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昌龄《凉州词》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白话释义: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唐人七绝多是乐府歌词,凉州词即其中之一。它是按凉州(今甘肃省河西、陇右一带)地方乐调歌唱的。《新唐书·乐志》说:“天宝间乐调,皆以边地为名,若凉州、伊州、甘州之类。”
这首诗地方色彩极浓。从标题看,凉州属西北边地;从内容看,葡萄酒是当时西域特产,夜光杯是西域所进,琵琶更是西域所产,胡笳更是西北流行乐器。这些无一不与西北边塞风情相关。这组七绝正是一组优美的边塞诗。
文章赏析:
凉州在今甘肃武威,唐时属陇右道,音乐多杂有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诸国的胡音。唐陇右经略使郭知运在开元年间,把凉州曲谱进献给玄宗后,迅即流行,颇有诗人依谱创作《凉州歌》、《凉州词》者,以抒写边塞风情。
这体现了唐人以毫不介怀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吸收、消化和创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国风范。葡萄自汉朝由西域传入中原,但用来酿酒的风气到唐朝还是以西域为盛。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
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着胡地情调的马背上琵琶弹奏来助兴,几个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衬,就把边地军营的开怀痛饮,渲染得华艳不俗,神采动人,而又淋漓尽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场上,你也莫要取笑啊——这既是微带醉意的话,又是带有沉痛、却能放达的生命体验的话。
你看古来征战有几人生还呢?既然生命是从战场上拣回来的,就不妨看得开一点,活得潇洒一点,让它在美酒、奇杯和胡乐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好了。面对茫茫沙场和胡风酒筵,此诗对战争与娱乐、生与死的体验,也带有几分唐人的豪华感和豪放感。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是边塞派诗人,以高适、岑参和王昌龄为主,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一生不顺,三十岁为官,官还不大,相当于县官之级。但官运不畅,获罪发配。近五十岁,又获官职,中间还曾被贬官职。六十岁,辞官还乡,途中被安徽亳州刺史杀害。王昌龄一生才华横溢、结友甚多,两次被贬、长期谪居。
这样坎坷经历的王昌龄,骨子里的文人气质却根深蒂固,自身颠簸,却忧国忧民。他的边塞诗意境开阔、语言细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既描写盛唐的大好河山风光,又描写战争的场景,还要描写战士的心理状态。王昌龄作为一个边塞诗人,自己得不到公平待遇,却还能放眼边塞心在国、在将士,又心在民、在底层,忧国忧民之情既是文人的高贵品质,又何尝不是文人的悲哀呢?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力。既反映了盛唐时代的主旋律,又对边塞风光及边关战场场景进行细致描写,同时能够捕捉到将士细腻的内心世界。其诗歌意境开阔,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耐人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
《塞下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知了在枯秃的桑林鸣叫,八月的萧关道气爽秋高。出塞后再入塞气候变冷,关内关外尽是黄黄芦草。自古来河北山西的豪杰,都与尘土黄沙伴随到老。莫学那自恃勇武游侠儿,自鸣不凡地把骏马夸耀。
《从军行七首·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闺怨》
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天亮就拿起扫帚打扫金殿尘埃,百无聊赖时手执团扇且共徘徊。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啊,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采莲曲二首·其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昨夜的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的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平阳公主家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见帘外略有春寒皇上特把锦袍赐给她。
《西宫春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西宫中的夜晚非常清静,只有盛开在宫中庭院内的花朵悄悄地散布着阵阵香气。住在宫中的美人本来想要卷起用珠子串成的门帘出外赏花,却又因无心欣赏而作罢,只有怀着说不尽的怨恨而独守空闺。抱着琴瑟看月亮,许多树隐蔽着昭阳宫。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天上微月,江上孤舟,两岸黑黝黝的枫林,流浪的乐人,把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突然,筝弦断了,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生平简介
王昌龄(六九八-约七五七),字少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七二七)进士,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安史之乱后,回到故乡,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与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都有交往。
王昌龄以擅长七绝而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他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婉曲的感情,加以提炼和集中,使绝句体制短小的特点变成优点:言少意多,更耐吟咏和思索。他的边塞诗充满了积极昂扬的精神,乡思和送别之诗,节奏明快,而抒情风格更以诚挚深厚见长。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
王昌龄的作品部分如下:
1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唐朝·王昌龄
2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唐朝·王昌龄
3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唐朝·王昌龄
4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唐朝·王昌龄
5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其二》唐朝·王昌龄
6
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本家蓝田下,非为渔弋故。
——《郑县宿陶太公馆中赠冯六元二》唐·王昌龄
7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唐·王昌龄
8
杀气凝不流,风悲日彩寒。浮埃起四远,游子弥不欢。
——《代扶风主人答》唐·王昌龄
9
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杂兴》唐·王昌龄
10
日暮西北堂,凉风洗修木。 著书在南窗,门馆常肃肃。
——《秋兴》唐·王昌龄
11
卢溪郡南夜泊舟,夜闻两岸羌戎讴。其时月黑猿啾啾,微雨沾衣令人愁。
——《箜篌引》唐·王昌龄
12
双丝作绠系银瓶,百尺寒泉辘轳上。悬丝一绝不可望,似妾倾心在君掌。
——《行路难·双丝作绠系银瓶》唐·王昌龄
13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从军行》边塞诗唐·王昌龄
14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山水诗唐·王昌龄
15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采莲曲二首》描写荷花唐·王昌龄
王昌龄一生创作将近200首诗作,留下来的有181首。在他为数不多的诗作中,送别诗有五十二首,占了四分之一左右。七绝七十四首占盛唐的绝句的六分之一。有《王昌龄集》留世,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成就综述: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和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边塞诗可并高适、岑参而三,四杰以后,诗坛几乎没有边塞诗作。
唐玄宗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后,文人掀起了从军热以求边功。开元十三年,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此时岑参11岁,高适还没有开始边塞生活,后人依次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创始和先驱。
问题一:王昌龄被后人誉为什么 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
问题二:王昌龄被称为什么诗人 王昌龄被称为边塞诗人。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问题三:王昌龄被称为什么? 七绝圣手
问题四:王昌龄为什么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出塞》从写景入手,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同时慨叹守将无能,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如李白、孟浩然、高适、岑参、王之涣、王维等交游颇多,交谊很深。其中,他与孟浩然的交游最让人感慨。
问题五:王昌龄自号什么,被称为什么 王昌龄字少伯,别名王龙标,王江宁,被称为边塞诗人,七绝圣手。
问题六:王昌龄被称作是“七绝圣手”。吗? 王昌龄是被称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
问题七:王昌龄为什么被称为“诗家天子”?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问题八:王昌龄被后代称为什么? 5分 1诗人天子
2七绝圣手
以上就是关于凉州词古诗王昌龄全部的内容,包括:凉州词古诗王昌龄、王昌龄一生的故事、王昌龄的诗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