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

袁绍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第1张

袁绍四世三公的意思是:袁绍家族四代人中,有五个人位列三公。

袁绍出生于东汉末期的“汝南袁氏”,他家族四代人中,有五个人位列三公,他父亲、叔叔伯伯都在朝廷上是手握实权的大官。袁绍自己也不差,长得威武,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当上了县长。

“三公”这一称呼最早来自于《尚书》,记载在周朝太师、太傅、太保这三个职位,并在一起被叫作三公,主要职务是给天子讲解国家治理之道,辅佐天子治理国家以及保卫天子安全。

在周朝之前,夏、商是没有这三个职位的,但在《史记》中,司马迁处于个人尊敬,把西伯昌、九侯、鄂侯定为殷商的三公。到了秦朝,并没有设立“三公”职位,只不过人们习惯性把朝堂上分管行政、军政以及纪检的最高职位叫作“三公”,其实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了一个大司马职位,替代了太尉这一职位,直到汉哀帝重新开始设太师、太傅、太保作为“三公”,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周朝的职位设置。到了东汉,所谓“三公”又变成了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直到光武帝刘秀把大司马这一职位废了,设了太尉,与之前的大司徒、大司空并列。

到了东汉末年,汉献帝上位,大司马这一职位回来了,还排在三公的上面。大家都知道在隋朝以前,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举孝廉,征召制,也因此朝廷上的官职主要被世家贵族把控。

袁绍的父亲袁逢就是司空本就是三公之一,快赶得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哪怕东汉末期“三公”权力不如开始那么大,但对朝廷官员的把控依然很足,这也是袁绍之所以能迅速招揽到众多人才的原因。

首先四世三公中的四世与袁绍和袁术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指的都是他们的祖上之辈,而三公是当时最高荣誉的三个官位的合成,在东汉是指的是太尉、司空、司徒三官。所谓的四世三公指的是袁家四代人都曾经担任过三公中的官职。 官职:

太尉=古代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

司空=掌水利、营建之事,金文皆作司工。

司徒=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 

三国时期的袁绍、袁术兄弟,起初备受人们的尊敬,其原因在于他们拥有一个值得炫耀的家世,也就人们所提及的“四世三公”,那么袁家的四世三公都包括哪些人呢

袁家在东汉时期的显贵是从汉章帝时期的袁安开始的,在没有做官时,袁安就以贤良博学所闻名,被荐举为官后,袁安清正廉明,断狱公正,不献媚于当时的外戚邓太后一族,为世人所尊敬,接连做过司空、司徒,是袁家四世三公的第一人。

袁安之后,其子袁敞继承他父亲的学识与风骨,被封为司空一职。因为他廉洁而不阿权贵,与当时的邓太后发生了矛盾,最后被罢官归家,心灰意冷的他自杀而亡。不过他的这一悲惨遭遇,引发了正义的官员的抗争,最后邓太后下诏恢复了袁敞的名誉与官职。

这时袁家到了第三代袁汤,此时汉朝已经到了汉桓帝在位时期,先后担任过司徒、太尉等职位,袁汤有四子分别是袁平、袁成、袁逢、袁隗。其中袁逢担任司空一职,袁隗任太傅一职。至此袁家子袁安、袁敞、袁汤、袁逢袁隗先后有四代人都担任过三公的职位。

而三国中的袁绍、袁术此时已经到了袁家第五代,如果没有董卓乱政的出现,或许还可以继续将他们四世三公的荣耀持续下去。

袁绍的“四世三公”的这个身份是集结十八路诸侯的主要原因,这个身份背景令所有人都敬佩尊崇,当时看这个也并不知道所谓的“四世三公”的真正含义。“四世三公”是指,袁绍的祖上有四世四代都位列三公这个职位,而三公便是这朝廷上最大的官职,享有的权力很大,这所谓三公指的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个官职。

这些官职的职务在最开始的时候比较重要,就是和皇帝商议国务,属于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甚至有时候还能干预朝政。一朝位列三公并不厉害,厉害的是代代位列三公,这就很厉害了,这样的家族不仅为朝廷重臣,更是为朝廷所忌惮,因为其势力盘根错节,若是一起反叛之心,那么会非常难以对付。而袁绍的这个“四世三公”的名号在社会上非常的响亮。

