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钱币

坚不可摧的意思2023-04-30  22

大明朝的货币叫“大明宝钞”,这种是大明发行的纸币,而大明没有元宝,只有通宝,主要是

避讳朱元璋的元。而每代帝王多以自己的帝号制钱,比如洪武通宝,永乐通宝,万历通宝等等

明代钱币最低货币是一文钱。一千文钱为一贯,一贯为一两白银,四贯合一两黄金。

另外一点,大明宝钞这种纸币,因为古代纸的质量不是太好,不能长期保存,但是大明对于已

经发行的纸币不进行回收,导致市场上的纸币越来越多,加剧了通货膨胀,另外一点,大明宝

钞一直到大明灭亡,所发行的最高面额也只有壹贯。

明朝从洪武到崇祯,购买力不同。明天启六年,1两白银可以购买1石粮食。

货币体系:主要用银。中国古代的铜、银资源都比较缺乏,开采难度大,属于贵重金属。用价值高的缺乏金属(铜钱)来代替价值单价比较低的物品,这样一来,货币用铜钱就比较亏了,千枚万枚亏的不多,我们人多,地方也大,于是就沿袭宋朝的交子元朝的钞,明朝当时叫宝钞,钱币叫XX(年号)通宝。老朱想:在宋元纸是钱,在我大明也是,还用铜干啥,节约一点也好。可是,老朱没学过金融,也穷怕了,拿着纸开心不得了。当时就规定民间缴纳赋税时使用宝钞不得超过30%,另外70%用实物或者金银。这样,后发行的宝钞就比以前发行的宝钞要更不值钱,随着时间的推移,纸越来越多,只管发行,总有大头不回收,还禁止金银在民间私自流通,只能交税,结果,宝钞变为废纸,再加上铜币也不发行,民间就自发的用碎银来作为流通货币,银更缺,海贸输出瓷器茶叶丝绸后换回来了大量的银,然后大家就基本都用银了。

明朝一两银子相当现在多少RMB

你得看什么时期时期不同!听方先生说,明朝某一时期县令四十两的的年薪相当于现在年薪12000到24000块左右!估计也就三百到六百!估计有的时候还高些有时还低些!(自己的看法)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

宋朝一两银子 相当于现在多少rmb

宋史 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银子的购买力:宋朝,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

隋朝一两银子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多少

这个,大体上给你说下吧。隋朝的时候,银子是不通用的,也就是不是货币,那时候流行的是五铢钱。但是根据五铢钱和银子的换算,大概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大概2000块吧。根据米价换算的

宋朝一两银子折合现在RMB多少

宋代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的货币,金银是不做为货币使用的。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会用一个假设:一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文铜钱。《岳飞新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支付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做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为做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40万贯铜钱,相当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这个假设。

宋代一贯钱合今天多少人民币?有以下几种演算法:

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在400美圆一盎司左右,一盎司为283克。宋制一市斤为640克,一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的一亮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与565美圆,以今天美圆对人民币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一两黄金为10两银既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圆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棺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米价基准:宋代一市斤是640克,宋代一石合925宋斤。因此一石大米就有59200克,即592公斤。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一贯左右,如果按现在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一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做为参照体系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圆,一盎司金价400美圆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做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做为基准比较合理。此外,虽然现代的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大约已经有13亿多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应该很重要的基准。

因此就取了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一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列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明朝时一俩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明史·食货二》:“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的五辆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5两银子也就等于1500元人民币左右

水浒传里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RMB多少

这一换算还是难准确的,只是大概数。可从二十六回武松给五两银子郓哥,郓哥认为够他父亲用三五个月了,这一情节去理解和分析。三五个月,取中间数,就是一百多天。一个人一天吃用需多少钱?大概五十吧,一百天就是五千。所以可理解为五两银子大概是五千,所以一两就是一千。

明朝30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啊 有没30万啊

据资料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一两白银可以购买两石普通大米,一石大米合1535斤,就是说一两白银可以买307斤大米。而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一斤普通的大米以175元一斤计算,那么可知当时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就相当于现在的53725元。53725x300=161175元。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现在多少钱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在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在北宋朝中期价值600元-1300元 (或1000-1800元);

