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的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有关于兔儿爷的故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老百姓们愁眉苦脸,只好烧香拜月求嫦娥保佑他们。

这天正好是农历八日十五,又圆又大的月亮挂在空中,月宫中的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们消灾治病。

玉兔变成了一个身穿素白衣裙的少女,当天就来到了北京城。她去敲开了一家家的大门,但是,人们打开门一见到她,都连忙把门关上,不敢让她进去。玉兔想来想去,不知为什么人们不让她进门。她只好坐在一座小庙里寻思。她低头一看自己这一身素白的衣裙,忽然恍然大悟:只有办丧事的人家才穿白的衣服,现在人们家里都有重病人,看到我一定觉得不吉利,我应该换一身衣服去试试。玉兔儿看见身边的神像穿着一身铠甲,就借来穿在了自己身上。

玉兔穿戴好后,又去敲人家的门。人们一见她这身打扮,吓了一跳,后来一听说她会治疑难病症,就让她进屋来了。玉兔给病人吃了红、白两种小圆饼,顿时,病人的精神就好起来了。玉兔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但是,人们见到这身装束,都有点害怕,对那种神奇的药也感到莫名其妙。玉兔想:我不能总穿这身衣服了,可是,穿什么好呢?

人们感谢玉兔走街串巷,不辞劳苦地解救病人,都要送给她东西。玉兔什么也不要,只向人家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衣服,有时候象个卖油的,有时候象个算命的,有时候又象个卖菜的、唱戏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是女人打扮。病人太多了,玉兔跑得再快也忙不过来,她就骑马骑鹿、乘凤乘鹤;或者骑上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玉兔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欢乐。

在人们的赞扬和感谢声中,玉兔高兴得有点忘乎所以,把自己的两只长耳朵露出来了。拜月的人们看到这人身兔首的少女,觉得很奇怪,抬头看看月宫,发现嫦娥身边的玉兔不见了。大家这才明白,原来是月宫中的玉兔来到了人间,为百姓们布医施药,解除病痛来了。

后来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还都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呢。

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宫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却永远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的外表穿着有优势固然是好,但是有一颗善良的乐于助人的心更重要,所以我们都要做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哟~

    来到北京,走进各类工艺品市场,都可以看到架子上摆着造型可爱的“兔儿爷”。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可神气了。唯一能认得出是“兔子”原型的就是那对长长的耳朵。老北京人为何独独喜爱兔儿爷,而没有其他的虎儿爷、牛儿爷、猴儿爷呢?兔儿爷有什么来头吗?

    这兔儿,就是民间传说中广寒宫里给嫦娥捣药的玉兔,“爷”是旧时北京人对有身份地位的人的尊称,所以“兔仙”被老北京人昵称为“兔儿爷”。兔儿爷与北京人又有何渊源呢?

    这其中还有个流传比较广的传说。相传,北京地区有一年发生了瘟疫,疫情蔓延开来,几乎每家都有人得病,情况十分危急。月宫中的广寒仙子嫦娥见此情景,十分忧虑,便派身边捣药的玉兔带了药材来到北京,挨家挨户给人治病。经过治疗,人们的病都好了,便想酬谢玉兔。可谁知,不管人们拿了什么金银珠宝给她,她都坚决不收,而是向人们借了衣服穿,每到一处便换一身衣服。玉兔骑着马、鹿、狮子、老虎等坐骑,走遍了京城的每一个角落,她帮人们治好了瘟疫之后,才返回月宫。人们为了感念玉兔的恩德,便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为其“穿”上了各种各样的盔甲和衣服,还为其选择了各种不同的坐骑,兔儿爷看起来憨态可掬。在每年的中秋节祭月的时候,北京人都要供奉她,将兔儿爷视为祛病救灾之神。除了“兔儿爷”的昵称外,人们有时也亲切地称她为“兔儿奶奶”。

    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但民间八月十五祭月的风俗确实是有的。为了避开男女之嫌,古时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风俗,因为月神嫦娥是女子,所以祭月活动都由家里主妇一手准备和进行。家里的小孩子时常跟随在母亲左右,他们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久而久之,就有了专门供儿童祭月用的神像——兔儿爷。清朝诗人张朝墉在诗中写道:“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就描写了小孩子们在中秋之夜祭拜兔儿爷的可爱之状。兔儿爷的造型憨态可掬,尺寸又小,是儿童十分喜爱的岁时玩具。

    兔儿爷大约产生于明末,旧时每到中秋节前,街巷上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特别是清代之后,兔儿爷已经由祭月用的神像逐渐成为孩子们的玩具,制作也日趋精致,除了威风凛凛的将军,还有扮成兔首人身的商贩、剃头师父,也有缝鞋的、卖馄饨的、卖茶汤的等造型,贴近生活,十分有趣。

    北京因为兔儿爷文化,还诞生了不少有关于兔儿爷的俗语和歇后语。如“窝了犄角”说的就是兔儿爷的耳朵折了,比喻人遭遇了不顺心的事;“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说的是兔儿爷是中空的,没有心也没有肺,形容人没有心计,不会应付,大大咧咧;“兔儿爷的靠旗——单挑”,说的是兔儿爷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因为兔儿爷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见到隔年的兔儿爷,也就是老兔儿爷、“老陈人”了。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中秋节除了阖家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外,还要拜兔儿爷。