可以说,不知道皇帝是谁不要紧,袁家用四代打下来的名誉真是深入人心。所以江湖上,一听袁绍要讨伐董贼的号令,众多英雄好汉都纷至沓来。就连曹操也前来刷存在感,刘备这种无名之辈也前来投靠,可见袁绍的号召力真是壮大,也就是因为其背后这个“四世三公”的背景。很多人才志士也是奔着这个名号而去,曹操也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只有招牌打得响,才能吸引想要的人才。于是后来的使诡计骗来徐庶,并不是因为真的太缺乏人才了,也并非图徐庶的谋略,只是想借徐庶来招揽南方一派的能人志士。这也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都能混个官做的原因。袁绍的势力有多大,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不论战略部署,袁绍靠人多,都能将曹操的军队压死。作为一个人才,或者是壮丁,一个是四世三公,一个是后起之秀,你会如何选择,自然是选择树大的。

解释:世:父子相继;三公:执掌朝政的大臣。指世代官居高位。 出处:《三国志·魏志·袁绍传》记载: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烜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四世居三公位,人称“四世三公”。 示例:吾家~,百姓所归;吾效应天顺人,正位九五。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词性:古代的代词。 根据易中天《百家讲坛》中说:就是他(指袁绍)这个家族有四代人连续地担任了“三公”的职务。 而其它有人说是:因高祖父袁安为司徒、祖父袁汤为太尉、其父袁逢为司空,所以四个世代中(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及迄其父共四世)出现过担任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的职位,故称袁术的家世为「四世三公」。

满意的话请尽快采纳为最佳答案

不满意的话请追问或者邮我

谢谢

引言:三国乱世,谋士如林,猛将如云,英雄豪杰同台竞技,忠义贤良各领风骚。三国,是人才的温床,是英雄的天堂。从十常侍之乱到魏蜀吴鼎力,涌现出一大批秉性各异,智谋超群的名士,有机巧善辨的“说客”,有放浪不羁的“狂士”,有招贤纳士的“猎头”,有品评人物的“评论家”,可谓群星璀璨,光耀史册。

一、三大说客:诸葛亮、鲁肃、蒋干

TOP1 最成功的说客:诸葛亮

诸葛亮不但有鸿鹄之志,更有王佐之才。他腹藏良谋,口吐机锋,一篇《隆中对》把天下大势讲得透彻,也把刘皇叔的心里讲得亮堂。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亲率大军南下,皇叔大败于当阳,荆州和江陵不战而降,形势岌岌可危,为了联吴抗曹,诸葛亮自荐到采桑作说客,在孙权殿前,诸葛亮舌战群儒,晓明大义,直陈利害,把张昭、虞翻、步骘、陆绩等投降派驳斥得体无完肤。在诸葛亮的嘴里,实力强大的曹操被说得不堪一击,遭受重创的刘备被说得别有良图,诸葛亮这张嘴,用“巧舌如簧”来形容一点不过分。随后诸葛亮为吴主孙权详细分析了敌我态势,并采用“激将法”以坚其心,遂使孙权决定联刘抗曹,与曹操一决雌雄。

当时东吴朝野慑于曹操军威,除周瑜、鲁肃、程普等少数“主战派”外,都认为战必亡国,力劝孙权投降,孙权不愿断送父兄基业,但又惧曹军势大,所以犹豫不决。正是诸葛亮的一番高论,让孙权打消了疑虑!纵苏秦、张仪之辈,未必及也。经过一番较量,周瑜叹服诸葛亮的才能,便派诸葛瑾前去游说,想说服诸葛亮投奔孙权。

诸葛瑾为此做了精心准备,以“伯夷叔齐宁愿饿死,兄弟亦不分离”的故事,劝说诸葛亮念及手足之情“弃暗投明”,面对这番说辞,诸葛亮不为所动,并“反客为主”,正言兄弟皆为汉人,当同事刘皇叔,骨肉相聚,情义两全。差点就把诸葛瑾套进去了,诸葛瑾只得灰溜溜地跑了。

TOP2 最仗义的说客:鲁肃

鲁肃性格豪爽,仗义疏财,深得孙权倚重。刘表病死后,鲁肃深谋远虑,以吊丧为名,前往荆州慰问刘表的儿子,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部众,与吴同心,共抗曹操。鲁肃刚到夏口,闻报曹操已兵发荆州,刘琮献城投降,刘备在当阳惨败,鲁肃当机立断,找到刘备。与其论天下形势,并了解刘备的去向,刘备表示要去投奔苍梧太守吴巨。鲁肃直言吴巨乃平庸之辈,不值得依附。接着鲁肃分析了江东的情况和实力,劝刘备振作起来,与孙权联合,大事可定。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深以为然,随即率部进驻夏口。

在孙权国内“是战是降”的争论中,鲁肃起初一言不发,待到孙权如厕时,才以“臣降不失高官厚禄,主降愧对江东父老”为由力劝孙权摒弃庸愚之言,坚定信心与曹贼决一死战,孙权大喜过望。

