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的原名叫什么

孔乙己的原名叫什么,第1张

一、〈孔乙己〉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自己告诉我,也确有此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做“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描述相差不多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二、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致穷得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来吃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后来便不见了。(陈根生《择取遗产融合新机——(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三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陈根生《择取遗产融合新机——(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四 相传绍兴城内还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由于生活贫困不堪,为谋生计,只得去卖烧饼油条勉强度日。因他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意大声叫卖,只好跟随别的卖大饼油条的小贩后面。小贩们吆喝一次,他跟在后面低低地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街上的孩子们见他身穿长衫,手提货篮,叫着使人不懂的话,于是就围着哄笑起来,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就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油条,就缓缓地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吞吞地边喝酒,边津津有味地嚼着茴香豆。孩子们一见“亦然先生”在喝酒,纷纷地赶来讨茴香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子里的茴香豆所剩寥寥无几了,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念念有词:“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据说这位“亦然先生”就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原型呢。(黄道富、慧芳:《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一、 落魄的童生和疯癫的举人

孔乙己和范进都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都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但作为两个形象,他们之间存在着更多的差别。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1、 清高和自卑的比较

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

而范进却懦弱猥琐,甘受屈辱,自卑自贱。他惧怕胡屠夫,无端遭受辱骂,却连连说道:“岳父见教的是”。在向胡屠夫借盘缠时,被胡屠夫一口淬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却只能忍气吞声、卑怯畏缩。范进的自卑自贱的性格在随着他考中举人的进程中逐渐减弱,这也只是针对胡屠夫、众邻居等一切地位比他低的人而言。我们可以推断,在高官面前,范进仍然会是一幅卑怯畏缩的奴才嘴脸。

孔乙己的清高使他不能正确地认清自己,把自己的缺点当作宝贝,并固守不变,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人生。而范进则只记住了八股文章,并钻入了牛角尖中,在自卑自贱中苟喘,成为人们批判的对象,腐儒的代名词。

2、 迂腐和圆滑的对比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动辄“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陈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孔乙己抱着过时的陈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

与之相对的范进却表现出了圆滑的性格,范进的这一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与张乡绅的交往中。当范进中举之后,张乡绅前来攀附,说了这么一番话:“适才看见题名录,贵房师高要县汤公,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范进的回答是:“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其实范进明智张乡绅的攀附之词是无稽之谈,却以一句“幸得出老先生门下”给予了认同。这正是范进世故圆滑的表现。这在范进以后的行事中仍然随处可见。

孔乙己的迂腐是腐朽理念的表现,也是自抬身份的行为。而从范进的圆滑中可见他城府颇深,谙熟官场陋习。

3、 善良和虚伪的对比

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然而这个人的性格却有善良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得出来。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决难有这样的行为。另外,他教小伙计写字也是出于真心实意。

范进的表现就不是这么一回事了。当范进在胡屠夫受银假作谦让时,明知从此再不会要他接济,却说了这么一句话:“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这就充分说明范进是虚伪的、狡诈的。这一性格仍然贯穿他的一生。在他母亲死后,一次与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在宴席上不肯用银镶杯箸,以证明他对母亲的“孝顺”,却在燕窝碗里拣出一个大虾元仁子送到嘴里。这恰恰说明他是虚伪的。

孔乙己的善良为自己赢得了同情,而范进的虚伪则招来了指责。

4、 自我安慰和脆弱神经的对比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其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他的穷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无所寄托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价值的彻底崩溃后的结果。

范进在科举考试中屡考屡败,心灵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考试失败一次,压力就膨胀一倍,一旦侥幸成功,这一事实强烈地刺激了他的神经,当下意识的痛苦一旦解脱,他就完全失掉全部精神。才会出现那种疯癫的状态。这说明范进的神经是脆弱的,精神是麻木的。

孔乙己和范进是两种性格截然不同的人,这与两个人精神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二、 主顾的凉薄与市侩的狂迷

我们已经对孔乙己和范进的性格内涵作了一些简单的分析。那么,现在我们将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亦即作者借作品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度)进行讨论。

两文都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这是不须质疑的。这也与作者的观念有关。同时,两文对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进行了批判,但存在着细微的差别。

1、 挖劣根性和批科举制的区别

在文章的主题方面,《孔乙己》一文倾向于对国民劣根性和社会的冷漠的批判。而《范进中举》则侧重于批判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

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够挖出国民的劣根性,并就造成社会病态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以达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孔乙己》一文只是借用了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来作为主人公,以阐发他的小说的一贯的主题。孔乙己的人生经历离不开笑。短衣帮的笑,掌柜的笑,小孩的笑。正是在这些笑声中,孔乙己一步步地与人们疏远,他走向了孤独。他也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没有人让他这么做,就连小伙计也在虐杀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孔乙己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社会不肯接纳他,不肯认同他。这是一个多么冷酷的社会啊!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冷漠!

