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故事21灭韩灭赵之战,为什么反间计总是秦国的专利

秦始皇的故事21灭韩灭赵之战,为什么反间计总是秦国的专利,第1张

公元前230年,秦王正式开始灭国之战,第一个是距离秦国最近、也最弱小的韩国

需要了解的是, 秦灭六国不是1V6,而是六次1V1 ,这个区分很重要。

在九年时间里灭六国,平均一年半灭一国,基本上各国之间毫无策应,所以这几年的战争打得相当顺利,可以看作过去若干次蚕食战争的自然结局。

一个很显然的道理是,秦国凭借超强的动员能力消灭六国,决定战争结果的因素其实不在战场之上,也不在这九年之中。

前231年,开启灭六国之战的前夕

灭国之战的大致顺序,首先是韩国,其次是赵国,其中有几处重点会单独拿出来讨论。

首先是灭韩之战。

韩国早先已经被削弱得只剩下京畿附近少量城邑,秦国将领内史腾攻下韩国都城新郑,俘虏韩王安。韩国灭亡。时间是公元前230年。

秦灭六国,没有杀掉各国的王,这是周代贵族伦理的一点残余,将他们安置在特定地区,有食邑供养。而秦王会在咸阳城模仿各国宫殿修造建筑,以炫耀一统天下的伟业。

接着是灭赵之战。

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赵国发生了地震和旱灾,于是灭韩之后第二年,秦军攻赵。大家期待的名将 王翦 李牧 的对决没有到来,李牧死于秦国的反间计。

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灭。

灭国的含义是祭祀祖先的社和祭祀农神的稷停止侍奉,赵国就是这样。 赵公子嘉 带着一群人逃到了北方与匈奴交界处,重建政权,被称为代,可以视作赵国的残余势力,但已经不是赵国。

秦王政的生母 赵姬 正是在赵国被灭的这一年去世的,也是巧合。秦王政回到自己出生的邯郸,把以前欺负过自己的那些人都找到,狠狠报复了一顿。

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一定拥有成熟的品性,凭借权力进行的报复,并无任何豪侠气概可言。 所以我本能地觉得这样的报复,相比于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孙膑减灶擒杀师兄庞涓这样的快意恩仇,总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别扭。

另一个巨大遗憾是,令人期待的巅峰对决没有发生。

若纯粹凭战场决胜负,恐怕王翦也得依靠远超赵国实力的秦军本身实力打败李牧,王翦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不过他更清楚打胜仗靠的不只是战场上的谋略和拼杀,决定战场胜败的因素基本不在战场之内。

王翦用的是反间计,直接让自己的对手赵国解决了唯一能为赵国续命的李牧,这样王翦不费劲地拿下了赵国。若是在战场上对决,王翦能凭借优势兵力打败李牧,但是战争的实用主义胜过了风度,我们也没有机会见证战国后期这两位名将之间的对决。

说到王翦和李牧,古代中国的儿童启蒙读物《千字文》里讲到中国 历史 有一句话,“ 起翦颇牧,用军最精 ”,把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并列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和廉颇曾有过对决,可是赵王不信任廉颇,赵国败。

王翦和李牧本来也应该有一场对决,可是赵王处死了李牧,赵国灭亡。李牧除了让秦国头疼,更让北方的匈奴人头疼,他用步兵对抗匈奴骑兵,曾取得大败匈奴十多万人马的辉煌战绩,匈奴人后来有十多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反间计为什么只有秦国用得上?

