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个皇帝

中国有多少个皇帝,第1张

中国一共出现了83个王朝,共有559个帝王,包括397个“帝”和162个“王”。

历代帝王中,寿命最长的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9岁(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计年不准确,故不计);寿命最短的帝王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即亡。

历代王朝中,延续最久的是周朝,共800余年(西周300余年,东周515年);存在时间最短暂的是北辽,均仅一年多。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妣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 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 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夏:大禹,启,少康,桀

商:汤,盘庚,纣

周: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姜子牙,周厉王,周幽王(西周)

周平王,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宋襄公 吴王夫差 越王勾践等诸侯,孔子 老子 孟子 庄子 墨子 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孙武(孙子) 吴起 孙膑的军事家,管仲 田忌 范蠡 伍子胥等士大夫,四大美女之西施 扁鹊 (鲁班)公输班(春秋战国)

秦:秦始皇(嬴政)二世(胡亥)赵高 李斯 王翦 白起,陈胜吴广 项羽虞姬

西汉:汉高祖(刘邦)萧何韩信 汉文帝汉景帝 汉武帝(刘彻)卫青 霍去病 董仲舒 王昭君 蔡伦 王莽

东汉:光武帝刘秀 张衡

三国:(魏)曹操曹丕曹植 司马懿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七子,(蜀)刘备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 诸葛亮,(吴)孙权周瑜黄盖鲁肃吕蒙,董卓 吕布 袁绍 貂蝉 华佗 张仲景等

西晋:司马炎

东晋:谢安 王羲之 王献之 顾恺之 葛洪 羊欣 等

南北朝:拓跋弘等

隋:隋文帝 隋炀帝杨坚

唐:高祖李渊 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魏征 杜如晦 房玄龄 长孙无忌 狄仁杰,郭子仪 李光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王勃 李商隐 杜牧等等著名的诗人

吴道子 杨贵妃 孙思邈

五代十国:李煜等

辽宋金西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宋太祖赵匡胤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西夏皇帝元宏 宋徽宗 等皇帝 :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岳飞,寇准的民族英雄;张择端等著名画家 宋括

元:成吉思汗铁木真,太祖忽必烈,关汉卿 贾仲明等著名作曲家

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明成祖朱棣,万历皇帝,崇祯皇帝等;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等小说家;魏忠贤等著名宦官;戚继光,郑成功,袁崇焕的民族英雄

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溥仪等皇帝;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大臣;曹雪芹等小说家

自秦国嬴政统一中原成为始皇帝,至清王朝灭亡,在这两千多年里,中国 历史 上先后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其中包括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君王,和太平天国洪秀全父子),他们遍布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 唯独没有一个是山东省人

这种奇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要揭开这个谜底,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皇帝是怎样出现的。

上图_ 古代中国历代皇帝 (部分)

在中国 历史 上,能够坐上皇帝宝座面南称君的,无非是在这两种情况下:

一是聚众造反改朝换代,或武力推翻前朝,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

二是承袭或逼宫继位,像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清圣祖康熙帝(包括宫廷政变、篡位和禅让)等。

利用其他手段当上皇帝的也有,但为数不多。

了解了皇帝是怎样上位之后,我们再通过对山东的地理,文化、经济等状况的分析,就可以知道 历史 上这个省为什么没有出现皇帝了。

上图_ 清朝山东全图

一,由山东的地理环境所决定

山东地处中国的东部,两面环海,是中国的沿海大省。由于山东的海岸线较长,所以渔、盐、养殖等海洋事业兴旺发达。山东除了中部有泰山之外,其他都是平原和丘陵地区,可耕种面积大大的超过其他省份。又因我们的母亲河从这里入海,从而形成了大面积的湿地,给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山东地区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灾害罕见,连年丰收,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成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 自然条件的优越,不仅给人民带来了富裕的生活,还造就了淳厚的民风。在这种环境下,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繁衍生息,过着太平日子,哪里还想造反呢?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还有,山东除黄河以外没有大江大河,更没有高山大岭,关隘峡口,可以说是无险可守。再就是,山东靠近京畿地区,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可见,没有造反哪能出皇帝呐?

