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涉及明朝时期的影视剧的时候,都会接触到三种组织机构,分别是锦衣卫、东厂、西厂。尽管在影视剧中,这三个组织机构的人都是能够飞檐走壁、以一敌十的武林高手,从内而外透着一个字,那就是“帅”。不过这毕竟是一种影视效果,真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到底是怎样的很多人不太能分得清楚,他们分别是做什么的
1锦衣卫
锦衣卫与东西厂三个机构被合称为“厂卫”,其中,锦衣卫是明朝专有的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它在三个组织当中可以说建立最早、存在的时间最长。它的前身是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来改置锦衣卫,首领被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是皇帝亲信的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锦衣卫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在内,并且对他们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起初,朱元璋设置锦衣卫,是为了巩固大权,驾驭那些心怀不轨的臣子,在明初四大案当中,锦衣卫一直活跃其间,然而朱元璋后来认为锦衣卫滥用职权,将其废除,但是朱棣继位之后,锦衣卫又被重新设立,一直到后来南明朱由榔的指挥使被杀,锦衣卫才算是正史退出了历史舞台。清朝虽然也设立了锦衣卫,但是存在时间很短,只有一年。
2东厂
看过了锦衣卫,或许会觉得它的权力已经足够大了,皇亲国戚都能拿下,但其实,东厂还在锦衣卫之上。东厂建立于西厂之前,为朱棣设立,全称东缉事厂,简称东厂。东厂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与锦衣卫不同的是,东厂的头头并非武将,而是宦官,这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历史上非常多的宦官干政,最终导致国家覆灭的情况。
东厂首领被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成为厂主或者厂督,明朝宦官当中,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当中的头号人物,而东厂掌印太监,就是二号人物。东厂只对皇帝负责,可以不经过司法机关的批准,随意监督缉拿臣民,范围非常之广,大到朝廷会审,小到柴米油盐,都会受到他们的监督,也难怪很多人都把东厂看作地狱,他们手底下的冤案可不在少数。
3西厂
西厂,同样是明朝时期特有的,全称西缉事厂,是明宪宗朱见深时期,在东厂之外设立西厂,用以加强特务统治。与东厂一样,西厂同样只听命于皇帝,然而从寿命上来讲,西厂是最短的,第一次设立之后遭到反对,被迫撤销,第二次重新设立之后五年又遭到反对,再次被撤销。西厂的军官主要是从锦衣卫当中选拔,然后再各自选择自己的部下。
从权力上来看,西厂还在东厂之上,是三个组织当中权力最大的,但存在时间也是最短的,权力越大,势力越大,许多被西厂盯上的怀疑对象都被言行逼供,行为过激,朝野上下怨声载道,这可能也是西厂两度建立之后都被撤销的原因,而且皇帝就算再怎么给他们权力,又怎么会允许他们的权力大过自己一旦遭到创立者的警觉,西厂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如此看来,西厂的权力是最大的,东厂其次,锦衣卫最小,锦衣卫的范围是官员士大夫,不会像东西厂那样管到百姓,但同样受到朝中官员的畏惧,而且因为只接受皇帝管辖,其他人无权过问,给了他们支撑力量,所以明朝时期出自厂卫手中的冤案,不在少数。
东西厂相当于国安部,锦衣卫相当于中纪委,六扇门相当于公安部。不过东西厂和锦衣卫的权利远大于现代的机构。
一、东厂,明代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二、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有明一代,锦衣卫一直存在。延续至1661年南明永历帝的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与掌卫事任子信于咒水之难被杀才可说是正式结束长达290年的历史。清朝入关以后,仿效明朝制度,仍然设立锦衣卫。顺治二年(1645年),改称銮仪卫。清朝的锦衣卫仅存在一年。
三、六扇门指的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
三法司衙门的合称,明清时分别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元代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宋代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唐代只有大理寺和刑部,汉代指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
扩展资料:
明朝的特务机构不只锦衣卫与东西厂,还有个更厉害的厂却鲜有人知。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靠造反起家的,他深知民间力量的威力,所以,打下江山坐天下后,他就得想法稳定局势,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打江山时的那时谋臣、武将,革命胜利后当然都受到朱元璋的提拔重用。
