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性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性,第1张

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以农立国的生产方式。我国古代文明去起源于黄河流域,准确的来说是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又被称为黄淮海平原,这个地区即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又是我们古代的事政治核心区。黄淮海平原的土地非常合适农耕,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我国在东亚地区,属于季风气候,自己有一块这么大的平原可以种植,这在当时世界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

今天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我们现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经常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小农经济,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经济,从这词就能看出小农经济在中国数量可以说是及其庞大。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可以说百分之八十的的人都是农民。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

小农经济第一特点在于具有分散性。自耕农根据土地而居住,哪一款有适合耕种的土地,他们就到那里去居定居。慢慢的由一个形成部落形成村庄形成城镇。我们中国的农村分布在沿海地区,高山地区,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内陆地区都有。因此地理的分散性也体现在中国古代政治的割据性。

第二个特点,封闭性。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第三特点,自足性,小农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也因为小农经济的这几个特点,决定了小农经济往往比较脆弱。一家一户的生产,一旦遇到水旱灾害,战争,小农经济就避免不了破产。因此小农经济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权的保护,也导致中国古代政治上走向集权。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萌芽 在封建王朝确立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4.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

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小农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渐普及;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4.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②封建王朝统治集团腐朽,封建剥削严重;③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5.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本课在讲到小农经济时,文中明确罗列了三个特点即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也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如果教师把课中和课后的两则材料加以运用,还会总结出小农经济的其他特征。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这两则材料,教师可稍加点拨和引导,让学生自己解读,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反映了安居乐业的“男耕女织”式的经济生活情景。而“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则体现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描述的是官府赋税沉重;“春耕夏耘,秋获冬藏,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则是自耕农的长年劳累辛苦;“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又是自耕农自给自足生活的真实写照。“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责者。”则表明小农经济的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也说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和土地买卖频繁的情况。

所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封闭性和落后性

5)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6)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7)土地买卖频繁

小农经济的特点与弱点与局限性: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优越性:自给自足,生活稳定,较高生产积极性。

局限性:

1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

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

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

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

供参考。

小农经济的优点:

1、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能够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

2、由于能够让大多数农民勤于劳动,能够保证国家必要的粮食供应。

小农经济的缺点:

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难以推广农业机械化。

2、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

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扩展资料

小农经济下,农民掌握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承担了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特点: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生产出来的产品用来自己消费或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农经济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性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特性、小农经济在我国何时确立 它的特点和本质又是什么、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096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