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 sa
部首: 风 部首笔画: 04 总笔画: 09
飒
(1)
飒
sà
(2)
(形声。从风,立声。本义:风声) 同本义 [rustle;soughing]
飒,翔风也。――《说文》
飒飒,风也。――《广雅》
风飒飒兮木萧萧。――《楚辞·九歌》
有风飒然而至。――宋玉《风赋》
(3)
又如:飒飖(大风);飒飒;飒剌剌(形容风的声音)
飒
(1)
飒
sà
(2)
狂风拉物 [(of fierce wind) drag;draw]
梦初回,燕尾翻风,乱飒起湘帘翠。――明·汤显祖《牡丹亭》
(3)
凋零;衰落 [wither]
岁聿忽其云暮, 庭草飒以萎黄。――梁·陆倕《思田赋》
(4)
飞舞 [dance in the air;flutter]
飒沓矜。――鲍昭《飞鹤赋》。又如:飒沓(群飞的样子;众盛的样子);飒纚(长袖飞舞的样子)
(5)
飘落 [fade and fall]。如:飒洒(飘然而下的样子)
(6)
风微过 [breeze]
徐行时若风飒芙蓉。――《敦煌变文集》
飒
(1)
飒
sà
(2)
衰老 [decrept;senile]
知己犹未极,鬓毛飒已苍。――岑参《岑嘉州诗》
飒然
sàrán
(1)
[soughing]∶形容风吹时沙沙作响
有风飒然而至
(2)
[brisk and neat]∶爽利的样子
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飒飒
sàsà
[rustle;sough] 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秋风飒飒
寒雨飒飒
飒爽
sàshuǎng
[valiant] 豪迈的样子
英姿飒爽
飒
(飒)
sà ㄙㄚˋ
形容风声:秋风~~。
〔~戾〕清凉的样子,如“游清灵之~~兮,服云衣之披披”。
郑码:SUQO,U:98D2,GBK:ECAA
笔画数:9,部首:风,笔顺编号:414313534
李白《侠客行》全诗: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侠客行》赏析。
《侠客行》前八句描绘赵地侠客的形象与行为。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写:“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侠客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了。“缦胡”的“缨”,“霜雪明”的”吴钩”,“飒沓如流星”的“白马”这些当时流行的任侠服饰,不仅具有典型性,而且流露出主人豪纵、慷慨之气,把物都写活了。乱发突鬓,身佩弯刀,白马银鞍,扬鞭疾骋,这是一幅粗犷英武的侠客肖像画。
"飒沓如流星"的什么意思是: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
出处节选《侠客行》——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白话译文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十步之内,稳杀一人,千里关隘,不可留行。完事以后,拂衣而去,不露一点声,深藏身名。
扩展资料
1、《侠客行》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游齐州时。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正是当时任侠流行的社会意识,为了事业心和抱负的驱使,尚任侠的少年都企求干一番豪纵、快意的事,得到社会上的普遍赞誉。李白这首《侠客行》就是在以这任侠意识为尚的背景之下创作的。
2、《侠客行》鉴赏
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侠客行》是诗人李白以夸张的笔墨,从游侠的服饰开始:“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仅二十个字,仿佛全是写物而不写人。但当时游侠儿的气势、风貌,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目前了。因为诗人并不是为物而夸张的写物,而是处处着眼于人的精神气势而写物。
李白《侠客行》一诗虽在礼赞侠客精神,但由于诗人就是尚任侠的,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诗人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
“事了抚衣去,深藏身与名”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侠客行》。
全诗如下: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译文如下:
赵国的侠客帽上随便点缀着胡缨,吴钩宝剑如霜雪一样明亮。银鞍与白马相互辉映,飞奔起来如飒飒流星。
他们武艺盖世,十步可斩杀一人,千里之行,无人可挡。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想当年,侯嬴、朱亥与信陵君结交,与之脱剑横膝,交相欢饮。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酒后眼花耳热,意气勃勃劲生,感动苍天,可贯长虹。
朱亥挥金槌杀大将窃兵符救赵,使邯郸军民大为震惊。朱亥与侯嬴真千秋万古二壮士,声名煊赫大梁城。
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一世英豪。谁愿像扬雄那样的儒生,白首著书,老死窗下呢?
扩展资料:
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李白游齐州时。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这是与全国经济繁荣、城市商业兴旺、西域交通发达的盛唐时代有关,特别是关陇一带的风习“融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殊途”(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论稿》)更促成了当时少年喜剑术、尚任侠的风气。
李白少年时代,颇受关陇文化风习的影响,因此,他自幼除勤苦读书“观百家”外,“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马少府巨》),甚至,一生都不离剑,堪称是“文武不殊途”,兼备于李白一身。
李白青年时代曾“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赠从兄襄阳少府皓》),“少任侠,手刃数人”(《魏颢《李翰林集序》),他的理想就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然后功成身退。这首《侠客行》就是在以任侠意识为尚的社会背景之下创作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侠客行
希望对你有帮助:侠客行李白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合下,白首太玄经这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古体五言诗,是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中的一首。行,这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歌行体的行,等于说“侠客的歌”。《侠客行》是汉乐府杂曲歌辞之一,六朝多有拟之者。李白之拟古辞,每以其豪纵雄慨之气,继承而又发展了乐府诗,《侠客行》、《结客少年场行》诸篇,自有李白独具风格。《侠客行》一诗讲述乐战国时代的一个故事:秦用吴起为大将在长平之战中坑杀赵国四十万大军,直逼赵都邯郸,赵国求援于邻邦三晋之一的魏国。魏安厘王怕得罪秦王,只将大军调至边界,按兵不动,不肯救赵。赵平原君动用与魏公子信陵君的姻亲关系,求信陵君发兵救赵。信陵君有私交于一个有贤名的老者,当时充任守城门小吏的侯羸。信陵君不计较身份高低去结交侯羸的态度,赢得了侯羸的真心相助,他出了一个计策:信陵君有恩于魏王的宠姬,托人传话让她盗出兵符,调动守在边界的大军;侯羸更说动与信陵君亦有相交的朱亥相帮,在魏将晋鄙不听调令之际用一根三十斤重的大椎将之击杀。最后成功地调动了魏国大军,救回赵国之危,并合从其余五国之力,将秦国大军打得败退函谷关,成就了名震千秋的大功业。信陵君临出魏国之日,侯赢来送,说自己年老,不堪相随亲自尽朋友之力,那么就在信陵君领兵救赵之时,自刭以谢,后果然如约。这整个故事说的就是“士为知已者死”。
以上就是关于"飒"是什么意思"飒爽"又是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飒"是什么意思"飒爽"又是什么意思、李白《侠客行》全诗、"飒沓如流星"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