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舞蹈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意义

浅谈苗族舞蹈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意义,第1张

 摘要: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舞蹈的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人们的生活、精神,声声不息的鼓点舞步千百年来传承着苗乡的风土人情。在旅游景区中,苗族舞蹈文化艺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对于苗族舞蹈文化的保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继承苗族舞蹈文化,使苗族舞蹈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常开不败。

中国论文网 >

“黛帕”是指“美丽的姑娘”,所用的音乐是《银色的黛帕》,这是苗族姑娘吸引异性也就是找对象的一种形式,其实就是苗族特有的一种爱情文化的演绎,舞蹈突出姑娘的美丽外,我想更多的是侧重这种文化的精美与传承。'

青春,是在等一个人,还是在等一个故事,是在做一个人,还是在做一个故事?当我们思考青春的时候,请从文化的高度出发,因为青春使有文化底蕴的一首长诗,只字片语诠释不了它的意义,就像这支成功的舞蹈,毕竟它终不是人生的舞台。我们实在没有必要为了爱情而死去未了,毕竟爱情不是人生,不是青春的唯一的主题。“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难道不是吗?黛帕如果没有最后对青春的回悟与挚爱也成不了银色灯光下的聚焦,也只是只没有涅槃的凤凰。

还记得那银色的灯光,那踮脚祈首的女子,还有那轻轻地耳调子,在轻舞的秀帕风中如果情感和青春也能轻轻的撕掉,扔到海中,那么,我愿意从此就在海底沉默,你的言语,我爱听,却不懂的;我的沉默,你愿见,却不明白

望采纳,谢谢

苗族舞蹈好考难学,主要动作如下:

一、颠簸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以胸腰为中心,上下翻动,上下起伏,并且保持翻动的连贯性和链条性。其颠簸动律通过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如肢体的幅度大小,面部的表现,力度的大小,节奏的变化快慢等来表现出复杂的感情波动。

二、赶鸭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

多人成行、双手手掌上翘放于身体两侧划动,上下小幅度点头;同时脚向前蹭走,整个身体出现一种摇曳的律动。

三、一顺拐儿动律

其动律特点是:同手同脚,同手同头,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运动方向相同。

四、荡腰动 律

苗族喜欢白色,即爱好银饰。越多越好看,越重越好看。比如具有代表性的脖颈银饰——项圈。

日常生活中,银项圈会随着身体的运动而晃动,就产生了以腰为发力点,身体的上下半身左右晃动的荡腰特点。荡腰也会因为不同的方向和动作有着“正反”的不同。

比如在苗族舞蹈《水姑娘》里面的荡腰动作一样,展现出苗族姑娘的水蛇一般的腰和流线身型。

五、点荡动律

这个特征来源于苗族身上佩戴的银铃和银制腰带,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体只要有晃动,它们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所以苗族人喜欢颤动自己的身体,让银器发出声音。

六、摆胯动律

苗族的百褶裙因其手工精美、制作繁复的特点而深受大众喜爱。

苗族的姑娘也喜欢穿上属于自己的百褶裙。但是因为其重量不轻,日常活动的时候不会随着身体而摆动,所以苗族姑娘喜欢把裙子甩起来,以展示自己美丽的花裙。因此产生了这种“一边摆动胯部,一边摆动双手”的顺边摆胯动作。

比如苗族舞蹈《山路银河》中的舞蹈动作,苗族姑娘们边摆胯边摆手,通过不同的队形变化甩出自己光鲜亮丽的裙子。

苗族舞蹈文化是民族舞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想要学好苗族舞蹈,就要掌握住属于苗族舞蹈的独特韵律,才能更好的跳出苗族舞

首先你要了解,彝族和苗族的文化背景是有差异的,生活习惯、包括地域都不尽相同,知道了这个,你就不会弄混了。两个民族的舞蹈都是属于南方小民族舞种,苗族舞蹈的节奏短促,极其灵巧,顺拐居多,感情浓烈,属于情绪舞蹈。彝族舞蹈节奏相对平稳,比如踩桥,但也有快节奏的,比如跳弦。踩桥动作优美,强调抻拉,很抒情,跳弦活泼,有朝气。

