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共同点是:政治上______,经济上_____,文化上_______.

e互助2023-04-29  21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共同点是:政治上__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____,经济上__提倡工商皆本___,文化上__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_____

共同主张:

(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明清之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统治阶级极端腐朽,这加剧了王朝的危机。儒学斗士们逐渐意识到君主专制制度是诸多弊病的根源,从而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对君主专制形成强烈冲击,深刻影响着清末民初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一定程度上推动资产阶级运动。

(2)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弃农经商现象日益增多,对此他们提出“工商皆本”学说。这从根本上适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了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道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现实的情况,他们致力于复兴传统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批判继承儒学,构建新的儒学体系。这种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经世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重要的思想源泉如清末抵抗派。

工商皆本思想是明代思想家黄宗羲提出了,产生的原因在于明代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工商地位低下,“农本商末”体现了农工商之间长期存在的关系,工商皆本的提出,可以说是一种试图冲破传统思想的积极尝试

本业治生:The core business cures to livinged

异业治生:The different industry cures to livinged

(本业:可为农业或工商业,不同时期的政府政策不同)

(异业:可为农业或工商业,不同时期的政府政策不同)

例如:

工商皆本 始见台州

在中国历史上,学术界通常认为:具有近代启蒙思想的“工商皆本”命题的提出,始于明代余姚黄宗羲。其实并非如此——

工商皆本 始见台州

——台州“四民皆本”论与新四民观

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重农抑商”的古代“四民(士农工商)社会”,向“工商皆本”的近代“工商社会”的转型。浙东学派领天下风气之先,提出了“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治生思想”,走在时代思潮的前列。目前中国经济学界的视角,侧重于西方的新教伦理与东方的儒家伦理的研究。而对早于明代黄宗羲“工商皆本”[1]论五百多年的台州“四民皆本”论,知者却寥若晨星,笔者试以阐述。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最早提出“四民皆本”论的是北宋天台县令郑至道。

关于郑至道研究,海内外亦有文章论及,如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叶坦研究员的《宋代浙东实学思想研究》、台湾台北大学蒋义斌教授的《由墓志铭看宋代家庭的困境:分家及其相关问题》、日本东海大学小林义广教授《宋代之<谕俗文>》等均有涉及,但似乏专论。

据南宋《嘉定赤城志》(卷11)、明弘治《八闽通志·选举》、民国《台州府志》(卷96)载:郑至道,郑叔明之子,字保衡,福建莆田人,北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元佑二年(1087),以雄州防御推官来知天台县。为政宽简,专务教化。民心悦服。后秩满,民攀留不忍其行,因留家天台松关。今天台县白鹤镇广龙郑村即是郑至道后裔,至今有“松关留郑”故事。《嘉定赤城志》载其《刘阮洞记》与《谕俗七篇》:一曰“孝父母”;二曰“爱兄弟”;三曰“睦宗亲”;四曰“恤邻里”;五曰“重婚姻”;六曰“正丧服”;七曰“重本业”。其“重本业”全文共180余字:

“古有四民:曰士、曰农、曰工、曰商。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即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若能其一,则仰以事父母,俯以育妻子,而终身之事毕矣。不能此四者,则谓之浮浪游手之民。浮浪游手之民,衣食之源无所从出,若不为盗贼,则私贩禁物,一旦身被拘系,陷于刑禁,小则鞭挞肌肤,大则编配绞斩,破荡家产,离弃骨肉,方此之时,欲为四民之业而何可得也?[2]”

在“重农抑商”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郑至道在台州任上提出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四民皆本”论,看似偶然,实非偶然。

重农主义从两个方面反对重商主义:

一、统治者反复强调以农为本,工商业为末业;

二、推崇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小农经济,靠天吃饭,财政也主要依赖于对农业和农民的剥削。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扩展资料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地主官僚集团也因疯狂兼并土地而更加腐败。到了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这些做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国家落后。中国自15、16世纪始,在一些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当时统治者对这一新事物极端恐惧,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摧残。虽然西方商品经济在中世纪也遭过同样破坏,但当时多元社会、政治、经济结构中,商品经济仍得以顽强发展,古代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受到很大限约,商业贸易活动必须隶属于自然经济体制。

早在汉朝,统治者便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扼制了早期商品经济发展。汉武帝“算缗令”与“告缗令”,使得中等以上商人大都破产。

到了清初,统治者对东南沿海萌芽的资本主义和一度兴起的“工商皆本”、“农商皆本”启蒙思想,不置可否,正当清政府下禁海令和限制矿冶业时,西方各国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统治者完全不了解外部形势,妄图追求海疆平安无事,传统自给自足经济、重农主义,又使清政府认识不到外贸的重要性。

