愤怒,本想立即派人去追,可又想想,人走也走了,与事无补,只好随她去了,不再追究。

二人私奔之后事情为大家所熟知,身无分文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穷困潦倒,不得不又回到了故乡。二人一合计,便在集市上卖酒。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的确可以维持生计,而且确实有很多人慕名前来买酒;二是可以羞一羞卓王孙的脸皮,没准他还会拉这小夫妻俩一把。在王吉的帮助之下,他们买好了一处酒舍,由卓文君亲自做酒,司马相如充当伙计,而且穿上破衣烂裤满街招摇。更有市井之民说,卓文君的衣裙都遮不全身体,颇有出卖色相的嫌疑。果然,卓王孙听说私奔的女儿回来了,还衣不覆体地在集市卖酒,十分生气,并且深深引以为耻。这时,由卓文君的家人出面劝说,分给司马相如夫妻二人家童和钱财,缓和了两方的关系。于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购买了车马,置办了田宅,一时又恢复了往日富庶的生活。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1] ,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2]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四川临卭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结局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着富足的生活。

司马相如的家境穷困不堪,除了四面墙壁之外,简直一无所有。卓文君在成都住了一些时候,对司马相如说:“其实你只要跟我到临邛去,向我的同族兄弟们借些钱,我们就可以设法维持生活了。”

司马相如听了她的话,便跟她一起到了临邛。他们把车马卖掉做本钱,开了一家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掌管店务;司马相如系着围裙,夹杂在伙计们中间洗涤杯盘瓦器。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没脸见人,就整天大门不出。

他的弟兄和长辈都劝他说:“你只有一子二女,又并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于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一时不愿到外面去求官。

虽然家境清寒,但毕竟是个人材;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如此难堪呢?”

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分给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又把她出嫁时候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着富足的生活。

扩展资料: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

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

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

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己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

一首《白头吟》 ,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

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

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卓文君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

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相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卓文君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对恋人,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被广大读者所熟知。以下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原文和翻译:

司马相如《上书谏太后书》:

臣闻天下之不治,非贪污相轻之徒所能为也。而卓文君独处深宫,贞洁自守,宫女之中,无以加也。何以知其贞洁?昔有宫人出入其室,狐狸从之而不见其人。宫人以告,上使人窥视之,见狐狸在床,而文君在榻上。上乃自往视之,问其故,文君具以实对。

翻译:臣听说天下治不好,不是那些贪污、轻视相位的小人能够解决的。而卓文君独自一人在深宫中,守护着自己的贞洁,宫女中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加贞洁的了。怎么知道她的贞洁呢?曾经有宫女去她的房间,但狐狸跟在她身后,却没有看到她的人影。宫女告诉了上面的人,上面派人去窥探,发现狐狸在床上,而文君在榻上。上面于是亲自去看,问她为什么,文君就如实回答了。

司马相如《上书谏太后书》

卓文君《离骚》:

汉家天子承平日,兴宗庙会同群臣。百官合会列坐中,侍立傍若无人。问安未答神仙翁,思归欲出不得门。阴风吹雨入寒窗,都为忧人断肠病。

翻译:在汉家天子承平的时候,他召集群臣来举行祭祀,各位官员齐聚一堂,侍立在旁边,却像是无人问津一样。神仙翁问候他们,但都没有回答。卓文君想回家,但门却打不开,只好留在那里。阴风吹进了冷窗,为了思念所爱的人而忧心忡忡,病得断肠人。

卓文君《离骚》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是郎有情妾有意,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白首不相离的爱情故事,也是现代人们所“凤凰男”与“白富美”的美好爱情,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司马相如,是一介穷书生,好在有出众的才华和一个懂得市场营销的官场好朋友。他从外地回到四川,刚刚落住脚。他的好朋友临邛县王县令经常登门拜访,司马相如也盛情款待,时间久了,临邛县的官员和富商也开始慢慢注意到了他。

以富商卓王孙和程郑为代表,他们两人相约设宴款待司马相如,也邀请了县令王吉。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高朋满座,王吉如遇而至,但是司马相如未出现,王吉转身去邀他,司马相如不好驳了好朋友王吉的面子,于是才开启他“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赴约。

酒宴进行到一半,好友王吉邀请司马相如弹奏一曲助助兴,这是司马相如的看家本领,他全情投入地为大家弹奏一首惊艳四座的《凤求凰》,这首乐曲表达男子对追求女子的心意。听得卓文君心生爱慕之情,她忍不住从后堂走进来。司马相如被误入酒席,楚楚可怜的女子深深吸引。宴会结束之后,卓文君魂不守舍,也隐隐担心自己配不上公子,自己毕竟是一个寡妇。司马相如回到家中,辗转反侧,一夜无眠,第二天,他重金请卓文君的侍从代为转达自己的倾慕之情。

卓文君欣喜若狂,她向父亲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没有想到,父亲不愿意。因为思念郎君心切,她连夜逃出家中,与司马相如相会,商量两人一起私奔,两人一拍即合,司马相如抱得美人归四川。来到四川后,回到家徒四壁的家中,卓文君心里想着和爱人厮守的甜蜜,也不觉得生活潦倒。她向司马相如提议回到她的家乡做买酒的生意,迫于生计,他们一起回来了。

卓文君的父亲看到女儿在街头抛头露面,十分生气,但又舍不得女儿风吹日晒,他主动提出给女儿的新家一笔安家费,从此两人的生活稍有起色。司马相如也开始文学创作,写了《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入朝为官。老丈人对司马相如的态度也开始有了缓和,他们也开启白头到老的模式。

司马相如所写《子虚赋》得到汉武帝赏识,又以《上林赋》被封为郎(帝王的侍从官)。不久打算纳茂陵女子为妾,冷淡卓文君。于是卓文君写诗《白头吟》给相如。

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

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忆,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怨郎诗》旁敲侧击诉衷肠。相传卓文君又附《诀别书》给相如。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两人白首偕老,安居林泉。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

2、卓文君

卓文君(公元前175年—公元前121年),原名文后,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人,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为蜀郡临邛的冶铁巨商卓王孙之女,姿色娇美,精通音律,善弹琴,有文名。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头吟》,诗中“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

;     

      1、结局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双双回到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着富足的生活。

      2、卓文君新寡,独居娘家之时,司马相如路过,以琴挑之,二人情投意合,因为相如处境困厄,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卓文君就和司马相如私奔了。

      3、司马相如带着卓文君去了家乡茂陵,但后来又回到了成都,二人在闹市中开了一家酒肆,卓文君当垆卖酒。后来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打入冷宫,她的母亲馆陶公主就请才名满天下的司马相如写了一篇赋献给武帝,并且给了他很多钱。

      富贵后的司马相如渐渐生出异心,欲要纳一茂陵女子为妾,清高如卓文君无法忍受丈夫的朝秦暮楚,毅然写下了《白头吟》、《诀别书》,表达了分手的意愿。司马相如被她的文章感动,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以上就是关于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有怎样的典故全部的内容,包括:卓文君与司马相如有怎样的典故、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人物简介、历史上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结局是怎么样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496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