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张学成2023-05-01  11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它的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3、责任分散效应

事情不管是真是假,只要人们愿意相信,那明明是假的,也会变成真的。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4、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是官僚主义或官僚主义现象的一种别称,被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三大发现之一。也可称之为“官场病”、“组织麻痹病”或者“大企业病”,源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1958年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的标题。

5、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人际交往中,人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认知的障碍。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6、霍桑效应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

7、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由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8、证人的记忆效应

证人,在我们的认识里,通常都是提供一些客观的证据的人,就是把自己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东西如实地讲出来的人。然而,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于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实验。他们到一所小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

10、虚假同感偏差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我们的爱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你的这种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

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心理现象是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又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是心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点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如需要、兴趣、动机、态度、观点、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一般可将心理现象分为两个既有区别而又紧密联系的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是一个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时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过程。注意则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征。情绪和情感过程是一个人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体验

心理效应是有非常多的,近因效应是其中的一个,是指人们在交际的沟通过程中,知觉对象给人留下了印象,近因效应则是指某个人或者是某件事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总是在头脑里面占据一定的优势,从而使人对于这个人或者是这件事有了一贯的看法,一般情况下是在比较熟悉的情况而产生的一种影响,对于人或者是事的片面了解过于主观而臆断,使决策信息失真。

还有暗示效应,主要是指在没有对抗的一种条件之下,使用的抽象诱导以及含蓄的间接方法,对于人们的行为与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诱导人们按照某种方式去接受或者是行动的一个意见,使行为、思想以及暗示者的期望目标是相符合的。当然还有奖惩效应,也就是奖励与惩罚,对于学生行为来讲进行一种外部强化或者是弱化的方法,通过影响学生的一个自身评价,对于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奖惩造成的行为强化或者是弱化,被称为了奖惩效应。除此之外还有首因效应、从众效应等。

