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着对象不一样。
衮龙袍即俗称的龙袍,是皇帝、国王、皇太子一类的高级贵族常用的朝服。
而团龙补服是清代亲王、郡王的常用朝服。
2、花纹不一样。
衮龙袍,是以九条龙绣成的,团龙补服是左右两肩及前后绣四爪金龙,底服为黑色。
3、衮龙袍的绣龙的部位与团龙补服不一样。
团龙补服应该是在衣服前面正中间,衮龙袍应该是在龙袍周边,中间也可能有,如袖口、衣领、下摆。
扩展资料:
团龙补服的来源:
雍正三年(1725)三月七日,当 天津卫正式设立321年以后,清王朝为了适应天津不断地发展,将天津三卫合并,改为天津州,归河间府管辖,从此天津迈出了成为 中国最重要城市之一的第一步。由此,天津由一个军事重镇逐渐向一个行政区划转变。
也许这对当时的老百姓并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对当时天津的官员,可以说是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管理天津的 官员“升职”了。
每一块‘补子’的样子都是不同的,根据当时记载, 天津设州后,最高的行政官员是一名‘ 知州’。根据清朝的官制,这员官员的‘行政级别’就是五品,或者是从五品。五品官员的‘补子’上面绣着一种名叫 白鹇的禽类,在前胸的是由两片拼在一起,后胸是一块整片的。
这是因为清朝穿的是对襟衣服,就是咱们现在的衣服一样,在前面有纽扣,所以前胸的‘补子’是由两片组成。“补子”质地极为坚硬,并不像普通 布比较柔软。清朝初、中期的补子,制作时的彩线外全都包裹着一层薄薄的 黄金或 白银,制作完成后,整个补子会比较硬。
但到了清朝晚期,补子基本都是用普通的刺绣线来完成的,质地就比较柔软,但保存极为不便,容易掉丝、脱丝。
清朝时期的官服都是由‘江南织造局’来完成制作的,一般的 裁缝是不能制作官服的。线外包金银的叫做平金绣,在夏服上用的叫 戳纱绣,只用彩线而线外不包金银的叫 彩绣,还有打籽绣等多种方式。
“补服”的质地就好像现在的 纱布,网眼状。分左右两片,缝在第二和第四个 纽扣中间,官服颜色为石青色,衣服的布料在制作时加入了暗花,呈团状均匀分布在 衣服上。而现在的 电视我们经常看到清朝的官员们穿着颜色不同的官服,红的绿的色彩斑斓。
其实在当时,清代的官服上自 皇帝,下自 九品芝麻官,都是同一种颜色。总的表现是由蓝色向石青色逐渐过渡,到了 乾隆年间,补服被明确规定,只能使用石青色,一直被沿用到清末。电视剧里有些官服中出现红绿色的情况在当时是绝对不可能的。
到了清朝后期,因为封建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库空虚,补子也从原来的彩线包金的平金绣,改成了 彩绣, 金 银已经很少用于补子上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帝的龙袍,最奢华的行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曾是古代最低等颜色之一 皇帝为啥还穿黄袍?