有人问,唐朝农民起义的“冲天大将军”黄巢不是山东人吗?不错,史载: “巢,故鲁冤句人也。” 他是山东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的。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风起云涌,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很快占领了唐朝都城长安,他自称“皇帝”,建立“大齐”政权。但是,黄巢没有推翻唐王朝,反被唐军消灭。黄巢的称帝只是暂时或勉强的,这个皇帝没有被 历史 所承认。

除了唐朝的黄巢起义外,在其他朝代中,山东还出现过一些农民起义,比如西汉末的赤眉军起义,隋末的王薄起义等,但都没有成为气候。既然造反没有成功,自然也就没有皇帝的诞生了。

上图_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二,由山东的浓厚文化氛围所造成

山东以盛产圣人而著称,先后有 孔子、孟子、孙武子、王祥 等文武圣人在这里出生,是儒家文化的发祥之地。由于儒家文化讲求“仁、义、礼、智、信”,推崇君臣、父子各守其道的思想,这些所谓正统的理念,在秦汉之后逐步深入人心,造就了一大批士人学子。他们认为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不奢求去统治别人,只想国家平平安安,家庭和和睦睦。又由于山东人比较豪爽,恪守信义,愿意过稳定平和的日子,哪有心思去造反。这样,山东的农民起义较其他省份就少的多,所以出现皇帝的几率也就低了。

当然,除黄巢之外,山东还出现过规模比较大的农民起义。比如北宋时期的梁山宋江起义,也是闹得轰轰烈烈,声势浩大,使宋王朝如临大敌,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宋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提出了“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口号,虽然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后来还是被招安了,沦为朝廷镇压农民起义的鹰犬,最终被鸩杀,成为 历史 悲剧。

上图_ 央视《水浒传》宋江背后“替天行道”的大旗

三,山东没有出现皇帝的另外几种说法

古代帝王是最讲求风水的, 历史 上任何一个王朝在皇帝登基、迁都、建造陵墓等重大事情时,都要让高人看风水找龙脉,求得江山永固,传世万代。

二千多年来,山东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皇帝?相传是“龙脉”被人弄断了。

一说,由于姜子牙在协助周武王灭掉殷商,建立周朝时劳苦功高,被封为齐侯,并在山东建立齐国(都城在今山东临淄附近)。他为了防止周天子的猜疑,又因为封神时,留给自己的玉皇大帝神位被张伯忍(张友仁)抢先占有,一怒之下把山东的龙脉飞封印了,从此山东就没有了龙脉。没有龙脉也就没有了皇帝的出现。

上图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还有一种说法:山东出了一个孔圣人,他受到了所有王朝的供奉,称为“天下文官主,历代帝王师”,并世袭“衍圣公”封号,其家族延续几千年,旺盛到了极点。据说孔家把山东的龙脉给用尽了,所以就不会再出皇帝了。

关于姜子牙和孔圣人阻断山东龙脉的说法,纯是神话传说。 传说毕竟是传说,我们可以作为一般的了解,不可当作山东在 历史 上没有出现皇帝的根据。

翻开 历史 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山东虽然在两千多年中没有出现过皇帝,但是,由于他优越的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却在历朝历代涌现出过许多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既然是这样,山东仍然不失一个 历史 悠久,文化深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大省的称号。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地理手册》《中国历代开国皇帝》《水浒传》《新唐书》

文字由 历史 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无法那么全了,不过我尽力试着答答好了:

唐太宗与宇文士及

--------------------------------------------------------------------

魏征在朝堂上经常和李世民争论,古人称之为面折廷争。面折廷争是忠臣的表现,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本人的因素外,也少不了君王的配和。南北朝宋苍悟王当政时就没法子当忠臣。苍悟王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刘昱,他出门时手下的人总是带着锤子、凿子和锯,不是去做木匠活,而是为着杀人。一天不杀,心中便郁闷得很,这就叫成性。解决的办法只有一条路,不是你死便是我活,取宋而代之的萧道成就是这么干的。