芦笙

——(苗语称“究给”)是种以男子边吹“芦笙”同时以下肢(包括胯、膝、踝)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它流传广泛,普及各苗族地区。

自娱性芦笙——最为普及,因对舞者年龄、性别不限、故参加人数甚众,通常在草坪、河坝或山坡空地上活动。常见的活动形式有二种,一种是男的吹小芦笙、女的持花手帕,男一圈、女一圈的把一群吹大芦笙的舞者围在中间,踩着乐曲的节奏、轻轻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还有一种是由一对以上的芦笙手作领舞,众人(多为女性)尾随其后围圈而舞。动作随领舞者吹奏的曲调而变化。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1、习俗性芦笙舞

——第一种是每年过“花山节”时跳,这是男女青年联欢和选择配偶的佳期,这天所跳的芦笙舞,古时就称为“跳花”或“跳月”,多在月明风清之夜进行。有这类习俗的苗族山寨,一般都设有“跳月”的月亮场或“跳花”的花场。这类芦笙舞尤以黔东南地区盛行的“讨花带” 和黔中地区盛行的“牵羊”较有代表性

第二种:在广西融水一带。舞时手挽手、身体前倾、顺圈往前跳,动作比较简单。参加舞蹈的人数常见为十二人,队形呈三人一横排、四人一竖排的长方阵。

2、表演性芦笙舞

——一般都在节日或集会中以竞技或献技的方式进行表演。有的地方盛行以村寨芦笙队为单位进行集体比赛,如黔东南的从江县、傍洞一带,每逢年节,邻近各村寨以百十人为队同时吹跳比赛,参加比赛的芦笙队以能吹奏乐曲的多寡、声音是否优美、谐和以及动作和步法是否丰富、舞蹈的时间是否持久定优胜。有的地方则以个人竞技的方式进行。这种竞技一般都不设规定动作,每个芦笙手都有施展个人技艺的机会。这类芦笙舞的动作以矮步、蹲踢、旋转、腾跃等为多。竞技者有的以动作的节奏多变,迅疾激烈见长;有的则以能完成较多的高难度动作取胜。表演性芦笙舞内容十分丰富。盛行于黔西地区的有“巧喝酒”、“蚯蚓滚沙”、“滚山珠” 和“芦笙拳”;盛行于桂西山区的有“过门坎”、“猴子上树”和“滚地龙”;盛行于黔东南地区的有“牛打架”、“斗鸡”等多种。前两地区所盛行的主要以炫耀高难技巧博取观众的喝彩;后一地区所盛行的主要是模仿禽兽的习性、神态,以表现出生活的谐趣引人入胜。

“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地下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 翻身舞动。

“巧喝酒”是在长凳上置一盛满米酒的杯子,然后,舞者围着长凳边吹、边舞、边下腰喝酒。

“滚山珠”是边吹奏着芦笙边作向前和向后翻滚或倒立、叠罗汉等动作。

“芦笙拳”的形式独具一格,这种舞蹈以舞芦笙者为伴奏和指挥,其余男、女舞者在其指挥下时而互相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有时也插入花棍的对击。

3、祭祀性芦笙舞

——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舞者多为中、老年人。吹奏的大芦笙长达三尺至丈余。过去,这类芦笙舞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祖灵的尊敬和怀念,动作稳重、迟缓。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苗族已很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了。因此,这类舞蹈现已不见了。

4、礼仪性芦笙舞

——也因其活动时的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形式和特点。凡属男婚女嫁、新屋落成等喜庆活动,则以动作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为特色。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这样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

以上就是关于浅谈苗族舞蹈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意义全部的内容,包括:浅谈苗族舞蹈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意义、苗族舞蹈呢喃表达了什么情感、苗族舞蹈黛帕 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也就是赏析。 舞蹈中的基本动律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147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