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


草书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扩展资料

中国草书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在艺术表现上是中国书法中最高难和最高要求的书体,其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都是现存的珍品。

草书的伟大在于用最单纯直接的点画表现了人的心象。因此,草书成为世界上最富表现性也最为浓缩的抽象艺术。

草书分为章草与今草。许慎《说文解字叙》说:“汉兴而有草书”,当是指章草。章草的极端规范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而今草则因为兼具充分自由的表现与法度发扬壮大,致有大(狂)草、小草之分。在近两千年的演进进程中,诞生了一大批震古烁今的名家杰作。

时至今日,草书以其高度简练的形式及可持续性发展的特质,与时代及现代艺术相呼应、相交融,展露它更大更持久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1 张芝:

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 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 (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 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 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 书影响颇深。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 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 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 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 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2王羲之

(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3王献之

(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4 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5 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6 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7 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8 董其昌

董其昌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9 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10 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草书,独立成体是在汉代,其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阶段。章草产生于隶书盛行的汉代,横画和捺笔保持隶的波磔,它是由隶书写法演化而来。章草名家在西晋有陆机,其代表作是《平复帖》。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基础上,采用楷书体势笔意发展形成。上下字的笔势牵连引带,偏旁相互假借,笔势连绵不断,为其字特征。它于魏晋发展至东晋趋于成熟。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今草的传世名作。狂草又称大草,始于唐代,较今草更为狂放,其用笔大起大落、连绵不断、一气呵成。名家有唐代张旭和怀素。后者的《自叙帖》为狂草的典型作品。

随着书体的演进,草书可以分为章草(隶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类。

1、隶草

关于草书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致认为它与隶书同时产生,工整地楷写即为隶书,急速地草写即为章草,这一点可从《居延汉简》中得到印证。

2、今草

今草是从章草衍进而成的。它与章草的不同处是:章草还保留着隶书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隶书的“雁尾”笔法,结体也由扁方趋于长方,横势改为纵势,字与字之间也偶相连续,打破了章草每个字不相连续的规矩。

3、狂草

狂草即大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与《大草千字文》,不仅是字大字小之别,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纵逸奔放。大草用笔流畅跌宕、笔势驰聚,字与字多连绵,即使不是笔笔连续,却也笔断意连、一气呵成。其运动感与节奏感都极强,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

扩展资料

草书的首要特点是简约,笔画省而又省、简而又简。使转忌横平竖直,有棱有角,所以草书点画线条的运动多呈圆弧形,这是行笔速度快而流畅所必然产生的用笔法。

草书连绵常数字为一笔,线条牵连不断,有时两三字连在一起,难以断字,形态变化极为强烈,各种俯仰、疏密、向背、迎让,参差的对比可以夸张到惊人的地步。

问题不在是否连绵,在于连的过程中在转折等处是否有断的意思,贵在能似断似连,故明末清初大书家王铎的草书虽常十数字连绵不断,而因其笔笔有交代而仍为后世所重。

草书结体为求简约,其偏旁都用符号代替,使草书点画的形态产生极大的变化,与楷、行书的结字有相当差距,这是草书结字的特点。

但草书还应受草法约定俗成的规矩制约,草法是有严格规则的,绝对不能信手画符,随心所欲,写草书要有扎实的楷书基本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书

从草书的发展来看: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称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钩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后至元朝方复兴,蜕变于明朝。

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而演变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写的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 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

到了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 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隶化笔法的横势倾向,为左右钩连的草化提供了依据。章草笔法用“一”形,今草笔法用“s”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运笔放纵、点画狼藉的又称大草或狂草。

草书的源流及与字体、其它书体的关系

这个题目比较大,涵盖面比较宽,内容很丰富。现在先谈谈我的学习体会,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何谓草书

我们研究草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草书。

陆锡兴先生在《汉代简牍草字编》中说:“只有形成一定书写法则的草写才被看作是草书。”

我很赞同他的这个观点。当有文字以来,在对文字的书写上就存在着正写与草写两种书体。当草写达到一定书写法则时才能称作草书,否则只能叫草写(草化)。

二,草书的宗旨

赵壹在《非草书》中指出:“示简易之指”,“ 草本简而速”,“ 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即是说草书的宗旨是“简而速”。 简易是为了“速”

就是快捷。草书的简易,不是书家可以随意为之,而是按约定俗成(亦即书写法则)去书写。陆先生说:“作为一种草体,社会约定性是非常重要的。约定性表现为使用上的稳定性与统一性。”

三草书的起源

自有文字以来就有书写的草化,即草写,这是从广义上而言。陆锡兴先生指出:“事实可以证明,草书是在秦末西汉之间产生” 的。

赵壹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

他在此指出了隶草产生的时间是“秦之末” 以及草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不少书论家也具有相同观点。