《范进中举》则主要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整部《儒林外史》都反映了这一主题。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这样记载:“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手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说明小说的主题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并旁及当时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同时,吴敬梓又是一个十分憎恶当时士子热衷科名的人。这在各方面都为小说的主题确定了一个方向:“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2、 主顾的哄笑和胡屠夫的滑稽

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哄笑。孔乙己在哄笑声中出场,又在哄笑声中死去。孔乙己的存在只是起到使“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的作用。“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咸亨酒店里的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正是鲁迅所针砭的病态社会的毒瘤。当孔乙己不知去向时,掌柜的只记得“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债务,而没有人去关心孔乙己。逐渐地,孔乙己已被人们遗忘了。作者对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进行了解剖。

胡屠夫对范进的态度在范进中举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后判若两人。胡屠夫的前倨后恭的态度以及邻居对范进的态度的改变说明了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功名富贵。作者不惜以讽刺的笔触来进行刻画,就是为了达到批判的目的。

所以说从主顾和胡屠夫等次要人物的态度上同样可以判断出文章的主旨。

3、 一根棍子和一个巴掌

孔乙己终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反而成了被取笑的材料。且不说丁举人如何歹毒,只要看一看人们的势利眼,你便会明白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了。

一根棍子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将他送进了坟墓。然而,一个巴掌打醒了疯癫的范进,将他推向了富贵的宝座。我认为范进发疯这一情节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他让中举的范进跌进塘中,披散头发,一个新中的举人老爷变得一身淋漓,两手黄泥。作者让他吃尽苦头,出尽洋相,仍不解恨,再安排胡屠夫用他油腻的巴掌狠抽了他一个嘴巴,方才醒来。这同时说明作者讨厌科举,作者让中了举的范进丑态百出,其目的在于讽刺范进之类的读书人,在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

孔乙己和范进都信奉封建礼教,遵循科举考试,两个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是落魄的童生,一个是疯癫的举人;一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成为人们哄笑的对象,一个享受荣华富贵,成了高高在上的老爷。真是科举考试造人啊!但无论两个人的最终结局如何,他们都是悲剧人物,他们都是社会悲剧的产儿。他们的可悲在于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脱离了本我,失去了自我。后来者戒!

《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解读:“孔乙己是作者想像中假设的人物,并非实有其人。即鲁镇和咸亨酒店也非确指一个实有的所在,不过概写南方江浙一带酒店的情形而已。”“文中站在这里的伙计虽自始至终不曾离开过,可是真的主人翁实是被述说的孔乙己。……这样一个平常的堕落的酒徒,给作者这么一描写,遂使人深深觉到我国社会的冷酷和长衫帮的日即没落。”这里的“平常的堕落的酒徒”“我国社会的冷酷和长衫帮的日即没落”类乎现在的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思想概括,这比起后来的“封建社会”“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等政治观念的概括,显得更为含蓄,表述更为中性。

关于《孔乙己》这篇小说的主题,提供了以下三种看法:

1.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原因和前景。

2.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在社会变革中,小人物根本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他们遵从固有的心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只能被生活吞噬。

3.批判冷漠、麻木的国民性。通过描写周围群众对孔乙己的态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

孔乙己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该作品中的主人公。文章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2篇白话小说。同时有沈正钧1998年新编自该作品的越剧,共4幕7场。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据鲁迅1919年3月26日所作的《附记》,本文作于1918年冬天。

基本信息

姓名:孔乙己

作者:鲁迅

主要成就: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角色出处:《呐喊》

以上就是关于孔乙己的原名叫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孔乙己的原名叫什么、评价《孔已己》和《范进中举》、为什么鲁迅要写<孔已己>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3106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