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是青鸟书还是麻雀书

什么是动车2023-04-30  16

青鸟书是古人对书信的雅称。

汉代以前的信封,是两块刻成鱼形的木板,写好的信放在木板中间,用绳索捆好投寄。除了装信的函匣是鱼形外,古人还将写好信的绢帛也叠成鱼形。再加上古时有利用鲤鱼腹传书的传说,书信又有了“鱼书”“鱼函”“鲤素”“双鲤”等别名。

西晋文人陆机在洛阳做官,离家千里,难通音讯。他的家犬黄耳为他传递书信。此后,人们就以“黄犬”“黄耳犬”指传递信息者,用“犬书”“黄犬书”代指书信。

书信的别称

其实,书信的别名远不止所列举的这些。因使用对象、使用习惯等的不同,还有“竹报”(代指家信)、“朵云”(敬称别人来信)、“锦书”(妻寄夫的信)、“八行书”(古代信笺每页多为八行)、“书子”(口头称呼)等。

当今社会,书信因生活习惯、时空限制等多方面原因,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书信记录生活、见证历史的功用,决定了它无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消失,都会拥有一席之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护好这一文化珍宝。

古代书生别称有儒生、书簏、书库、书*等。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簏”本义是指用藤条或柳条编结的圆形盛器。“书簏”用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书库喻博学饱识之士。

书*,“*”有“过于沉溺”、“越过常度”之义。“书*”誉称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书癫,喻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如陆游在《寒夜读书》一诗中曾用“书癫”一词自我解嘲。

一般中了秀才以上的人可称儒生。中了秀才可称小儒生,中了举人可称(中)儒生,中了进士可称大儒生。因为,在过去不熟读理解儒家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名著,不要说考取进士,就连考取秀才也是望尘莫及的。

所以,科举之人皆可称儒生。进士的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一般中了举人、进士就可为朝廷做官,做文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呼儒臣,做武官的科举之人一般习称儒将。

中国的儒称现象,是在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历史社会的正统思想意识形态,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体后出现的。

自汉以来,儒士、儒臣、儒生、儒史、儒吏、儒将、儒相、儒医、儒商等概念相继出现,这些概念不仅标明正人的身份,而且无不含有矜夸的韵味。

1 古时文章的别称

古时文章的别称有:

1、百城

《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2、书田

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3、经笥

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4、万卷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扩展资料

古文的特点:

1、言文分离

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

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2、历久不变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

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3、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4、古奥难懂

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

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2 作文前言还有什么别称

童年是五彩缤纷的,就像海边漂亮的贝壳;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就像整天嘻闹的浪娃娃;童年是纯真甜美的,就像山溪中清亮的泉水。

时间过得真快,六年小学的光阴猛的就到了尾声,我写了很多作文,我把它们编成了这本作文集。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我的这本作文集就是这样一册反映自己小学生活、思想、情感的作文集。它真真切切地记录了我丰富多彩的小学校园生活,既有对人、对事的独特感受,又有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还有对未来充满好奇的奇思妙想。

这本作文集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很多篇作文都有老师修改的痕迹和评语,极其珍贵,因为它记录了真实的一切。在六年的小学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开心、有趣、悲伤、新奇的经历。

回过头,让我们品味儿时的奇闻铁。

3 书籍文章的别称

除了简,木牍,书的别称还有

百城 《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 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 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人用“万卷”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 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有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 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 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形容藏书极多,堆满屋子,充满栋梁间;运送时让牛马负载,牛马都累出大汗。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4 日记在古代有没有别称

没有别称。

日记是指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

日记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可以写景。

也可以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容。

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

扩展资料:

日记可以写故事,日记也可以写心情,日记可以还写写今天发生的事情、观察的东西、做的梦。日记,其实就是记录你一天的所见所感,再加以逻辑上和结构上的处理。

日记是一种供个人使用的、以日期为排列顺序的笔记。一开始的日记是生意的记录本,后来人们用日记来记录天气、事件一直到个人的心理感受、思想深处。日记可以是记录将要做的事情的,也可以记录已经发生的事情。

中国日记源远流长:经学家俞樾认为日记起源于东汉(如马笃伯《封禅仪记》,就已逐日记叙登泰山之事),两宋成了日记的繁兴期。

如南宋陆游和范成大的日记,日本、美国分别有译注本或研究论著出版,清代李慈铭日记逾百万字,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1890年)、梁启超访美《新大陆游记》(1903年)对近代中国产生过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_日记

5 我来说说别名作文

坚持,是我的别名

“不抛弃,不放弃!”——许三多

——题记

六岁时,小小的我走上了音乐的征程。我戴上那双小小的指甲,坐在陌生的古筝面前,弹出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音符。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拥有了一双追梦的翅膀,也选择了努力和付出。

在其他孩子在摩天轮上眺望远方的时候,我拨动着细细的琴弦、紧盯着乐谱,聚精会神地练习着生疏的乐段。我迷上了这个优雅的大家伙,天天与她相处三小时,乐此不疲。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到了我上小学的年龄,我对她开始不耐烦——单调的音符,僵硬的手型,令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妈妈的期待拉回了我的指尖,它们依然不停地跳跃在琴弦上,但是我的决心已经开始动摇……

