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5)夜长=24-昼长
夏至那天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所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是白昼最长的一天。
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应该是太阳直射的那天,白昼最长,一年中应该有两次,一次是太阳从南往北移过程中,一次是从北南移过程中。
具体怎么算,太阳冬至1222直射南回归线,春分321直射赤道,622直射北回归线,秋分921直射赤道。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太阳直射从赤道到回归线,就是23度26分,可以大致转换为90天,过1406分,一天过156分,南宁比北回归线低38分。大概是两天经过的度数。那么应该是夏至前两天和后两天,是白昼最长的吧。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
赤道上日出时间永远为六点
赤道上日落时间永远为十八点
其他纬度的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每天都在变
如何求昼长呢?例如:已知地球上某个点,求其该点一天的昼长?先画出地球侧面光照图过这个点所在的纬线做平行于赤道的直线,算出这条直线上白昼部分所跨越的经度数,其跨越的经度数÷180度×24便是该点一天的昼长(即白昼部分线段在该线上的比例)
设:某地的地理纬度为φ; 某一天的太阳赤纬(可以理解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δ; 日出时间为Tr; 昼长为Ld; 夜长为Ln; 则:Tr=arccos(tgφtgδ)/15; 需要说明的是: 1、反余弦函数的结果要以度为单位,由于地球相对于太阳的自转周期(非真正的恒星周期)为24小时,即太阳在24小时里在天球上转了一周(360度),15度为一个小时,所以结果要除以15,把结果化为小时 2、此公式忽略了空气折射与太阳视半径的影响,因此可近似地把晨昏圈看作地球的一个大圆 3、注意:φ和δ北纬取正,南纬取负,所计算出来的时间是真太阳时,与我们平常用的时间不是一回事 4、当tgφtgδ>1时,取等于1,表明无日出时刻,太阳一直在天空;当tgφtgδ
(1)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
注意:前后时刻一致即可,比如都是某地地方时,比如都是北京时间
(2)昼长=(12-日出地的地方时)×2
昼长=(日落地的地方时-12)×2注意:均指该地地方时
(3)图上计算:
昼长=24小时×昼弧/360度
(4)北纬某地昼长=对应南纬的夜长
①熟悉经纬线的基本性质。
在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在同一条经线上,各地的地方时相同,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即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②能正确识别晨线和昏线。
晨昏线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称为昏线;相反,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称为晨线。位于晨线上的点正值日出,位于昏线上的点正值日落。
③理解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太阳直射点直射哪一半球,该半球的昼就均长于夜,并且昼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增,另一半球则昼均短于夜,昼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④牢记几种特殊情况。
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极圈内极昼期昼长为24小时,极夜期夜长为24小时。
计算昼夜长短的方法、技巧是:
①利用相邻的两条经线间的经度差计算。
在光照图上,一般只均匀地给出几条经线,用360°除以图中经线间隔数,即可得到相邻两条经线间的经度差;再根据昼弧所跨越的经线间隔,计算出昼弧所跨越的经度数,用该经度数乘以1/15就是该地的昼长。
②利用昼弧与夜弧的比值计算。
昼弧与夜弧的比值可由昼弧与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若求出:昼弧/放弧=a,则昼长=24/(1+1/a)。
③利用日出、日落的地方时计算。
计算地方时,一般不考虑地表的地形起伏、地球的椭圆形状以及大气散射作用对昼长的影响,因此由日出到正午、由正午到日落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若假定某地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为A,则该地的昼长=2×|12-A|。
④利用对称纬度计算。
不同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条纬线,昼夜长短恰好互补。即某纬度的昼长(夜长)等于与之纬度数相同的另一条纬线的夜长(昼长)。
扩展资料:
一、昼夜变化规律
形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以及地球在公转,一直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始终与轨道面倾斜成66度34分的夹角。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地球表面不同地点的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太阳高度大的时候,太阳直射,热量集中,就好像正对着火炉一样;而且太阳在空中经过的路径长,日照时间长,昼长夜短,必然气温高,这就是夏季。
反之,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热量分散,相当于斜对着火炉;而且太阳在空中所经路径短,日照时间短,昼短夜长,气温则低。
由冬季到夏季,太阳高度由低变高。同样道理,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响着昼夜的长短和温度的高低,分别形成了秋季和春季。
由于地球永不停歇地侧着身子,围绕太阳运转,这种冷暖便不停地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在太阳照射下,地球被分为昼夜两个半球:向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夜两半球之间的分界线,被叫做晨昏线,是地球的一个大圆。
晨昏圈经过的各地,正经历着一天中的清晨或黄昏。那里见到的太阳,正好位于东方或西方的地平上。
二、昼夜交替
任一瞬间,地球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达。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度,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
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2度,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度,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黎明或傍晚。
当某地太阳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时,太阳只射在该地所处的经线上,这时就是当地的正午。这样确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local time)。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
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现,取决于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说:地球饶着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转,这就是一个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合理解释。
提出日心说后300年,一名叫傅科(Foucault,Jean-Bernard-Lon1819~1868)的科学家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给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昼夜长短
百度百科-昼夜交替
日出时间=12-昼长
日落时间=12+昼长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日出日落的时刻:夏半年时,6点前日出,18点后日落;冬半年时,6点后日出,18点前日落。春秋二分,6点日出,18点日落。
日出日落的方位:除极昼、极夜外,当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各地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当太阳直射点在南南半球是,各地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春秋二分,东升西落。
以上就是关于怎样计算不同日期一个地方的白昼时间全部的内容,包括:怎样计算不同日期一个地方的白昼时间、白昼最长时间怎么算、计算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昼长。夜长的公式或方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