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场景怎么理解场景

什么是场景怎么理解场景,第1张

每天都在说场景用户场景。当我真的想尝试给人说清楚什么是场景时。那瞬间我竟然懵了。天天都在说的场景究竟是什么?

一、什么是场景

在办公室随机访问得到的答案:

“是一个案例吧”

“现在我们两对话的环境就是场景啊”

“是一种前提,就像我们通常描述问题的时候会说的前提条件”

“emm…不要问我这个问题”(下班时间在办公室打荣耀的程序员)

“有开端有结束的事情”

emm…大家都好像很熟,但是又很难用言语描述清楚的一个词。百度的解释也很抽象:

受大家启发,整合一下:场景是在某个时间空间下发生的有开始有结尾的事情片段。可以想象一下是某段正在播放的视频,突然暂停截屏,你可以猜测当时发生什么,这事之前人在做什么,之后他要去做什么?他现在是什么心情,之前是什么心情,之后又会是什么心情。而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总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人物心情怎样,接下来他想做什么,会有什么动作,为了达到什么目的。这就是一个丰富的场景。

二、场景怎么写

场景就是写一个简版记叙文,抓住典型的事典型的人,描写参与人的所处环境与内心活动。场景描述了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可参照上图模版编写。可按时间、任务维度拆分,从下至上拆分再合并;或自上而下逐渐拆分,颗粒度自由把握。

好的场景应该让人感觉生动,能看到画面感。 >

在公众号里经常收到朋友的留言,到底什么是交互设计师?交互设计师具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没有交互设计师这个岗位?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把交互的本质说清道明。

早晨迎着第一缕阳光醒来,  身体下是依依不舍的床,身边是朝夕相处的手机。起床后,用电动牙刷刷牙,洁面仪洗脸。之后用热水器烧水,用杯子喝水。穿好衣服,打开滴滴叫车去公司。到公司后打开电脑,用浏览器登录网页查看邮件,之后登录钉钉,打开Axure开始工作。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和外在的事物接触,生活离不开它们,像床、手机、牙刷、滴滴软件、网页、钉钉、Axure,这些东西被称为产品, 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物体或无形的载体 。

上面的例子中,滴滴软件、网页、钉钉、Axure是用互联网技术而设计并开发出来的产品,这些产品被称为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产品,突破了原子世界的束缚,让人们能用比特世界的产品来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

互联网产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包括:智能手机、电脑、互联网电视、VR设备、AR设备,硬件是有形的物体,都具备连接到互联网的功能。软件包括:操作系统、PC客户端、APP、web网站、WAP网站等等。用户平时接触最多的便是手机的各类APP。交互设计就是设计互联网产品中的软件部分。

发现需求(用户痛点),需求的真实性和普遍性得到确认之后,便可以成立公司,设计和开发出产品来解决用户的需求,从而实现公司目标(直白点就是挣钱)。互联网公司所做的事可以简化为下列公式:

走马圈地,让产品拥有大量的用户,形成庞大的流量。之后想办法将流量转化,形成成交额(GMV)或者其他变现形式,公司从而获得收益。这里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如果获取海量的用户?二是怎样提高转化率?

产品的用户体验、运营的策略、竞品的情况、公司的管理、资本的运作都会影响到流量和转化率。而用户体验又由交互、视觉、技术等共同影响,所以交互设计(提高用户体验,让产品更好用)是为了增加产品流量和提高转化率,最终目的是帮助公司挣钱。

经常把用户放在嘴边没错,因为只有很好的满足用户需求,用户才愿意用你的产品,从而就有机会实现公司目标。但是一定要明白交互设计只是实现公司目标的众多环节中的一个,当用户需求与公司目标相违背时,要做好取舍,从多个维度思考问题,尤其是从商业和业务的角度来思考交互问题,而不是单纯的从用户的角度。

交互设计,既然是一种设计,难免会和其他设计相比较,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等。交互设计和其他设计都是一种有目的和计划的创作行为,但是它们所设计的对象却截然不同。其他设计的对象是信息,是材质,是空间。而交互设计的对象是行为。

