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韩国是怎样的

战国时期的韩国是怎样的,第1张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

首先,现代的韩国和战国七雄中的韩国,两者没有联系。现代称呼的韩国是“大韩民国”的简称,和中国战国七雄中的韩国没有关系。

其次,韩和朝鲜是同物不同名的关系。

在《尚书大传》中记载了箕子被分封在朝鲜,朝鲜的取名自“朝日鲜明”之意。对于箕子朝鲜的位置一直争论不断,有说法是在河北,也有说法是在今日朝鲜半岛。而《山海经》中说“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有可能就是指今日朝鲜半岛。另外,据说卫满朝鲜也是以朝鲜为国号的。因此朝鲜是朝鲜半岛北部国家的旧称。

元末明初,中原大地起义横行,蒙元无力继续维持在朝鲜半岛的控制,因此高丽国从半独立的附属国独立出来,夺取了朝鲜半岛北部的蒙元国土。高丽国与蒙元是世代联姻的姻亲关系,因此在元顺帝北逃之后仍然供奉蒙元为正统,敌视明朝,甚至多次以遣使朝拜为名派出间谍刺探明朝军事部署,勾结蒙元辽东地区的丞相哈纳出,入侵明朝边境。后来更是在1388年下令直接出兵进攻明朝边境。大将李成桂知道明朝与蒙元的实力已经不成比例,同年蓝玉出兵大破元军于捕鱼儿海,北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逃窜途中被也速迭尔所杀,一般来讲这一年北元已经灭亡了。李成桂行军途中率军返回发动政变,控制了高丽大权,后篡位为王,自称“权知高丽国事”,就是高丽国临时国王的意思,上表给朱元璋,请求赐名,并提交了“朝鲜”和“和宁”两个选项。朱元璋确定了朝鲜作为国名,从此高丽改名朝鲜。

日后的朝鲜人民共和国也是以此为国号。

韩国国土面积大约9万平方千米,都城平阳,后迁至新郑,疆域包括山西中部、河南西部,陕西东南部(一小块),长平之战前山西领土全部划给赵国,韩国面积这时大概只剩下不到3万平方千米。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承认,正式位列于诸侯,韩国建立。开国君主是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建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

韩国是战国七雄中 韩国或韩是战国七雄之一,起源于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大夫赵襄子、魏献子和韩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杀智伯,然后再将晋的领地瓜分,成为三个诸侯国。

扩展资料:

韩氏立国之后多有征战,最大的战绩是吞灭了春秋小霸之一的郑国,迁都郑城,定名为新郑。此后魏国在李悝变法之后迅速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天下霸主。

三晋相邻,魏国多攻赵韩两国,三晋冲突骤然加剧。当此之时,韩国已经穷弱,在位的韩昭侯起用京人(京,战国地名,故郑国之地,今荥阳东南地带)申不害发动了变法。申不害是法家术派名士,是术治派的开创者。

术治而能归于法家,原因在申不害的术治以承认国法为前提,以力行变法为己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韩国

传说周初有诸侯八百,也有一千二百说,四百说,七十一说,但到战国后期七雄再加上鲁卫等其他小国也只剩下了仅仅十几个。在如此残酷竞争之下,依然能够生存下来的都不会是等闲之辈,更不要说是七雄之一了。

韩国的弱小,主要来源于其地缘位置,北接魏国、西邻秦国、南面楚国,处四战之地,边上不是最后统一六国,就是曾经最有希望统一六国的超级强国。战国早期韩国唯一的发展方向,就是东面的郑国,却也曾经在春秋小霸过一段时间,并非弱国。

等韩国好不容易吞郑了,自身早已被秦魏楚三国死死包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一旦国际关系处理不好,就可能落到被三国瓜分的下场,所以只能不断的在三国之间摇摆不定,通过傍强者的大腿生存,和现在国际上那些夹在两个超级大国间生存的国家一样。

所以这就导致了,我们现在觉得韩国弱小的印象。但是韩国真的弱小吗?

