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欧阳修 本文摘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且希文果不贤邪?自三四年来,从大理寺丞至前行员外郎,作待制日,日备顾问,今班行中无与比者。是天子骤用不贤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贤以为贤,是聪明有所未尽。足下身为司谏,乃耳目之官,当其骤用时,何不一为天子辨其不贤,反默默无一语;待其自败,然后随而非之。若果贤邪?则今日天子与宰相以忤意逐贤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昔汉杀萧望之与王章,计其当时之议,必不肯明言杀贤者也。必以石显、王凤为忠臣,望之与章为不贤而被罪也。今足下视石显、王凤果忠邪?望之与章果不贤邪?当时亦有谏臣,必不肯自言畏祸而不谏,亦必曰当诛而不足谏也。今足下视之,果当诛邪?是直可欺当时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惧后世之不可欺邪?况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来,进用谏臣,容纳言论,如曹修古、刘越虽殁,犹被褒称。今希文与孔道辅皆自谏诤擢用。足下幸生此时,遇纳谏之圣主如此,犹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闻御史台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职言事,是可言者惟谏臣尔。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无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当去之,无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 春秋》之法,责贤者备。今某区区犹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绝足下,而不以贤者责也。若犹以谓希文不贤而当逐,则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尔。愿足下直携此书于朝,使正予罪而诛之,使天下皆释然知希文之当逐,亦谏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 此篇写给高司谏的信作于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欧阳修时年29岁,当时主张改革政治的范仲淹因批评弊政,与宰相吕夷简发生冲突。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皇帝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皇帝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便连上四章 ,论斥吕夷简狡诈,因言辞激烈,遂被罢黜,改知饶州。侍御史韩渎曲意迎合,列写范仲淹同党的姓名,奏请仁宗在朝廷张榜公示。
范吕之争,牵连甚广。秘书丞余靖上书请求修改诏命 ;太子中允尹洙上疏自讼和范仲淹是师友关系,愿一起降官贬黜;馆阁校勘欧阳修责备高若讷身为谏官,对范仲淹被贬之事一言不发,蔡襄亦作《四贤一不肖》诗 ,攻击高若讷,皆牵连遭贬。朝臣畏惧宰相势力,莫敢置言。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独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文中,欧阳修从高司谏中进士初闻其名,却一直未见其在文学上和政论上有任何建树,让人怀疑高的学识,直到十一年后高官至御史里行,从尹洙口中得知高—— “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 然而,高 “俯仰默默,无异众人。” 与高相识之后,高 “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 高一副正义凌然的模样。欧阳修在闻高名至相识十四年间,对高的品德学识, “三疑之”, 如今通过事实表明,高决不是真君子!
于是,欧阳修就道出了高若讷在余靖家中诋毁范仲淹的事情,一开始还以为高是玩笑话,尔后尹洙也说高在诋毁范仲淹,那先前的疑惑遂解开了,坐实了高非君子,真小人的事实。
“ 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
欧阳修认为高作为言官,没有为范仲淹申辩,又怕遭到天下的唾骂,因而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来诋毁范仲淹,认为范仲淹被罢官是对的,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
“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
欧阳修认为人的性格刚正果敢,怯懦软弱,都是天生的,没有办法强人所难的,就是对圣人也不可能要求其做到禀赋之外的事情。当然也不能要求“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的高做到。欧阳修认为高做一个平庸之辈,当一个不尽责的谏官也就罢了,满朝的君子也会同情你,而不会责备你,因为你没有能力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然而你却不是这样,而是昂然自得,没有为你的所做所为有任何愧疚之心,以诋毁贤德正直之人,认为他应当被罢免来掩盖自己作为谏官不作为的过错。你做不到仗义直言,大家都认为你是平庸之辈,不会揪着你不放。你用小聪明来掩饰自己过错,那就是君子们的敌人了。