衮服 gǔnfú简称“衮”,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与冕冠合称为“衮冕”,是古代最尊贵的礼服之一。是皇帝在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

万历帝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定陵出土
动时穿用的礼服。中国传统的衮衣主体分上衣与下裳两部分,衣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
明朝在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始定衮冕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时又分别做过补充修改。皇帝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种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于裳,十二旒冕。亲王上衣绘山、龙、华虫、火、宗彝5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4章花纹。共9章,九旒冕。
万历帝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
皇帝的冠服有冬、夏之分。其中衣服按不同用途,分为:规格最高的礼服(包括端罩、衮服),是举行大典时穿的;规格稍次的吉服(又称为龙袍);日常穿着的常服;巡狩时穿用的行服;还有雨服等。
冠则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等多种。
皇帝的冠袍带履,由内务府的四执库管理,随时伺候穿戴。
衮服是皇帝的礼服之一。举行重大典礼时,皇帝将衮服套在朝服或吉服外。对襟,平袖,略短于朝服、吉服。石青色缎。其绣文为五彩云五爪正面金龙团花四个。在左肩的团花内有日,右肩的团花内有月。前后胸的团花内有万寿篆文。此系乾隆帝御用。
皇帝冬朝服是皇帝礼服之一。在隆冬季节,外面套上端罩。端罩是用紫貂或黑狐皮造的外衣;毛面,呈黑或褐色。这件冬朝服,披领及裳为紫貂皮,袖端是熏貂皮。衣表明**,右袵,上衣下裳相连,箭袖。其绣文,两肩及前后胸绣正面五爪龙各一条.前后胸下方有行龙四条,裳折迭处有行龙六条,前后列十二章。十二章是古代帝王服装纹饰,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音:府)、黻(音:弗)十二种花纹。清代只有皇帝的朝服、吉服才有十二章。据说各有含.意:日内画金鸡;月内画玉冤;星辰画北斗七星或三颗星,用意取其照明;山画山形,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画雉,取其文绘;宗彝画虎和(音:柏,一种长尾猴)二兽,取其孝;藻画水草,取其洁;火画火焰,取其明;粉米画碎者为粉,整者为米,取其养;黼形若斧,颜色半黑半白,取其断;黻形若两弓相背,半黑半青,取其辨。
皇帝夏朝服是皇帝朝服之一,有裘、棉、夹、罩、纱多种,分四季穿着。颜色也有四种:明**是等极最高的颜色,用于元旦、冬至、万寿及祀太庙等典礼;蓝色用于祀天(圜丘、祈祷、常雩);红色用于祭朝日;月白色用于祭夕月。东珠朝珠清代帝后、王公大臣和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具等,穿朝服或吉服时,都要佩戴朝珠,挂在颈上,垂在胸前。朝珠每盘由一百零八颗圆珠串成。一盘圆珠分属四份,份间加不同质地的大圆珠一颗,叫做“佛头”。其中有一佛头连缀葫芦形的“佛塔”,贯以“背云”垂于背。在朝珠雨侧还有三串十颗小珠,左二串,右一串,名为“纪念”。朝珠质地有柬珠、珊瑚、青金石、密珀、翡翠、玛瑙、水晶、红宝石、蓝宝石、碧硒、玉等等。戴朝珠有严格的规定。以柬珠朝珠属最尊贵,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皇帝吉服带皇帝穿朝服,腰间系朝带:穿龙袍、吉服时,系吉服带。朝带有两种,一种用于大典,为明黄丝织带,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宝石、东珠;一种用于祭祀,带上用四块金方版,嵌以东珠及各色玉、石。朝带并有垂带物品,即左右佩朌、囊、燧、鳞、鞘刀等。吉服带与朝带颜色相同,形制相似。带上的四块金版嵌珠宝随意,带端的一块版为带扣:列左右的二块有环,以佩带吩(音:芬,折迭起来的绸条)、囊(荷包)、燧(火镰)。左边带脂(音:携,解结的锥子),右带鞘刀,后来还带表、扳指等。佩带囊、吩,据说是因清代以马上得天下,荷包用以储食物,为途中充饥;吩可以代替马络带,马络带万一断了,就以吩续之。帜起初都用布,后来用于礼服,敢用丝绸做装饰了。嘉庆帝用过的吉服带,金圆版嵌珊瑚,有月白吩、平金绣荷包、金嵌松石套襁、珐琅鞘刀及燧等。 皇帝吉服(龙袍)这件乾隆帚穿过的吉服,右袵、箭袖、四开裾。领、袖都是石青色,衣明黄。绣文为九龙十二章。龙文分布前后身各三条,两肩各一条,里襟一条:龙文间有五彩云。十二章分列,左肩为日,右肩为月,前身上有黼、黻,下有宗彝、藻,后身上有星辰、山、龙、华虫,下有火、粉米。领圈前后正龙各一,左右行龙各一,左右交襟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穿吉服时,外面罩衮服,挂朝珠,佩吉服带。 