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末时是几点

古时末时是几点,第1张

末时是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末时即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补充:

古时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

对应今时:23时、0时、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

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

对应今时:11时、12时、13时、14时、15时、16时、17时、18时、19时、20时、21时、22时。

扩展资料:

古代时辰的来源及背景:

时辰是古代人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昼夜时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昼夜,称为“太阳日”,昼夜的形成即由此。

其向阳之地面为昼 ,背阳地面则为夜。昼夜的划分方法,中国传统以十二个时辰来计算昼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十二地支来表示,每时辰分为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下四刻。

这样,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如巳时相当于9时到11时。那时候,白天靠测量太阳的影子,夜晚用漏壶(计时工具)滴水测时。

这不是最早的测时法,在这以前,俗称所反映的情况就是中国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来计时的。“鸡鸣”、“人定”,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食时”、“晡时”,借助吃饭时刻表示时间。

古人一日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食时”;晚饭在“日昳(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称这段时间为“晡时”。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的。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达两小时,因此后来被十二地支计时所替代。

末时是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末时即日_,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

昼夜24小时,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固定分2个小时,例如:夜11时交子时至1时;1时交丑时至凌晨3时;3时起交寅时至5时…;按子时辰来分,过11时初交子时则为子时头(始),12时左右为子时中,接近1时则为子时未,以此类推为民间简单算法;若按每时辰2小时计,120分按始、中、末分,各为40分钟,刚交接为始,最后为末

末时是指的时间是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又名日跌、日央等,而太阳偏西为日跌,且古代的时间包括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申时等。不同的时刻对应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一段叫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在天文上用天体当时的时角来度量,通常用当时对于时间原点的时段表示。

1、末时是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2、末时即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午后1点至3点,属未时。有的地方管此时为“羊出坡”,意思是放羊的好时候,故称“未羊”。

3、补充:古时子初、子正、丑初、丑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对应今时:23时、0时、1时、2时、3时、4时、5时、6时、7时、8时、9时、10时。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对应今时:11时、12时、13时、14时、15时

以上就是关于古时末时是几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古时末时是几点、末时属于几点到几点、每个时辰分始、中、末时,如何区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971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