欧阳修又论证自己的观点,如果范仲淹不贤,在三四年间,从大理寺丞做到行员外郎,作侍制,日夜在皇帝身边备作顾问,朝中没有人能做到像他这样。是天子在仓促之间起用不贤之人吗?如果天子是把不贤之人当成了贤人,那是聪明中的疏忽,而高做为谏官,当初你为什么不向天子辨明范仲淹不是个贤人?等他落难了,却跟着别人说他的不是,这显然是落井下石的行为。如果范仲淹真的是贤人,天子与宰相违背自己的本意而驱逐贤人,那您就必须要出来说话。“ 是则足下以希文为贤,亦不免责;以为不贤,亦不免责,大抵罪在默默尔。” 最后欧阳修对高的行为做了个总结性的判断,就是,高作为一个谏官,认为范仲淹是贤人,或者认为他不贤,都有罪责,罪在不作为,罪在沉默。
欧阳修又在文中引用汉朝萧望之与王章例子。当时诛杀他们,朝廷中的说法也肯定不会是说在杀贤人,相反会把石显、王凤当作忠臣。如今您还会把石显与王凤看着是忠臣吗?萧望之与王章果真不是贤人吗?当时也有谏臣,也必定不肯承认是因为担心祸事连累自己而不进谏,必定也是附和说他们应该诛杀,不值得劝谏。如今您看他们果真是该被诛杀吗?那只是能欺骗当时的人,而不能欺骗后世。如今,你又想欺骗当世之人,就不怕欺骗不了后世之人吗?况且当世之人也是未必能糊弄过去的。
欧阳修又列举当朝敢直言进谏的曹修古、刘越。他们虽然已经去世,还留下了好名声。如今范仲淹与孔道辅都是因为敢直言进谏被提拨。您有幸生在能够广纳意见的圣明之君的时代,都不敢谏言,那是为什么呢?前天又听到御史台在朝堂上放出公示,告诫朝廷百官不能超越自的本职范围议事,这样可以议事的只有像你一样的谏臣了。如果您不发声,那么天下就没有敢说话的人了。您在这位子上不说话,就应当辞职,不要妨碍能堪当此任的人来担任。昨天余靖被贬,尹洙也受到牵连。您还有脸面出来见朝中的士大夫们,还在朝廷中安稳的当您的谏官,是不是您不知道人间还“羞耻”二字?可惜的是:圣朝有问题,谏官不发声却让其他人去发声,这件事记载在史册上,以后成为本朝的耻辱,是谁的过错?是您的过错!
《春秋》里面所定下的法则,是针对贤者高要求而制定 。 现在,我还是希望您能在朝廷上仗义直言,不忍心就此与你决裂,而不以贤者的标准来要求您。如果你还是认为范仲淹不贤应当驱逐,那么我现今天说了这些,就是范的同党同谋了。希望您拿我写的这封信公布在朝廷上,让皇上定我的罪,杀了我,让天下人都明明白白地知道范仲淹应当驱逐的原由。这也是您作为谏官的一大功劳。
欧阳修在信的结尾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这封信的原因——前天您在余靖家里,叫我去讨论范仲淹的事情。当时余靖家中还有其他客人,顾及您的脸面,不方便畅所欲言,因此就写了区区这封信。
欧阳修在信的结束处,还是礼貌地写上了敬语。“ 恭敬的希望您能明察,不再多说了,欧阳修再拜。”
这封信的发出,虽然已经历经了985年,但北宋朝廷中激烈的堂上争议依然在这封信上历历在目,29岁的欧阳修信中言辞犀利,句句击中要害,有理有据,无可辩驳。我们从信中可以得知,收信人为当朝御史里行,是监督百官,审查官员称职与否,向皇帝提供建议的官员。但在欧阳修的信中高若讷是个沉默寡言,不轻易表态的谏官,而是附和强势方,落井下石的一个人。高若讷之所这样做,其目的无非就是要保住自己的乌纱帽而已。因此,高是个唯马首是瞻的人。这封信虽然切中高若讷的要害,可以说是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但对高若讷有用吗?应该是没有作用的,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一个投机者。他的价值观就是以私利为重,是做不出如欧阳修文中列举的贤者不记个人得失,以江山社稷为重,大公无私的忠臣之举。高若讷只是个城府极深,深谙官场之利害得失的世故小人。欧阳修正义凌然劝他从善,无异于与虎谋皮,无异于飞蛾扑火。高若讷正愁无事向皇上及宰相吕夷简表忠,邀功请赏,这封信正好正中下怀。
29岁年轻气盛的欧阳修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虽知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道理,这封信发出的后果,他也预料到了,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
按所求,抄录湖南“岳阳楼”二楼廊柱对联如下:
上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具兴,吕纯阳三过必醉,
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下联: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
渚者,流者,峙者,镇者,峰中看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特别声明,该联非本人原创,希望我的解答能使你满意。
名楼楹联,黄鹤楼数量最多,岳阳楼情怀最重。本联几乎全以文典寄意: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论语》“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范氏不以仕途进退喜悲,处人生低谷仍然忧君忧民,杜甫对洞庭湖“昔闻今上”可是已日暮途穷,终生潦倒而心忧天下,都是儒家要义的“贫而乐道”,都是悲悯情怀和光辉人格。
岳阳楼题联,多取意于范文和杜诗,但各有怀抱。本联完全着意于报国之志和忧国之心,最是知心之言。
作者是清代书法家、画家和诗人何绍基。
杜少陵的五言绝句是《登岳阳楼》。
一、原文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赏析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苏幕遮·怀旧
朝代:宋代
作者:范仲淹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留人睡 一作:留人醉)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