俗话说,人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历朝历代的封建帝王成功上位后,都会大戮有功之臣,朱元璋也不是傻瓜蛋,对于手下的重臣猛将当然得严加防控。《明史·刑法志》记载:“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看来,洪武帝也并非善良之辈。
虽然,朝廷设有御史、监察一类的纪律纠察机关,但,那并不是皇帝所直接掌控的。为了绕开各办事机构,直接监管臣、民,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的第一个特务机构——锦衣卫。
一、锦衣卫。
明初的部队编制是有严格规定的,分为“卫”与“所”,其中,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下辖若干所。驻守京城的部队称为禁卫军,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御林军。
开始时,京城禁卫军共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一个亲军卫就是“锦衣卫”。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
锦衣卫本来是皇帝的亲兵卫队,负责皇帝出行时的仪仗与警卫,所以,锦衣卫的前身是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的仪鸾司(相当于现代的中央警卫团及三军仪仗队,兼有外交部礼宾司的功能)。
明初,置拱卫司,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后改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洪武三年,改为亲军都尉府,管 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鸾司隶焉。四年,定仪鸾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罢仪鸾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
后来,锦衣卫又增加了一项最重要的职能:“巡查缉捕。”这才是锦衣卫最终让人谈之色变的原因。负责"巡查缉捕"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专理皇帝钦定案件。成化元年,增铸北镇抚司印信,北镇抚司拥有自己的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除此之外,锦衣卫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替皇帝对不听话或皇上看不惯的大臣实施廷杖。廷杖就是把触怒皇帝的大臣拖出午门杖打。负责行刑的就是锦衣卫校尉,监刑的是司礼监太监。有明一代共行廷杖500余次,杖毙的大臣达50多人。
负责侦察、缉捕的锦衣卫官校称为"缇骑"。由于权力缺乏限制,他们为了邀功请赏而罗织罪名,不择手段地扩大牵连范围,制造的冤假错案不胜枚举。
另外,锦衣卫拥有特权,无形中令他们可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又得到了皇帝的"屏障"保护,造成了社会的混乱不堪。所以说,明之亡于厂卫,是间接引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东厂。
有明一朝,除了开国皇帝朱元璋,最有名的皇帝莫过于老朱的四儿子朱棣了。可以说,和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方面帝王相比,朱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将由靖难之后的疮痍局面发展至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盛世,史称“永乐盛世”。
但是,他也有人生的短板,他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是他侄子建文帝手中抢来的,他的这一做法,在当时是受到许多非议的。正是因为人心不稳,所以,连他老爹留下来的锦衣卫他也不敢放手使用。
为了巩固政权,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东厂对官吏、士大夫甚至于一般庶民制造了大量冤案,在当时颇受士人反感。执行公务时,与锦衣卫相同,持有“驾帖”以证明代天子行事,并且由刑科给事中的“佥签”。
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规模最大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三、西厂。
明宪宗成化年间,京城里屡屡发神秘案件,明宪宗朱见深为加强侦辑力量,于是就成立了一个新的侦察机构,命名为“西厂”。 宪宗令大太监汪直建立西厂,钦定校尉人数一倍于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
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辅臣集体上书,痛陈西厂之危害。宪宗撤销西厂。
