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如何评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第1张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刘备三顾茅庐时,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这个《隆中对》也成为后来刘备集团的战略方针。在诸葛亮被刘备请他出山后,就尽心竭力的为刘备集团效力。在他的努力下,刘备集团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首先分析诸葛亮的实力。

在刘备集团最困难的时刻,曹操在当阳长坂击溃了刘备的主力。诸葛亮临危受命,亲自到东吴劝说孙权,结成了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

在刘备拥有荆州江南四郡的立足点后,诸葛亮又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在诸葛亮的出色治理下,荆州为刘备实力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刘备得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入川夺取了西川。

在刘备入川前后,诸葛亮先是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随后和张飞、赵云一起入川增援刘备。在夺取西川后,诸葛亮随即在西川开始了治理工作。在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坐镇成都。他听从部下的建议,全力支援刘备的军事行动,足食足兵,保证了刘备的胜利。

由于诸葛亮的才干超人,功绩突出,在刘备集团里,他理所当然的成为文官之首。在刘备即帝位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的丞相。在随后的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军遭受惨败。刘备也忧愤交加,病死于白帝城,在去世前,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嘱托他以后事。

诸葛亮在接过国家的重担后,他就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编练新军,发展经济,整顿朝纲,团结君臣,他尽自己的努力,做到了所有可以做到的一切。在他的努力下,蜀汉度过了风雨飘摇的年月,重新稳定下来。

诸葛亮先发动南征,平定了南方的叛乱。然后,他向刘禅上了《出师表》,发动了对曹魏的北伐。但是,诸葛亮一共向曹魏发动了五次北伐,都没有能够达到目的。最终,诸葛亮也在第五次北伐期间生了重病,死在五丈原的军中。

诸葛亮在中国古代,是以一个完人的形象被人们所称道的。在他那个时代,他一心扶保蜀汉江山的精神就已经让世人所称道。在曹睿托孤司马懿的时候,也希望司马懿能够像诸葛亮一样扶保曹魏的江山。但是,司马懿却发动高平陵政变,篡夺了曹魏的政权。

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可见,做人做到诸葛亮这一步是极为不容易的。诸葛亮的高尚品德是中国人的宝贵财富。在《三国志》中,陈寿也为诸葛亮单独立传,对他的生平做了详细的评述。在《三国志》中,能够单独立传的人物寥寥无几,可见陈寿对诸葛亮的重视程度。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才能大加称赞,但是,有的人对陈寿的《诸葛亮传》却很不满意,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的才能。并且还找出陈寿贬低诸葛亮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家庭和诸葛亮之间的私怨。

陈寿的父亲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担任马谡的参军。当时马谡由于不听从诸葛亮的节制,造成了街亭的惨败,使得诸葛亮只得撤回汉中。在事后,诸葛亮斩了马谡和他手下的两名将军以谢天下,自己也自贬三等,对当时军中有责任的将领也相应的做了处罚。

陈寿的父亲就受到了髡刑的处罚。而陈寿本人也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手下任过职,诸葛瞻也没有对陈寿有过什么好的态度。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不高。

其实,我们看陈寿的写的《诸葛亮传》,就可以看到,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唯一对诸葛亮有所微词的是在军事能力方面。陈寿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要超过他的军事才能。而且认为,诸葛亮应该向古代的管仲学习,提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人,来担当战争的重任。

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与发明家,在三方面均有极大的贡献。 蜀汉统治地区的百姓对诸葛亮极为追思,三国志称为“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其他评价

即使是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

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臣与武将都对诸葛亮有着极高的评价,尤其是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唐诗与宋诗中有大量赞颂诸葛亮的诗篇。

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皆为千古名句。诸葛亮在社会各个阶级都广受欢迎。前蜀高祖王建于永平二年(912年)封诸葛亮为安国王。

扩展资料:

功绩与成就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与发明家。 被袁准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自三国演义起在中华文化圈内很长时间代表智慧的化身。在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汉语与日语里,诸葛亮几乎是作为智谋的同义词(日本战国时代的竹中重治就被称为“今孔明”)。

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一个看问题敏锐,处事有胆识、有谋略的人,他对蜀国的建立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本身最大的一个缺点——独断专行。这主要表现在“锦囊计”和“斩马谡”中。\x0d\“锦囊计”是书中一再提到的。每逢重大事件,诸葛亮总要把装有“妙计”的锦囊交给执行任务的人,吩咐“到时开看”。不仅根本不与人商量,而且不让人事先知道事情该如何去做,一切似乎都只是他那种能够“先知”的智慧在起作用,其他人都只是被他的智慧所驱策的、被动的工具。这里暂且不论作者的写作目的如何,单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未免是失之偏颇的。这也就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马谡之死。\x0d\虽然刘备在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大用。”虽然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很好:“诚宜开张圣听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然而在街亭这场关键战役时,他还是任用了马谡担当主将。结果由于马谡的畏首畏尾和纸上谈兵的空谈理论,导致了惨败,使得蜀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基业又付诸东流了。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之后,也自贬三级以此谢罪。\x0d\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也出现过差错。初次伐魏时,魏延曾提出一项作战计划:“可赐(我)精兵五千,直取路出褒州,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十日之中,可到长安。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若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而可定矣。”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条完全可行的作战计划。可是诸葛亮“生平谨慎,不曾弄险”,他认为这条计划不是万全之策,于是采取了“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的稳妥方案伐魏。结果六出祁山均无建树,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让后人哀叹。\x0d\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诸葛亮不是超凡的“先知”,不可企及的“天才”。他也是人,一个同样会犯错误的人。毕竟,只有群众的聪明才智才是无与伦比的。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塑造,其实正是群众的智慧和才能的统一体。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的“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也正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未卜先知,被世人所赞叹,被文人墨客所赞美。正史上的诸葛亮评价并不非常高 众所周知 三国的时代就是个战争不断的时代 。

诸葛亮出隆中之后一路辅佐刘备担任军事之职 但其并不擅长用兵打仗 后期北伐的时候也充分体现出了这一点 在军事才能方面他远不及司马懿!诸葛无奇策,诸葛亮虽然脑子好 懂这懂那 但是这些知识却很难运用到战事之中。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南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辅佐刘备建立蜀汉。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对内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对外联吴抗魏,为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

数次北伐,但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失败,最后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百度百科“诸葛亮”

至少从现在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其人心胸宽广、足智多谋、谦逊有礼、忠心耿耿、不以貌取人、更不大意轻敌,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1、政治

诸葛亮作为蜀汉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

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

2、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

对诸葛亮评价可分为两点进行说明:

1、军事上的成就: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

2、政治上的成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评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评价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对诸葛亮的评价100字、对诸葛亮的评价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88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