顾炎武认为问题不在于是否言财言利,而在于利民还是损民,在于“民得其利”还是“官专其利”。他认为自万历中期以来,由于“为人上者”只图“求利”,以致造成“民生愈贫,国计亦愈窘”的局面。由此,他主张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并且指出只有这样,才是真知其“本末”的做法(《日知录》卷十二)。不能简单说是商本还是农本,关键看于民是否有利。

唐宋以来,商品经济有了极大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经济上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一、商品经济对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主要背景

商品经济的冲击和程朱理学丧失活力,是明清之际思想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根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出现,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经济思想主张

(1)李贽的义利观念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逐利拜金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尊奉礼教的士大夫们鼓吹“存天理,灭人欲”,从思想上扼杀这些叛逆理学的“异端”意识。

李贽极为痛恨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指斥他们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

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各从所好,各骋所长”,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倡导“工商皆本”

明末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了尖锐的挑战。明末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工商皆本”主张的提出,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的色彩,具有进步作用。这是一种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但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3)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根本原因

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得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二、商品经济对书法的影响

1、宋代——崇尚意趣、忽略法度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文风很盛,又因当时理学的发展,使人们在文艺审美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强调表现心境和意趣。

2、明代——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趋势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苏杭等地不仅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还成为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文人书法在此时受到重视,他们大都有较深的文化素养,在继承优秀书法传统的基础上,更追求个性化的改造,力求书法能够抒发个人情怀。

三、商品经济对绘画的影响

1、民间风情画

宋代以来,一方面社会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繁荣,传统政治城市的经济职能和娱乐服务色彩空前加强,并形成了大量纯粹的经济市镇;另一方面,由于科举制度的日益发展完善,以及印刷术的发明,导致了书籍的普及和民间文化水平的大大提高;加之戏曲的形成和兴盛,民间世俗文化得以日益繁荣。

2、明清时期

文人画全面占领画坛,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

四、商品经济对宋词(诗歌)的影响

宋代城市生活的日趋繁荣吸引了大批士子。他们于山水田园之外,更加迷恋都市歌舞宴饮的生活。

五、商品经济对小说的影响

1、宋代话本——把中国小说推向新阶段

产生背景主要包括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说书在宋代的流行。

2、明清小说——空前繁荣,成为当时文学的主流

(1)繁盛的原因

①大批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崛起。

②印刷业的发展

③明清时期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

(2)特色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达到成熟阶段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③带有批判现实的色彩

六、商品经济对戏曲的影响

1、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发展促进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发生变化。原先城市中封闭的坊市制格局在宋代遭到废弛。出现许多集市,还出现了大型综合娱乐场所——瓦舍(北宋都城汴梁最大的瓦舍可容纳数千人,而南宋都城临安城内有瓦舍20多处)。各种通俗文化,尤其是戏曲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很大发展。南戏就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

2、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代杂剧

戏曲是综合艺术,它的发展需要一定物质基础。元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局部繁荣是导致元杂剧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代,蒙古族统治者,征服中原,连年的战争使中原经济遭受严重摧残,但蒙古族贵族追求生活的奢靡,将大批工匠集中到城市。而流离失所的人口也不断涌进城市谋求生计,这也导致某些城市出现畸形繁荣。如元代的都城大都,城市商业活动频繁,人口极度膨胀。城市的繁华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大批演员、观众与活动场所,促成元杂剧兴盛。

3、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京剧

京剧这一剧种孕育、形成于北京,与北京其时在全国所处的特殊位置有关。明清两朝,北京作为帝国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不仅聚集着人数众多的皇族贵胄、文武百官,而且吸引着各地的商人蜂拥而至。

各地商人来京后纷纷设立商业会馆、商号,各大会馆除了设有祭神的设施外,一般都有戏台。逢年节喜庆之日,会馆即集资邀请戏班来会馆演出。

在这种情形下,四方艺人纷纷云集北京,以满足京城皇室贵族、官员、商人以及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北京自然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

如何理解明清之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同时显露出近代前夜的迟滞与危机?

明清之际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露出一些新旧冲突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的新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但在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抑制、阻碍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未能形成扫荡旧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和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飞跃相比,在处于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正当明末农民起义以及明清之间战火纷飞之际,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工业革命使西方资产阶级不到100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对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毫无认识。他们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以上就是关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共同点是:政治上______,经济上_____,文化上_______.全部的内容,包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共同点是:政治上______,经济上_____,文化上_______.、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原因,农工商之间的关系~、谁明白“本业治生”和“异业治生”,可否帮忙翻成英语谢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372817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