一天,魏征又一次面折廷争,唐太宗退朝回宫之后怒气冲冲的说:“有朝一日我一定要杀了那个农民汉子!”以从谏如流著称的李世民有些撑不住了。长孙皇后得知事情的起因后立即向李世民表示祝贺,她说:“我常常听人家讲主圣臣忠,魏征能够这样做正表明您是一个圣明的君王。”

主圣臣忠的前后顺序不能颠倒,不像做诗,凤凰栖老碧梧枝可以倒装为“碧梧栖老凤凰枝”。这里面的规律是,有圣主必然有忠臣,但有忠臣时未必就有圣主。不然就解释不通为什么魏征在李建成手下时也是忠于职守的,但没人说李建成是个圣主。

魏征还浮颉螂唐太宗说:陛下一定要远离佞臣。佞臣是指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谄媚的人,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经常讲,反复讲。

至于谁是佞臣,有人给太宗出了个主意:陛下可以安排一次测试,假意为一件事情动雷霆之怒。在这种情况下,察颜观色曲意顺从的就是佞臣,而那些坚持己见敢于抗争的就是忠臣。

这一方法一般为江湖中的老大所为,而李世民则是一个立志以诚信治理天下君王,因此没有采用。

有一天,李世民在一棵树下歇脚,仰望着枝繁叶茂的大树,他不由得赞叹道:好一棵大树。此刻陪侍的大臣不是魏征而是宇文士及,听到皇上的称赞这棵树后,宇文士及没有将此事提到政治高度和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而是用了很多华丽的词汇随声附和。这是,李世民想到了魏征的浮颉螂,他非常严肃的批评宇文士及说:“魏征经常提醒我要远离那些善于用花言巧语迷惑人的佞臣,但我一直没有弄清楚谁是这种人。以前我也曾经怀疑过你,只是没有贸然定论。以今天这件事来看,你宇文士及的确是个佞人。”

宇文士及按惯例叩头谢罪表示接受批评后开始反击,他说:“臣每日伴随在陛下左右,看到官员们在朝堂之上屡屡面折廷争,有时候搞得陛下连头都不敢抬。今日陛下忙中得闲,这会儿如果臣再不顺从您的意恕颉虻一些好听的话,陛下贵为天下的主人,这日子过得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宇文士及这番话立见成效,唐太宗怒气全消。

《资治通鉴》在引用这件事时只采用了前半部分,舍去了宇文士及那番话和唐太宗的反应,现在完整的看一下,一个有血有肉的唐太宗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看到这里,你可能认为宇文士及是一个小人,唐太宗一定会远离他,其实未必。

宇文士及不是等闲之辈,他的父亲是隋朝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那个废掉隋炀帝的宇文化及是他的哥哥。宇文士及的第一任妻子是隋炀帝的女儿南阳公主。隋朝时期,李渊曾任职殿中少监,宇文士及在他手下任奉御,两人关系非同一般。隋末,有不少人都曾经劝说李渊起兵反隋,宇文士及就是其中之一。李渊忆及此事时说:“此人(宇文士及)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

唐初,宇文士及屡建战功,是秦王府的旧臣,任骠骑将军。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为太子,宇文士及任太子府詹事,总理府内一切事务。太宗即位后,宇文士及任右卫大将军,每日都跟随在李世民身边,即便是轮休时,也会被快马急招回宫侍卫。随后,宇文士及又任殿中监,主管皇帝的衣食住行,这个职位不是一般关系的人所能担任的。在宇文士及病重期间,唐太宗亲自前往探望,手抚着宇文士及伤心泪下。能够享受此种待遇的还有杜如晦、魏征、高士廉。