四,草书的起源与演进

关于草书的起源有两种看法。先说第一种,也就是多数人的看法,也可以说是传统的看法。我就这种看法谈谈我的初浅认识。

陆先生认为:古隶书就是篆书的草体,叫篆草或草篆。

其实古隶在先秦(战国时)就出现了,到秦始皇时,程邈在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我认为,程邈的隶书是在先秦古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充实的,它是八分隶及章草之前的字体,其实质仍属古隶之列。

草篆(古隶)实质上是隶变,从文字学角度来讲,隶变使汉字由古文字(即大小篆)演变为今文字,把象形变为符号,把篆体的曲线变为直线、圆转变为方折。由于笔画的改变,导致字形的变化,这是一场文字史上的大变革。

古隶(草篆)形成后,朝两个方向演进,一个是古隶的正写化,后来演变为八分隶书;另一个是古隶的草写,称为隶草,后来演变为章草。但陆先生没有谈到章草与八分隶书的关系。而事实上,章草的草法源于古隶的草写,但在字法上我认为应源于八分隶书,也就是说章草是八分隶书的草写,把古人写的章草与八分隶书相比较,就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章草是西汉时史游写的《急就章》,使章草典型化,它标志着章草的成熟。东汉的杜度(操)、崔瑗书学史游,三国吴人皇象又师承杜度。皇象的松江石刻临摹本相对明朝的宋克及元朝的赵子昂临摹本来说更具有章草的代表性。

五,楷(真)书的形成与章草的关系

陆锡兴先生说:楷书的主要源头不是八分隶书而是章草。其理由是:“八分书尚未成熟之时楷书已具雏形,八分书正在兴盛之时,楷书已经作为一种字体被人重视。”其理由之二,认为:“楷书的永字八法所代表的基本笔画,都可以在汉代草书中找到。……因此,楷书笔画是出於草书”。甚至认为连字形也更接近楷书。

若按陆先生的论述则应是:篆书——古隶(草篆)——草隶(古隶的草写)——章草

——楷书。

而另一条演变途径则应是:篆书——古隶(草篆)——古隶的正写——八分隶书。

现在我们把以上古隶演化的这两条线连接起来,则应是:

草隶(古隶的草写)章草——今草——狂草

篆书——古隶(草篆)

正书古隶——八分隶书 楷(真)书

若是这样的话,就不难看出章草与八分隶书无关系;而八分隶书与楷书的形成也无关系;今草和狂草与楷书也无关系。这难道合乎汉字演进的规律吗?

而事实上,自有文字以来,其书体是先有正体,然后才有对正体的草写,而草写又促使原来的正体向新的正体演变。但是新的正体是在原来正体的基础上并吸收草体的可取之处(如笔画、字形等)而形成的。我认为它的源头应是原来的正体,而不是草体,譬如说,楷书的源头应是八分隶书。但章草的确起到演变的催化作用。

致于说《急就章》中有不少笔画与楷书的笔画“相似之处甚多……而且相当数量的楷书的前身就是汉代草书。”

这是事实。但八分隶书中也同样有不少永字八法中的笔画,。再就结构来说,八分隶书结体严谨、规范,演进到楷书也十分自然。因此,我认为楷书的源头应是八分隶书。而楷书的形成也的确承袭和借鉴了章草中不少合理元素,这是不可忽视和否定的。

关于楷书与今草、狂草的关系,我认为,楷书是母体,而行书、今草和狂草是对楷书的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草写。任何草体都是对该正体的草写,绝没有没有正体的抽象草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我认为,行书严格地说,应属于草体,因为它是对楷书的初步简捷,例如:“红”

楷写为九笔,而写成行书“ ”

则是二笔,既简又速,并且“易为易知”,完全合乎草书的特点,只不过是对楷书草写的初级形式,而今草为中级形式,狂草为高级形式。它们是楷体的一胎三子。

六,关于篆书与隶书、章草与楷书的关系,张士东先生提出了完全与上不同的看法。他在《书法导报》2007年7月18日第七版上发表《汉字字体到底怎样演变的》,他说:他经过10多年对汉字的演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发现“隶书是小篆变成的”

这个经典的结论是“毫无根据的结论”。“

说它‘毫无根据’是因为千百年来,还没有一个人拿出过任何一个字甚至一个部首的依据来证明(验证)过:小篆到底是怎样向隶书演变的,二者间的过渡字形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有人认为“‘隶书是草篆变成的,楷书是草隶变成的’。还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拿出过一个字或一个部首的依据来加以验证。经不起验证的结论绝不可能是正确的结论”。

