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美称是哪个城市

陈独秀右倾2023-04-29  721

花城美称是哪个城市如下:

花城是广州。

广州处亚热带,长夏暖冬,一年四季草水常绿、花卉常开,自古就享有花城美誉,人种花、爱花、赏花和赠花历史悠久。

西汉时期,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就发现岭南人爱种插花、戴花,屋前屋后,厅堂房内也都摆满花,便赞誉这里都是彩缕穿花人。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中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20-22为摄氏度,是中国年平均温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

扩展资料:

广州方言,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广义的广州方言又称“广府话”、“白话”,属粤方言广府片,是粤语的代表方言,通行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粤中和粤北部分地区,以及广西东南部,狭义的广州方言指广州话,专指广州市区通行的粤语。

广州迎春花市在南汉时就已有之,到19世纪中叶,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几天举行,花木涌入城市,十里长街,市民结伴“行花街”,热闹非凡,越办越旺,发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城市都有此俗。

广州民俗还有飘色、醒狮、龙狮、鳌鱼舞、黄阁麒麟舞、市桥水色、鱼灯、乞巧、凤舞、八音锣鼓、木鱼书、龙舟、北帝诞、生菜会、波罗诞、郑仙诞、金花诞、何仙姑诞等。

在贵屿,一年中较为重要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节(即冬至)。民俗活动有:龙舟赛,中秋烧塔,戏台唱戏,猜灯谜等。逢年过节当地居民都会举行各种祭拜神明的活动。每月之中,初一、十五和初七,都是比较重要的日子,往往也会要拜神祈福。

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约在农历二月,贵屿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彩街艺术书画展”,为期三天,俗谓“街路棚”。贵屿街路棚是一项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四百余载,素有“中华一绝”之称。清《潮阳县志》对“街路棚”有这样一个生动写照:

“艺苑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最盛时展出书画作品竞达上千幅之多、绵延二三里,真谓琳琅满目,别有一番墨韵文情。历代曾展出著名书画家李子长的活画,还有唐伯虎、文征明、祝枝山、禇遂良、郑板桥等书画。晚清时各商号更不惜重金购买流失各地的先贤手迹,以参展竞相炫耀。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彩街棚“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改进。这种以”彩街棚‘为主体的乡间文艺形式连同祭奠、游神和花街游行活动,一般情况下每年都在贵屿的华美、南安与北林(门)同时进行,直到解放初期由于种种原因而停止,特别是文革期间的浩劫,当地群众家中保存的书画作品大量被毁灭和流失,保存下来的书画作品仅剩五六十幅。

为了传承这一悠久民俗文化,时任省政协主席的吴南生亲笔为“彩街”题写了“发展潮汕经济,建设文明侨乡”的字幅,支持彩街活动的恢复。得知这一喜讯,当地商铺群众自筹资金,重新恢复了彩街布景,征集到650幅书画作品。

1999年,鉴于原来布展的老街路面过于狭窄破旧,当地政府拓展了老街以东的数百米路段,这样便形成了长达18公里的规模。

传统的“街路棚”原仅在贵屿老街布展,街长约有三里之遥,横跨三个自然村。由于街道比较狭窄,且布展期间各家商铺还得继续营业,布展之后人员往来显得较为拥挤。尽管如此,布展还是年年进行,从不停息。一九九八年七月,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辟华美东段布展区。该区的筹建工作,自那时以来,在省、市、镇、管区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当地群众和在外乡亲纷纷解囊捐资。当年,仅新区展出的书画工艺品有640余件,尔后每年均有新增展品。在众多的展品中除有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古幅外,还有来自全国三十个省市的佳作,有中央、省、市领导的题词,有其他党派与知名人士的墨宝。美术作品的作者中有众多教授,其间不乏国宝级书丹青大师,还有省市级书画协会会员;既有北派、岭南派,又有西派、海派的代表作,风格各异,手法不同;既有本地书画作者、民间艺人富有乡土风情的作品,更有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寄来的书画精品。“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具特色,各显千秋。此外,还有摄影、剪纸、雕刻、(报纸)报头、邮票、购物证、古今钱币、世界各国钱币、各类磁卡、纪念章、刺绣、活景、灯饰画等等,应有尽有。从这色彩缤纷,流光溢金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窥见历史留下的印痕,感悟时代风云的变迁;有时令你忍俊不禁,有时可以让你沉思遐想。

每年的农历二月,与“彩街棚”同时举行的花街游行活动更是为其增添了热闹喜庆的场面,朝看花街游行,暮观“彩街棚”!

