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历史上用来做什么

梅瓶历史上用来做什么,第1张

说起喝酒,我还是有些酒量,从来没醉过也没喝过。喝酒讲究用好的酒具,古代有一种盛酒的容器,我们现在称做“梅瓶”。在历史上,梅瓶各大窑系都有,其造型的优美程度可以说天下第一,所以我认为梅瓶的造型应该算是中国陶瓷中的“第一造型”。梅瓶跟我们传统意义上瓶子的概念有一点不同它的重心在上面,头重脚轻。我们一般会认为头重脚轻的东西看着很不舒服,但是梅瓶就看着非常舒服。梅瓶在唐代晚期出现的时候,曲线没这么圆,上下偏直,样子显得很笨。梅瓶在历史上都是装酒的,往往直接写明,比如“清沽美酒”、“武林城里崔家酒,天上应无地下有”,相当于直接的广告词。冯小刚导演拍的**《夜宴》中,道具就有用得不当的地方:皇帝身后搁俩梅瓶。我说,那就是俩酒瓶子,相当于今天拍一个国家***的纪录片,***身后却搁俩二锅头瓶子,都比较跌份儿。现代人对历史的误解,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来,所以我老说“容器的革命是文明革命的坐标”,容器的每一次革命都蕴涵着大量的信息。“梅瓶”这种器型得名比较晚,它在历史上还有一个名字,叫“经瓶”。这跟宋代皇家的经筵制度有关。凡是皇帝,无论小时候受过多好的教育,长大后一定还要再学习,接受再教育。作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要虚心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这就是经筵制度,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明清时期。讲经的时候要喝酒,这又跟我们的文化习俗有关。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经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就是说皇帝作为学生,在听老师讲完后要反过来招待老师一下。皇家招待的等级是非常高的,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所以它又叫“经瓶”。到了近代,“梅瓶”这个新名字出现了:一是由于讲筵制度废弃了,旧的名字不大相称;二是瓶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文人喜欢用它插花它的口很小,文人认为这和瘦骨嶙峋的梅枝是相匹配的,插一枝梅花显得特别雅致,要是插一朵牡丹就不美,所以它的新名字就叫“梅瓶”。人民网词典经筵制度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它在宋代正式制度化,为元、明、清历代所沿袭。经筵制度在清代持续时间很长。单就狭义的“经筵典礼”而言,顺治十四年(1657)首开经筵,至咸丰十年(1860)最后一次举行经筵大典,持续两百余年。如就广义的“经筵制度”而言,从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改国号为清起,至宣统三年(1911)止,整个清代都存在以“研经论史”为主要内容的御前讲席。经筵制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最高统治者密切相关的一项教育制度。梅瓶的功能除了盛酒,梅瓶还有插花、装饰和陪葬品的功用。陪葬品可以算祭祀一类。大量的梅瓶能够出土,主要跟它祭祀有关,我们今天能看到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梅瓶。

南京博物院珍藏十大镇馆之宝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目前世界上现存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带盖明洪武釉里红梅瓶。

岁寒三友纹梅瓶高417公分,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种情况沿袭明、清两代,甚至在清代岁寒三友纹中,芭蕉成为主要纹饰。

这件梅瓶美中不足的是其釉里红的釉色欠佳,但瑕不掩玉,它于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组定为国宝级文物。

岁寒三友纹梅瓶口径64,足径135,瓶高358,腹深353,通高417,最大腹径684 厘米。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全世界只有两件,而带盖子又完好的,仅此一件。

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它是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间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的明代墓葬,墓主人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三个女儿安成公主和驸马都尉宋琥。梅瓶是作为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下葬的,也是墓主人高贵身份的象征。此件梅瓶是景德镇官窑出品。

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装点或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焰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纹样的瓷器。

釉里红是在还原气氛中烧成的,以铜为呈色剂(青花的烧制方法一样,是以钴为呈色剂),在1300度的高温里,允许的温度差只有10度,也就是连1%的差池都不允许。温度稍高就会失败,就会飞了,就是颜色没了,温度一低就呈黑色,也失败了,被打碎销毁。因此釉里红的成品率非常低。

以上就是关于梅瓶历史上用来做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梅瓶历史上用来做什么、南京博物院·梅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32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