并不。《战国策叙录》中写道:

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哞争权,盖为战国。

韩国也是这七个万乘之国中的一员,而第二梯队的五个国家就只是千乘之国了,战力相差明显。这也就是韩国为什么能跻身七雄的原因。

如果这个比较笼统。我们还可以看《战国策》中关于韩国战力的记录: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淆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韩卒超足百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韩卒之剑裁,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甲、盾、(革是)、鍪、铁幕、革抉、(口夭)芮,无不毕具。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战国时期,有句话“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秦国后期无敌的军工业,也是在消灭了韩国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

苏秦说韩国地方千里,有兵力数十万,强弓劲弩可以射到六百步开外,连续发射而不用停歇,远距离可以穿过铠甲射中胸膛,近距离甚至可以射穿心脏。剑和戟在陆地上可以砍杀牛马,在水利可以击杀天鹅和大雁。铠甲、头盔、臂衣、扳指、系盾的丝带等等,韩国没有不具备的。

想想看,这样一直军队,如果从改换地理位置,放到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恐怕都是一股横扫的力量了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苏秦为了合纵,有拍韩王马屁,吹牛的成分在。那下面再看看张仪怎么评价韩国的。同样出自《战国策》: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

张仪是为贬低韩国,所以只会少说,肯定不会多说,所以韩国二十万的军队肯定是至少的,加上辅兵,预备役的那些估计是有三十多万的。只不过对于秦国的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来说,只能算“小国”了。

本来,韩国在历史上也是有强大起来的机会。韩昭侯时期,以申不害为相,采用法家“术派”变法,“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时间内使韩国迅速强大起来,终其一生无侵韩者。可是人死政息,申不害死后,变法也随之结束,韩国从此就再也没有雄起过,最后成为第一个被灭的七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因为种种原因,几乎都有迁都的情况。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国,曾经定都安邑,后来迁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再比如赵国这一诸侯国,在定都邯郸之前,先后在晋阳(今太原)、中牟(今鹤壁)定都。而就笔者今天要说的韩国,和魏国、赵国一起瓜分了晋国,所以并称了三晋。那么,问题来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何在近200年内,先后四次迁都呢?

一、从韩原迁往平阳

首先,韩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诸侯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与魏国、赵国合称三晋,国君为姬姓韩氏,是晋国大夫韩武子(晋武公叔父)的后代。和魏国、赵国一样,韩国君主的先祖,曾是晋国的卿大夫。在周朝时期,卿大夫拥有自己的封地。对于韩氏来说,被晋国分封到韩原(今陕西韩城),这可以视为韩国的第一个都城。到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君主已经没有实权了,类似于东汉末年的汉献帝刘协,只能说是一个傀儡君主了。在此基础上,韩氏需要和魏氏、赵氏等卿大夫争夺晋国的城池。对于韩原这一都城来说,在地理位置上偏向于秦国,也即不在晋国的核心区域。

众所周知,晋国的核心区域,在今山西省一带,山西省的简称也是“晋”。因此,韩氏选择将都城从韩原迁往平阳。在春秋战国时期,平阳这一城池,主要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平阳依山傍水,又靠近晋国的核心区域,十分有利于跟赵氏、魏氏抢夺资源。在春秋末期,晋国的卿大夫不止魏氏、韩氏、赵氏这三家,所以,韩氏的这一迁都,不仅能够争抢资源,也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晋国内部的地位,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下出局。

二、从平阳迁往宜阳

公元前424年前后,也即三家分晋的过程中,韩国将都城从平阳前往宜阳,宜阳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相对于平阳,宜阳地处中原的核心区域。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这是因为晋阳之战后,伴随着智氏的灭亡,晋国内部已经形成了魏赵韩三足鼎立的格局。换而言之,晋国被彻底瓜分,已经是时间上早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韩国的当务之急,已经不是争夺晋国的城池,而是尽快逐鹿中原,在中原的核心区域,也即今河南省一带站稳脚跟。众所周知,在春秋战国时期,今河南省一带地势平坦,人口稠密,可谓兵家必争之地。

比如西周灭亡后,周平王就东迁洛邑,也即迁都到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所以,韩国也选择迁都到这一区域,有助于获得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韩国后来不在宜阳定都了,不过,宜阳依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秦国和韩国就爆发了宜阳之战。宜阳之战中,秦军依靠强大实力,连续作战,最终攻占中原重镇宜阳,取得一个大胜利。从此,秦的疆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

以上就是关于战国时期的韩国是怎样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战国时期的韩国是怎样的、战国时期的韩国和现在的韩国有什么区别、请问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国土面积多大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92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