清人方元鹍在《都门杂咏》中写道:“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 兔儿爷大的有三尺多高,小的只有三寸,均是粉白面孔,头戴金盔,身披甲胄,背插令旗或伞盖。它的坐骑有狮、虎、鹿、象不等。兔儿爷左手托臼,右手执杵,做捣药状。此外,还有呱嗒嘴的兔儿爷,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扯之,则兔唇乱捣。总之,种类繁多,不一而足。

兔儿爷最早出现在明末,是女人祭祀太阴星君时防止孩子捣乱而给孩子的玩具。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嫦娥看到了,心里非常着急,就派自己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一个少女,挨家挨户地治好了很多人的病。大家为了感谢玉兔,就要送东西给她;可是玉兔没有要大家的东西,只是向她们借了许多衣服,每到一个地方就换一身打扮,有时候穿的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装扮。为了能尽快治好更多人的病,玉兔就骑上了狮子、鹿、老虎等坐骑。京城的瘟疫过后,玉兔就回到嫦娥身边去了。

为了感谢她,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骑麒麟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服饰的,活灵活现、非常的可爱。

每年一到农历的八月十五,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用来答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平安和吉祥,并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

我还清楚的记得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里所描写的场景:“虽然那时候的生活并不宽裕,但是齐老爷子还是要在中秋节带着重孙子重孙女到集市上去给他们挑上一对儿兔儿爷。”

在老舍的笔下,生动地刻画了兔儿爷的形象:

在街上的“香艳的”果摊中间,还有多少个兔儿爷摊子,一层层的摆起粉面彩身,身后插着旗伞的兔儿爷——有大有小,都一样的漂亮工细,有的骑着老虎,有的坐着莲花,有的肩着剃头挑儿,有的背着鲜红的小木柜。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早年间在北京的东安市场,各大庙会集市及繁华地带都会有摆摊卖兔儿爷的。那时的兔儿爷,多是用泥模子扣出来的,也有手工捏的。除了头顶上那对长耳朵和画上的三瓣儿嘴巴露出兔子模样外,“兔儿爷”的身体、脸形、姿态都是人的样子。

从明代起老北京人就有自家请兔儿爷、给亲朋好友送兔儿爷的风俗,请兔儿爷就是请平安,送兔儿爷就是送吉祥。

兔儿爷的形象不同,寓意也不同: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

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

麒麟兔儿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坐葫芦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

黑虎兔儿爷,黑虎是公正与光明的化身,所以黑虎有保佑平安,祛病强身之说。

现如今,在北京的一些老北京人家里,也还保留着过年摆兔儿爷、拜兔儿爷的习俗。

兔儿爷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象,也因此派生出了许多与兔儿爷有关的俗语: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

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

兔儿爷洗澡——瘫啦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兔儿爷带胡子——假充老人儿

兔儿爷的旗子——单挑

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

这些歇后语是不是很有意思,生动的诠释了兔儿爷的形象,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兔儿爷的喜爱之情!

每年的中秋节,你是不是也想“请”一对儿可爱的兔儿爷摆在家里,增添一下节日的气氛呢?

1、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每逢中秋节,北京城里的百姓都会供奉“兔儿爷”。这一习俗源自明代。清代,“兔儿爷”转变成儿童的中秋节玩具。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讨人喜欢。

2、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兔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坐象兔儿爷,象与祥同音,寓意吉祥如意。

坐虎兔儿爷,虎为百兽之王,是统帅,寓意事业兴盛,人脉广博。

麒麟兔儿爷,因麒麟吐书的典故而流传,象征着学识广博,学业有成。

坐葫芦兔儿爷,因葫芦与福禄同音,象征着福禄双全。 关于兔儿爷还有一段传说: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

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

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2010年9月15日,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布及推广“北京中秋形象大使——兔儿爷”形象,推出了奥运福娃设计者之一、也是2012年兔年邮票设计者吴冠英设计的崭新兔儿爷形象。

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认为,选择兔儿爷作为北京中秋佳节的形象大使,一则因为它是最具地域代表性的民俗符号,二则它具备玩赏趣味,可以为节日增添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京城百姓的浪漫心性。新兔儿爷形象已经在相关部门完成版权登记。

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 北京兔爷,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 。

古时,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病,一旦得了就治不好。月上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兔儿爷在北京可谓是家喻户晓,因此也就派生出了许多与兔儿爷有关的俗语和歇后语,比如“兔儿爷的旗子——单挑 ”,这是因为兔儿爷的靠旗只有一边;还有“隔年的兔儿爷——老陈人儿”,因为兔儿爷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见到去年做的兔儿爷,那可就属于老兔儿爷了。

以上就是关于兔儿爷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兔儿爷的故事、老北京人为什么喜欢兔儿爷、和你聊聊老北京“兔爷儿”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5199.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