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与崇高的异同

悲剧与崇高的异同,第1张

悲剧崇高审美价值类型,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有着把他们归结为不同的审美价值范畴的根源。鉴于对于美的本质问题的形而上的哲学探讨始终存在是否合理的争论,因此对审美价值类型在本体论上的追问只会庸俗美学的意义,反而会导致忽略更多有价值的方面。 从宏观的角度讲,而悲剧和崇高则属于一种审美价值类型“悲”。 悲剧是一种社会冲突,是把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给人的悲剧感。审美主体在欣赏悲剧容易加入悲剧的情节,以悲剧主体的心态体验斯时斯人的感触,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当我们吟咏起陆游的《钗头凤》的时候,眼前总会有这样一个画面:一纸休书、一杯黄藤苦酒、一阙哀婉缠绵的唱词、一对伉俪纷飞别离。面对封建家长,陆游和唐婉皆是无能为力,纵然是情比天高,亦只得挥泪作别,一朝别离,遗恨千古。斯时苦痛,卅载沈园再续。 崇高给审美主体的美感是崇高感,这种价值类型的产生是主体和一个较为强大的客体对抗的结果,在对抗的过程中,主体的精神和力量得到展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情系天下苍生,强忍悲痛作书诀别妻儿,面对死亡,毫无惧怕,最终慷慨就义。一纸《与妻书》荡气回肠,一唱三叹,堂堂男子,铁骨柔情,溢于言表。追忆烈士为了国家民族敢于赴死的往事感受到的是难以平息的崇高感。 从以上对悲剧、崇高的一一表述可以知道,审美价值类型给人的美感是不同的,而且从发生学的角度考证,它们产生的心理过程也不尽相同。 但是综合分析这三种审美价值类型,会发现他们在给人不同的美感的同时,又同时指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对人自身力量、精神、生命力的理解和崇敬。尽管是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来达到这个效果,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之妙。壮美是在面对已经被人战胜的形体巨大,力量强大的客体时人的内心对自己力量的一种礼赞;悲剧则是通过悲剧主体的毁灭来达到对人生真谛和宇宙意义的超越,在这种力量并不对称的抗争过程,作为悲剧的主体不服命运的安排,敢于和强大的客体势力斗争,虽然明知不可为却为之,肉体的毁灭并不可怕,最怕的就是灵魂的死亡,悲剧主体虽然毁灭了,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可昭日月。 悲剧、崇高都表现为两种力量的对立和抗争。崇高审美价值类型中的对立都是以主体的最终胜利告终,彰显的是人力量的伟大,这种胜利可能是实质上的,也可能精神上的。悲剧的主体虽然代表着真善美,是新事物的萌芽,但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新与旧的对立中,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面对强大的旧势力或者是邪恶力量时时候,不可避免要走向灭亡,而且越是有价值的主体毁灭越是能够增加悲剧的意味, 能够给人审美感的是悲剧主体在对抗中的抗争。壮美和崇高的主体却不一定要毁灭,在某种意义上说,悲剧是死的诗篇,而壮美和崇高是生的史书。 壮美是主体和强大的客体抗争之后的结果,体现的是已经获得胜利的主体的力量,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自身力量的静态直观。而悲剧感和崇高感的获得则是在主体和客体的对抗中产生 ,这是一个过程,是在这个过程中的动态的展现审美价值。 悲剧的价值载体只能够是艺术作品,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是不能引起人的审美感的,否则人就是没有理性的无谓的看客了。只有经过艺术再现了的悲剧,和审美主体有了一定的审美距离之后,才能作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出现在审美面前。因此,这类价值载体可以表现为小说、戏剧、**、话剧等艺术形式 。壮美的价值载体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象,也可以是和有联系的人造景观或者是具体的某个事件。而崇高的价值载体却只能是和人有联系的对象,可以是艺术形式,也可以是人和自然和其他社会力量抗争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几种价值形式可能表现出一些共生性,即有可能在同一价值载体上得到体现。西方有学者认为壮美就是崇高,虽然没有抓住本质,但是也还是有一些合理性。的确,壮美和崇高是可能表现在同一价值载体中 ,比如,面对被人征服的珠峰是同时有壮美和崇高的审美体验存在于人的心中的。悲剧和崇高的共生性在我的观念里似乎更是合乎逻辑。《天龙八部》最后一回中萧峰为了化解宋辽两国纷争,在胁迫辽国大王立下有生之年不进攻大宋的誓愿之后,舞箭自杀,从英雄的死,可以感受到巨大的悲剧感,但是沉思之后,可以理解在悲的背后,是英雄的崇高