在盛唐时期价值2000-4000元。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现代某些电视剧误导,好象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随便买个馒头要一两银子,简单吃顿饭上百两,给小二打赏也十几两,几十两,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显示出当前中国的影视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所以说,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明朝末年白银与现在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首先要了解,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这是常常变动的,不同朝代兑换比例不一样,同一朝代不同时期也不一样,不像现在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另外,明朝一斤相当与现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两,一两折合现在的373克。 根据以下描述: “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 “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黄金白银比为1:4或1:5,而1644年前后境外白银大量流入,1两黄金约可兑换8两白银。 得到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一般通行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以国际金价来推算白银和铜钱今天的价值。另一种方法则是同时使用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来进行推算的。 1) 国际黄金基准牌价,金价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为一盎司。一盎司为311克。明朝1两为今天的373克。这样一算明代一两黄金相当于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汇基准价来算,100美元兑换人民币 7915元来算,相当于569575元。根据1两金为8两银,1000钱换算,明末一两白银相当于71197元,取712元;一文钱等于07元。 2) 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1000铜钱,相当于1044元人民币,取105元。 3) 米价基准。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米价如下: 明神宗万历时(16,17世纪之际) 白米(石)07-1两 明崇祯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两(南京一带大灾时空前高价);米(石)5两(上海米价) 明崇祯末、清顺治初 米(石)2-3两 崇祯后期,灾荒加上战争,粮价上涨很厉害,同样1两白银买粮食可能买不了多少,可是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却有可能很值钱,因此这阶段的资料不能作为一般购买力的参考。这里采用万历时期的最高价格作为一般物价水平,取每石1两白银来计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现在大米价格3元/公斤计算,一石米折合人民币283元,即1两白银折合283元人民币。 这样,我们最后得到三个资料,1两白银分别可兑换人民币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黄金的价值历史中一向比较稳定;虽然今天的粮食产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虑到中国现在14亿人口在消费,而明朝中后期保守估计人口也有七八千万,因此粮食价格可以做为一个重要基准;考虑到白银的比价在各历史时期变化比较大,可参考性比较弱。 因此,我们取黄金基准的712和粮食基准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为了凑整数,便于换算,也便于大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里取1两白银折合人民币500元。因此按照前一个比价的结论我们得到明朝中后期的货币兑换资料: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结论: 1两黄金=人民币4000元=8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000钱 1钱=人民币05元 由于实际上,1两白银至少能兑换1500钱,则1文钱=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认为是三毛钱。 另外说个小知识,1两=10钱=100分,所以,一钱银子=50元人民币,一分银子=5元人民币,也就是10-15个铜钱左右。 这样,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到清前期的物价就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 明朝一个从九品官员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这是 最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正一品官员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币43500元/月,年薪522万元人民币,这可是当时 总理的薪水,想来也不过分。 在明代,据说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如果粮食自给自足,钱只用来买点柴米油盐的话,一年750多块钱过日子是挺苦,不过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问问老一辈,他们过过这样的日子,甚至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现在还在过这样的日子。 袁崇焕杀毛文龙,得到士兵两万八千人,上书皇帝要求:“岁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虽然这是为了笼络毛文龙的旧部而增加了的军饷,但是也能看出个大概。就是说,养活一万人的部队,每年需要军饷15万两,粮食486万石即900万斤。用现在的话换算过来就是,28万人的一个军,一年的维持费用为7500万元人民币,可以吧?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10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18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明修《武进县志》称当地 “受募者日银一分”,年饷还不足4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百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个结论:维持一支万人部队的正常消耗应该是每年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崇祯三年,御史郝晋言:“万历末年,合九边饷止二百八十万。今加派辽饷至九百万。剿饷三百三十万,业已停罢,旋加练饷七百三十余万。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万以输京师,又括京师二千万以输边者乎?”我们来计算一下崇祯三年税赋:辽饷,九百万;练饷,七百三十余万,加上正常税收二百万,总共是一千八百三十万两。假设国家什么都不干,只养军队的话,能养活180万人的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一共得到了三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1两黄金=8两白银=8000铜钱, 第二个结论:1两白银=人民币500元,1两白银=10钱白银=100分白银, 第三个结论:一支万人部队每年的正常消耗应该是:白银8万两+粮食4万石。

明朝的货币包括很多种,从铜钱,到大明宝钞,再到黄金白银,可以说种类很丰富。其中铜钱作为面值最小的货币,却在明朝的货币史上走过了一段非常坎坷的路程。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谈谈这个有趣的现象。

铜钱的坎坷之路

早在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还未推翻元朝的时候,就在应天府开始铸造“大中通宝”铜钱,而这也是明朝发行最早的铜钱。这一时期,为了铜钱的发行管理更加方便,朱元璋还特意在应天府设置了宝源局。