宇文士及死后太常寺所拟的谥号是“恭”,但有人指出宇文士及生活奢侈,花钱跟流水一样,不符合勤俭的美德,最终定谥号为“纵”。谥法中说:败乱百度曰纵,怠德败礼曰纵,可见这是一个贬意的谥号。

宇文士及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的身份不同。房、杜、魏是治国的重臣,而宇文士及则是唐太宗的亲信。和重臣们在一起时谈论的是国家大事,要端着架子,行为举止符合规范,不然就会有人指出陛下此举非圣明君主所为。和亲信在一起则可以放开,轻松一刻。张弛各有度。

而唐太宗的英明之处就在于能够清醒的认识到国家重臣与自己亲信的不同之处。

========================

隋文帝时代,中国政局,确是好转了的。但是文化不能一时急转,所以还不能没有一些曲折。隋文帝的太子勇,是具有胡化的性质的。其次子炀帝,却又具有南朝君主荒*猜忌的性质。太子因失欢于文帝后独孤氏被废。炀帝立,以洛阳为东都。开通济渠,使其连接邗沟及江南河。帝乘龙舟,往来于洛阳、江都之间。又使裴矩招致西域诸胡,所过之地,都要大营供帐。又诱西突厥献地,设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西海郡,当系青海附近之地。河源郡该在其西南。鄯善、且末,皆汉时西域国名,郡当设于其故地。鄯善国在今罗布泊之南。且末国在车尔成河上。谪罪人以实之。又于611、613、614年,三次发兵伐高句丽,天下骚动,乱者四起。炀帝见中原已乱,无心北归,滞留江都,618年,为其下所弑。其时北方的群雄,以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李密为最大。而唐高祖李渊,以太原留守,于617年起兵,西据关中,又平定河西、陇右,形势最为完固。炀帝死后,其将王世充拥众北归,据洛阳。李密为其所败,降唐。又出关谋叛,为唐将所击斩。唐兵围洛阳,窦建德来救,唐兵大败擒之,世充亦降。南方割据的,以江陵的萧铣为最大,亦为唐所灭。江、淮之间,有陈稜、李子通、沈法兴、杜伏威等,纷纷而起,后皆并于杜伏威,伏威降唐。北边群雄依附突厥的,亦次第破灭。隋亡后约10年,而天下复定。

唐朝自称为西凉李暠之后,近人亦有疑其为胡族的,信否可不必论,民族的特征,乃文化而非血统。唐朝除太宗太子承乾具有胡化的性质,因和此时的文化不相容而被废外,其余指不出一些胡化的性质来,其当认为汉民族无疑了。唐朝开国之君虽为高祖,然其事业,实在大部分是太宗做的。天下既定之后,其哥哥太子建成和兄弟齐王元吉,要想谋害他,为太宗所杀。高祖传位于太宗,遂开出公元627至649的23年间的“贞观之治”。历史上记载他的治绩,至于行千里者不赍粮,断死刑岁仅39人,这固然是粉饰之谈,然其时天下有丰乐之实,则必不诬的了。隋、唐时的制度,如官制、选举、赋税、兵、刑等,亦都能将前代的制度加以整理,参看第六至第十章可明。