在这里,我有一个一直非常困惑的问题,提出来稍作讨论。李牧之死是因为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这已经不是头一回,之前廉颇被撤下,还有楚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也屡次中计,似乎秦国从来没有中过别人的反间计,总是施加的那一方,而且屡试不爽。这是非常奇怪的地方。

为何秦国的反间计每次奏效,六国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像一群让人着急的智障,总是被境外敌对势力搅扰得无计可施?这非常奇怪。

我试着分析一下这个问题。反间计适合用在什么地方?就是权力有缝隙的地方。上下之间有猜忌,适合;上下之间没有猜忌,然而存在猜忌的可能,适合。廉颇是这样被罢免的,后来也是这样流亡的。李牧也是,他们无论是胜还是败,都对君主权力造成了威胁。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一条军事准则,是将领能够打胜仗的保证,因为有自由裁量权,指挥调度全凭一人,但这条军事准则违背了政治准则。每个君主心中都住着一位专制的恶霸,实力够的,能成为秦始皇、明太祖这样的独裁者,实力不够的,能成为汉光武帝、隋文帝这样的开明专制君主,再不够的,只能做汉献帝、梁武帝这样的囚徒。

每个君主内心期待的都是像后来雍正这样的高能皇帝。 山东六国的权力结构决定了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实力超强的官僚、将领,不仅引发君主忌惮,其他寡头势力也会提心吊胆。 赵王衡量李牧打胜仗的效果和他可能造成的对王权和寡头们的威胁,宁愿自毁长城,我们视之为短见,他们可能觉得这是深谋远虑的刮骨疗毒。赵国的权力结构中,邯郸的世袭贵族和代地的军功集团是彼此互为消长、难以共存的,李牧的存在本身就对自认为是真正赵国人的那批贵族造成了威胁,无论他打胜仗还是打败仗,其实无关紧要。

山东六国之中,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从前齐国邹忌的游说之所以见效是因为贵族没被侵犯到,屈原的改革则是被楚国内部的亲戚扑灭的,都是贵族和寡头们的 游戏 。只有秦国基本摆脱了这种权力结构,变成一个金字塔式的专制结构,王权高高在上,下面即便是与他血统相近的贵族,也只不过是臣仆。

这种结构的代价是,这个金字塔很容易变成倒金字塔,十分脆弱,只要出现一个没有能力掌控多方势力的君主,整个体系都会崩溃,连修补的余地也没有。而山东六国虽然被灭,它们的残余势力因血统和贵族身份而仍然十分强大,陈胜吴广起兵之后,六国瞬间全部复国,楚国势力残余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士气爆棚,几无拦阻。 从这个角度来说,秦只是灭掉了六国的社稷,并没有真正抹平六国的权力。

接着本来应该是灭魏之战。然而有个小意外改变了 历史 的一点点轨迹,就是荆轲刺秦王。

韩国的短暂复国是在楚汉争霸时期,复国者是韩王信(不是那个淮阴侯韩信)和张良。

韩王信在早期站错了队伍,跟着刘邦入关,项羽在封王的时候,把韩国封给了郑昌。韩王信就跟刘邦一对付项羽,后来在刘邦授意下灭掉郑昌。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不能容忍中原还有个韩国,于是将韩王信改封太原,韩王信忿而叛汉归顺了匈奴。韩国从此才绝。

韩王安是在韩国复国之前,也就是秦国统一六国时给秦杀掉的。而韩国复国是在秦朝灭亡后进行的。

我们都知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而这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是由战国时代的秦国经过统一战争,灭掉东方六国之后而建立起来的。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一点,很多人会把秦朝和秦国的概念混淆,认为秦朝就是秦国,秦国就是秦朝。其实,秦朝和秦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一个诸侯国,秦国从属于周朝,地位低于周朝。秦朝则是由秦国灭掉关东六国之后建立的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从时间上来区分,秦国是秦朝的前身。秦国灭掉东方六国之后,发展成了秦朝。

秦国

秦朝

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开始,到公元前221年消灭齐国结束,秦国统一六国共花了10年时间。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

秦国消灭六国的具体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远交近攻,逐个击破。其中,''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这一策略由尉缭提出,''远交近攻,逐个击破''的策略则由范睢提出。