奸臣戴缙上书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又办下了无数“大案”,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
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西厂也随之解散。
后来,明宪宗的孙子明武宗朱厚照上台执政。朱厚照也是个不靠谱的家伙,听从大太监刘瑾的建议,重新恢复了西厂,职能如前。
朱厚照为何对太监言听计从呢。因为他的上台,是得到了几个太监支持的,如,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八名太监,被称为"八虎"。
四、内行厂。
明朝的皇帝,除了朱元境与朱棣胆识过人之外,大多人都是废材,所以,有时一朝,许多时候的权柄都被一帮太监掌控的,因此,明朝的奸雄巨贪都少不了大太监的身影,如刘谨、魏忠贤之流。
当时,刘谨作为司礼监太监,提议恢复了西厂,以当时八虎之一的马永成掌管东厂,以八虎的另一成员谷大用掌管西厂。他们本来是蛇蝎一窝的坏朋友,可是,随着东西厂的权力越来越大,作为太监头的刘谨已难以控制了,为此,他又亲自建立自己的特务机关——内行厂。
内行厂,即大内行(háng,办事之意)厂,又叫“内厂”、“内办事厂”,直接听命于刘谨,那派头,比正德皇帝还年满。
内行厂自成系统,侦缉范围比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三个特务机构还要大,除监察臣民外,锦衣卫、东厂和西厂也在监察之例,权势居东、西厂之上,用刑尤为酷烈。
锦衣卫侦伺一切官民,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西厂有时还监视东厂,内行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套侦察特务体系。
正德五年刘瑾倒台后,内行厂与西厂亦一同被裁撤。虽然内行厂仅存在五年,但亦残害了不少忠良。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通常以司礼监秉笔太监中位居第二、第三者担任,其官衔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简称“提督东厂”。 东厂的属官有掌刑千户、理刑百户各一员,由锦衣卫千户、百户来担任,称贴刑官。 除此以外,设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由锦衣卫拨给,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又叫“档头”,共有一百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 东厂不仅在机构及人员配置上更加精干合理,而且在侦缉行动上制订了相当严密的制度。如每月初一东厂都要集中布置当月的侦缉工作,厂役在东厂内抽签决定所负责的地盘。在文献记载中可以发现,东厂厂役的工作种类都有特殊的名称。例如监视朝中各部官员会审大狱及锦衣卫拷讯罪犯者名为“听记”,在各处地方官府访缉者名为“坐记”,还有某位官员有何举措,或某城门捕得要犯,胥吏记录上报东厂者名为“打事件”。 东厂第一任厂主已不可考, 《明史·成祖三》记载 “是年,始设东厂,命中官剌事。” 明代大太监 王振 刘瑾 冯保 魏忠贤 都曾统领东厂。 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编辑本段]东厂的职能
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一人掌理,委以缉访刺探的大权。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监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学者等各种政治力量,并有权将监视结果直接向皇帝汇报。依据监视得到的情报,对于那些地位较低的政治反对派,不经司法审判,东厂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而对于担任政府高级官员或者有皇室贵族身份的反对派,东厂在得到皇帝的授权后也能够对其执行逮捕、审讯。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 ◆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 ◆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 ◆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 《明史·刑法志》:“刑法有创自有明,不衷古制者,廷杖、东西厂、锦衣卫、镇抚司狱是已。是数者,杀人至惨,而不丽于法。踵而行之,至未造而极。举朝野命,一听之武夫、宦竖之手,良可叹也。”又“东厂之设,始于成祖。锦衣卫之狱,太祖尝用之,后已禁止,其复用亦自永乐时。厂与卫相倚,故言者并称厂卫。”