苏幕遮:词牌名。此调为西域传入的唐教坊曲。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碧云天,黄叶地:大意是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秋大地,一片金黄。黄叶,落叶。
秋色连波:秋色仿佛与波涛连在一起。
波上寒烟翠:远远望去,水波映着的蓝天翠云青烟。
山映斜阳天接水:夕阳的余晖映射在山上,仿佛与远处的水天相接。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草地延伸到天涯,所到之处比斜阳更遥远。
黯乡魂:心神因怀念故乡而悲伤。黯,黯然,形容心情忧郁,悲伤。
追旅思:撇不开羁旅的愁思。追,紧随,可引申为纠缠。旅思,旅途中的愁苦。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每天夜里,只有做返回故乡的好梦才得以安睡。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作品赏析
此词抒写乡思旅愁,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所本。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秋色与秋波相连于天边,而依偎着秋波的则是空翠而略带寒意的秋烟。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同时,“斜阳”又点出所状者乃是薄幕时分的秋景。
“芳草无情”二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而离情别绪则隐寓其中。“芳草”历来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如传为蔡邕所作的《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埋怨“芳草”无情,正见出作者多情、重情。
下片“黯乡魂”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
“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说明舍此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了。“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
歇拍二句,写作者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全词低徊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是真情流溢、大笔振迅之作。
集评
《词苑》引《历代诗余》:范文正公《苏幕遮》“碧云天”云云,公之正气塞天地,
而情语入妙至此。
邹只谟《远志斋词衷》:范希文《苏幕遮》一阕,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
遂成绝唱。
许昂霄《词综偶评》:铁石心肠人亦作此消魂语。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山,山连
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近及远,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
画亦难到。下片触景生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滞之久与乡思之深。“明月”一
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之景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足
见公之真情流露也。
继昌《左庵词话》: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比之宋广平赋梅花,才人何
所不可,不似世之头巾气重,无与风雅也。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 ,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
三、四两句 ,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 ,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 ,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 、地 、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三句在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 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 ,直接点出“ 乡魂”、“旅思 ”。乡魂 ,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这两句 ,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 ,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 ,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zhl201608
以上就是关于读《与高司谏书》全部的内容,包括:读《与高司谏书》、求一下联 急需啊!!!!、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始可言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