对外的情势,此时亦开一新纪元。突厥因隋末之乱,复强盛,控弦之士至百万。北边崛起的群雄,都尊奉他,唐高祖初起时亦然,突厥益骄。天下既定,赠遗不能满其欲,就连年入寇,甚至一年三四入,北边几千里,无处不被其患。太宗因其饥馑和属部的离叛,于630年,发兵袭击,擒其颉利可汗。突厥的强盛,本来是靠铁勒归附的。此时铁勒诸部,以薛延陀、回纥为最强。突厥既亡,薛延陀继居其地。644年,太宗又乘其内乱加以翦灭。回纥徙居其地,事中国颇谨。在西域,则太宗曾用兵于高昌及焉耆、龟兹,以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之地为四镇。在西南,则绥服了今青海地方的吐谷浑。西藏之地,隋时始有女国和中国往来。唐时有一个部落,其先该是从印度迁徙到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是为吐蕃。其英主弃宗弄赞,太宗时始和中国交通,尚宗女文成公主,开西藏佛化的先声。太宗又通使于印度。适直其内乱,使者王玄策调吐蕃和泥婆罗的兵,把他打败。而南方海路交通,所至亦甚广。只有高句丽,太宗自将大兵去伐他,仍未能有功。此乃因自晋以来,东北过于空虚,劳师远攻不易之故。直至663、668两年,高宗才乘其内乱,把百济和高句丽先后灭掉。突厥西方的疆域,本来是很广的。其最西的可萨部,已和东罗马相接了。高宗亦因其内乱,把他戡定。分置两个都督府。其所辖的羁縻府、州,西至波斯。唐朝对外的声威,至此可谓达于最高峰了。因国威之遐畅,而我国的文化,和别国的文化,就起了交流互织的作用。东北一隅,自高句丽、百济平后,新罗即大注意于增进文化。日本亦屡遣通唐使,带了许多僧侣和留学生来。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的举国华文化,实在此时。其余波且及于满族。公元7世纪末年,遂有渤海国的建立,一切制度,都以中国为模范。南方虽是佛化盛行之地,然安南在此时,仍为中国的郡县,替中国在南方留了一个文化的据点。西方则大食帝国勃兴于此时。其疆域东至葱岭。大食在文化上实在是继承希腊,而为欧洲近世的再兴导其先路的。中国和大食,政治上无甚接触,而在文化上则彼此颇有关系。回教的经典和历数等知识,都早经输入中国。就是末尼教和基督教,也是受了回教的压迫,才传播到东方来的。而称为欧洲近世文明之源的印刷术、罗盘针、火药,亦都经中国人直接传入回教国,再经回教国人之手,传入欧洲。

==============================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和外国的历史经验,都是我们今天振兴中国的镜子,尤其是那些历史条件同当代中国的情况和诉求接近的时代的成功经验,更可以做为我们的镜子。

现在,中国的***喜欢强调“中国特色”,然而,中国特色有精华也有糟粕,有正确也有谬误;中国历史有治世也有乱世,有前进也有倒退。我们当然只能继承那些前进的、优良的、治世的传统与特色,并使他们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可是,现在的影视屏幕以至文学创作,把清朝的历史和秦始皇、武则天的历史反反覆覆的进行炒作,实在叫人厌烦透了。我现在一看到影视屏幕上出现了阴阳头、大辫子、马蹄袖、红缨帽,一听到卑躬屈膝的自称“奴才、奴才”就感到恶心。其实,满清这个朝代和秦始皇之类的暴君值得宣传和继承的东西实在太少了。且不说清兵入关时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和“留发不留头”;也不说满清末期道光、咸丰和慈禧太后的昏庸腐朽、丧权辱国、荼毒百姓;仅就当代一些作家和影视制作者鼓吹和美化的“康干盛世”来说,也是不足为训的。