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东厂、西厂和锦衣卫是明代在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个司法机关以外设置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的特务机构。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被撤销,只相隔一个月明宪宗又恢复西厂。明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属于外臣。而东厂、西厂的首领是宦官,即内臣。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锦衣卫向皇帝报告要具疏上奏,东厂可口头直达;皇帝还赋予东厂督主以监督锦衣卫人员的权力。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东厂、西厂与锦衣卫共同点是 监视、侦查、镇压官吏的不法行为。即“巡查缉捕”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东厂、西厂与锦衣卫都是这样的机构。
锦衣卫
厂卫,明朝内廷侦察机构。厂,指东厂、西厂、大内行厂;卫,指锦衣卫。合称厂卫。东厂系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于北京东安门北;西厂系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于旧灰厂;大内行厂系明正德初年设立。锦衣卫原为内廷御林军,皇帝的卫队,洪武十五年(1382年)成立。厂卫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东、西厂或大内行厂的头目,多由司礼监太监充任。锦衣卫长官为指挥使,以皇帝亲信心腹担任,下领有十七个所和南北镇抚司。厂与卫职权基本相同,但锦衣卫为外官,奏请需用奏疏,不如东厂等太监亲近,故厂的势力大于卫。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而由皇帝直接领导与监督所有侦察机关,构成一整套侦察特务机构体系。厂卫均可不经司法机关,直接奉诏受理词状,逮捕吏民,用刑极为残酷,致使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东厂,官署名。明成祖时期为清除建文帝余党和体察民情,一方面恢复和加强锦衣卫,一方面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宦官提督但任。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宦官干政之端。
西厂,官署名。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立西缉事厂(简称西厂),由大宦官汪直提督厂事,其权势超过东厂。汪直以西厂为据点,勾结一些朝官结党,排除异己,陷害忠良,威势倾天下。西厂特务侦缉各地,引起朝野反对,后被迫撤销。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又恢复西厂,后刘瑾倒台被凌迟后又被撤销。
大内行厂,官署名。明武宗时大宦官刘瑾专权,乃设大内办事厂,即大内行厂,简称内厂,由其亲自统领,比东厂、西厂尤为酷烈。武宗以前,厂、卫分立,更迭用事。此时,东厂首领丘聚,西厂首党谷大用,锦衣卫指挥史石文义,皆刘瑾死党,以致厂、卫合势,特务遍天下,并创立重刑,令官吏军民谈虎色变,人们视宦官如虎狼。明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以谋反罪被杀,西厂、内行厂被撤销。
锦衣卫,皇帝的侍卫机构。前身为太祖朱元璋时所设御用拱卫司。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十五年设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且不经司法部门
明朝的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机构,譬如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当初众多大内高手大明特工横行天津城。
提起特务,很多人都会想到从事秘密工作、刺探军事情报的神秘人物,其实,在明朝时期,特务可是个公开的人物,当时的特务人员一般都出自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
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分驻各地的,一是驻在京师的,再有就是临时向外派遣的。除锦衣卫外,其余的全是由宦官主持,并且由宦官领导机关司礼监领导任免,然后由皇帝做最后的决定。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为繁多,从明成祖朱棣时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设有。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15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3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1404年设立天津卫后,由于天津还没有建城,天津卫指挥使的官衙就设在现在的狮子林桥望海楼附近;在建城以后,卫指挥使衙门迁入城内,原来的卫所便被空置。)
据介绍,锦衣卫作为地名的出现是在满清入关以后,因为在锦衣卫大街附近有一条河,满清乾隆年在这条河上修建一个木桥,后来人们就习惯称为锦衣卫桥。有桥以后,人们在此聚居,后称为锦衣卫桥村,锦衣卫大街也因此出现。锦衣卫桥在1953年天津卫兴修水利时被拆除,而锦衣卫大街一直被保留到现在,现在路过此地时,还可以看到“锦衣卫大街”的路牌。满清中叶以后屡有名人在此居住,满清咸丰八大臣之一的焦佑瀛在政坛失利后,退居锦衣卫桥村居住,深居简出,其后人焦菊隐是我国著名的戏剧家。身影随处见统一穿褐色制服――天津城特工多如牛毛。
