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乱给别人解释
题解从孙,兄弟的孙子。唐时,常州晋陵郡有义兴县,属江南东道
。义兴宰,即义兴县令。其名不可考
(翻译就算了,难臻信达雅之境,恐贻笑耳)
释意
1茂宰旧时对县官的敬称。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
》:“雄图怅若兹,茂宰深遐睠。” 唐 杜甫 《送赵十七明府之县》诗
:“连城为宝重,茂宰得才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爵位·知县
》:“茂宰:《山堂肆考》:‘ 汉 卓茂 为 密 令有声,故用以比宰邑
者。’”
2天枝皇族后裔。 唐 李白 《化城寺大钟铭》:“公名 有则 ,系
玄元 之英蕤,茂列圣之天枝。生于公族,贵而秀出。” 清 顾炎武 《
感事》诗:“日角膺符早,天枝主鬯临。”
3操刀比喻做官任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犹未能操刀而
使割也。” 唐 李白 《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序》:“君自 潞州 铜鞮
尉调补 武昌 令……兼操刀 永兴 ,二邑同化。”
4蠖屈形容像尺蠖一样的屈曲之形。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
>序》:“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花笺, 河 北 胶 东之纸。
”比喻人不遇时,屈居下位或退隐。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
“蠖屈固小往,龙翔乃大来。”
5退食语出《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郑玄
笺:“退食,谓减膳也。自,从也;从於公,谓正直顺於事也。” 朱熹
集传:“退食,退朝而食於家也。自公,从公门而出也。”后因以指官
吏节俭奉公。 南朝 梁 任昉 《梁武帝断华侈令》:“若能人务退食,
竞存约己,移风易俗,庶期月有成。”这里指,退朝就食于家或公馀休
息。
6琴堂《吕氏春秋·察贤》:“ 宓子贱 治 单父 ,弹鸣琴,身不
下堂而 单父 治。”后遂称州、府、县署为琴堂。 唐 韦应物 《送唐明
府赴溧水》诗:“到此安甿俗,琴堂又宴然。”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
》第三折:“恁时节乘肥马,衣轻裘,居馆阁,坐琴堂。” 清 金人瑞
《吴邑黄明府新婚》诗:“琴堂政毕吏人稀,此夜三星入紫微。”
7潘岳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学熏陶,“总角辩惠,摛藻清艳”,被乡
里称为“奇童”,长大以后更是高步一时。美姿仪,《晋书》本传载,
“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
而归。”与夏侯湛友善,常出门同车共行,京城谓之“连璧”。曾出为
河阳令,故曰『河阳富奇藻』
8陶潜曾为彭泽令
9元恶大恶之人;首恶。《书·康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
友!” 孔 传:“大恶之人犹为人所大恶,况不善父母、不友兄弟者乎
!” 唐 沉佺期 《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诗:“天鉴诛元恶,宸慈恤远
黎。”《明史·张璁传》:“元恶寒心,羣奸侧目。” 炉魂 《对于张
之洞死后之湖南人》:“ 张之洞 老悍自用……余毒所及,厥成大创,
天厌其驱,罚其元恶,卖国老贼,遂入黄垆。”
10疲人潘岳《西征赋》有“牧疲人于西夏”句
11恬鳞《解尚书表》:洪波振壑,川无恬鳞。『元恶昔滔天,疲人
散幽草。惊川无活鳞,举邑罕遗老』此联指上元中宋州刺史刘展举兵为
乱事。
12会稽耻见《春秋繁露》越王事
13亚相李公重之以能政,中丞李公免罢以移官此为太白原注。御史
大夫谓之『亚相』其人不可考。
14桑林《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
於《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15害马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庄子·徐无鬼》
16化洽教化普沾。 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功成化洽
,景命有倾。帝乃震恸,执书以泣。” 唐 刘商 《金井歌》:“文明化
洽天地清,和气氤氲孕至精。”指使教化普沾。《三国志·魏志·苏则
传》:“若陛下化洽中国,德流沙漠,即不求自至,求而得之,不足贵
也。”
17严光濑《水经注》严光濑,严子陵之所居也
还有不解之处,可再互相探讨。另,可参看《李太白全集清王琦注中
华书局1977》
思路从孙叔敖戒子的文章内容展开。
从孙叔敖戒子中得到启示:不要贪慕荣利,是至真至诚之言。“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也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孙叔敖戒子“选自《吕氏春秋》。
原文: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翻译:
