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第1张

甲午战争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抵制外货,设厂自救的呼声遍及全国。1895~1913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并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现了两次投资工业的热潮。这19年中国内新创办的、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厂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设246家,新投资总额达9822万元,平均每年新投资为5169万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资本中80%以上属于商办企业,改变了甲午战争前以清政府投资为主的特点,民族资本成为本国工业资本的主体。同时在工业企业的地区配置上,开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渐向内地城市伸展。唯初步发展时期的工业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才见露头,如创建于1889年的汉阳铁厂,几经改组,于1904年与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但1913年仅生产生铁 97万吨、钢42万吨。

在民族工业稍见发展的时节,外资在华工业凭借特权有了更为迅速的增长。据统计,这一时期中,外国在华设立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工厂共达104家(其中以外国资本为主中外合办的有18家),资本额4952万元,为甲午战争前50年间投资总额的5倍以上。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与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激增速度相比较,本国工业仍处于劣势地位。

1914年,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主要参加者英、德、法等帝国主义国家转入战时经济,放松了对远东市场的追逐。中国民族工业遂获得一个发展时机,从1914~1919年,新开设资本在1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包括矿场)共379家,资本额8580万元,平均每年开设63家,新投资1430万元。据1920年的统计,新设工厂的单位资本额在10万至 100万元之间的约占当时工厂总数的36%,而1914年则只占11%,可见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都超过了大战前19年间所达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于日本、美国利用欧洲列强无力东顾而乘虚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工业会有更大的增长。

这一时期,日本加强了对华经济侵略。它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汉口、青岛等地设立纺织厂。战前的 1913 年,日本在华纱锭为111万余锭,到1919年增加到322万余锭,增加几近2倍。在面粉业方面情况也相似。1916~1920年,日资面粉厂增设了4家,还有中日合办的5家,设厂地点自东北而扩及天津、青岛、济南等地。外国侵略的加剧,激起了1915年反对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群众抗议运动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这些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1、产

生(19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

原因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②洋务运动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

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特点①轻工业为主,分布于沿海地区;

②具有革命性与妥协性

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向帝国主义过渡)

原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

清政府政策调整(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特点:集中在轻工业,开始向内地扩展

3、短暂的发展春天(1912——1919)(一战期间)

原因:社会政治条件(辛亥革命)、客观条件(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直接推动力(群众反帝斗争)、思想条件(利润刺激和爱国心驱使)

特点:时间短暂、行业发展不平衡、地区分布不平衡、半殖半封特征。

4、日益萎缩(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原因:日、美的经济掠夺;

特点四大家族的垄断

濒临破产

5、获得新生(建国后)

原因: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特点:恢复发展、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首先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创办了近代民工业用和军事工业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最早在上海,天津和广东创办了民族工业

20世纪初由于一战爆发,资本主义列强无暇东顾,有了进一步发展

比如张謇,荣氏家族,周学熙,张裕(葡萄酒)都是这里的。。。

差不多了把,,,

哈哈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及原因、中国近代工业是如何起步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4035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