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
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馀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为明清以来多种地方戏的繁荣,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戏的产生和发展
宋政权南渡,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艺人和作家集中于宋行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等城市,遂使产生在温州的南戏,盛行于临安以及浙﹑闽等地区。
一般以《张协状元》为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可能是南宋晚期流传下来的作品。
南戏的题材内容,多为反映当时在阶级和民族压迫下,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因此现实性较强,并富于斗争性。
如《王焕》﹑《蔡伯喈》﹑《王魁》等。
元统一中国后,南戏在和元杂剧的交流中,在艺术上有很大发展。
元中期以后,南戏逐渐流传至北方大都(今北京)等地。
元末,四大传奇﹕《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劝夫》以及《琵琶记》等名作一时竞出,呈现了新的局面。
其中,前3剧仍富南戏原有现实主义传统,除《琵琶记》在思想上投合统治者的口味而以艺术性知名﹑流传者外,南戏的许多民间脚本常遭宋﹑元统治者禁止,因此传者甚少。
明中叶以后,又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传世之作,如梁伯龙的《浣纱记》﹑汤显祖的《牡丹亭》﹑以及清初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这些用明代以来盛行的昆腔和其它声腔演唱的作品,一直传唱至今。
南戏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也称为传奇。为其后的许多声腔剧种,如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代还是我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它的标志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音乐丰富而自然。最初是一些民间小调,演唱时可以不受宫调的限制。后来发展为曲牌体戏曲音乐时,还出现了组织不同曲牌的若干乐句构成一种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戏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传世的三种南戏剧本《张协状元》等见于《永乐大曲》。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有严格的结构,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过场)构成。一折内限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常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这些规则,有时也有突破,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达五本二十折。元杂剧对南方戏曲的影响,造成南戏(元明之际叫做传奇)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一系列典型剧作,如《拜月庭》、《琵琶记》等等。这些剧本经历代流传,至今仍在上演。
南戏至明代才形成系统的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中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就其音乐──南曲来说,则是一种重要的戏曲声腔系统。
南戏与元杂剧是有一定的区别,它们的产生地点、剧本结构、扮演角色、演唱形式、宫调、表现的题材、音乐曲风都是有一定的区别。
1、产生的地点
元杂剧以元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而南戏则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南戏又被称为“永嘉杂剧”南戏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
2、剧本结构
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组成一个剧本,杂剧的题目证明放于剧本末,一般用来作剧名;南戏的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作规定。南戏的题目证明放在剧本开头,一般由四字七言诗来作。
3、扮演角色
杂剧一般由“末、旦、净”三类组成;而南戏则由“生、旦、净、末、丑”等各类组成。
4、演唱形式
杂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来唱,而且只能有一个人唱,一唱到底。杂剧当中,如果是由正末演唱的则叫“末本”,如果是由正旦演唱的则叫“旦本”;南戏的演唱多种多样,既有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不似杂剧一唱到底。
5、宫调
杂剧的每一折只能有一个宫调,并且每折的宫调不能重复。南戏则不作规定。
6、表现的题材
北方戏剧圈的剧作,较多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等为题材,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等。南戏则注重表现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社会问题,例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乔吉的《两世姻缘》、《金钱记》等。
7、音乐曲风
杂剧在音乐曲风上表现得高亢,激昂;南戏则表现得缠绵,温婉、凄凉。这与杂剧和南戏产生和发展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有关。
南戏的艺术特点有以下几种: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南戏根据剧情的需要可长可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不受宫调限制,且可随时换韵。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细腻委婉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采用五声音阶,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南戏不仅使用南曲,南北合套的形式。南北合套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对其南北合流具有重大的影响。
自宋元以来,有名目留存的南戏共238种,有残文佚曲流传的约为130多种,但现有完整剧本流传的仅19种。早期南戏作品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为主,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包括三本戏文∶《张协状元》、《小孙屠》和《宦门子弟错立身》。其中《张协状元》是现存最完整的早期南戏剧本,创于八百年前南宋时期的温州“九山书会”,其开场的《满庭芳》词中写道∶“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四大南戏”,是南戏在元末明初的代表作品。
《琵琶记》是南戏发展的顶峰,由温州瑞安人高则诚于元朝至正年间,依南宋流传的《赵贞女蔡二郎》戏文编撰而成。《琵琶记》在中国戏剧史上被称为“词曲之祖”,是南戏时代与传奇时代间的桥梁,对明代戏曲创作的影响非常深远。其余有完整留本的南戏∶《东窗记》、《破窑记》、《刘希必金钗记》。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南戏的来源、历史及发源地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南戏的来源、历史及发源地、南戏的称呼有哪些、南戏还有哪些名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