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有什么作用

海绵城市有什么作用,第1张

海绵城市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可以明显增加城市“蓝”、“绿”空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同时,为更多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水平。

大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是否意味着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专家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对天然河道、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大大减少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同时,海绵城市建设注重利用适宜当地的生态化设施,如植草沟、雨水花园、雨水塘、多功能调蓄水体等,这些设施可以与园林景观相结合,与城市绿地和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较低。这些设施还可以充分利用雨水资源,缓解城市径流污染和内涝风险,降低水环境污染巨额治理费用,减少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立足长远、日积月累的过程,从长远看,非但不会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反而会节省成本。

海绵城市,就是从雨水管理的角度去看,把一座城比喻为一块海绵,这块海绵可以吸纳雨水,即海绵城市。它的希望达到的效果是模仿自然界的水循环,将雨水用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方式管理起来。

“渗、滞、蓄、净、用、排”,是说的海绵城市中管理雨水的一些具体办法和流程。这里注意,我国的官方文件非常的讲究,这6个字的排列是按顺序来的:将雨水优先“渗”透,多余的径流通过洼地或者透水带等“滞”留在地表,再多出的径流会引流至“蓄”水池,蓄水池的水可以通过“净”化后使“用",以上手段无法消减的雨水径流将被”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网。

多说几句:通过以上海绵城市的6字方针,可以减少地表径流、优化居住环境、减少市政管网压力、避免城市变海。

1、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2020年,我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

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16日公布,给出了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

一个5年目标,一个15年目标,主题就是明天我们及我们的孩子要住什么样的城市。

3、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4、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5、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

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

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2012年。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海绵城市的好处:

1、利用海绵城市可以净化初雨时雨水径流带来的的污染。

2、利用下凹式绿地、调蓄池、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海绵设施的建设延缓城市当中径流洪峰出现的时间。

3、利用海绵城市收集雨水,为水资源的重复再利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4、利用海绵城市可以减少雨水带来的水污染,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5、利用海绵城市便于提高雨水的利用率,提升城市环境的品质。

6、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减少城市内部出现的洪涝问题,提升城市在自然灾害面前的的应变能力。万都时代。

新理念 还原自然原有的“海绵体”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发展的理念与方式,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实际上最多只会有30%能够快速进入河流,大部分通过土地的漏渗、涵养,以及通过植被蓄纳并缓慢蒸发参与水气循环。这样就涵养了生态、解决了资源、改善了环境。但现在由于城市的粗放发展,把这个自然存在的海绵体给破坏了,所以一下雨,雨水就只能通过城市排水系统排出,从而造成了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地面下沉、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雨洪管理系统刻不容缓。

“‘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使城市再现“鸟语、蝉鸣、鱼跃、蛙叫”等生态景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

新技术 把控雨水收放自如

“我用卫生纸擦拭透水砖,你们看卫生纸基本没湿。你们再看普通的地砖,卫生纸一擦就全部被打湿了。”在已改造好的市环岛商务中心停车场,河东新区住建局副局长李建林向记者现场演示了透水砖的神奇魔力:把半桶水泼到透水砖上,大约20秒后,透水砖瞬间把水吸干净了。

在市环岛商务中心的海绵城市改造过程中,我市还采用了很多新材料和新技术。“这也是一种新材料和新技术,你们看它像不像蜜蜂巢?”这个蜂窝状透水设施主要安装在绿地之下,用于铺设窝结构渗透带,利用蜂窝内90%以上的空心空间就地消纳雨水,达到削减雨流峰值的作用。此外,绿地下还铺设了碎石下渗带和植草沟。碎石下渗带就是在绿地内合适位置铺上一层碎石,就地消纳雨水径流,还可通过其净化雨水,储存部分雨水;而植草沟就是在绿地和道路周边适当位置设置植草沟,其具有渗、滞、净等功能以及独特的凹形结构,可储存一部分雨水,同时在植草沟下部增设渗透结构,可以将部分雨水下渗,从而控制雨水径流。

“不要小看这些细微的改造,就是他们构成了城市的海绵体。”海绵改造项目完成后,市环岛商务中心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将达到80%,年收集利用雨水量达6400立方米,不仅能减少了市环岛商务中心雨水径流污染排放量, 储存的雨水还能够满足市环岛商务中心绿地1个半月的浇灌水量。

由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侧重在于下渗,将雨水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因此除透水性路面以外,最关键的还是增加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渗水。在道路建设时,充分利用道路红线内绿化带以及周边公共绿地的渗透、调蓄、净化功能,尽量减少道路径流及污染物外排。同时还充分利用在道路本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引导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则溢流排放,让雨水“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达到城市人水和谐。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以上就是关于海绵城市有什么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海绵城市有什么作用、什么是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什么是“海绵城市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193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