秦灭六国形式图

一、秦灭韩之战,韩非子出使秦国反被杀

对于灭六国的顺序,李斯认为应该先灭韩国。韩国的实力在六国当中最弱,而且韩国靠近秦国。灭掉韩国之后,还可以震慑他国。

韩国的实力最弱,而且所处的地位最重要。它扼制了秦由函谷关东进的道路,秦国要想灭掉东方六国,首先必须消灭韩国。

公元前236年,李斯奉命出使韩国,以促使韩国投降。韩非子见到了李斯,把《孤愤》《五蠹》等篇章交予李斯,李斯把作品带回了秦国。秦王看了韩非子的作品之后,非常欣赏韩非子的才华。

公元前235年,秦国发兵攻打韩国。韩王召见韩非子,与韩非子共同谋划削弱秦国的策略。公元前233年,韩非子丰韩王之命出使秦国。秦王虽然很欣赏韩非子的才华,但是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他。

在政见上,韩非子与李斯的意思相左。李斯主张先灭韩国,而韩非子则上《存韩》书,批评李斯,提出保留韩国,先灭赵国。并且说出了三点理由:

其一,韩国亲近秦国,已经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秦国不能攻打自己的内臣;

其二,韩赵魏三国中赵国最强,且赵国一直积极联合他国对抗秦国,韩国是内臣,赵国是外贼,哪有不灭外贼而灭内臣的道理?

其三,秦国若是攻打韩国,魏国将不会坐视不管,定会联合赵国一起抗秦。而赵与齐是盟国,齐国也会加入抗秦的队伍。但时候,秦国面对的将会是四国联军。

韩非子

李斯与韩非子是同窗,深知韩非子辩才了得。李斯为了防止秦始皇被韩非子的巧言所蒙蔽,于是上书陈述其中的利害:''韩非子前来,是为了韩国的利益。他想用花言巧语掩饰其中的阴谋,从秦国获取利益,让陛下做出对韩国有利之事。''

秦王认为李斯言之有理,于是下令抓捕韩非子,投入监狱,并逼他服毒自尽。

公元前230年,秦派史内腾率兵攻韩,韩国无力抵抗,最终灭亡。

韩国君主最后结局:韩王安在战争中被俘虏。韩国灭亡后,韩王安被软禁在陈县。公元前226年,韩国旧贵族在韩国故都发动叛乱,秦国出兵平定叛乱,与此同时,被软禁在陈县的韩王安也被处死。

二、秦灭赵之战,秦国巧用反间计除掉赵国名将李牧

秦国消灭韩国之后,下一个要灭的很可能就是魏国。因为魏国临近秦国,且扼制了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咽喉。魏国也已经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但是,秦王却选择了攻打处于秦国东北方向的赵国。

赵国在赵武灵王时期,发展胡服骑射,国力大增。虽然经过了秦赵长平之战后,被秦军坑杀40余万士兵,但此时赵国依然还有可观的战斗力,实力稍强于魏国。而秦王之所以选择先灭赵国而非魏国,这或许与秦王嬴政的童年经历有关。

嬴政的父亲嬴异人曾在赵国做人质,并在赵国与赵姬生下了嬴政。当时,秦赵长平之战刚刚打完,赵国痛恨秦国的人质嬴异人,想要杀掉嬴异人一家。要不是赵姬是贵族人家的女儿而被藏了起来,嬴政的性命恐怕也难以保全。所以,嬴政对赵国心怀仇恨。

公元前229年,秦国发兵攻赵。赵国派大将军李牧抗秦,秦军屡攻不胜,可见,李牧是秦灭赵的绊脚石。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的存在,与赵国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素有''李牧死,赵国王''的说法。秦国深感无法在军事上打赢李牧,改用反间计。于是花重金收买赵国内奸,以造谣污蔑李牧谋反。赵王迁听信谗言,将李牧杀害。

《武媚娘传奇》中的李牧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击败赵军,俘虏赵王迁,赵国名存实亡。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是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代,公子嘉自杀,赵国彻底灭亡。

