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是什么意思

2023-04-29  21

中和:拼音:zhōng hé

解释: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此言不因个人情绪而左右正见),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

出处: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扩展: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

中和的寓意和象征如下:

所谓“中和”,指中正平和,各级官员在办事执法过程中要不偏不倚。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未曾发出时叫“中”,若情感发出来,但没有偏颇,很中肯,叫“和”。人的道德修养能够达到中和,就是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相安无事。

人们在“中和节”祭祀的是传说中的“勾芒神”是一种主管树木的神。“中和节”是围绕着春耕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令。虽然这古老烦琐的民俗事象今已逐步淡化,但作为农耕节令,将永留人间。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

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即正月初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没有节日。唐德宗时,谋臣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初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并下令以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节。

中和拼音[zhōng hé] 

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解释:

1、使中和。

2、相对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质。

引证解释:

1、同“ 中龢 ”。《汉书·叙传上》:“欥中龢为庶几兮, 颜 与 冉 又不得。” 颜师古 注:“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瑶芳楼记》:“况夫宫角之相参,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2、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

《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注释: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发自本,叫做和。中,天下最大的根本(务本);和,天下能达到道的(乐本)。君子的达到中和,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得到养育。中庸之道,不偏不易,务本、固本、乐本的处世原则。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明唐顺之《廷试策》:“陛下敬一以昭事,中和以立极,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

3、中正平和。

《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杨倞注:“中和谓宽猛得中也。”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闻其声音,油然愉快,游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山野掇拾》:“他是个含忍与自制的人,是个中和的人。”

4、道教语。指元气。

《太平经·和三气兴帝王法》:“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

北周庾信《道士步虚词》之四:“中和炼九气,甲子谢三元。”

以上就是关于“中和”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和”是什么意思、中和的寓意和象征、中和拼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913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