参加花街游行的男男女女,都必须经过精心的化妆。准备完毕,只见铿锵锣鼓开道,游行开始。紧跟大锣鼓的是由36名头扎彩色布巾脸谱有文有武的男子组成的英歌队。英歌队以一名身着**八卦衣、手持**八卦旗饰“师公”的青年为前导。身后是一位手舞金蛇饰“时迁”的小伙子,其他人的衣服,颜色不同,图案迥异。小伙子舞动手中的金蛇,穿行在同伴中间,手中的金蛇时高时低,或左或右。按着金蛇的示意,队伍中不时发出整齐粗犷的吆喝声,小伙子用力敲击着手中的木棍,或上或下,或前或后,队伍或聚或散,忽现长蛇挺进之状,忽呈双龙出海之势,用刚劲、奔放、雄浑来形容并不一点为过;更有那装扮成“伯公”“伯婆”(傩公傩婆)的两个小矮人,摆动着手中的尘拂和葵扇,诙谐而滑稽,逗得围观者阵阵发笑。

如果说,男性英歌舞以其豪迈的气势,给观者以力和美的震撼。那么,女性英歌舞给人们带来的又是什么呢?你瞧,取代男子英歌舞中“时迁”位置的是一位手舞**令旗的俊俏姑娘。随着令旗的指向,服饰华丽的姑娘们,也整齐划一地敲击着手中的木棒,腾跃之举,聚散之间,一会儿恰似粉蝶采花,一会儿又宛若孔雀开屏,真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绚丽的衣裳,柔中带刚,刚柔相济的舞姿,给予观众的何曾不是美的享受!

英歌队之后,是男女锣鼓队、乐队,手持标旗肩挑花篮的少女和儿童组成的化妆队。虽然装束不同,形式不同,年龄不同,但从每个人的脸上都可看到一种相同的表情:喜悦和自信!

2009年初由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评审推荐,经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评定通过的贵屿街路棚,已与鳌鱼舞、潮州歌册、陶瓷微书等8个项目入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政府、潮俗文化的专家学者和民间艺人正致力于收集、保护“彩街”的相关资料和民俗文化,争取申报列入省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贵屿人和潮汕大部分地区一样,是个很重视同姓同乡的宗亲社会,每家如果有红(喜事)白事,都要叫上同祠(同姓同乡祖宗的分支后代)的亲人帮忙,每乡的慈善和节日大小事务由村理事会和乡“老大”(乡里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组织安排,后辈一般也会很尊重他们的安排,这种宗亲关系使得乡亲很团结,对家乡产生的感情十分深厚,许多老华侨身在他乡还是会经常关心家乡的一草一木,有些民国时期随军去台湾的老人,在两岸关系放宽后,放弃台湾户口移回贵屿老家,回家乡安享晚年。

贵屿年轻人结婚后一般不会和父母分居,除非有特殊情况或父母要求才分居,否则会被乡亲们责备和排斥,起到监督教育的作用,儿子多的一般会实行轮流制照顾父母。

木雕!广东有很多民间艺术大师。辜柳希,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潮州木雕艺术馆馆长、潮州市传统工艺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木雕传承人、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第三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潮州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潮州市政协委员、潮州市第五届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澄海港口乡何野云龙爷盛会 相传龙爷身为元末起义军陈友谅军师何野云,陈兵败后,流落民间,为民做了大量的善事,,深受民众敬仰,羽仙后即被赐为龙尾爷,这一文化传统一直留芳。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港口乡人到岐山古庙拜请龙爷,并在港口施建庙宇,农历四月初三为龙爷公生并定于每逢马年,即每12年的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盛会。十社神前与十台潮剧大戏演起戏来,相互争艳。舞龙、舞狮、鳌鱼舞、龙虾舞、布马舞、斗鸡舞、双咬鹅舞、麒麟舞、鲤鱼舞、腰鼓舞、涂戏队、潮州大锣鼓、花篮队、标旗队、彩旗十几个表演团体伴驾巡游连绵数公里,还有晚上举行烟花烟花。岐山古庙“兄弟会” 岐山古庙建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记载于清嘉庆《澄海县志》。清同治七年,澄海港口村民恭请龙尾爷到本村建庙供奉。清道光十二年,下蓬镇金港村民到岐山古庙恭请龙尾爷到本村建庙供奉。何野云曾做为陈友谅军师,陈兵败后,流落民间。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多次招安何野云,但何野云仙师却认为“忠臣不事二主”,宁可流落民间,也不做明朝官。因他这种忠肝义胆也得到人民的传诵,所以潮汕设立社团都愿意供奉龙尾爷为保护神,兄弟结义也愿意到龙尾庙请龙尾圣王做见证。汕头岐山镇有个习俗,年轻男子都喜欢结拜为义兄弟,也就是俗称的“兄弟会”。因何野云仙师的忠肝义胆精神,也符合“兄弟会”的本意。所以他们都喜欢到岐山古庙结拜,请龙尾圣王做他们见证人。每年的农历二月廿五龙尾圣诞,也是他们的“兄弟会”的会日,平时忙于打拼的义兄弟们会在今天一起相聚前往岐山古庙祭拜龙尾圣王,随后一起会餐聚会,重温兄弟之情。新津六社龙尾爷灯首 代道光十二年,汕头市龙湖区新津街道纪社、辛社、东社、西社、南社、北社民众,到“岐山古庙”恭请龙尾圣王香火,前往本乡修建龙尾爷庙供奉,做为本乡六社保护神。 从此由金港、高埕、南畔寮、公婆爷等村分成纪社、辛社、东社、西社、南社、北社(分上股、中股、下股)共六社三股,成立理事会共同管理。定以每六年由其中一社作为主办方即“灯首”,以每年正月廿一承办游神庆典。轮值社份要聘请潮剧团到神前演戏,白天聘请锣鼓队、英歌舞、标旗队、花篮队、彩旗队等陪同龙尾圣王爷和各社老爷一起巡游六社和摆神前敬神仪式,晚上由各社在理事会领导下自发在本社举行花灯巡游习俗。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即始于1832年。

