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赵构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扩展资料军事成就
1、北伐中原
岳飞第一次北伐,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大败伪齐李成,收复伪齐占据的城池。
岳飞第二次北伐,绍兴六年(1136年)七月和八月,收复陕西一带的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区。
岳飞第三次北伐,绍兴六年(1136年)十一月,岳飞进军至蔡州一带收兵。
岳飞第四次北伐,绍兴十年(1140年)六月、闰六月和七月,大败完颜兀术,取得郾城、顺昌大捷。
2、军队建设
杜充降金后,岳飞开始独立成军,在江南坚持抗金。岳飞收复襄汉六郡后,岳家军移屯鄂州,襄汉地区自此成为岳家军的主要防区。经过数次扩编,岳家军截至绍兴五年的兵力达到了三万余人。绍兴五年(1135年),岳家军的规模扩大到十万人左右。
这是因为杨幺军的壮丁五、六万人大都编入岳家军,南宋朝廷此后又增拨了数万人编入岳家军的缘故。岳家军以后也大体维持十万左右的数量,直到岳飞被赵构和秦桧所害。
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据绍兴九年(1139年)统计,这十二军共由22名统制、5名统领和252名将官分别率领,其中有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名。王贵任中军统制,张宪任前军统制,这二人是岳飞的副手,可代替岳飞指挥其他统制,主持岳家军全军的事务;
徐庆、牛皋和董先三人最为善战,此五人是岳家军的中坚人物。此外,岳家军中还拥有一批文官,如薛弼、朱芾、李若虚、胡闳休、黄纵、于鹏、孙革等。
岳家军曾经有神武右副军、神武副军、神武后军、行营后护军等正式军号,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军号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岳家军”却一直被人们传诵。
岳飞之死
岳飞,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相信所有中华儿女对此英雄人物早已非常熟悉,其事迹自不必多说。千百年来,史学界对岳飞的真正死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观点认为秦桧此前曾被女真人俘虏,已投降金国,后被放回宋国做内应,在其任南宋丞相期间力主议和,打压国内主战派的势力。岳飞是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因此受奸相秦桧迫害,高宗无能,最终葬送了这位优秀将领,秦桧是害死岳飞的第一恶人。
秦桧是否真为金国内应,意在灭亡南宋已无迹可考。不过在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权相如未能掌握兵权,其对皇帝的影响都是有限的,关键还是皇帝的意向。
且说宋高宗本人虽非雄才大略之主,但也绝不是一代昏君。靖康之变后,金国再次大举南下,希望一鼓作气灭掉刚刚建国的南宋,此时宋高宗仅带着千余名亲兵南逃。刚刚经历了汴京失守,北宋灭亡,二帝北掳,中原尽失,军心涣散,南宋初建又遭金兵追击等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宋高宗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各路兵马坚决抵抗,守住了江淮一线,稳住南宋的局势,这岂是一个昏君所为?
然而正当岳飞等人大举反攻,准备收复中原失地之时,宋高宗赵构却连下12道金牌勒令班师,岳飞叹道:“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不得不下令回师。不过事情却远未结束,各路大军陆续班师回朝后,中兴四将被一一削夺兵权,岳飞更是因“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惨死在风波亭上。
宋高宗为何不愿收复中原,并且有意杀害忠良呢?在此说说我的一些看法。
南宋初建,高宗不得不依靠各路军马抗击金军及伪齐政权。当局势稍稳时,一些将领在抗金斗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直接威胁到南宋王朝的统治地位。赵构是在靖康之变,二帝北狩后建立南宋政权的。在当时很多人眼中他并非真命天子,更不是众望所归,真正的天子仍在金国大营中做俘虏,只是国难当头,不得不推举赵家后人招买人心,其威望可能远不如一些手握重兵的大将。而且,高宗经历了苗刘兵变,深知武将权势过大所带来的危险。所以,其第一步先是削夺兵权,逐步收回对各路军马的控制,使得日后兵不知将,将不知兵,一劳永逸。但是像岳飞这样身先士卒,能与军队同甘共苦的常胜将军,深得军人与百姓的爱戴,即使一朝失去军权,他日振臂一呼,必能重招旧部,东山再起,对皇权势力造成更大的威胁。鼎盛时期,岳家军拥有10万之众,主帅岳飞精通各种兵器,能挽弓三百宋斤,是南宋军人里的最高记录,且阵中有杨再兴,岳云,张宪等著名悍将(杨再兴早死,岳云、张宪随岳飞一同被处死,可见朝廷对岳家军骨干成员的惧怕程度)。此军精锐无比,是所有抗金大军中实力最强的一支,就连女真最精锐的骑兵组合“铁浮图”和“拐子马”都为之闻风色变。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号。作为这样一支军队的最高统帅,即便岳飞本人一心为国,也难免日后会有部将为其黄袍加身。所谓功高盖主,高宗的先祖赵匡胤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夺取政权的。以史为鉴,赵构不得不杀岳飞,永除后患,且能振慑其他统兵大将,可谓一举两得,此其一也。