我和眼睛的对话 我有一双乌黑明亮、神采奕奕的大眼睛,同学们都很羡慕我。可是,自从上了小学以后,眼睛便对我有意见了。 一天,我和眼睛进行了面对面的对话,眼睛委屈的说:“你天天躺在床上看书,分明就是虐待我吗!”我说:“我根本没虐待你。”眼睛说:“你还在狡辩,你天天低着头,有时在昏暗的灯光下看书。”眼睛一一把我的过错说了出来,我面对事实惭愧地低下了头,沉思了一会儿说:“眼睛以后,我一定不在昏暗的地方看书,一定不靠书太近,注意写字姿势,使你轻松点。” 眼睛听了眯成了一条缝,高兴地说:“谢谢你主人,有你的关心和保护,我就再也不发愁了!”

崇高与优美都是人类特有的审美形态

崇高:是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与假 善与恶 美与丑的这种对立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当人在崇高状态之中时,人超越了对象也超越了自己崇高表现在思想上和具体的行动中、是伟大的壮烈的、 是现实挫折与理想追求的独特结合崇高既包括着形式上的粗矿有力,也包含了审美主体的道德完善,从而成为人的一种生和发展的方式和人生的理想境界

优美:是在西方美学中与崇高及相反有有相成的基本审美形态,他同样具有肯定性的价值内涵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的展现优美可以表现在人与人的和睦相处,还可以表现在社会和谐等

优美和崇高在社会领域中的区别在于道德伦理是否发生了冲突,是否对人与人性的本质的阻力或者是否定性因素

这是一个美学问题,优美是bai指矛盾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也就是说处在和谐的氛围中,如莺歌燕舞崇高是只矛盾处在激化的状态下,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力量激烈对抗,康德认为崇高包括数学上的崇高(体积无限大)和力量上的崇高(力量威力巨大)如火山爆发等。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因此,必须有众多的“理性观念”和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对崇高进行欣赏。欣赏崇高需要有更多的主观条件,因此,崇高比美更具有主观性。

“所以那对于自然界里的崇高的感觉就是对于自己本身使命的崇敬,而经由某一种暗换赋予了自然界的对象”。这就是说,自然对象本身没有崇高的性质,是我们通过“暗换赋予”了自然界的。这说明康德的崇高观完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

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学的崇高,一种是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是指对象的体积和数量无限大,超出人们的感官所能把握的限度。但是审美有一个饱含点,是感官所能掌握的极限,如果对象的体积超过了这个极限,我们的想象力就不再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了,但我们的理性却要求见到对象的整体。

虽然想象力不能超出极限,对象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理性却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维。因此,崇高只是理性功能弥补感性功能(想象力)不足的一种动人的愉悦。  

力学的崇高表现为一种力量上的无比威力,如“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中,飓风带者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 的景象,在和它们相较量里,我们对它们抗拒的能力显得太渺小了。

但是假使我们发现我们自己却是在安全地带,那么,这景象越可怕,就越对我们有吸引力。”这就是说自然的力学崇高,以其巨大的无比的威力作用于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无从适应而感到恐惧可怕,因而要求理性概念来战胜它和掌握它,从而发现我自己“是在安全地带”。

由想象的恐惧痛感转化为对理性的尊严和勇敢的快感。通过想象力唤起人的伦理道德的精神力量而引起了愉快,这种愉快是对人自己的伦理道德的力量的愉快。所以,崇高的审美判断最接近伦理道德的判断。   

继续的近义词:接续,无间,不断,持续,延续,连接,赓续,接连,连续,一直,不绝,不停,络续,一连,陆续。

崇高的近义词:高明,优良,优异,尊贵,显贵,高超,高尚,上流,高贵。

希望能帮到您!

以上就是关于悲剧与崇高的异同全部的内容,包括:悲剧与崇高的异同、作文我和崇高的对话、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各自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68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