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读音:hāo;笔画:16;部首:艹;结构:上下结构。
基本释义:1拔走,拔去,拔除应用:薅耨,薅草,薅秧,薅马,薅锄。
详细释义:〈动〉①拔除田草 。如:薅马(古代农具的名称。专用于除草);薅草(除草);薅锄(除草锄地);薅耨(除草)②泛指拔去 。如:薅胡子(拔胡须);薅菜苗儿;薅秧(拔秧苗)③〈方〉∶揪 。如:薅师傅的胡子;薅下几根头发;薅走了军帽;薅住领子
古籍解释:康熙字典《唐韵》呼毛切《正韵》呼高切,音蒿。《说文》拔去田草也。《诗·周颂》以薅荼蓼。《说文》亦作茠。《集韵》或作鎒。
薅草锣鼓的唱词一头一尾有固定的内容,中间多是“薅词”。唱词中往往夹有大量说白快板,每唱完一板,和以锣鼓。按一定程序把各种腔调唱完,从下田唱起,一直唱到收工。
歌唱的内容一般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曲牌早中晚各不相同,例如上午唱[四声子]:“鼓锤拿一对,打进歌场内,麻布洗 脸初相会”。“早晨来得早,露水一条河,打湿丝鞋白裹脚 ”。下午唱[扬歌子]:“吃哒中饭下田来,锣靠鼓来鼓靠怀,拜上打鼓匠师付把翼摆。”,二歇下田唱[四声子]:“歇了一会茶,又把歌来发,南腔北调任我拿”。收工唱[回声子]:“日头下了岩,锣鼓腰了台,今天放工早,明天早点来。”曲牌的运用基本上因时而宜,但也有穿插进行的,都是高腔,歌唱者为了有间歇的机会,故锣鼓点子很多,其节奏,一天之中有快有慢,叫做“三起三跌”,也有叫“三潮”的,即早中晚三潮,各有由慢到快的节奏。随着节奏的加快,出现劳动的高潮。特别是收工之前,越打越快,叫做“放擂”。薅草锣鼓有它自己独特的锣鼓点子,锣鼓经的念谱也特别,念作“扑薅 扑薅 扑的扑的薅”。
薅草锣鼓的歌词多为一韵到底,而内容则分为“歌头”(俗称“引子”)、“请神”、“扬歌”、“送神”四个部分。歌词的内容里祭祀就占去了一半,而娱乐同样也占去了一半。 “歌头”通常无固定的形式,既可以循规蹈矩,也可以即时编唱。有的“引子”一开始就唱出了薅草时的热闹蓬勃景象。如:
早早起 雾沉沉 层层浓雾不见人
东方一朵红云起 西方一朵紫云腾
红云起 紫云腾 满天白雾变红雾
红云映红山和水 太阳照着唱歌人
锣声惊得河水响 鼓声震得山谷鸣
百鸟惊得满天飞 野兽惊得藏山林
唱得天地多晴朗 唱得日月放光明
土司不敢收歌税 三天不敢开衙门
魔鬼听了打颤颤 谷神听了喜盈盈
┅┅ “请神”顺序是固定的,先请“歌爷,歌娘”,再请“五方神灵”、太阳、“土地”、“八步大神”等,请的神不同,歌词就相应的不同。
“扬歌”是整个打闹歌的主要部分,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其唱的歌词既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根据当时的劳动场面而立时编唱,还可以采用盘歌的形式一问一答。吼唱的时候,歌手可以尽情发挥,借以激发薅草人的劳动激情,而有的“扬歌”则唱出了土家人祈求丰收的强烈愿望:
锣鼓打得响沉沉 听我字字唱分明
庄稼切实保护好 定叫五谷得丰收
一天田边走三道(次) 三天土里走九巡
不准老鸹啄种子 莫叫野猪拱苗根
捉到青虫要捏死 抓住蝗虫要抽筋
捉到老鸹砍翅膀 打倒野猪大家分
薅草淋粪要展劲(努力)三薅三淋要认真
只要样样做到了 谷神爷爷有眼睛
包谷竿上打甩秋(荡秋千)高粱长像楠竹林
包谷个个像牛角 小谷坨坨像缆绳
绿豆叶子包得盐 高粱竿竿把船撑
谷神爷爷也高兴 保佑年年谷丰登
“送神”部分,唱词不多。送走神灵后,还要唱几句颂祝东家五谷丰登的话。整个打闹歌的过程方才终止,而一天的薅草劳动也到此为止。 起头歌,歌师开始领唱,预示这一天劳动正式开始,锣鼓继续敲打,唱:
满地人儿黑油油,我为大家起歌头;
裁衣先从袖上起,唱歌先从我开口。 正题歌,也叫开本歌,即薅草进入高潮,领歌者正式唱有故事情节的民歌或有本的戏,如:
玉米叶儿像把刀,三月点来四月薅。
花儿开在尖尖上,包包结在半中腰。
或:
太阳落坡四山阴,唱个山歌去搬兵。
男兵搬的杨宗保,女的搬的穆桂英。
特别是在太阳当顶最热和薅草最累的时候,歌师的歌也就更来劲了。如:
薅草要薅散子花,十人见了十人夸。
切莫薅些吊喉草,白雨一过往起爬。
如发现有人薅草时体力不佳,歌师便会跟在掉队人的后面,敲锣打鼓,唱歌鼓劲,以示尽快赶上。如:
早点来,快点来,莫在后面紧到捱。
老的捱起黄肿病,小的捱起瞌睡来。
此时锣鼓声、锄头声、欢笑声响成一片,大家你追我赶,干劲十足,情绪热烈,掉队者也很快追上,大家的劳累疲乏也随之而消,一大片玉米地眨眼工夫就被薅完了。 歇气歌,即劳动间歇休息时唱的歌,多为一些风趣的山歌或情歌。如:
清早起来就上梁,梁上有个好堰塘。
好个堰塘又无水,好个妹儿又无郎。
或:
太阳落坡四山黄,妹儿出来收衣裳。
衣裳搭在肩膀上,瞟眼瞟眼望小郎。
以上就是关于薅字怎么读全部的内容,包括:薅字怎么读、薅草锣鼓的歌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