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故事30

孔融让梨故事30,第1张

⑴ 孔融让梨的故事梗概30字

孔融让梨的故事梗概: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孔融让梨原文: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孔融让梨白话译文: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此文出自南朝宋时期·范晔所著的《后汉书》

(1)孔融让梨故事30扩展阅读

写作背景: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年),字蔚宗,南阳顺阳(今河南省淅川县)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东晋安北将军范汪曾孙、豫章太守范宁之孙、侍中范泰之子。

出身士族家庭,博览群书。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刘裕即位后,出任冠军长史,迁秘书丞、新蔡太守;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刘义康,贬为宣城太守,开始撰写《后汉书》,迁宁朔将军。

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兴王刘浚,历任后将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随从孔熙先拥戴彭城王刘义康即位,事败被杀,时年四十八岁。

⑵ 孔融让梨的故事简要(大概在30字左右)积极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要快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版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权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⑶ 孔融让梨的故事40字

篇一:孔融让梨读后感50字

今天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有很大的感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比过去富裕了很多,但又有多少小朋友想到谦让和关心别人呢?我们的父母给我们买了一些好吃的零食,可我们只顾自己吃,压根儿没想到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

篇二:孔融让梨读后感50字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名天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要谦让,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买了梨让大家吃,结果哥哥姐姐都来抢梨吃,孔融却没有动,因此爸爸让他来分梨,孔融先把两个最大的梨给爸爸妈妈,然后把稍微小一点的给哥哥姐姐们,留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读完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知道了要学会谦让,要让着比你大的和比你小的。

篇三:孔融让梨读后感50字

今天我看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孔融出身在东汉末年,他兄弟七人,排行第六。四岁时,他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选了一个小的,把大梨让给哥哥们。大人们问他为什么挑小的吃,他回答说:“哥哥年长,理应吃大的,我年纪幼小,应吃小的。”后来,孔融成了一个大文学家。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做人只有懂得谦虚礼让,与人相处才能其乐融融。

篇四:孔融让梨读后感作文50字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名天文学家,在他小的时候就知道了要谦让,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买了梨让大家吃,结果哥哥姐姐都来抢梨吃,孔融却没有动,因此爸爸让他来分梨,孔融先把两个最大的梨给爸爸妈妈,然后把稍微小一点的给哥哥姐姐们,留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⑷ 孔融让梨的故事 简单的用五十字来概括

孔融让梨的故事50字

缩短缩短缩短,自己写不要别人的都看过了

我来答有奖励

kjhjkdfdheart

LV4 2018-03-25聊聊

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一天,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查看全部20个回答

儿童故事猴子捞月亮文字版,买玩具,上淘宝,应有尽有

关注少儿的都在看

儿童少儿故事-"玩具让宝宝童年更精彩" 来淘宝,选择一款好玩具, 培养聪明宝宝

杭州易宏广告有限公司广告 

「故事大全」-爱奇艺随刻动漫免费动画

关注故事大全的都在看

下载-爱奇艺「随刻版」-3天免广告特权「故事大全」-海量动漫免费看全集,立即下载APP-超多热门动画,抢先更新!

北京爱奇艺科技有限广告 

⑸ 孔融让梨的这个小故事缩写30

孔融四岁的时候来,和自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5)孔融让梨故事30扩展阅读: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县令、泰山都尉孔宙之子。

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

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⑹ 孔融让梨的故事三十个字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

(6)孔融让梨故事30扩展阅读

孔融让梨西方看法

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

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

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

⑺ 中华经典小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小故事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1] 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其散文锋利简洁,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孙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美德,至今还在教课书中传颂,但孙融最终却被曹操以不孝为名杀掉了,孙融之死并不真正是死于不孝,曹操杀他更多是由于深层的政治因素

孙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4岁让梨,13岁因为父亲去悲痛欲绝,从小就以孝悌闻名乡里,长大后更是博闻强识,天下闻名,但是孔融的性格却狂放不羁,经常讽剌曹操,他所结交的也都是些像他一样才华横溢轻狂狷傲之士,比如弥衡,杨修等人。

孔融多次触犯曹操,曹操打败袁绍后,就娶了袁绍的儿媳甄氏,孙融就说周武王打败纣王之后让他的弟弟周公娶了妲己,曹操问孔融出自哪本书中,孔融说:根据今天的事情推断,想当然是那样。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带头反对,曹操攻打乌桓时,孔融也对曹操加以讽刺,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荆州,孔融上书反对,孔融的学问渊博,名扬天下,喜欢结交天下英才,他的言论影响力大,做为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的内心忠于汉室,随着曹操野心的膨胀,曹操已经无法容忍孔融的言行对自己雄图霸业所带来的影响,但又忌怛孔融名气太大,杀他会引起天下人的不满,所以就找了一个不孝的罪名害死了孔融,以杜绝天下舆论的指责。

孔融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父母于儿子有什么恩情?父亲当初只是因为发泄情欲才有了儿子,母亲生儿子就像把存放在瓦罐里的东西倒出来一样,倒出来之后两者之间也就没有关系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有这样惊世骇俗的观点在,在以孝治天下的汉代,曹操便可以名正言顺的以不孝的罪名杀掉了孔融,连同孔融七岁的女儿和九岁的儿子也一起死于曹操的屠刀之下。

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译为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一、出处:

《世说新语笺疏》

二、 原文(节选):

融别传曰:孔融四岁,与诸兄同食梨,融独择小者,父问故,融曰,儿年幼,当取小者。

三、 译文(节选):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时,与众兄弟一同吃梨,孔融只挑了个小的梨,父亲问他原因。孔融说,儿子年纪小,应当拿小的梨。

四、注释:

孤:只;

故:原因。

扩展资料:

1、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2、相关典故

覆巢之下无完卵

曹操派人捉捕孔融全家时,孔融问使者,希望能够保全两个幼子,但是其中一位说了一句名言:“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最后孔融全家被杀。

以上就是关于孔融让梨故事30全部的内容,包括:孔融让梨故事30、4岁就让梨的孔融,56岁时为何被曹操以“不孝”之名斩首、谁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504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