现象一:“破窗理论”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现象,有人称之为”破窗理论”,当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如果有一扇窗受到破坏而没有及时修补时,那么其它完整的玻璃窗口也会陆续遭受到破坏,最后这一排完好的玻璃窗墙就会变成一睹破窗墙。当您第一位同学无意中发出手机铃声,而没有受到老师责备或制止时,其他同学默认老师对该行为不会责备或制止,同时由于该行为能引起其他人的笑声而带来某种满足感,于是便会效仿。PSYTOPIC建议:如果想制止某种现象,当其第一次出现时,应给予制止或惩戒。现象二:“影响力”圈套这是包含着”互惠”、”高层权威”和”说理”的影响力运用。1包袋放在门口、佛祖面前许愿、听着师傅的罄声虔诚地跪拜、让我闭上眼睛:形成佛地乃神圣之地,以及”他们”即”佛人”的权威感2送上两柱免费香、为我颂经、在护身符和功德簿写下心愿、好让师傅他每日为我虔诚祷告:解除抗拒和排斥心理,对方先施与”恩惠”,使当事人形成”亏欠”感 3还要填写香油钱公德钱、独木不成缘:在以上两个条件下,师傅的理由自然顺理成章PSYTOPIC建议:遇到该类事件,保持一颗”无恩不受禄”的心态是很容易逃离的;如果不小心陷入了,既然别人已经付出了服务,掏点小钱亦是应当;如果金额过分,就看自己随机应变了。现象三: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在跑完1000米之后,紧接着参加100米的冲刺比赛,是否感觉有心无力?连续运作,没有休息,很难发挥出最佳水准。学习也是一样。影响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时间和意愿是比较重要的因素。时间越长效率越低,意愿越弱效率越低。PSYTOPIC建议:要提高效率,不妨缩短学习时间周期和提高个人学习的意愿。一般来说,青春期的集中注意力时间在40分钟~45分钟,这也是通常的课堂设置时间,每间隔这段时间,注意就很难继续保持,这时要做的就是”放下”,休息15分钟再继续吧。心理百科:3对1规律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奏效呢?前面的实验结果表明,能够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当两个人统一口径诱使某人采取求同行为时,几乎没有人会作出错误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迅速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意见一致。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保持不变。但是,这种劝说方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发挥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事先请两个支持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别交换意见的方式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在纸牌游戏中,经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一般由4个人参加,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时机成熟,有人会建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则,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拉拢其他两人,三个人合力对付一个人,那么剩下的那个人会因寡不敌众而改变自己的主张,被多数的力量说服。克莱乌杰比茨的手下败将拿破仑也曾说过:“胜利在于兵力充足。”由此看来,“以多胜少”的道理应该是在克莱乌杰比茨之前就有的一个规律。神奇的心理测试当今社会,人们的心理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欲望随机而起。经心理测试证明:下列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关,你的心理承受力越强,转动越慢。 美国曾经以此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测试,他看到的是高速旋转的,而大部分的老人和儿童则看到的是,这幅是静止的。请大家自己为自己做一下测量。看你的心理承受力有多大,以待自己更好的调整心态。 心理学166个现象:长知识的东西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2阿伦森效应 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实验分4组人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 结果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 应用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实例 1、有效利用 在宿舍楼的后面,停放着一部烂汽车,大院里的孩子们每当晚上7点时,便攀上车厢蹦跳,嘭嘭之声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众孩童蹦得越欢,见者无奈。这天,一个人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今们比赛,蹦得最响的奖玩具手枪一支。”众童呜呼雀跃,争相蹦跳,优者果然得奖。次日,这位朋友又来到车前,说:“今天继续比赛,奖品为两粒奶糖。”众童见奖品直线下跌,纷纷不悦,无人卖力蹦跳,声音疏稀而弱小。第三天,朋友又对孩子们言:“今日奖品为花生米二粒。”众童纷纷跳下汽车,皆说:“不蹦了,不蹦了,真没意思,回家看电视了。” 分析:“正面难攻”的情况下,采用“奖励递减法”可起到奇妙心理效应。 2、反例 小刚大学毕业后分到一个单位工作,刚一进单位,他决心好好地积极表现一番,以给领导和同事们留下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他每天提前到单位打水扫地,节假日主动要求加班,领导布置的任务有些他明明有很大的困难,也硬着头皮一概承揽下来。 本来,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人积极表现一下自我是无可厚议的。但问题是小刚的此时表现与其真正的思想觉悟、为人处世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模式相差甚远,夹杂着“过分表演”的成分。因而就难以有长久的坚持性。没过多久,小刚水也不打了,地也不拖了,还经常迟到,对领导布置的任务更是挑肥拣瘦。结果,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印象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因为大家对他已有了一个“高期待、高标准”,另外,大家认为他刚开始的积极表现是“装假”,而“诚实”是我们社会评定一个人所运用的“核心品质”。 3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XXXXX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4安泰效应 安泰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他力大无穷,无往不胜。因为他只要靠在大地上,就能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无穷的力量。他的对手发现了这个秘密,便诱使他离开地面,在空中杀死了他。因此,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暗示效应所谓“暗示效应”,即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此称之为“暗示效应”。少年儿童较XXXXX更易于接受暗示。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表情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语言暗示——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用“你真聪明”“你一定行”等语言为孩子打气,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比如:领:我很棒!( ) 众:你很棒!( X )领:你也行! ( XX X ) 众:我也行! ( XX X )动作暗示——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低段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思想内涵更不容易把握,这时候动作暗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能用肢体动作暗示学生,使学生更快地理解音乐作品。例如在表现音乐情绪方面,教师可以用左右轻轻摆动身体来表示轻柔舒展的音乐,用小幅度的点头来表示欢快活泼的音乐。表情暗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的表演环节,包括唱歌表演、律动表演、乐器表演,形式上又包括集体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表情暗示的作用。当学生在表演时,教师如果是微笑的注视着他们,那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他们能看到老师眼里的肯定和赞许。而在对学生音准的训练过程中,可运用柯达伊手势的动作暗示,让学生对抽象的音高有比较直观的理解。有一个班在学习歌曲《可爱的羊群》的第三句“水草丰盛羊儿壮”时,总是把最后一个音“5”漏掉。所以当唱到这几小节时我就用手势作出旋律高低的走向,到了最后一个音“5”时,我的手向上一带,学生的自然的就唱到位了,几遍之后便能完全掌握。自我暗示——教师还要教育学生学会自我暗示,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体验中更好的发挥自主性。有的学生每当遇上听辨练习就会有“惨了!惨了!”“好难啊!”等自我暗示,在学习上维持着焦虑状态,从而干扰正常水平发挥。这种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严重阻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想着自己一定能一定做的到。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6 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 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XXXXX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十大心理效应指: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自验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马太效应、仰巴脚效应、刻板效应