其二,自古以来,中国的统一都是由北向南,至少在南宋之前都是如此。北方多骑兵,南方多水军,南方军在陆上的战斗力远不如北方骑兵。北方游牧政权的实力一直很强,且看女真金国灭大辽用了11年(女真族刚起兵时兵力较少),灭北宋仅用了2年,可见其战斗力之强。即使后来南宋出现了岳飞,吴阶,韩世忠,刘光世这样的军事能人,取得局部战场上的胜利也无法改变金强宋弱的局面。中原大地人口众多,富庶繁华,岂是江南可比。且东北地区乃女真龙兴之地,民风彪悍,尚武成风,为金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虎狼之师,可以说女真族是蒙古兴起之前亚洲地区的一支绝对劲旅。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宋高宗非常清楚双方的实力对比。这么大的赌局对于一位有知而无志,有才而无德的皇帝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下注的。因此,高宗根本无意北伐收复中原,只想偏安一隅,与金国议和以求自保。在对外策略上,坚持北守南扩的方针,在对内策略上坚持保上压下的策略。而岳飞却时时刻刻都在坚持北伐的军事行动,明显有违圣意。北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于一个刚刚经历了亡国之痛,又初建不久的弱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重担。因此,高宗只有先夺岳的兵权,再图谋杀之,以打消其他主战将领北伐的念头。
其三,南宋抗金诸将中,岳飞善攻,其余众将皆善守。作为有一个有正常思维的皇帝,高宗不可能不想收复中原,既而开疆拓土,无耐国力有限,当初起用岳飞也只是为了抵御金国,并无意北伐。但是岳飞至死不渝的理念是:收复中原,直捣黄龙,迎回二圣!仅凭这一点,他就必死无疑。为何?高宗在百姓心目中并没有得到多少拥戴,甚至得到了一个“逃跑皇帝”的雅号,更多的人还是思念着在金国受苦受难的徽钦二帝。金兵围困东京时,宋钦宗只是命康王赵构去金国求和,并未付之实权。靖康之变后,徽钦二帝被掳,赵构未经皇帝授权私自任河北兵马大元帅,且他不是储君,更没理由直接称帝与金国为敌,这明显属于特殊篡位,按律当斩。早期坚决抗金的宋高宗,使二帝处于更危险的境地,早已让在金国做人质的父兄恨得咬牙切齿。如果岳飞真能彻底打败金国,收复中原,迎回二圣,高宗的皇帝宝座能保得住吗?失去皇帝宝座事小,恐怕掉脑袋事大。也许这正是赵构的真实想法,借金国之手除掉二帝,自己则名至实归地当皇帝。岳飞在战场上有勇有谋,但是在政治上却不懂得迎合圣意,这正是中国古代多数忠勇武将的通病,也是他被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四,岳飞在战场上取得了一定的胜果,得到高宗初步信任,可能心里也有点骄傲,居然劝高宗早定立太子大事。按照北宋太祖定下的规矩:武将不得干涉朝政。在高宗看来,这已有不臣想法。况且高宗仅一独子,早年夭亡,他又在南逃路上因惊吓过度,失去生育能力,这本是难言之隐,被岳飞问及痛处,当然不会让岳飞好过。立储本是皇帝老儿自家大事,自古以来又是一件极难处理好的事情,弄不好将会出现刀光剑影,血流成河的惨景。除非皇帝有意让各位大臣公开讨论此事,早定大计。否则,任何外臣将领私自向皇帝问及此事都会引起皇帝深深地猜忌。这恐怕又不是岳飞所能想到的。当然这并非岳飞愚蠢,只是他缺乏政治敏感性。一个勇猛的将领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赢得战场上的胜利,而一位皇帝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能保住皇位,保住江山,如何能使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这就是作为一个高级政治家最最关心的问题。岳飞实际上是死于一场政治谋杀。
其五,绍兴七年,高宗解除了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的兵权,本欲将其淮西军队拨给岳飞指挥。岳飞闻言大喜,当即提出北伐,犯了皇帝大忌。高宗临时变卦,拒绝履行承诺。岳飞一怒之下,愤然离开本军驻地鄂州,以为母守孝为由上了庐山,这种行为分明是要挟君主。作为一名统兵大将,在战争期间擅离职守本是死罪,当时金国威胁尚在,一旦金军再次南下,后果不堪设想。高宗不得不再三下诏,敦促其下山。六月,岳飞返朝向高宗请罪,高宗以太祖“犯吾法者,惟有剑耳”的话以示警告,言语之间已暗藏杀机。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国大将兀术统领10万大军卷土重来,高宗命岳飞率军增援淮西。但岳飞援军未到战场,淮西军已大败金兵。统帅张俊想独吞战果,便打发岳飞回军,不料金军又攻陷亳州,重创杨存中和王德军,岳飞再次率军赶到时,金军已安然渡淮北上。岳飞素以用兵神速著称,这两次赴援淮西行动迟缓,贻误战机,属军事失误,按律需定罪,其中岳飞定有对高宗不予其淮西军指挥权及阻挠北伐的不满情绪。此事造成张俊对岳飞的极度不满,使得张俊日后成为陷害岳飞的主谋之一(顺便说一下,张俊与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并称南宋中兴四将,实权颇大,在高宗与秦桧面前有很大的话语权)。
