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兜是中国古代的内衣之一,多为女性和小孩所穿,
肚兜一般是用一整块棉布或者绸缎做的,没有袖子,没有后幅,一般加以精美装饰,上面会绣上各种花鸟图案。形状菱形,遮盖体前从胸骨到小腹的部位。有说是遮盖胸腹部和阴部,上半部是正梯形,下半部一般成菱形或者椭圆形。四边有带子,上端的两根带子套在颈后,左右端的带子束于腰后。
肚兜有保护腹部,防止着凉生病的作用。中医中有时把药物夹在肚兜材料内,供年老体弱或腰腹部有病者贴身穿用,是为一种药物保健方法。
汉代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您好!
工具:热消笔(划分),铅笔,尺子,布料,熨斗,烫布,白纸(打版纸,废旧的报纸都可以)
1、肚兜实际上都不太大,因为是作为内衣出现的。画在布料上需要加一厘米缝份。需要注意的是胸围到腰围的那条弧线,圆顺就会美。
2、把画好的纸样,放在面料上,注意,有里布,需要裁剪两片,一片面,一片里子。
3、里布的裁剪如果不放内心只做单层肚兜的话可以直接裁剪。然后正反面缝份就好了,注意的是面对面,留一个3厘米的小口,做翻出用。
4、缝合好面翻出正面,烫平。
5、烫好后就是带子了,我用的本料,裁剪230厘米,峰值05厘米成品带子。肚兜的上胸围两侧,把带子的一短放到两层面料中间,缝合,这样做出来的肚兜才整洁好看。
6、肚兜做好了,很简单,一上午全部搞定。
扩展资料: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于肚兜是妇女每天穿着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
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一如喜事喜用红彩。老人崇尚朴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轻人或中年妇女挑选各种不同颜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盘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起源
关于肚兜,说来话长,其来源可追溯到天地混沌初开之时。女娲和伏羲兄妹二人在漫天洪水以后通婚,生儿育女,创造了人类最初的服饰——肚兜,目的是用来遮掩人体之羞。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它的起源最由可追溯至公元前818年,《左传》“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姖,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这里所说的衵服就是近身衣,也可能是后来的肚兜。先秦称“膺”,汉谓之“抱腹”,流行于魏晋南北朝。亦有一说肚兜是杨贵妃为遮掩她和安禄山私通的痕迹而发明的。民间亦有一说肚兜起于汉时,独身女子因怕被粗鲁汉子欺负,所以用布缠胸,再以带子系至背后,称之为“缚胸”。
历史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曰: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曰:肚兜,夏纱冬绉,贮以麝屑,缘以锦缣。清曹庭栋《养生随笔》卷一载:腹为五脏之总,故腹本喜暖,老人下元虚弱,更宜加意暖之。办兜肚,将蕲艾捶软铺匀,蒙以丝绵,细针密行,勿令散乱成块,夜卧必需,居常亦不可轻脱。又有以姜桂及麝诸药装主,可治腹作冷痛。
明代之后,妇女已普遍有使用肚兜的习惯,当时叫“兜子”,俗称抹胸。是用交料两块,斜裁,上尖下平而成。清代的抹胸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短小贴身的,缚于胸腹之间,俗称“肚兜”。另一种是束于腰腹之间的,称为“抹胸肚”。《清稗类钞》记载:“抹胸,胸间小衣也,一名抹腹,又名抹肚;以方尺之布为之,紧束前胸,以防风寒内侵者,俗称兜肚。男女皆有之”。
清代内衣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由此可见兜肚到了清朝,不光是防风侵体,更兼有药疗及香囊的功用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写宝钗来至宝玉房中,看见袭人在做针线,原来是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
图案
肚兜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绣花肚兜较为常见,刺绣的主题纹样多是中国民间传说或一些民俗讲究。如刘海戏金蟾、喜鹊登梅、鸳鸯戏水、莲花以及其他花卉草虫,大多是趋吉避凶、吉祥幸福的主题。
材质
小孩肚兜的外面用料多为红布,成人多为黑布,里子多用白布。由于肚兜是妇女每天穿着的内衣,时常需要换洗,除了考虑材质、款式的舒适性,同时必须做得牢固,在织绣工艺上,更需要耐搓耐洗,以防止脱落。以目前保存的实物来看,肚兜的布料以丝品居多,正、背面的布料颜色大多一致,颜色有白、红、粉红、蓝、浅蓝、浅绿、浅黄、黑等。基本上,肚兜的材质、用色与穿者的年龄、身份地位、经济能力和地方习俗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联。一如喜事喜用红彩。老人崇尚朴素,故多采用黑色。年轻人或中年妇女挑选各种不同颜色。平民的肚兜面料以白、蓝为基调,绣花简雅素净;家境富裕者材料多采用贵重的绸缎绢丝,其上更是盘金镶银、描龙绣凤,纹样显得斑斓饱满,华丽无比。
造型
肚兜形状像背心的前襟,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
肚兜的造型,各地不同,基本风格近似一个展开的折扇形(或近似菱形)。其做法是,先决定兜围、斜襟、腰角、口袋的尺寸,以墨笔将设计图样直接绘在布上。裁成的菱形布片长宽约三十公分,下端成圆弧型,将颈围的锐角剪去,再于两个尖端装上一对花扣,以便钩穿金银链条,或固定布带子,用以系在颈子上。左右两角则用细布带固定,并系于腰间。
台湾肚兜因地域的不同,在形状与图纹上仍有区别。新竹地区的肚兜,下端稍窄,呈圆弧形;兰阳地区肚兜下端较宽,底部呈平直,左右两侧则缩成带状。桃园、苗栗客家的肚兜造型,则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不同的是,其肚兜构图讲究饱满、花纹斑斓多为满绣。
除了上述常用的造型外,在现存的实物标本中,也可见到两种形制特殊的肚兜。其一是在原有的褶扇形(或菱形)布片下方,加上一方形护腹片,此种形式较常见于中部地区及北部客家庄。
作用
▲实用价值
包围着胸部和腹部,具有保温护腑的功能。成年人肚兜贴身不外露,小孩在热天露在外面显得天真烂漫。肚兜里外两层,两边附有大小口袋,口袋有单层和双层,有些口袋上还有袋盖。肚兜的口袋是给小孩装糖果、玩物、小铜板,大人则放置钥匙、贵重钱财或小物件。
▲象征意义
小孩肚兜上绣有虎头像、“五毒”图案,大人以此寄托孩子健康成长。新婚夫妇肚兜上绣有鸳鸯戏水,象征夫妻恩爱。临潼地区肚兜图案多用蛤蟆,成为女娲氏后代子孙的护身符,同时是生殖崇拜的象征。在西府大荔、合阳地区,肚兜呈葫芦状,葫芦、南瓜曾是农耕先民的主食之一,加之多籽,象征多子多福。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女子肚兜有什么秘密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女子肚兜有什么秘密、大人肚兜的做法、肚兜的 详情 描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