想象一下你是怎么利用淘宝购买衣服的?先注册登录APP——找到搜索框进行搜索——浏览搜索结果——点击详情——立即购物(不满意则返回继续筛选)——填写收货信息——付款——等待收货——确认收货——评价——完成。利用互联产品满足一个需求,是需要通过一步步的行为(点击、滑动、输入等),而交互设计师则负责设计这些行为,让用户知道自己在哪,能去哪,怎么去。

辛向阳教授将人与系统交互的过程分解为了五个要素,分别为:用户、行为、目标、场景、媒介(people、actions、purpose、contexts、means)。在上个购物的例子中,用户是需要买衣服的人,他的目标是买衣服,行为则是一次次输入、浏览、滑动、点击等,媒介则是淘宝APP,场景会根据用户所处的情况而有所不同。

用户:

产品立项后,确定产品定位,去了解用户,互联网产品可能存在很多种用户,一定要以目标用户的研究为主,网易云音乐的用户可能有学生、工人、音乐发烧友但是它的目标用户是白领(猜测)。从不同渠道去收集目标用户的需求、筛选需求、确定需求优先级,确保需求是真实的。

Allan Cooper在书中讲了三个模型,心理模型、表现模型、实现模型,心理模型是用户对产品的预期,表现模型是产品被设计成的样子,实现模型是开发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用户并不关心实现模型,只关心表现模型有没有符合自己的心理模型。只有站在用户的立场去思考,让产品的表现模型更贴近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户就愿意使用。另外,建立角色模型也有助于了解和梳理用户信息。

行为&目标:

使用产品时,不同用户可能有不同目标,一个用户也有可能有多个目标。研究用户的目标是为了确定需求、清楚产品要满足用户多少个目标。交互设计师再根据不同的目标去设计相应的行为路径。错误的目标,繁琐的行为路径,都会导致用户放弃产品。

按照用户不同的目标,行为路径可以分为:随机式、往复式、渐进式。

当用户没有明确目标时,行为则比较随机,用户会在APP里不断的跳转,例如:没有明确购物需求时逛淘宝;随机的查看新闻内容。

当用户有个模糊的目标时,则会往复的对比内容,从而确定自己的目标,并完成目标,例如:当我要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浏览关于交互设计方法论的文章时,就会进行搜索,并在搜索列表和文章详情间来回切换,直到找到想要的交互方法论的信息。

当用户具有明确目标时,行为路径就会较明确,一步步推进。例如北京雾霾很严重,想在京东买个3M的口罩,用户路径为:搜索3M口罩——浏览搜索结果列表———进去商品详情———填写信息——等到收货——给予评价。

首先要明确用户的目标,根据不同目标确定行为路径是随机、往复还是渐进,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进行相应的交互设计。

媒介:

媒介可以理解为产品形态,产品是用APP、网页、公众号、微信小程序、H5宣传页还是其他形式,这属于媒介。互联网产品常见的媒介是APP,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写文章是个需求,但是就没有必要专门成立个公司做个APP,只需要在微信建立一个公众号发表文章,这里微信公众号就是媒介。

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点,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类型来选择适当的媒介,同时应该考虑到性价比。

场景:

场景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前到来,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场景变得更为复杂,可能在嘈杂的地铁里,也可能站在路边、躺在床上等等。

大家熟悉的打车软件,一般都会有两个APP,一个乘客端、一个司机端,司机端的用户是正在开车的司机,而司机为了安全一般会把手机固定在车载架上,这个场景就是司机端APP所处的主要场景,那么设计APP时就要考虑到车内光线问题、司机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的问题。

最后总结一下,文章讲了这么几个部分内容:

互联网产品和需求,交互设计是针对互联网产品的;

除了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去思考交互,还要从公司商业目的的角度去思考;

交互设计的对象是行为;