英歌舞,又称“莺歌”“唱英歌”等;发源于广东省普宁市、潮阳市,大概成形于清末民初(1850年左右产生,距今有150年左右);2006年,英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它主要取材于地方戏曲的武生招式、南派武术,田间地头的务农动作;结合潮绣绣成的戏剧服装、潮州大锣鼓的音乐;经过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特属于潮汕地区的传统舞蹈。

目前,针对英歌的 旅游 性开发,主要是开展英歌舞相关的文化节活动,利用不同地区的队伍进行同台竞技展演,给游客普及这种传统舞动的魅力。同时,英歌舞也曾经代表广东,参加2008年在北京举行的奥运巡演活动。

英歌人物形象突出,服装妆容独树一格,有较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可以将其打造成IP形象,用于手办公仔,服装,纪念品等 旅游 商品,在作为衍生的 旅游 商品项目。

同时,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全民健身运动已经逐步形成一种势头,英歌舞作为一种结合武术动作的舞蹈,且形式上就是偏广场舞,可以将其开展成街头广场舞的形式,在保护非遗的同时也可以带来强身健体的效果。

到一个地方旅游,无非是观赏和了解那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名山大川与风土人情。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在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都市,我们既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的强劲冲击和活力,又能领略到传统岭南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广州两千多年的文明史留下许多说不完道不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祖、礼仪、娱乐等。由于广州自古就是一个移民色彩很浓的城市,广州民俗风情也处处体现了一个移民城市所特有的韵味和魅力:丰富多彩、活泼多样,古老而又年轻,处处迸发出多元文化撞击的火花。至今,广州民俗中仍保持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 也有百越古族的特别禀赋。

同时,由于广州地处南疆,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最先接受海外民俗文化的影响,这又使得广州民俗不但有新兴海滨的迷人风韵,还略带一点“洋味”:他们一面过传统的春节,一面过西方的圣诞节;一面游街,又一面给情人送玫瑰花;一面吃蛇、烹狗、饮功夫茶,又一面吃汉堡包、寿司、喝鸡尾酒;一面舞龙舞狮,又一面跳迪斯科、唱卡拉OK;一面穿牛仔裤、露背装,又一面复兴旗袍和香云衫;一面操着电脑预测市场风云,一面又供着财神、占卦算命。处处体现出岭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兼容性。

最能体现广州民俗风情的是广州的茶楼。广州人喜欢上茶楼饮茶,是全国闻名的。广州人清晨见面打招呼时常说“饮茶未了”(意即“饮早茶了吗?”)可见广州人对饮茶的喜爱。广州人的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自19世纪初,广州的茶楼从低矮简陋的茶寮中崛起之后,“饮早茶”的时尚,风靡了珠江三角洲。到处茶楼林立,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就连郊区的小村镇,也无一处没有茶居(楼)。改革开放以后,广州的茶楼业更加发达。现在,广州的茶楼、酒家巳发展到近2万户,遍布大街小巷,不论走到什么地方,都能尝到“三茶二饭”。从‘饮早茶”发展到“饮下午茶”到晚上的“饮夜茶”,档次越来越高,食品越来越精致。而向往开放改革的各省人士,也常常以广东的生活习尚为乐,于是南至天涯海角,北达内蒙古草原,都建起了广式茶楼。到后来“老舍茶馆”根深蒂固的古都北京人 盖碗茶艺高超的成都人,都学广州人“饮早茶”。广州茶楼之风,一下吹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传播岭南文化的一个窗口。

再就是充满岭南传统节日气氛的广州除夕花市。那十里长街,摆满各种鲜花,任君选购。爱花惜花的广州人,络绎不绝,穿梭其中。还有“卖懒” 的少儿,招摇过市,那热闹的情景,也是非亲临现场所难以品位的。还有那元宵灯会,剔透玲拢多姿,令人目不暇接。再有广州七夕风俗之纤巧,重阳登高之踊跃,冬至节日之隆重(广州人谓“冬至大过年”)。

广州的银龙舟,与别的地方赛龙舟不同。别的地方大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广州赛龙舟则是每年端午节前后广州民间的传统节日。

广州的波罗庙会也有别于其他的庙会,它是为了纪念海神的诞日,庙会期间扎制的波罗鸡,更是广州所独有。

著名的沙湾飘色是南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以独特惊险的戏剧人物造型饮誉国内外。

麻车火狗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表现人们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盘古王诞是为了纪念神话传说中盘古王,位于花都的盘古王庙更是万年香火不断,远近闻名

以上就是关于花城美称是哪个城市全部的内容,包括:花城美称是哪个城市、贵屿镇的民俗风情、广州有哪些民间艺术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3062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