孙叔敖病危,临死前,告诫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封赏我,我都没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就会封赏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国和越国交界的地方有块叫寝的山地,这地方贫瘠,名声很坏。楚国人敬畏鬼神,而越国人迷信鬼神和灾祥。可以长时间享有的,大概只有这个地方。”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孙叔敖的儿子没有接受,请求楚王封给叫寝的这块山地,所以到今也没有失掉这块封地。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扩展资料:
孙叔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出去游玩,碰到了两头蛇,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回到家中就哭泣起来。(孙叔敖的)母亲问他哭泣的原因,孙叔敖说:“我听说见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见到了,恐怕(我)要抛下母亲先死了。”
母亲说:“两头蛇在哪?”孙叔敖说:“我怕后来的人又会看见,就把它杀了并且埋了起来。”母亲说:“我听说暗中助人的人上天对他必定有善报,你一定不会死。”等到(孙叔敖)长大,出任楚国令尹,还没有推行自己的治国主张而国人就已经信服他的仁义了。
从曾孙:亲兄弟的曾孙。
从孙:昆季之孙,兄弟之孙。
曾孙:孙子的儿子或者是对曾孙以下的统称。
从:堂房亲属,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从父,伯父、叔父的通称。
从母,姨母,母亲的姊妹。
从女,侄女。
从子,侄子。
从兄,同祖伯叔的儿子而年长于自己的人。
从祖从父从母。——《尔雅·释亲》
《集韵》《类篇》:同宗也。
《尔雅·释亲》: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释名》:从祖父母,言从己亲祖别而下也,亦言随从己祖以为名也。
《国语·周语下》:“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韦昭注:“ 共,共工。从孙,昆季之孙也。”今注:昆季:兄弟。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其弟期,大叔疾之从孙甥也。”杜预注:“姊妹之孙为从孙甥。”孔颖达疏:“男子谓兄弟之孙为从孙,故谓姊妹之孙为从孙甥。”
《左传·昭公七年》:“余将命而子苟与孔烝鉏之曾孙圉相元。”
《史记·五帝本纪》:“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晋书·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蜚廉少子曰季胜,其曾孙名造父,以善御得幸于周穆王,封于赵,为晋赵氏之祖。
《诗·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郑玄笺:“曾,犹重也。自孙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称曾孙。”
清 金人瑞《古墓吟》:“物理自无定,曾孙非不贤。”
根据韦昭对“从孙”的注,可知亲兄弟的孙子在中古时期称之为从孙。将该义视作本义。由“从孙本义”想到“从祖本义”——祖父的亲兄弟简称为从祖,如此,“从祖-从孙”刚好对称。换言之:谓吾从祖者,吾谓之从孙。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如下:若乙是甲的祖父亲兄弟之子,则乙是甲的从祖,而甲是乙的从孙。从子,从父兄弟的儿子为从子,不同于侄儿的概念。又可分为从兄子,表明从子之父长于己;从弟子,表明从子之父幼于己。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孙之意若为本义,拟作为“本义从孙”。从孙略同后来的“侄孙”。
五服中,本义从孙之死为小功。“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死去的亲属服丧的制度。它规定,血缘关系亲疏不同的亲属间,服丧的服制不同,据此把亲属分为五等,由亲至疏依次是: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从孙裹义”比“从孙本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孙辈”也将其笼统地称为从孙。如也有将从父兄弟之孙称作从孙的,见例2“从孙奂”与例3“从孙长”。基于以上,为示区分,从孙之意若为裹义,拟作为“裹义从孙”。
《礼记·丧服·子夏传》: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代国),为代太后。
《晋书·王浚传》:太元二年,诏兴灭继绝,封沈王沈从孙道素王道素为博陵公。
《晋书·荀顗传》:顗无子,以从孙徽荀徽嗣。中兴初,以顗兄玄荀玄孙序荀序为顗后,封临淮公。
《宋书·王球传》:[王球]无子,从孙奂王奂为后。
王奂祖父王僧朗与王球原是从父兄弟,过继则属从祖兄弟,而非亲兄弟,所以上例“从孙”为“从孙裹义”。