三年转眼过去。我看着被一首一首攻下的曲子,心中的骄傲取代了上进的想法,琴艺开始原地踏步。只是,不久后的一次演出,我看见一个不比我大多少的女孩端坐在舞台上、指尖竟流淌出比我难一倍的曲子!前日的骄傲瞬间被惊讶击为碎片。于是,一回家,我倔强地大喊“再也不碰古筝了”,眼泪却忍不住淌下,洗濯了音乐的梦想。原以为妈妈会大怒一场,但她却出奇地平静,只是淡淡地说“你自己决定”。

“学了那么久了,放弃多可惜!”“才不要,又无聊又辛苦!”像动画片里天使与恶魔的争吵,我心中的两个小怪兽开始打架。最终,我又戴起了小小的指甲,重新坐在沉默的古筝面前。这是我的人生路上,第一次决定做一次漫长的努力。于是,琴声依旧……

又是三年,我终于迎来了赞许的目光和满意的微笑。我的琴声,有没有带给旁人启迪和感悟?我想起曾经的哭和闹,想起自己“无厘头”的小脾气,庆幸起那一次的坚持。虽然追梦的历程决不可能风平浪静,但正是那些困难充实了最后的满足;虽然我的决心并非始终坚定不移,但我最终选择了坚持,也选择了成功。

坚持,是我的别名!

6 写莲花的作文(别称,观赏价值,性格特点,作用)

芙蓉、芰荷(《楚辞》);

夫容(汉·《子虚赋》;

芙蕖、夫渠、扶蕖(西汉·《毛诗古训传》);

容华(汉·《淮南子》);

菡萏(汉·《尔雅》);

水芝、水目、水华、水花(西晋·《古今注》);

水宫仙子(宋·《鸡川子·荷花》);

蕖仙(宋·《鸡川子·荷花》);

藕花(宋·《如梦令》);

玉环(元·《说郛》);

水旦、水芸、泽芝、水芙蓉、出水芙蓉(明·《群芳谱》);

草芙蓉(《采芳随笔》);

嘉莲、瑞莲、并头莲、并蒂莲、一品莲、四面莲(南朝·《宋书符瑞志》);

凌波女(宋·《蝶恋花·秋莲》);

凌波仙子(宋·《咏荷》);

君子花(宋·《爱莲说》);

溪客(宋·《西溪丛语》);

净客(明·《三柳轩杂识》);

净友(明·《三余赘笔》);

浮友、静客(清·《广群芳谱》);

六月春(《类腋辑览》);

孰辇(清·《小知录》),等等。

7 书的别称是什么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钟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古代的图书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都像无良古装剧里那样,不论什么朝代的读书人,都是手持一册线装书?

事实上,从先秦到近代,我国的图书,经历过很多种不同的装帧形式,甚至书的材质也有变化。幸运的是,历朝历代的书籍,都有不少实物或流传到现代,或经考古发掘重现于世,我们可以从这些古书文物,非常直观地看到各个时代书籍的不同形式。

下面,就看一看不同时代的书籍,究竟是什么样子:

1、简册。

简册由竹简或木简由线绳编联而成,是先秦两汉没有纸或者纸的应用不太广泛的时代的主要图书形式。20世纪以来,发掘出土了很多简牍书籍,大都是散落的残片,幸运的是,在甘肃悬泉置,发现了保存完整的简册,即如上图所示。

2、帛书

帛书是和简册同时代的书籍形式,即是用丝帛作为材料写成的书籍,相比于简册,帛书轻便容易携带,但缺点是造价过于昂贵,因此使用范围不广。上图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帛书残片。

3、卷轴装。

卷轴装是纸广泛应用之后的书籍形式,也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主要的书籍形式。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佛经唐代写本,大多数就是卷轴装图书,因此也称“敦煌写卷”或“敦煌卷子”。

4、梵夹装

梵夹装源于古印度佛教经典的装帧形式,印度佛经以贝叶书写,贝叶用木板上下夹住作为保护。唐代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就是这种梵夹装的书籍。电视剧里的道具设计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5、经折装

经折装也是来源于佛经的装帧形式,是卷轴装图书的改进,在卷轴装和后来的册页装图书之间,起到过渡的作用。

6、蝴蝶装

蝴蝶装示意图。蝴蝶装就是把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然后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裁剪成书。蝴蝶装起源于唐代后期,主要流行于宋代,是宋代图书的主要形式。

7、旋风装

相对于经折装,更加接近册页装,也更方便翻阅。具体的形状,可联想发票粘贴形式。

8、包背装

相比于蝴蝶装,包背装已经非常接近线装了。包背装起源于元代,一直使用到明代中期,才基本上被线装取代。

9、线装

这就是我们能见到的最多的古书的形式了。线装书起始于明代中期,是明代中期哦,也就是说,古装剧里出现的线装书,除了明末到清代,其他的一律都是穿越!穿越!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汉魏六朝文人的尺牍重在实用,没写成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意识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答秦太虚》。

1、手书:是亲手写的信。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2、锦书: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也称“家书”、“家信”等等。

3、便函: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4、寸简: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

5、尺素 :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也可指书信。

6、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就是书信。

7、书记:书记现代多指政党或团体中各级组织负责人,但在古时多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或书信、文字等。

8、八行书:古时信笺每页多为八行,所以称书信为“八行”或“八行书”。

9、书筒:书筒本指藏书信的邮筒,被用来代指书信。

古代书信别称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教科书的别称和雅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古代一系列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失传,只剩下五经。

过去没有教科书,基本就是学习上朝古籍来为皇朝服务。

以上就是关于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是青鸟书还是麻雀书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是青鸟书还是麻雀书、文人的别称和雅称、写作文的别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4110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