皇帝吉服带皇帝穿朝服,腰间系朝带:穿龙袍、吉服时,系吉服带。朝带有两种,一种用于大典,为明黄丝织带,带上有龙文金圆版四块,中间嵌宝石、东珠;一种用于祭祀,带上用四块金方版,嵌以东珠及各色玉、石。朝带并有垂带物品,即左右佩朌、囊、燧、鳞、鞘刀等。吉服带与朝带颜色相同,形制相似。带上的四块金版嵌珠宝随意,带端的一块版为带扣:列左右的二块有环,以佩带吩(音:芬,折迭起来的绸条)、囊(荷包)、燧(火镰)。左边带脂(音:携,解结的锥子),右带鞘刀,后来还带表、扳指等。佩带囊、吩,据说是因清代以马上得天下,荷包用以储食物,为途中充饥;吩可以代替马络带,马络带万一断了,就以吩续之。帜起初都用布,后来用于礼服,敢用丝绸做装饰了。 黑缎绣万寿字红绒结顶帽光绪年制。皇帝常服冠皇帝的冠有朝冠、占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朝冠有冬夏之分。冬朝冠呈卷檐式,用海龙、熏貂或黑狐皮制成;夏朝冠呈覆钵形,用玉草、藤、竹丝编织。其顶子为柱形,共三层,每层为四金龙合抱。龙上各饰东珠一,层间各贯东珠一.顶上端为一颗大东珠。夏朝冠,另在冠檐上,前缀金佛,嵌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吉服冠,顶子为满花金座,上端一颗大珍珠。行服冠,冬为黑狐或黑羊皮、青绒造成,红绒结顶;夏为**,前缀珍珠一。这顶是常服冠,黑绒满缀红缨,红绒结顶。 皂帝常服是皇帝的日常衣服,样式与吉服同。面料、颜色、花纹随皇帝选用。制造常服用的绫、罗、绸、缎、纱、绣花、缂丝以至礼服、吉服,大多是江宁、苏州、杭州三织造所织造的上用品。这件绛色两则团龙暗花缎常服,是乾隆帝穿过的,质地精细,纹饰规则。 皇帝行袍行袍是行服之一。用于巡幸或符猎。行服的样式似常服而较常服短十分之一。这了便于骑马时将左襟和裹襟撩起,右襟短一尺。这件是灰色江绸两则团龙夹行袍,乾隆康熙年制。。 黄漳绒穿米珠、珊瑚珠朝靴,康熙年制。
清朝皇帝衣服分为朝冠、朝服、朝珠、朝靴四部分。
清朝皇帝的朝服及朝冠分为冬夏两种款式,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於胸前,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
扩展资料:
朝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区别主要在衣服的边缘,春夏用缎,秋冬用珍贵皮毛为缘饰之。其基本款式是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
上衣衣袖由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三部分组成;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腰间有腰帏。而披须(又名披肩、扇肩)、马蹄袖(又名箭袖)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朝服的颜色以**为主。
冬朝服祭祀、圈丘、祈谷用蓝色,朝日用红色,夏朝服常雩(求雨),祭祀时用蓝色,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朝服的纹样主要为龙纹及十二章纹样。
一般在正前、背后及两臂绣正龙各一条;腰帷绣行龙五条襞积(折裥处)前后各绣团龙九条;裳绣正龙两条、行龙四条;披肩绣行龙两条;袖端绣正龙各一条。
十二章纹样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纹。 御用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盛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
龙袍: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
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九、五两数,通常象征着高贵,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龙袍,据文献记载,也绣有九条龙。
从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龙,与文字记载不符,缺一条龙。有人认为还有一条龙是皇帝本身。其实这条龙客观存在着,只是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
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另外,龙袍的下摆,斜向排列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谓水脚。
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朝服饰
以上就是关于衮龙袍和团龙补服有什么区别全部的内容,包括:衮龙袍和团龙补服有什么区别、清平乐里的滚服是什么意思、皇帝穿的衣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