赵国君主最后结局:赵王迁被俘虏之后,秦王嬴政将他流放到房陵深山之中,最后被饿死。

赵王迁被流放后,心怀故乡,于是作诗一首,名曰《山水》,诗曰:

''房山为宫兮,沮水为浆;不闻调琴奏瑟兮,惟闻流水之汤汤!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水之无情兮,犹能自致于汉江;嗟余万乘之主兮,徒梦怀乎故乡!夫谁使余及此兮?乃谗言之孔张!良臣淹没兮,社稷沦亡;余听不聪兮!敢怨秦王?''

三、秦灭魏之战

秦灭赵结束之后,下一个目标自然是魏国。此时,魏国土地已经被秦国蚕食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了国都大梁和附近的城邑。

公元前225年,秦兵进攻魏都大梁。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死伤无数。魏王假驾着小船向秦军投降(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魏国灭亡。

魏国君主最后结局:被王贲杀死。

四、秦灭楚之战,李信放下豪言说只需20万兵马,李信兵败后,秦王改任王翦率60万兵马灭楚

秦国消灭魏国之后,下一个目标是楚国。当时,楚国仍然是南方的大国,幅员辽阔。

对于灭楚所需的兵马,秦王嬴政问了李信。李信自信地说:''20万人就够。''嬴政又问王翦,王翦说:''非60万人不可。''嬴政认为,李信曾以数千人追燕太子丹于衍水,并获得了胜利,可谓是年少壮勇。于是秦王同意了李信的说法,任命李信率兵攻楚。王翦见秦王不同意他的意见,于是告老还乡。

楚国派项燕迎战秦军,结果,楚军连战连捷,李信战败。

秦军在战争中屡屡受挫,秦王认识到自己当初任命统帅有误,于是决定重新启用王翦。而王翦以身体不好为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坚持让王翦出征,并且询问他有什么要求。王翦最后才说:''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60万人不可。''秦王同意,于是任命王翦为统帅,率领60万大军进攻楚国。

楚军在秦军的进攻之下,节节败退,项燕兵败自杀,楚王熊负刍被俘虏。于是,号称南方强国的楚国最终灭亡。

楚国君主最后结局:楚王熊负刍主动投降秦王,秦王将他贬为庶人,之后下落不明。对于楚王熊负刍的最终结局,缺乏相关的史料记载。

五、秦灭燕之战,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秦在灭赵的过程中,秦国大军已经开到了燕国边境,燕王喜寝食难安。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孤注一掷,派刺客荆轲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之前,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荆轲作诗一首,名曰《易水歌》,诗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公元前227年,刺杀行动宣告失败,秦王大怒,宣布立即进攻燕国。

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6年,秦军攻下了燕都蓟,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逃到了辽东郡。李信率领数千人穷追太子丹到衍水。燕王喜为了讨好秦国,杀死了太子丹,并将其首级献给了秦国。

公元前222年,秦国派王贲讨伐燕国在辽东的残余势力,俘虏了燕王喜,燕国灭亡。

燕国君主最后结局:被俘虏后,秦王没有处死他,之后的结局不详。不过有说法认为燕王喜最后上吊自杀而亡。

六、秦灭齐之战,齐国麻木不仁,最终亡国

当秦军吞并赵、韩、燕、魏、楚五国之时,齐国一直置身度外,坐视不管。齐国政治上麻木不仁,由于齐国长期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中,于是不备兵戈,不修备战。齐王建昏庸无能,齐相后胜也是贪财无厌之徒,多年来一直接受秦国的贿赂,以帮助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

过去秦赵长平之战之时,赵国向齐国请求援助军粮,有政治远见的周子曾向齐王说:''且赵之与齐楚,捍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昏庸的齐王并没有采纳这一建议。日后,其他诸侯国曾几度联合抗秦,齐国都没有参加,企图讨好秦国。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领兵攻齐,直逼齐国都城临淄,齐王毫无准备。齐国丞相后胜力劝齐王投降,齐王建不战而降。