从这个时候开始,铜钱正式开启了它在明朝的这段旅程。

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这一年三月,朱元璋令人开始铸造“洪武通宝”,作为王朝建立以后发行的第一种货币。并且还对铜钱币值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命户部及行省鼓铸“洪武通宝”钱,其制凡五等,当十钱重一两,当五钱重五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二钱重二钱,小钱重一钱。”

在之后的几年,洪武通宝作为明朝主要发行的货币,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发行的规模也是比较庞大的。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元年,发行洪武通宝89000000文;洪武五年,发行洪武通宝222401956文;洪武七年,发行洪武通宝199849832文。

但是好景不长,到了洪武八年,朱元璋却关停了宝源局,并且相继关停了各行省的宝泉局。

《明实录》记载:罢宝源局铸钱;革福建行省宝泉局,罢铸钱;罢各布政司宝泉局,停铸钱。

风风火火发行了几年的洪武通宝,就这么第一次被停止发行。

由于各种原因(下文详谈),到了洪武十年五月的时候,朱元璋再一次开始了洪武通宝的铸造。

《明太祖实录》记载:“命各布政使司复设宝泉局,铸小钱与钞兼行”。

此后到了洪武二十年,洪武通宝再次停止铸造。

两年之后,却又恢复铸造。

朱棣登基以后,开始铸造“永乐通宝”作为新的铜钱,但是数量并不算多。因此在这一时期,铜钱并没有迎来一个想象中的快速发展期。

等到宣德年间,宣德皇帝造了几年“宣德通宝”以后,眼看铜钱就要翻身了,却在宣德十年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这一年正月,明英宗即位,即位之初的英宗就下令停止铸造铜钱。然后一直到弘治十六年,期间五十多年的时间,明朝再也没有进行过铸钱活动。

这一时期的铜钱由于没有新钱发行,所以无比的萧条,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沉寂期。

而从弘治十六年开始,铸钱重新开始。一直到明朝末年,除了中间嘉靖皇帝短时间暂停了铜钱的铸造以外,几乎再也没有停止。这期间,明朝一共铸造了七种新的铜钱,它们包括:弘治通宝、嘉靖通宝、隆庆通宝、万历通宝、天启通宝、泰昌通宝、崇祯通宝。

就这样,铜钱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虽然屡次被停,却始终没有退出明朝货币的舞台。用它强大的生命力,陪伴明朝走过了它的全部历程。

介绍完明朝铜钱的历史,我们再回过头来探讨一个问题:为什么铜钱在明朝经历了这么坎坷的命运,它的发行与流通为什么不能一帆风顺呢?

毕竟如果按照我们今天正常的理解,一种货币如果不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的话,那么它作为货币的职能是要大打折扣的,很有可能要退出货币的流通领域。那么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分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铜钱屡次兴废的原因

明朝货币管理政策混乱

第一,从明初期来说,朱元璋从洪武八年开始实行钞法,发行大明宝钞以后,决定把大明宝钞作为流通使用的主要货币,因此就放弃了铜钱的使用,紧接着就暂停了铜钱的铸造。

可是后来发现,仅仅依靠宝钞的话,一些小额的交易很不方便结算,必须要通过铜钱才更方便。所以权衡之下,又重新开始了铜钱的铸造。

而之后,从永乐一直到弘治,一直没有大规模铸造铜钱的原因,也正是为了更好的推行大明宝钞,给钞法让路。这些在很多史籍中都有记载:

根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北京今岁夏税及永乐三年赦前所负租税课程赃罚等物悉输钞”。

从这些就可以看出,明政府对于铜钱没有一个长久而清楚的规划,并没有建立一种从一而终的钱法制度,或者没有持久的贯彻落实,自然不能保证铜钱稳定的流通发行。

第二,除了为钞法让路,阻碍了铜钱的发展以外,钱制不一就成了另外一个大问题。

明朝铜钱一共分为三种:一种是“制钱”,即国家发行的新钱;一种是“古钱”,即从古代流通下来的样式不同的铜钱;第三种是“私钱”,即民间私自铸造发行的铜钱。这三种铜钱的价值以制钱最高,古钱次之,私钱最低。

这些钱由由于发行的时间、机构不同,制作的原材料也有所不同,所以三种钱之间的比率各不相同,并且这个比率还一直在变化。这样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在实际流通过程中,各种钱交换起来非常的困难,老百姓用起来就很不方便。所以很多人就不乐意使用,对铜钱产生了抵触行为,一些地方甚至拒绝使用铜钱,这些情况极大地阻滞了铜钱的发展。