1、木桶效应

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2、羊群效应

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3、鲶鱼效应

挪威人把鲶鱼装入鱼槽,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4、晕轮效应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6、近因效应

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

7、自验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8、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9、仰巴脚效应

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

10、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扩展资料:

心理学的应用: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人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人心理机能在社会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人的心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心理学效应

百度百科-心理学

内容很多,如果有兴趣,可以去看一本书,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写的一本教材《社会心理学》,已经有中文译本的了。下面拣一些我比较喜欢的现象说一下。

1、刻板印象 我们容易对某个群体产生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比如男性自信,坚强,女性温柔,还有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美国人开放之类的,虽然有时侯也对,但是容易在交际过程中先入为主,有时候并不切合实际。

2、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常说的第一印象,如果开头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后来的人际交往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近因效应就是说近期给人的印象起了重要作用的意思,一般出现在久未联系的朋友那里,一般比较注意最近给人的印象。

3、晕轮效应 我们容易把对象的某个特征泛化,形成整体印象。就是常说的发现一个某方面好,就认为他其他方面都是好的。

4、投射效应 我们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自己的某个特性别人也一定有,比如说发现自己喜欢的一首歌,别人都喜欢。

5、基本归因错误 当出现一个行为的时候,如果是别人做的,我们容易讲它归结为别人的品质特征,如果是自己做的,会归结为一些外来因素。比如别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容易归结为别人笨,如果是自己,容易归结为不够努力或者最近身边出了什么事之类的

6、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 个体在他人在场而产生一些效果,社会促进的情形,比如你弹一首你很熟悉的钢琴曲,有观众的时候,你会表现得更好。社会抑制的情形,可以想一个相反的,才学的一首曲子,有别人在场反而弹得更差。

7、社会浪费 在完成群体任务的时候,当只有总体的成绩被评定的时候,会出现个体努力程度下降的情况。假如一个小组任务是搞一个presentation,最后每个人只能得到相同的小组的平均成绩,成员的努力程度会下降。

8、旁观者效应 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旁观者之间出现了责任扩散,大家都没有明确的责任,每个人都是匿名者,导致无人出手相助。

9、破窗理论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座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从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到一个非常干净、文明的地方,我们是不敢随意丢垃圾的,但是假如我们到了一个地上有一些垃圾的地方,我们会丢的心安理得,垃圾的个数从一个、两个开始,后来就会泛滥。这个告诉我们当有小的问题的时候就要立刻解决。

10、自我实现的预言 当你对一件事进行预言或者解释之后,你往往就会把事情的发展按照自己预言和解释的方向推进,结果预言就这样自己兑现了自己。举个例子,你不知道怎么你舍友今天对你冷淡了,认为他是不是对你有意见了(实际上人家有别的事情,一时忘了你的存在了),然后会注意他的每个举动,发现每个都可以解释成对你不满,然后开始内心不快,对他有意见,开始找他的茬儿,最后人家觉得你对他不满,也开始对你不高兴,就这样你成功的造就了别人对你的不满。

11、从众 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态度,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随大流。有兴趣可以看心理学家Asch的经典实验。

12、服从 迫于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权威做出自己不愿做的事情。也可以看看心理学家Milgram的经典实验。

13、顺从(跟上面的不同,上面的英文叫obedience,这个叫compliance)顺从他人的要求,不会拒绝他人,就像我们有时候碍于情面答应别人的请求。在推销这个行业中,就有一种叫做Foot-in-the-door technique,大致意思是说,当你愿意让一个推销员进入你的房间的时候,你的钱包就要变小了的意思,这种技巧就是先让你答应一个小小的要求,然后加码,直到你不好意思拒绝,下次遇到这种情形,不要给他任何机会,呵呵,就说这么多了。

以上就是关于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全部的内容,包括: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什么是心理学心理现象由哪两部分组成.、十大心理学效应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7466.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