刘备霸着荆州不还,并派关羽镇守,与吴军多次发生摩擦,在吕蒙攻取长沙、桂阳二郡后,刘备亲自引兵五万,并令关羽率军三万,意欲夺回失地,孙权见状急率大军与刘关对峙,大战一触即发。为了顾全孙刘联盟的大局,鲁肃邀请关羽“单刀赴会”,并严辞指责关羽出尔反尔,贪得无厌。周仓在一旁狡辩:“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哪能是你东吴独占?”鲁肃当即脸色大变,予以严厉地驳斥。关羽操刀而起,正待发作,但自知理亏,赶紧示意周仓退下。

在这场“单刀赴会”中,鲁肃不惧关羽虎威,为了东吴国家利益义正辞严地斥责关羽,其胆略和正气让对手胆寒。刘备迫于形势,也怕两败俱伤,只得派人与孙权讲和,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

TOP3 最失败的说客:蒋干

蒋干是曹操手下谋士,人长得帅,又以才辩论见称,江淮之间,少有人能与之对。赤壁大战前夕,曹操率百万大军,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曹操派蒋干充当说客,企图劝说周瑜降曹。

蒋干自恃与周瑜有同窗之谊,又兼大军压境,东吴震动,对说服周瑜颇有自信。孰料周瑜对蒋干来意心知肚明,未等蒋干开口,周瑜便先声夺人:“"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邪”蒋干非常尴尬,连忙解释,让周瑜别误会,称只为一叙旧情而来。周瑜不再戳破谎言,随后邀蒋干同食同寝,参观军营,还公开展示孙权赠予自己的服饰珍玩,慷慨言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假使苏张更生,郦叟复出,犹抚其背而折其辞,岂足下幼生所能能移乎?”

蒋干嘿嘿干笑着,羞愧无言,只得悻悻而归,在曹操面前盛赞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要他投降,别妄想了。

二、三大狂士:祢衡、孔融、彭漾

TOP1 三国最狂的狂士:祢衡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能言善辩,恃才傲物,为三国第一狂士。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祢衡到许都游学,身上揣张名片,却始终无人赏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投奔陈群、司马朗,祢衡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又有人问:“荀彧、赵融是曹操手下红人,为什么不投奔?”祢衡却狂言道:荀彧就靠脸生得好看,可以借去吊丧用,赵融脑满肠肥,只配去当伙夫长。

大家都厌恶祢衡,只有同样性格的孔融和杨修与他交好,但祢衡嘴不饶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其余的人平平庸庸,不值一提”。孔融不但容纳他这种臭脾气,还多次向献帝和曹操推荐祢衡。曹操也听说他的名气,就传令召见他,但祢衡却污蔑曹操,自称狂病,拒不应召,曹操深恨之。

后来曹操任命祢衡为鼓吏,意为羞辱。一日曹操大宴宾客,检阅鼓曲,轮到祢衡上场,他鼓敲得不错,但着装怪异,当他边演奏边走近曹操时,侍从斥责他未着鼓吏装,是为大不敬。祢衡受此一激,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慢慢脱光衣服,再慢慢换上鼓吏装,旁若无人地继续击鼓。曹操被当众羞辱,欲杀之而后快。幸得孔融说清,佯称其有狂病,将登门谢罪,曹操这才息怒。但祢衡不但姗姗来迟,还着单衣裹头巾,坐在大营门口,拿着一根竹杖捶地,大骂曹操不止,曹操大怒,却不屑杀之,将其转送刘表。

刘表慕其文采,用其所长,礼待有加。但祢衡屡屡侮辱、轻慢刘表,刘表恼之,又将其转送给大将黄祖,狂放不羁的祢衡,终死于黄祖之手,时年二十六岁。

TOP2 株连全家的狂士:孔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孔融是祢衡的好友,故而秉性相投。但孔融不像祢衡一般的荒诞,他自负才气,喜结宾客,抨议时政,且言辞激烈。董卓专权时,欲废少帝,大臣或阿附,或明哲保身,但孔融不避斧钺,与董卓当庭争论,严辞激辩,董卓怀恨在心,将他贬到黄巾最猖獗的北海为相。

曹操攻取邺城以后,袁绍家的妇人女子多被曹氏父子霸占,曹丕更是强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致信曹操:“武王伐纣,把妲己赏赐给周公”,暗讽曹氏父子。后来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又公开讥讽其穷兵黩武,祸国殃民。针对曹操颁布的禁酒令,孔融也强烈反对(孔融好饮),且对曹操傲慢无礼。孔融日益看清曹操的奸雄面目,不愿同流合污,以自己的名望屡屡触犯曹操,且毫不收敛,从而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在曹操的指使下,有大臣罗织罪名,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朝廷于是下令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可怜一代名士,死于非命。

