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第1张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实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种意义:

一、真性菩提是我们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十法界有情,个个具足。这属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别名“本觉”。此理用不到造作,离一切虚妄,所以叫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因此又名“始觉”智。此智是意识相应慧心所,我们依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所以叫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是以菩提心行菩萨道,对机说法,以种种方便度脱众生。

由以上三义,我们更可概括成为于行人实行的“菩提心”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由于菩提心是梵语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略称,其华语的意义应为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正觉有别于世间的所谓“觉悟”,它是真正了解宇宙和人生的真理,永离烦恼不受生死轮回之觉悟。

二、“拔除一切众生的生死根本,给予众生世出世间之乐”,是发菩提心者基于慈悲之旨的一个主要行愿。不能和一般的安慰语言、给以暂时的快乐相比。

三、在实行中要以服务为目的。这个服务不同于现今社会的服务行业,它是一种无怨无悔、平等清净为众生、为自己寻求觉悟之行为。当我们在做一件工作时,不但自己受益(但不能自有利己之心),更要让别人受益,这是一种真正的服务。

参考资料:

>

菩提心意思:

要知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面求佛菩萨给我 们的慈悲,下化众生就是要懂得怎么样度众生,怎么样 度众生呢?一边求佛,一边度众生,才能拥有菩提心, 要以慈悲的心和菩提心为本愿,什么意思啊?就是非常 仁慈地去可怜别人,去慈悲别人,既有慈悲心,又有菩 提心。菩萨的心是什么心啊?忍让、忍辱、精进、努力。 什么叫本愿?本愿就是本性,就是最内涵的学佛人应该 拥有的愿力。因为慈悲心可以让你产生愿力,因为菩提 心可以成为你的愿力,所以要广结善缘,去滋生心中的 利益众生之心,要去利益别人,要去利益众生的心。很 多人不懂这句话,就是说要在心中养成经常去帮助别人、 想方设法去帮助到别人的心。

要求孩子入胎不迷,也就是说,当你要怀孕的时候, 你要求孩子入胎不迷惑,很多孩子一到肚子里就迷惑了, 在妈妈肚子里十个月昏天黑地,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 滚来滚去,叫入胎。求一切事情要离开贪瞋痴,也就是 说,要求自己离开一切烦恼,然后要离开贪瞋痴。你们 求佛菩萨的时候,可以求观世音菩萨让我离开烦恼,请 观世音菩萨慈悲让我离开贪瞋痴。有一句话说学佛之后 你才会拥有新的生命,要用自己学佛后的新生命断恶修 善,因为你重新生活了,你拥有新的生命了,你才能断 恶修善,把恶完全去除,你才能修善心。

一个人在求佛的时候,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 一边求佛,你一边必须要度众生。如果你只求佛,不懂 得度众生,你这个人成不了菩提心。因为佛是众生心所 生的,你度人时不懂得怎么样让自己化解,那你一定会 出事,所以,要经常地持戒修心改变命运,就是你必须 要持戒,我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做,你才能改变命运。 人的命运是怎么改变的呢?是因为你持戒了,你不杀生 了,你不贪了,你没有瞋恨心了,你懂得慈悲了,你的 命运才开始慢慢地改变,你的福分也会自然来了。福分 是怎么来的?福分就是自己慢慢地修来的,所以叫修福、 修寿,福气可以修,寿命也可以修。福是怎么修的?经 常给人家福,你就有福了。寿命是怎么来的?经常帮人 家放生去延寿,你自己的寿就来了,这就叫修福修寿。

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无论人多人少,菩萨都会把 握住自己的心,因为菩萨不会让自己的心有贪瞋痴。不 管发生什么情况,菩萨的心是纯洁的心、善良的心,所 以他能把握住自己的心。要懂得让自己的心仁慈、忍耐, 要用平等心去护持自己的心。你们懂得这句话的意思 吗?因为当自己的心有不平的时候,觉得别人为什么能 这样,而我不能这样做,你用平等心去想问题,例如他 成功了,就跟我成功了一样,他今天好了,就跟我好了 一样,你就不会难过了,你就拥有了平等心。你觉得他 伤痛了,你也伤痛,那个时候你不会恨他,你也是拥有 了平等心。实际上用这个心就会让众生平等,众生平等 之后,你的心就不会乱,你觉得这都是很正常的,所以, 你就会护持好你的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听得懂 吗?心里嫉妒人家难过啊,恨人家难过啊,那么你用平 等心之后觉得人家就跟你一样,也蛮可怜的,这个时候 你心里平衡了,平等心就是一种平衡自己的心态。

不要让自己的心到处去摆动,就是说,你的心不要 看到这个也要,看到那个也要,这个也动心,那个也心 动,所以你就出事了。要懂得,一个人的心经常摆动, 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如果不能控制自己 的心,他就很容易堕落。一个人最难的就是不能控制自 己的心,修心有时候就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心,一个人控 制不住自己的心就很容易堕落,就是很容易被众生的业 力拖下水,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都在做错事, 现在社会上每个人都活在欲望当中,你很快就会有欲望, 大家都在拼命地争名争利,你很快地就会被名利所伤害, 这就是被业力所害。师父想起来小时候的一个故事,在 一个山村里经常有狼来,有一天晚上,村口突然多了一 大包东西,不知道是谁留在那里的,结果被人家发现了, 说是有一袋大米,很多贪心的人半夜里就出去了,想扛 一小袋米回来,结果出去的几个人都被狼吃了,所以贪 心会害死自己。

--------心空一切 何处惹尘埃 (恭录部分)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类的深层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谛的愿望,在三层人格分类法中,显意识,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菩提心属于第三层的集体潜意识。对比佛学的唯识分类法,集体潜意识是指第七识,末那识。佛学中末那识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创造产生的。阿赖耶识中有相分,理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菩提心的缘起是其中的证自证分在第七识中的体现。

居于深层潜意识的菩提心,在潜意识中创造的是求知欲,是一种欲望,其指向性变的模糊,不能专注于探求生命的真谛,容易被各种假相,假理,假自证所迷惑。求知欲进一步在显意识中创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动的分别,因而更加的模糊,变得迷茫,但是当主动的方向找准了,又能剥开求知欲的模糊性,发现深层潜意识中的真实愿望,从而下决心探求生命真谛。这种情况叫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有主动性,但从根本上讲是发现。发现本来就有的愿望。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扩展资料

菩提心的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

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

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菩提心(佛教用语)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菩提心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菩提心、什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2912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