明代后期,皇权、政权是极端腐朽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朝廷是一个弱政府,不如清朝统治那么多事和极权。{例如:万历皇帝长年不上朝,不办公;天启皇帝只顾游戏和做木工},腐朽、软弱的政权并没有完全压倒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那时,城市民营工商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佣工数百人的手工作坊和经营规模较大的商人;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八股文走到末路;出现了讲究“致良知”和重实践的王阳明学和后期王学;西方的科学技术随着利玛窦、鄂本笃、龙华民、熊三拔、毕方济、汤若望、罗雅各、艾儒略等传教士的源源东进,传入中国;一大批高官和儒学权威徐光启、李之藻、叶益藩、杨廷筠、丁魁楚、瞿式耜等接受了西学,甚至信奉了基督教;南明的永历皇帝及其皇后、太子、妃嫔全家入教;反映市民生活的优秀小说“三言”、“二拍”和金瓶梅,中国最好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和神怪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相继问世;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把科举制度和庸俗、迂腐的两种儒生揭露得入木三分;人性化、自由化的散文小品层出不穷;反专制、反儒家名教和提倡个人自由、政治自由的大思想家李贽和中国最早的政党--东林、复社应运而生;后来又出现了全面揭露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积弊,反对君主专制、官僚政治、绅士政治,民主思想呼之欲出的中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如果由这些进步思想家领导的反清斗争能够取胜,并改造农民的起义队伍,中国的近代化必将大大提前。可是,为满清二百余年统治建立典章制度、提供指导思想的康熙皇帝,却没有像同时代的彼得大帝一样,走“欧化”--即近代化的道路,为中国发展近代科学,建立近代工业、近代学校和近代军队,也没有接受明末那些先进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的思想去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却是以程朱理学和已经腐朽不堪的科举制度、八股文章去牢笼士子,选拔人才、治理国家;加上,重农轻商、闭关锁国和大兴文字狱。虽然取得一时的统一和安定,但在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导向方面,同那些实行近代化的国家背道而驰。所以,中国在1840年以后落后挨打以至沦为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境地,在所谓“康干盛世”已经埋下了祸根。“康干盛世”,不过是封建末世的回光返照而已。盲目歌颂“康干盛世”的人,他们的思想境界远远落后于当时的曹雪芹。

汉唐盛世却大有不同。

所谓汉唐盛世,大体上是指西汉开国以后,历经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到宣帝刘询执政的170年,即: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49年;东汉复国以后,历经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执政的76年,即:公元前25年到105年;唐朝贞观以后,历经太宗、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到天宝14年“安史之乱”以前大约130年,即:公元620年到755年。在这前后380年中,中国是堪与西罗马比美、超过东罗马的世界东方最富强、最文明的泱泱大国。汉唐盛世的优性文化和她们在内政、外交方面的积极经验,对于正在和平振兴的当代中国,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推行“无为”或“有为”的仁政。

西汉、东汉和唐朝,是推翻了极端专制、极端残暴、极端劳民、虐民的秦始皇、王莽和隋炀帝而赢得民心、取得政权的,自然要反其道而行之,推行民本主义的仁政。在汉惠帝、文帝、景帝三朝,由于暴秦的杀伐、苛法、苦役、重负闹得人口锐减、民穷财尽,汉朝就实行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仁政,让老百姓修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

无为”,是人治的无为和法治的有为。

西汉,第一个开国丞相是萧何。当刘邦与项羽在荥阳、成皋之间以战争争夺政权的时间,萧何就在刘邦的大后方关中建立法律、制度。萧何原来是秦朝的县吏,熟悉秦朝的法律,也体会到秦法的严酷,他在《汉律》中放宽了秦法,惠帝、文帝、景帝又继续放宽。例如,惠帝废除了“挟书律”,即:不许民间挟书、藏书;废除了“夷三族”律,即:诛杀父族、母族、妻族;并规定“民年七十以上或不满十岁者,有罪当刑皆免”;减田租,十五税一。汉文帝元年,“尽除收帑相坐令”,就是废除有罪者连坐亲友、邻里的苛法。文帝二年,开言路,废除诽谤妖言之罪,这同近现代的“言论自由”有些类似。文帝十三年,废除了墨、鼻、剕三种肉刑,用剃发、割须代替了脸上刻字的“墨”刑;用“笞”(打棍子)代替了割鼻和剁脚的“鼻”和“剕”刑;保留了宫刑和死刑。景帝元年,又减少了笞刑的数量,规定了笞具的大小、厚薄。元二年,明令改剐刑(即千刀万剐)为斩首弃命。景帝二年,又将田赋减为三十分税一,这个税率一直维持到东汉末年。文帝和景帝还规定了轻罪可以纳粟赎罪。由于法律较为宽松、合理,长期受到秦朝苛法迫害的人民,也乐于遵守宽松合理的汉律,官民上下都有守法精神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有多少个皇帝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有多少个皇帝、古代朝代顺序及相应历史人物、我国古代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为什么没有一个是山东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53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