齐国君主最后结局:秦王嬴政把齐王建送到边远的共地,让他居住在松树和柏树之间,不提供食物。齐王建最后被活活饿死。

结语: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古代社会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

历史上秦国灭韩的时候张良年龄为19-20岁。

秦灭韩之战是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在秦灭六国之战的过程中,秦军攻灭韩国(今河南中部)的作战。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就是在我国战国时期发生的秦国灭六国的事情。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但是为什么秦国灭六国,首先拿自己的邻居韩国开刀呢?

说起这件事情的话,那就不得不说一下,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远交近攻的话呢,首先是安抚那些距离秦国相对较远的国家,同时进攻距离秦国较近的国家也就是像韩国这种国家。

比如说齐国和燕国,那么这些国家距离秦国相对较远,即便秦国将韩国灭掉,那么也不会直接对他们产生利益上的冲突,所以说秦国拉拢齐国和燕国可以给自己灭掉,韩国壮大自己提供一定的便利。

秦国是如何灭掉韩国的呢?

韩国自身的话其实也是有着一定实力的,虽然说韩国的人口不是很多,但是韩国兵器十分的精良。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

韩国本身是有着一座铁矿山的,而且冶铁技术很是发达,那么这样的情况下呢,兵器的精良就可以弥补韩国人口不足的问题,但是韩国本身处于被各国包围的一个状态,很是限制了它的发展。

而这些的话,反倒为秦国提供了便利,秦国想要征战天下,那么铁器是肯定非常的需要的。

同时韩国自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时的韩国内政很是腐败,可以说给秦国提供了灭掉韩国的机会。

公元前231年,韩国向秦国求和割让了整个南阳地区,但是这并不能够真正阻止秦国灭亡韩国的步伐。

公元前230年,秦国派了一个叫做内史滕的人率军从南阳郡出发,灭掉了韩国。而这个所谓的内史腾,就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在史书中记载,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做腾,内史其实是一个官职,而这个官职的话连将军都不是。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秦庄襄王去世,享年三十五岁。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秦王嬴政即位时由于年少,尊吕不韦为仲父,秦国朝政皆由吕不韦把持。始皇帝十年(前237年),秦王嬴政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知他与秦王的关系无法挽回,饮毒酒自杀。由此,在除掉吕不韦之后,秦始皇嬴政得以执掌秦国大权。而这,自然为他发动消灭山东六国的战争奠定良好的基础。

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也即自公元前230年开始,秦灭六国之战正式开始。在秦灭六国时,秦始皇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将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灭了齐国,在齐旧地建立了齐郡(山东淄博市东北)和琅邪郡(山东胶南县西南夏河城)。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一统六国时,为何最先攻打韩国,最后才消灭齐国呢?

为何第一个消灭韩国

首先,秦国之所以第一个消灭韩国,原因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就韩国来说,最后一位君主为韩王安。韩王安是公元前238年继位的,此时的韩国已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他在位共九年,是韩国的末代国君。韩王安对秦国既怕又恨,怕的是秦国的强大,恨的是秦国的骄横。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桓齮挥军越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今河北石家庄),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今河北晋州)以“围魏救赵”之计奇袭秦军营地,后又设伏围歼回师秦军,尽歼秦军十余万。

由此,这场战役的胜利,一度促使韩王安认为可以联合赵国来抗衡秦国,也即此时的韩国,正在逐渐倒向赵国,这是秦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也即秦国不愿意韩国、赵国走到一起,选择先消灭弱小的韩国,以此孤立赵国,为接下来攻打赵国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在战国七雄中,韩国不仅弱小,还非常靠近秦国,这也是秦国先对韩国动手的重要原因。始皇帝十六年(前231年),魏国被迫把部分土地献秦,韩国亦被迫把南阳地献给了秦。秦派内史腾做南阳假守。因此,在秦灭六国之战的前一年,秦国就已经在韩国附近调派兵力,拥有内史腾这位名将了。所以,一年后,也即公元前230年,秦国在万事俱备的背景下,直接出手消灭了韩国。