《南齐书》:初,[王琨]从兄华王华孙长王长袭华爵为新建侯,嗜酒多愆失。琨上表曰:“臣门侄不休,从孙长是故左卫将军(即王华之子,新建定侯)嗣息(息子),少资常猥,犹冀晚进。顷更昏酣,业身无检。故卫将军华忠肃奉国,善及世祀;而长负衅承对,将倾基绪。嗣小息佟王佟闲立保退,不乖素风,如蒙拯立,则存亡荷荣,私禄更构。”[王琨]出为冠军将军、吴郡太守,迁中领军。王长祖父王华与王琨是亲堂兄弟,而非亲兄弟,故上例“从孙”当为“从孙裹义”。
《南史》:王瞻,字思范,弘从孙也。祖王柳,字休季,位光禄大夫、东亭侯。父王猷,字世伦,位侍中、光禄大夫。
《南史·列传第十四》:王镇之字伯重,晋司州刺史胡之王胡之之从孙、而裕之王裕之从祖弟也。祖耆之王耆之,位中书郎,父随之,上虞令。《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八·烈宗孝武皇帝中之上太元十一年》:初,后秦主苌姚苌之弟硕德姚硕德统所部羌居陇上,闻苌起兵,自称征西将军,聚众于冀城以应之;[姚硕德]以兄孙详姚详为安远将军,据陇城,从孙训姚训为安西将军,据南安之赤亭,与秦(指前秦)秦州刺史王统相持。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二:徐汝让号钦寰 ,大司空拭之从孙。
从子旧义从父兄弟之子称之为从子(但不是兄子/弟子),也即伯父/叔父的孙子。今注:从祖兄弟之子中古时期当称为族子,唐宋以后,从祖兄弟之子也称作再从侄。
从子裹义由于古时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素,也有将比上述“从子旧义”血缘隔得更远的“子侄辈”笼统地称为从子。
从子新义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作从子。新义则是较晚才出现的意涵,意同叔侄的“侄”。后人尤其近人对从子的解释多着眼于从子新义,而未对从子旧义加以区别。唐宋时的“再从子”也是在“从子新义”的基础上再造的称谓词。
《朱子语类》卷八五:“据礼,兄弟之子当称从子为是,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自高祖四世而上称族子。”
朱熹这种说法也不尽然,“兄弟之子当称从子”其实需要视情况而论,“兄弟”分“(亲)兄弟”、“从兄弟”,“从兄弟之子称从子”应该问题不大,但是“(亲)兄弟之子称从子”那可就有问题了,上古、中古时期,史籍里说到“(亲)兄弟之子”意思基本上叙称为“兄子”、“弟子”,《三国志》、《晋书》中可谓俯拾即是,因此朱说是存在漏洞的。朱总结为“自曾祖而下三代称从子”似可拟改为“自曾祖而下三代称兄子、弟子以及从子”。
从父子”的意思:从父兄弟(分为从父兄、从父弟)之子可称之为“从父兄子”或“从父弟子”,两者统称为从父子,从父子即父之兄弟(伯父、叔父)之孙。如果乙是甲的父亲的亲兄弟的孙子,那么乙便是甲的从父子。该意略同后世的从侄、堂侄。
“从祖子”的意思:从祖兄弟(分为从祖兄、从祖弟)之子可称之为“从祖兄子”或“从祖弟子”,两者统称为从祖子。如果乙是甲的祖父的亲兄弟的曾孙,那么乙便是甲的从祖子。该意略同后世的再从侄、再从子。该义在史学、谱牒学界的例子较少。
以上“从父子”之“从父兄子”以及“从祖子”之“从祖兄子”,再据此,又试可将从父兄子、从祖兄子统称为“从兄子”。同理,从父弟子、从祖弟子试可统称为“从弟子”。从兄子、从弟子下文俱有示例。
附注:以上“从祖(或从父)”是一种亲疏关系,表示同一曾祖(或同一祖父)的关系,而“子” 表示小自己一辈。
古人的家族观念很浓,通常会追溯到曾祖父,有共同曾祖父的从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曾祖父再往上追溯的同族子侄辈,则不称从子,而称族子。古代大家族中,儿子、侄子(兄子、弟子)一般和自己生活在一起,距离不会隔得很远,如果是官宦士族家庭,自己在任上时,子侄往往带在身边,所以自己一旦逃难,连同侄子一起带上。至于说从子、族子则一般不会带在自己身边。以上有“从祖兄弟(分为从祖兄、从祖弟)之子可称之为“从祖兄子”或“从祖弟子”,两者统称为从祖子。”
据从祖兄弟别称再从兄弟,即再从兄弟之子统称为从祖子。又据再从兄弟之子唐以后称为再从侄,则“从祖子”与后世的“再从侄”的意思相同。
由自己开始,上一辈为父亲,父之父为祖,祖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由自己往下,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耳孙。
九族中,纵向有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堂兄弟、再堂兄弟、三堂兄弟、姊妹、堂姊妹、再堂姊妹、三堂姊妹。
围绕着纵横向的九族,形成了九族与五服的家族结构图。往上数,上辈中有叔伯父母、堂伯父母、再堂伯父母、祖伯父母、堂伯祖父母、曾祖伯父母、姑、堂姑、再堂姑、祖姑、堂祖姑、曾祖姑等。
往下数,下辈中有侄妇、堂侄妇、再堂侄妇、侄女、堂侄女、再堂侄女、侄孙妇、堂侄孙姑、侄孙女、堂侄孙女、曾任孙妇、曾侄孙女等。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李白的诗:【赠从孙义兴宰铭】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李白的诗:【赠从孙义兴宰铭】、从孙叔敖戒子中得到什么启示、西域都护段会宗从曾孙。“从曾孙”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