他说:“按现存的文字资料并按时序分别推出其渐变过程中的每个细节,从而发现无论小篆还是草篆与隶书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有关‘隶变’

的中间环节;相反,凡隶书与小篆和草篆不合者,似乎都能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找到非常吻合的依据和继承关系。尤为重要的是,在按时序排比大批字体演变过程的图表中发现一个普遍规律:即整个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完全体现了一个不断归整化、规范化和方块化的渐变过程”。

他用了8幅四体(大小篆书、隶书、楷书、草书)齐全的图表来证明汉字字体到底是怎样演变的全过程。这8幅图表包括“天——由西周金文演变为西汉隶书,再由西汉隶书演变为西汉草书”、“

草字头——由西周金文演变为战国后期的隶书,再由此演变为西汉草书”、“ 门——由西周金文演变为战国后期秦隶,又由此演变为西汉草书”、

“西——由西周金文演变为战国后期秦隶,再由西汉隶书演变为唐代草书(前期资料缺)”、“ 走字旁——由西周金文演变为战国后期秦隶,再由西汉隶书演变为草书”、“

女——由西周金文演变为战国后期秦隶,再演变为西汉草书”、“ 邑,右包耳——由西周金文演变为战国后期秦隶,再由西汉隶书演变为西汉草书”、“

皮——由西周金文演变为战国后期秦隶,再由西汉隶书演变为西汉章草,再由章草演变为晋唐草书(今草)”

由此8图表说明:隶书的源头是西周金文,而非小篆;战国后期的秦隶(即所谓的先秦古隶)来源于西周金文,;西汉草书源于隶书;而楷书是由隶书演化而成,而非章草;草书起源于西汉;任何一种草书都是该正体的草写,,

如:章草是八分隶书的草体、今草与狂草是楷书的草体。正如张先生说的:“‘正体’

始终是文字的主体”。再由西周金文的演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金文的演变分为两个途径:一条是由金文演变为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秦篆以前的字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都属大篆性质)小篆是秦朝的主要实用字体,西汉初期还在使用,随着隶书的实用逐渐普及,小篆则逐渐退出实用的舞台。另一条则是由金文演变为隶书,而隶书又有两条演变途径,即:正体则由八分隶至楷书;草体则由章草至今草、狂草。

他还认为:

草书是从隶书中分化而出的,所谓“草——行——楷” 的草书“正体化” 之说,实是无迹可寻。

战国后期的隶书非常成熟。因此所谓“秦文的草体” 发展成章草,章草又发展成隶、楷两体的说法与史实相距实在太远。

我认为他虽是一家之言,但说的有根有据,很有说服力。当然可供我们参考、比较,深入研讨,看谁说的有道理。希望大家多发表意见

七,草书的发展及其高潮

草书起源于西汉,而章草成熟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其代表书家有西汉的史游,东汉的杜度(操)、崔瑗,东汉末的张芝(尤善章草,又创今草,而成为草书的第一位“草圣”)

晋代 西晋以章草为主,著名书家有索靖、陆机等。

东晋以今草为主,代表人物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王羲之开创了妍美流便的楷书新体,又为行草书创立了最高准则,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打破其父王羲之一字一断的格局,而创立了字字相连的连绵草(即大草)。

南北朝及隋朝著名的书草家有羊欣、智永禅师(王羲之的七世孙)

唐代草书有著名的三巨头:即孙过庭、怀 素、草圣张旭。孙过庭是“二王” 草;张旭、怀素把狂草推向颠峰。另有贺知章、高闲等。

宋代的草书大家是黄庭坚,他在狂草上另辟蹊径。

元代有赵子昂、鲜于枢、康里夔夔。

明代初期有宋克的章草;中期的祝允明、王宠;明末有张瑞图、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徐谓等

清代有傅山、王铎等(王铎的草书倍受日本青睐,有“后王” 胜“前王” 之赞誉。后王指的是王铎,前王指的是王羲之)

民国有于右任等。

解放后有毛泽东、草圣林散之等。

关于草书发展的几个高峰,李木教先生在2009年2月18日《书法导报》第三版上发表《当代草书创作浅议》一文中说:“草书的发展,撇开文字沿革等实用因素,就草书的艺术发展而言,汉到魏晋是第一个高峰,以张芝和‘二王’

为标志;唐代是一个高峰,有颠张醉素;两宋是黄庭坚一个人的时代;明中叶到清初,则出现了中国草书发展群星璀璨、波澜壮阔的高峰,从董其昌、祝允明到王铎、傅山、黄道周、张瑞图等草书巨擘不胜枚举”。

以上就是关于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全部的内容,包括:草书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用的、中国草书大家有哪些呢、草书有什么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741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