在战国末期,韩国的疆域缩小到今河南省郑州市,从地图上可以发现,韩国北边是赵国,南边是楚国,东边是魏国。对于秦国来说,想要消灭山东六国,韩国必须第一个攻占,不然韩国就会像一颗钉子一样,直接威胁到秦国大军的行军路线和粮草补给。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吞并韩国之后,自然有助于秦始皇嬴政派兵消灭另外五个诸侯国。

为何最后攻打齐国

至于最后攻打齐国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因为齐国距离秦国相对较远。在战国后期,齐国的疆域主要在今山东省一带。在齐国和秦国之间,还隔着三晋等诸侯国。当然,并不是隔着三晋,秦国就不能攻打齐国。不过,在此之前,秦国越过三晋和齐国爆发了桑丘之战,结果遭到了迎头痛击。桑丘之战是发生在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左右,齐国于桑丘(今山东兖州市附近)击败秦国入侵的战役。此战役为秦国商鞅变法以来首次与齐国正面交锋的战役。结果,秦国得知前线败讯,连忙派遣陈轸作为使者,以“西藩之臣”的身份前去齐国向齐威王谢罪。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即便齐国在战国末期已经衰落下去了,但是,桑丘之战的经验和教训,促使秦国不愿意舍近求远,攻打远在东边的齐国。

最后,另一方面,齐王建(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21年),亦称齐废王,妫姓,田氏,名建,齐襄王之子,母君王后,战国时期齐国最后一位国君,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21年在位。齐王建在位期间,齐国因得太后君王后的扶持而得到安定,另一方面由于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笼络齐国,优先进攻韩国、魏国、赵国等国,齐国才得以安享太平。对于齐国来说,之所以没有救援韩国、魏国、赵国等诸侯国,是因为秦国承诺不攻打齐国。

在此背景下,如果秦国撕毁承诺,在秦灭六国之战时第一个攻打齐国,那么,后者也可能调整策略,选择支持韩国、魏国、赵国抗衡秦国,这会让秦国的“远交近攻”策略失效。齐王建四十四年(公元前221年),正是因为齐国一直袖手旁边,秦国得以顺利消灭另外五个诸侯国。当然,在其他五国相继告别历史的大舞台之后,齐王建也明白秦齐不会共存,于是齐王建与后胜发兵守卫齐国西部边界,不和秦国通往来。秦王嬴政派将领王贲率军从燕国南面攻打齐国,秦军攻进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齐王建听从国相后胜的建议,投降秦国,齐国正式灭亡。秦始皇将齐王建安置在一处荒地,不给他供给食物,就这样,齐国最后一位君主齐王建最终被活活饿死。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秦灭六国又称为秦朝统一之战,指的是秦国灭掉韩、赵、魏、楚、燕齐这六个诸侯国后完成统一中国的战争。前230年,韩国被秦所灭,成为六国中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这场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1灭韩: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韩国降将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俘韩王安,韩亡。所得韩地置颍川郡。

2灭赵: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将军王翦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赵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3灭魏: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4灭楚: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人复立昌平君为王。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5、灭燕: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秦始皇于代地设置雁门郡。

6、灭齐: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以上就是关于秦始皇的故事21灭韩灭赵之战,为什么反间计总是秦国的专利全部的内容,包括:秦始皇的故事21灭韩灭赵之战,为什么反间计总是秦国的专利、战国时期韩国被秦灭,后短暂复国又被秦灭,随后秦杀了韩王安,谁知道具体过程、大秦灭六国是什么顺序六国君王的下场怎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96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