TOP3 造反获罪的狂士:彭羕

彭羕是四川广汉人,身材魁梧,素有才名,但其性格孤傲,轻视他人。最初彭羕在刘璋手下做书佐类的小官,由于狂傲惹恼众人,被联名毁谤,以“髡钳”之刑剃掉头发胡须,贬为奴隶。刘备入蜀后,彭羕想投奔刘备。先去拜访庞统,且表现得狂放不羁,庞统也不计较,与之彻夜畅谈,甚为欣赏。

后来庞统和法正将其推荐给刘备,渐得刘备赏识。但彭羕恃宠而娇,变得嚣张自矜,惹得诸葛亮多次向刘备密奏,说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刘备逐渐疏远之,将其外调江阳太守。彭羕对此耿耿于怀,恰逢刘备密谋孟达,彭羕为其通风报信,被马超截获,马超于是不动声色地试探彭羕,先对彭羕好一番恭维,释其戒心,接着几杯酒下肚,彭羕忘乎所以起来,竟然口出狂言,大骂刘备:“这个老兵痞子,荒唐无理,还有什么可说!”又鼓动马超:“您为外官,我作内应,还有平定不了天下的?!”

马超听闻此言,惊骇万分,不敢隐瞒,即刻向刘备汇报,彭羕遂以谋反罪被打入死牢。在狱中,彭羕致信诸葛亮,不吝崇拜之词,对马超告密隐有怨言,但也坦诚自己一时狂妄,自寻绝路,自作自受。

彭羕临死,似有醒悟,但悔之晚矣,终被处死,时年三十七岁。

三、三大猎头:荀彧、孙权、司马徽

TOP1 三国第一猎头:荀彧

三国第一猎头,非荀彧莫属。

荀彧出身名门望族,长相俊美,少负才名,被称为“王佐之才”,初平二年(191年),28岁的荀彧弃袁投曹,深受重用,他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军事蓝图,并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成为曹操统一北方的主要军事参谋,被曹操盛赞为“吾之子房”。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是曹操称霸群雄的“内当家”,有他居中持重,曹操征战四方才免除了后顾之忧。

荀彧在识人、举人方面眼光尤其独到,他先后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杜畿、戏志才、郭嘉、司马懿、严象、韦康等大量人才,都得到了曹操重用,成为曹魏肱股之臣。

其中钟繇、陈群位列三公,荀攸、杜袭、杜畿都官居尚书令,司马懿更是成为一代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者。

TOP2 东吴猎头兼BOSS:孙权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在内忧外患中能够雄霸一方,靠的就是高超的识人、驭人权术。

孙权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建安五年(200年)继位时,孙权年方十八。此时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存异心,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东吴局势动荡不安,孙权一方面倚重前朝老臣,如张昭、周瑜、程普,另一方面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悉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逐渐稳定了江南局势。

孙权既有识人之明,还有养人之道,驭人之术。胡综、朱然是孙权在吴郡读书的同学,一个文采飞扬,一个胆略过人,孙权颇为欣赏,并与二人感情甚笃,继位后分别委以重任。

吕蒙原为低级军官,孙权在接掌江东大权后,准备裁撤一些平庸的低级将领,吕蒙赶紧整顿军容,操练战法,孙权在检阅后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其治军有方,遂提拔任用。吕蒙常以军务繁忙为由荒废学习,孙权劝吕蒙学习经典,研习历史,于是吕蒙便潜心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要学习对象,后来鲁肃与之议事,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陆逊初为低级幕僚,无人问津,孙权慧眼识人,通过陆逊的一系列军政举措,渐识其谋略才干,遂将孙策的女儿许配于陆逊,并经常找他商讨治国大策,对其着意培养,正是依靠孙权的“发掘”,陆逊的军事才华才得到充分发挥,成为东吴第一任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

东吴名将周泰、全琮、吕岱、朱据、潘璋等,都是孙权“发掘”并悉心培养的赫赫战将,孙权为了拉拢他们,除了感情投资和钱物赏赐外,还采用联姻等手段稳固关系,提升臣下忠诚度,如孙权分别把女儿孙鲁班许配给全琮,把孙鲁育许配给朱据。

