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与 解决办法

上证50期权2023-05-01  59

低分子肝素 为普通肝素裂解出的一组低分子碎片,其抗凝血酶作用较弱,而抗因子Xa作用较强,出血并发症少。由于低分子肝素去除了血小板结合点,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普通肝素降低。对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小,皮下吸收率高,半衰期长,促纤溶活性更高。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安全,容易检测,可用于糖尿病足下肢血栓病

问题分析:

肝素是一种抗凝剂,在体内或体外都有抗凝作用,月经期使用肯定有导致月经量增多的副作用出现。

意见建议:

首先立即停止使用肝素,还可以使用鱼精蛋白进行肝素的解毒,一般情况下经过上述处理,症状较轻的话,月经量就会恢复到正常。如果月经量还大,可以使用止血敏、止血防酸、维生素K1组成的止血合剂进行治疗。

过量停药即可。肝素钠在人体转为肝素,是人体中起抗凝作用。其不良反应为各种黏膜出血,关节腔集液,伤口出血,血小板减少症等。控制剂量可减少这些危险。肝素轻度过量,停药即可。一旦严重出血可静脉注射硫酸雨精蛋白解救。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常见的低分子肝素有:依诺肝素钠,那屈肝素钙,达肝素钠等。

药理作用因子Ⅹa活性,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其抗凝血因于Ⅹa活性/抗凝血酶活系用化学或酶法使普通肝素解聚而成,平均分子量约为4~6kD。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而普通肝素为1左右,分子量越低,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越强,这样就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

1、肝素是需要迅速达到抗凝作用的首选药物,可用于外科预防血栓形成以及妊娠者的抗凝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用肝素预防病人发生静脉栓栓塞病,并可预防大块的前壁透壁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生动脉栓塞等。

2、肝素的另一重要临床应用是在心脏、手术和肾脏透析时维持血液体外循环畅通。

3、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肝素天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在过去几十年内,欧美国家所使用的肝素原料主要从牛肺、牛肠或猪小肠黏膜中提取。然而,由于近年来“疯牛病”的传播,且研究表明牛来源的肝素引起血小板减少等副作用的可能性是猪来源肝素的两倍,许多国家都更倾向于使用猪来源的肝素。 标准肝素:临床上最初应用的肝素称为标准肝素、普通肝素或未分级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临床上主要用于抗凝血和抗血栓,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抗血栓,以及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的抗凝血处理等。同时,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标准肝素还具有其他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包括抗炎、抗过敏、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中膜平滑肌细胞(SMC)增生、抗病毒、抗癌等作用。 低分子量肝素:为了减少肝素的易导致出血、血小板减少和骨质疏松等副作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欧洲首先研发出了低分子量肝素。经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血栓作用强而副作用小等优点,具有更为广泛的医学用途,成为治疗急性静脉血栓和急性冠脉综合症(心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的首选药物。 由于肝素通过干扰凝血过程的若干环节实现抗凝血和抗血栓的独特作用机理,其临床应用价值仍在不断地被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随着研发力度的不断加大,肝素对于新的适应症将不断开发出来,这也将成为肝素类产品未来的重要发展空间。

在临床上肝素广泛应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治疗及体外抗凝。临床应用及研究显示:肝素除具有抗凝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临床用途。现简述如下。

心绞痛

与阿司匹林合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为观察阿司匹林加肝素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发生心肌梗死(MI)和死亡的危险性 ,病人被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肝素组和单独接受阿司匹林组。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相比较,随机治疗过程中MI或死亡的总的相对危险性(RR)为067[95%可信限(CI),044~102]。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与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人比较,次要终点的总的RR为:反复缺血性疼痛068(95%CI,040~117),随机治疗后2~12周的MI或死亡082(95%CI,056~120);血管再通术103(95%CI,074~143);重要出血199(95%CI,052~765)。所有试验结果均未发现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接受阿司匹林加肝素治疗比单独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MI或死亡的危险性下降33%,足够的证据表明:大部分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应同时接受阿司匹林和肝素治疗。

晶体上皮细胞

抑制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的首要并发症,肝素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移行有抑制作用。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和纤维化在后囊混浊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目前,后囊混浊的预防以手术中彻底清除晶体上皮细胞及皮质、植入双凸或后凸的后房型人工晶体为主。其治疗主要靠激光后囊膜切开。研究发现,Dispase(一种中性蛋白酶)、依地酸(EDTA)、肝素及抗代谢药5-氟尿嘧啶、柔红霉素、秋水仙碱、丝裂霉素等对晶体上皮细胞的移行和(或)增殖有抑制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对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或抑制作用也引人注目 。

硬脑膜窦血栓

近年来,国外在肝素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联用治疗硬脑膜窦血栓形成中取得一定进展。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较尿激酶安全,与小分子肝素联合应用较单用肝素药物效果好。

溃疡性结肠炎

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中免疫异常、感染、氧自由基损伤等研究较多。此外,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中,WF、抗心磷脂抗体、凝血酶原片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二聚体、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状态指标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并有肝素成功治疗难治性UC的报告 ,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急性脑梗塞

为观察低分子肝素的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和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观察组),并以常规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控制血压、应用钙拮抗剂、清理自由基、应用脑代谢激活剂等)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降低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还原比粘度、血沉以及血沉方程K值测定,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应用安全,疗效可靠,具有较强的抗凝、抗栓和降低血液粘度作用。

严重烧伤

严重烧伤并发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创面愈合后常留下瘢痕及其挛缩,并发不同程度的畸形或功能障碍。氨基葡聚糖(GAG)用于治疗烧伤已有许多临床、动物实验研究 ,已初步揭示其抗凝、抗感染、促进血管再生等作用的机制。这些机制有利于组织修复及再上皮化。GAG有肝素、硫酸皮肤素、硫酸角蛋白、硫酸4、6软骨素及透明质酸等,肝素含有大量硫酸基,是酸性最强的GAG,主要经肠外途径、局部外用和吸入等方式给药,也有制成胶丸口服,或与人工合成皮肤合用,或作为人工合成皮肤的原料。肝素治疗烧伤可以缓解疼痛、抗凝、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血管再生,恢复局部血供,并能影响胶原的合成和降解,创面愈合后皮肤光滑,减轻瘢痕及瘢痕挛缩。肝素还能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的发生;保护肺组织,改善肺功能;保护及改善肾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局部应用肝素是治疗烧伤的一种有效手段。

其他

肝素在肿瘤应用方面:肝素的抗癌机制有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抗增生、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等。肝素可与类固醇类药物合用治疗肿瘤,还可用于放疗综合征、肿瘤并发症的治疗。肝素对炎症过程的影响:肝素与肥大细胞的关系、肝素抑制白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及其随后向组织的迁移等方面表明,肝素对炎症的作用机制是有影响的。

这是低分子肝素钠的一个最普遍的副作用,因本品为抗凝剂,针头若刺伤毛细血管,会使皮下血管发生出血,故肉眼会看到淤青,所以一般会选脐周,血管较少的地方,打的时候还要捏起皮肤,保证注射至皮下,以免过深发生血肿。

达肝素钠注射液副作用特别在大剂量时,可能引起出血,常见报道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皮下血静肿。罕见血小板减少症、皮肤坏死、过敏反应和出血。曾观察到肝转氨酶(AST、ALT)一过性轻度至中等度升高。少见于过敏样反应。

以上就是关于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与 解决办法全部的内容,包括:低分子肝素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与 解决办法、女性在经期时透析使用了肝素,导致月经量增多,怎么办很急!、肝素钠打一次过量了,有什么副作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54623.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