由此看来,当时并非皇帝昏庸,奸相弄权,实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高宗皇帝手中。实则岳飞不懂迎合上意,一昧犯上,最终遭来杀身之祸。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皇帝的旨意就是法律,作为臣子,只有服从,没有抗拒之理。哪怕此道旨意明显是错的,也要坚决执行下去。
岳飞当初拥有10万岳家常胜军,手下猛将如云,常年在外征战,如要谋反,易如反掌,疲弱的南宋王朝如何能控制得住?但在接到12道金牌之后,明知此行凶险,岳飞仍意无反顾地决定班师,可见其绝无反心。百姓闻之,结队拦于马前,苦劝岳飞不可南归,凶多吉少,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且岳飞一走,中原已收复故地会再落入敌手,百姓因资助岳军日后会遭到金兵疯狂报复。岳飞无耐,取诏书以示众人,于是众人哭声震野。岳飞心系百姓,决定留军五日,以便众人南迁,并故意放言次日将渡黄河以击金国,金军主帅兀术闻言大惊,遂率部北返。此时,一个 的书生纵马狂奔,追上兀术,告之岳飞军已撤,兀术于是再度南下,岳飞在中原所收复的土地重新落入金人之手。回程途中,岳飞不断北望故土,无耐、失落、愤恨的情绪深深地刻在他的脸上,正是《精忠报国》里面的一句歌词:马蹄南去人北望!当岳飞听到来自中原宋军的败讯,只能长叹:所得州郡,一朝全休!江山社稷,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各大将领回到临安,高宗立即夺去岳飞、张俊、韩世忠三大将的兵权,三将所辖军队从此只听命于皇帝一人。不久,高宗授意张俊、万俟卨等上章弹劾岳飞,抓住他曾经擅离职守,私上庐山,没有及时增援淮西等问题上大做文章,并胁迫岳飞部将诬告岳飞谋反,将岳飞打入大牢,由大理寺审理。御史中丞何铸反复审问,并未发现岳飞有任何谋反的证据,又见其身上刺有“精忠报国”四字,便知其清白,向秦桧力辩其冤,秦桧告之此乃圣意,何铸愤怒,从此不肯再审此案。秦桧便奏请高宗,改命其死党万俟卨任御史中丞,锻铸冤狱。岳飞身受酷刑,在狱中悲愤地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1142年,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而死,时年39岁。可怜一代名将,竟落得如此下场。其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述,在此无需多言。
20年后,孝宗即位,下诏 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并立庙祠于现湖北武昌,额名忠烈。
100多年后,当陆秀夫背着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赵昺跳海时,心里仍念念不忘岳飞这位南宋初期的民族英雄。
800多年后,孤灯下一个叫做星梦的书生在电脑桌前无法抑制地抱头痛哭,为了岳王,为了那个心系家国的血性男儿!
岳飞是被宋高宗下令所杀(害死岳飞的四大奸臣是:秦桧、王氏、张俊、万俟卨。 );因为岳飞阻挠议和,坚持抗金。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赵昚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
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岳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淳熙五年(1178年),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宋理宗时改谥忠武。
扩展资料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后被所杀。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严于治军的主要内容。
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 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岳飞
以上就是关于真实历史的岳飞是怎么去世的全部的内容,包括:真实历史的岳飞是怎么去世的、岳飞之死、岳飞是被谁杀死的他为什么要杀害岳飞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