TOP3 西蜀第一猎头:司马徽

水镜先生司马徽,是东汉末年的大隐士。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兴平二年(195年),14岁的诸葛亮与16岁庞统一起进入刘表开设的“学业堂”读书,得到司马徽的教导和赏识,司马徽精通奇门、兵法、经学。卧龙凤雏的军法谋略均得益于司马徽的倾囊相授。

司马徽及荆州名士庞德公,与流寓到襄阳的徐庶、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人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先后向刘备举荐了徐庶、诸葛亮和庞统等大才。另外蜀汉太中大夫尹黙、丞相长史向朗,曹魏侍中刘廙都是司马徽的学生。

诸葛亮后来成为蜀国丞相,为兴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了汉民族智慧和忠诚的化身,毫不夸张地说,司马徽是蜀国最大的猎头。

四、三大评论家:许靖兄弟、庞统、陈群

TOP1 最专业的评论家:许靖、许劭兄弟

许靖、许邵兄弟,汝南平舆人,东汉末年著名评论家。许靖与其从弟许邵俱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兄弟俩共创“月旦评”,每月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能受其好评的人物,往往声名鹊起,仕途得意,如樊子昭、虞永贤、李淑才、郭子瑜等,都是当时微末之流,经过许邵点评后,竟能出仕为官,所以朝野士人唯恐交攀不及,对“月旦评”极力吹捧。

许邵对于颍川“荀氏八龙”中的荀爽(字慈明)、荀靖(字叔慈)的评价:“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许邵评价刘晔有佐世之才,刘晔由此闻名天下,后来投奔曹操,成为其重要谋士。就连英明神武的曹操在发迹之前都要求其一“评”。

桥玄谓操曰:“君未有名,可交许子将。”操乃造子将,问曰:“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

许氏兄弟在三国时期堪称专业评论家。

TOP2 最厚道的评论家:庞统

庞统不但智谋超群,还特别喜欢品评人物,但他对人物的评价不似许劭带有“偏见”,品评中肯厚道。

庞统评论人物注重培养别人的名声,所以被他评价的人,都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庞统,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周瑜准备进攻西川,却突然暴病而亡。庞统时为周瑜功曹,送丧至吴郡,将返回时,陆绩、顾劭、全琮一起去送他,庞统知道他们为求“一评”,于是告诉他们说:“陆绩可以说是一匹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劭可以说是一只驽牛能负重远行。”对全琮说:“你好施慕名,好像汝南樊子昭,虽然智力不足,但也是一时佳人。”陆绩、顾劭对庞统说:“如果天下太平了,希望和你一起品评四海之内的名士。”

顾劭往见庞统,问曰:“您有善于知人之名,你说说,我和您相比,谁好一些”庞统说:“讲到陶冶世俗,综合分析人物,我比不上您,但是,如果论给帝王出谋划策,我可就比您强一点了。”顾劭认为庞统的话很有道理,遂与统深交。

TOP3 最大牌的评论家:陈群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创始人。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尽职,为曹魏政权的礼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群喜欢评论人物,举荐贤才,他与另一评论家许靖常有书信往来,相互交换看法,甚为交心。

孔融向来恃才倨傲,却与陈群交好,陈群曾经与孔融谈论汝、颍之间人物的优劣,陈群评价说:“荀彧、荀攸、荀衍、荀友若、 荀悦,当今无双”。陈、孔二人常品评人物,甚相交心。

陈群对隐贤管宁评价很高,曾积极上言举荐,并评价曰:“伏见徵士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

陈群与御史中丞崔林一同评论冀州的士人,崔林称其从兄崔琰为第一。陈群以才智不足以保护自身来贬低崔琰。崔林说:"大丈夫只看有没有机会遇到明主罢了,如果像诸位一样,就算高贵了吗”后崔琰果然出言不逊,坐罪下狱,为曹操所赐死,足见陈群看人之准。

陈群鲠直清严,多次向曹操检举宠臣郭嘉:“为人不治行检”,并当庭指责。曹操虽嘱郭嘉不必在意,但认为陈群能秉持公正,为之欢悦。郭嘉最后英年早逝,与其放纵不羁有很大关系。

陈群与华歆交深,常叹华歆为“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在曹丕受禅登基时,群臣欢悦,独陈群与华歆脸色不豫,曹丕问其故,陈群以汉臣应重义理以对,曹丕听后大悦,方知其意。

开卷知天下,掩卷论古今。

透过历史的重重迷雾,让我们齐品三国人物,传扬千古英雄。

谢谢赏阅!

以上就是关于袁绍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袁绍四世三公是什么意思、“四世三公”哪四世哪三公官职有多大、三国中,袁绍“四世三公”在当时是多大的官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316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