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俗称什么,有什么分类!

对联俗称什么,有什么分类!,第1张

对联又称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也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春联习俗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见《应用写作》1987年第1期《漫话对联》)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古代汉语的词性分类与现代汉语不同),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

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按韵脚来分,如上联韵脚为仄声,则下联韵脚应为平声,谓之“仄起平收”,反之如若上联韵脚为平声,那么下联韵脚就要为仄声,谓之“平起仄收”。两者均为其本要求。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仗的种类 对仗大致分两类,一类是语法学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另一类是修辞学对仗,通过变通,转类,让不同类别的词语对仗,具体表现为名词当形容词,形容词当动词用。无论那种对法,都要突出对仗的象似性。切不可,海日生残夜对端居耻圣明

顶针联

回文联

叠字联

数字联

格言励志联[1]

逸事趣闻联

为人处世联

名人佳联

妙趣联

谐讽联

胜迹联

行业联

贺庆联

集联

住宅联

对联 - 分类

按用途分

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按字数分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技巧分

·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对联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按位置分

楹联:挂于楹柱之上,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门联:贴于大门之上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按联语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按艺术特点分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对联俗称“对子”,它是由两组等长且互相对仗的汉字词句所组成的联合体。一副对联由两比联句构成,前边的一比叫上联,后边的一比叫下联。有时候,对联还会附加一个“横批”(又叫横披、横楣、栽子)。横批一般四个字,联句的字数则有多有少,应用最广泛的是每比五个字或七个字。现在,也有人将对联泛称为“楹联”。

按内容用途,对联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胜迹联、述志联、格言联、趣联等等。春联又分为:通用联、行业联、生肖联等。趣联又分为:回文联、地名联、析字联、叠字联、重字联、嵌字联、同旁联、双关联、顶真联、绕口联、隐字联、谜联等。

按贴(刻、挂)的位置,对联可分为:门联、堂联、楹联(楹是厅堂前部的柱子,贴在楹上的对联称为楹联)。

按字数的多少,对联可分为:短联和长联。习惯上,每比七字以内的称为短联;每比十个字以上的称为长联。也有的把单句式对联称为短联,双句式及多句式对联称为长联。

对联有以下特点:由上下两比联句组成:上下两比联句的字、句数相等;上下联同位置相对的字,必须词性相同,声调(平、仄)相反;相对的词句必须节奏相称,结构相应;上下联意义要相关;上联末尾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这些特点,说明了对联这种文艺形式最根本的特征是对仗。

下面附送一个学习对联的网站>

1、对联的分类有: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短联与长联;按使用的范围,可分为行业联与通用联;按使用的时间,可分为节令联与春联;按贴挂的位置,可分为门联与堂联;按其固定场所,可分为名胜联、馆堂联和戏台联;按创作的指向,可分为自题联与题赠联;按情感的表达,可分为喜庆联和哀挽联;按审美的趣味,可分为俗联和雅联;按逻辑关系,可分为顺对与逆对等。

2、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按字数分类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等。

按修辞技巧分类

1对偶联: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通用联--春联 2专用联--茶联、寿联,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对联的句子具体如下。

对联的句子具体如下几点:

1、上联:百年天地回元气,下联:一统山河际太平,_批:国泰民安。

2、上联::年年顺景则源广,下联::岁岁平安福寿多,横批:吉星高照。

3、上联:一年好运随春到,下联:四季彩云滚滚来,横批:万事如意。

4、上联:岁通盛世家家富,下联:人遇年华个个欢,横批:皆大欢喜。

5、上联:春风入喜财入户,下联:岁月更新福满门,_批:新春大吉。

6、上联:万事如意展宏图,下联::心想事成兴伟业,横批:五福临门。

7、上联::绿竹别其三分景,下联:红梅正报万家春,横批:春回大地。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以除旧迎新,言明志向,充满豪情,展望未来为主要内容,专门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

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

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

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婚联:

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如: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

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

寿联:

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 ,这样的对联就叫寿联。

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以上就是关于对联俗称什么,有什么分类!全部的内容,包括:对联俗称什么,有什么分类!、对联按内容可以分为、对联的分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456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