私铸行为频繁

铸钱是一种利润丰厚的活动,使用同样重量的铜,制作出来的铜钱却远高于铜之前的价格,很多人就把心思放在了这上面,所以明朝铜钱的私铸行为非常频繁。

从明朝初期,一直到明朝灭亡,铜钱私铸的行为虽然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击,但是一直都屡禁不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民间交易杂以私铸铜钱,以故钱法不通。”

《明英宗实录》记载:“纷纷伪造,来京货卖。其钱大小不一,俱各杂以锡铁”。

这些私人铸造的铜钱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质量不好,良莠不齐。不过因为成本低廉,所以发行量较大。

当这些质量低劣的私钱流通到市场上以后,快速占领市场,由于这些铜钱的发行不受政府的监管,因此政府很难确切的统计出来市场上流通的铜钱总量,也就很难对货币总量做出准确的调控。这样一来,不仅政府发行的质量较好的制钱会受到冲击,就连正常的铜钱制度也很难保持稳定。

长此以往,市场又受到这些数额巨大的铜钱的冲击,百姓既受劣质钱币之害,政府又监管颇难,很容易引发经济上的动乱。自然而然的就影响了铜钱的正常发展。

私贩行为频繁

除了私铸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私贩行为频繁。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的密切,伴随着频繁的经济交流,货币交换行为也愈来愈频繁。但是由于各地市场铜钱的比率不一样,很多富商大贾就开始钻这个空子。

他们的做法大概就是:同一种货币,他们在价格较低的地方收购,再到价格较高的地方卖出,然后从中赚取差价。或者在该种货币价格低的时候大量收购囤积,然后在价格高的时候卖出,从中赚取差价。

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盖由富商大贾设谋网利,欲贵卖其所积,以图目前之饶,则偏重行之;欲贱收其所弃,以规日后之利,则惑众阻之。钱法不行,率是之故也”。

这些人通过对货币市场的操纵,加剧了钱价的变化,使得不同铜钱之间的比率更加的不稳定。

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由于铜钱价值的不稳定性,使得人们很难再相信该种货币,为了防止自己的资产受到损失,因此去寻找其他的替代物。长此以往,对铜钱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

由于政府没有制定一种长久稳定的货币政策,特别是对于铜钱的管理更加松懈,使得铜钱出现了很多的弊端:包括钱制不一、比率不同、等。很多人就趁机开始钻空子,开始私自铸造铜钱,囤积贩卖铜钱,而这些不法行为则加剧了铜钱的不稳定性。

在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影响下,铜钱也因此发展的并非一帆风顺,所以就走上了一条坎坷之路。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中国古代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铜本位制度,甚至不存在本位制度。虽然主要是以铜钱为支付单位,但是货币的价值并不是铜本身的物质价值,而是铜钱上面的所铸造的面额。古代很多时候都是在铜钱上铸造“当十”“当百”“当千”的字样。也就是说差不多重量的铜钱,面值的不同导致其价值的不同。有点类似现在的纸币,以面值为主。而且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最终是不需要按照贵重金属的价值来衡量的。铜钱本身就是在中国周边的国家的通行货币。而且对外贸易中铜钱只是手段,最终的贸易还是以物易物。比如丝绸之路,拿丝绸,茶叶,瓷器等换取外国的香料,宝石等物品。何时见过丝绸之路带着几十万斤铜,或者几十万斤的黄金的?即便是郑和下西洋带的也主要是在外国极度畅销的丝绸,香料,各种特产罢了。铜则主要是作为货币铸造的原料而已,类似于现在的货币用纸。金和银在古代是一种奢侈的装饰品,也不曾用于货物的等价手段。直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后,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才出现了银子作为货币的现象,但此时中国的对外贸易则是早已延伸到了欧洲,美洲,所以入乡随俗慢慢的就开始使用各种金银本位的货币制度了

明朝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商品经济的发展,铜钱面额较小,一旦需要进行长途大宗交易的话,铜钱就无法满足当下的需求了。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纸币就出现了。然而纸币虽然能够满足一切需求,但因为发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纸币非常容易滥发,从而引发极为严重的恶性膨胀后果。如此一来,白银这种价值较大,同时又相对于铜钱来说易于携带的贵金属就成了市场上的“刚需”。

以上就是关于明朝的钱币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朝的钱币、明朝时期的货币体系及购买力、明朝一两银子相当现在多少RMB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3725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