当时的天津城,总可以看到厂卫特务的身影。虽说是特务机构,但他们的服饰非常显眼,让人一眼就可以认出。东西厂均由一个提督负责(西厂设立过两次,但时间都不长),由宦官担任,主持东厂的太监被厂内的人称为“督主”或者“厂公”,他的底下设掌刑千户一名,理刑百户一名,这两个人都是从锦衣卫选拔过来的。再下面是掌班、领班、司房四十多人,分为子丑寅卯十二颗,颗管事戴圆帽,着皂靴,穿褐衫。其余的人靴帽相同,但穿直身。实际在外面侦察缉访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又叫“档头”,共有100多人,也分子丑寅卯十二颗,一律戴尖帽,着白皮靴,穿褐色衣服,系小绦。役长各统帅番役数名,番役又叫“番子”,又叫“干事”,这些人也是由锦衣卫中挑选的精干分子组成。所以,当身穿东厂服装或锦衣卫服装的人出现时,老百姓与当地的地方官都躲得远远的,生怕被这些人找茬抓起来。
明代宦官设有许多衙门,主要有:十二监、四司、八局,总称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的首席衙门,是明代特务机关最高指挥机关。东厂特务直接受皇帝指挥,派去主持东厂的宦官都是皇帝的亲信,颁发的关防(也就是工作证)比起其他宦官衙门也有权威的多,其他宦官的奉差关防都是“某处内官关防”几个字,惟独东厂的篆文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东厂除侦察京师官民外,连锦衣卫也在侦察范围之内。由于东厂还要负责调查全国各地的情况,临时派遣的特务最为广泛,派出去的宦官或去监督军队,叫做监军;或去征收税赋,叫做税监;还有提督京营,监督仓场,采办货物等,遍于全国各地,全都负有侦缉的责任。
随着岁月的流失,今天在天津的厂卫衙门能够保留下来的,也只剩下了锦衣卫的一个地名。
因为朱见深疑神疑鬼,从而设立西厂,加上汪直抓住机会在朱见深面前说这说哪的,朱见深选择听汪直的,就给了汪直越来越多权力,慢慢西厂就变成了比锦衣卫还要恐怖的机构。
01、朱元璋生性多疑,觉得国家司法机构不忠心,需要找人监督
在明朝的时候,朱元璋为了监视百官,也是为了让自己位置坐更加稳固就设立了锦衣卫。锦衣卫是非常牛逼的机构来的,他们只听命于帝王,拥有权力不小,比如侦察、审问、抓捕等等,简直就是国家司法机构的综合版。
那么大家就奇怪,既然国家机构设立都非常完善,帝王做什么要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建立锦衣卫呢?那是朱元璋多疑,害怕自己手下的官员阳奉阴违,不听从指挥,瞒着自己瞎折腾,或者是存在什么不轨心思,因此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监督司法机构,或者是百官,帮助自己更好的管理国家。
02、朱见深疑神疑鬼,从而设立西厂
朱元璋借助锦衣卫把国家管理好之后,后面就把锦衣卫废除了,还是朱棣又恢复起来重用,只是在使用锦衣卫的过程中,朱棣就发现锦衣卫用着不顺手,从而又立了东缉事厂,太监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等到朱见深上台,他整天觉得有人要害自己,尤其是妖道李子龙出现在京城附近,他就更加不相信东缉事厂,这个时候汪直抓住机会,鼓动朱见深设立西厂。本来西厂也是一个打探消息的机构和监督百官而已。但是汪直依仗在朱见深面前说得上话,慢慢就把西厂变成恐怖机构,个个听到都害怕。
东西厂官职自上而下的顺序:
千户、百户、掌班、领班(不是现在的领班哦)、司房、驿长、番役(一般干活的都是后两者)
而首领就是掌印太监(注意,不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例如东厂,就叫做东厂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的两码事;当然,如果有人两者兼任,那也是很正常的了。。)
以下是题外话~~~
(1)顺便提一下,其实东厂那些抓人逞凶的事大部分都是由东厂太监手下的那些正常人干的
(2)他们的关防印都十分的气派,例如“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3)实际上,在明朝,想混到“太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谓“太监”可是宦官的首领,不是谁都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刚进宫的只能做典薄、长随、奉御,表现良好的,可以升迁为监丞,再往上是少丞,再往上才是闻名遐迩的“太监”
(4)那些宦官有专门的机构,一共24个衙门,分别有“十二监”、“四局”、“八司”,这些衙门各有分工,其最高的统领宦官,才能被称作太监。
(5)西厂和东厂的官职设置是相同的,内行厂(刘瑾那家伙)只存在5年,监视东厂西厂和锦衣卫,自成体系,官职未考证~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锦衣卫与东西厂分别是做什么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朝锦衣卫与东西厂分别是做什么的、明朝时东西厂,锦衣卫,六扇门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清朝东西厂官职列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