交互设计包含五个要素:用户、行为、目标、场景、媒介。

定义

用户画像就是聚合和结构化各种用户数据,形成各种用户标签,以便更了解用户。

使用场景:

1、营销,通过标签圈定用户分群,进行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千人千面、ABTest;

2、了解用户,客户来电或电话销售时通过用户画像了解用户;

3、风控,比如通过模型计算获得信用份(蚂蚁信用、微信支付分等),通过模型计算判断是否通过借款申请;

当一个设备需要被多个人使用时,创建多个用户账户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三个场景:

1 家庭共用电脑:在家庭中,如果只有一个电脑,那么每个家庭成员都需要使用它。为了保护每个人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用户账户,这样他们可以保存自己的文件和设置,而不会被其他人干扰。

2 公司共用电脑:在公司中,有时候多个员工需要共用同一台电脑,例如前台接待员或客服人员。为了保护公司的数据安全和保密性,每个员工都应该有自己的用户账户,这样他们可以访问自己的文件和应用程序,而不会访问到其他员工的数据。

3 学校或图书馆公共电脑:在学校或图书馆中,有时候多个人需要共用同一台电脑。为了保护每个人的隐私和数据安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用户账户,这样他们可以保存自己的文件和设置,而不会被其他人干扰。

总之,创建多个用户账户可以保护每个人的隐私和数据安全,避免数据混乱和干扰。

无论你是产品经理还是一名设计师,或者仅仅是一名用户,你有没有想过一款产品为什么要进行场景化设计?场景化设计又有哪些作用呢?今天我给大家整理了有关产品场景化设计的五点。

1、辨别需求真伪

用户场景和用户需求本身之间是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用户需求只有出现在用户场景下那才是一个真实的用户需求,相应的满足场景下的用户需求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一些功能。产品经理在日常的工作中往往会收到来自各方的需求,判断某个需求是否靠谱,就是从用户场景进行判断。

2、深刻理解产品需求

有时候我们的需求是运营提出来的,有时候是技术提出来的,有的时候是老板拍脑袋想出来的,在经过第一步,辨别需求真伪以后,确定要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深刻的理解用户需求,怎么理解?就需要把用户需求带到用户场景里面,我们不仅知道这个需求是什么,还要知道这个需求为什么会出现,好比英文单词,把每个单词放到不同的语句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3、考虑用户如何使用产品

放到场景中更容易考虑用户的操作行为,这可以让产品的用户体验变的更好。

比如苹果手机接电话这种需求,为什么要设计两种交互形式呢?如果我们放到场景里去就好理解了。

锁屏的时候放在口袋里,如果是点击形式,很容易被误操作,滑动的话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

不是锁屏的时候,说明用户正在把玩手机,这个时候点击这种交互形式比滑动更省时省力。

这就是在场景中考虑用户如何使用产品。

4、帮助理清强弱场景

场景是有强弱的,比如下雨天没带伞,这个场景就不太经常出现,不可能每天都下雨,也不可能每次下雨都不带伞。但有些场景就比较常见,比如经常挤地铁,这种就是上班族每天要干的事情。

5、帮助理清强弱需求

判断一个需求是刚需还是非刚需,不是PK那个产品经理更强势,也不是这个需求是老板提的还是用户提的,而是把这个需求带到用户场景里面看。

到底做这个用户场景是高频的场景还是低频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这种需求是频繁出现还是偶尔出现,只有把需求带到这个场景里面才能判断这个需求是不是刚需,比如十一想要去杭州游玩,听说杭州的西湖醋鱼非常有名,想提前做一下功课,了解哪家西湖醋鱼是最好吃,这个吃不到最好吃的也没关系么,能找到吃的就行,如果说找不到吃的,那这个需求就是刚需了。

以上五点就是有关用户场景化设计的作用,希望对有幸阅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有所帮助。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场景怎么理解场景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场景怎么理解场景、敲响企业发展之门,看海尔如何构建生态矩阵满足用户场景化需求、交互设计的五要素:用户、行为、目标、场景、媒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90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