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的含义

审慎的含义,第1张

审慎 [shěn shèn]

审慎,汉语词汇。拼音:shěnshèn 释义:指周密而慎重。出自《汉书·于定国传》。

中文名

审慎

外文名

cautious

拼音

shěnshèn

示例

审慎从事

快速

导航

出处

基本解释

例句

释义

指周密而慎重。

出处

《汉书·于定国传》

基本解释

[cautious] 谨慎;慎重

审慎从事

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根据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物种起源·导言》[1]

例句

1《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

2、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下》:“先王之法,亦求其实而已,哀矜审慎则有之,至于当罪无疑而必有三宥焉……此后世之虚文而非先王之正道也。”

3、清 恽敬 《上秦小岘按察书》:“盖 敬 积十五年而后敢言,深知先生前后审慎如此。”[2]

4、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既往不咎,以后再办起事来,审慎点就是了。

5、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八章:“从此以后,他对社会上的事,发表什么看法的时候,比以前审慎多了。”[1]

有于定国、于禁、于谦、于成龙等人。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宣帝时任廷尉,为人谦恭,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加审慎之心,当时人说:“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少学法于父。父死,亦为狱吏,后擢为丞相,封西平侯。

于禁,字文则,钜平人,曹操名将。武帝时召拜军司马,征战有功,持军严整,累迁左将军,封益寿亭侯,假节钺。谥厉。

于谦,字廷益,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永乐进士。历官御史、兵部右侍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迁左侍郎。次年秋,瓦剌也先大举寇边,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从征,留他理部事。未几,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成王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经划京师防御。他拥立成王即位,是为景帝。十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阵九门外迎敌。而身自督战,也先挟英宗北逃。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英宗。及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后以所谓“谋逆罪”被杀害。

于成龙,字北溪,历官罗城知县、黄州同知、两江总督,所到之处,以清廉著称,时称“天下清官第一”。

1 文言文 尹翁归传

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 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译文:

②又不可干以私。译文:

[参考答案]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2 文言文 尹翁归传

尹翁归传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

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

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

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

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

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 斗变:斗殴闹事。

B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 秉:执掌。 C延年曰:“何伤?”伤:伤害。

D汝不任事也 任:胜任。 (2)对下列句子中的“其”和“乃”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甚奇其对 ②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③定国乃谓邑子曰 ④今君乃亡赵走燕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3)从句意关系看,下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②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 ③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④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尹翁归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 ③案事发奸,穷竟事情④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⑤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尹翁归通晓法令条文,精于击剑,且不畏权贵,不受贿赂,所以他官职虽小,商人们都很怕他。

B得到太守田延年的赏识器重之后,尹翁归表现出很强的办案能力,按罪量刑,依法办案。 C尹翁归第二次为官后,仕途通达,由卒史而督邮,而都内令,又升迁为弘农都尉,最终官拜东海太守。

D尹翁归能取得优异的政绩而青史留名,田延年功不可没。因为尹翁归虽然倨傲狂妄,但田延年不但没有计较他、苛求他,反而采取了宽容态度,并放手重用他。

(6)结合上下文翻译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 ②又不可干以私。译文: [参考答案] (1)C(这里的“伤”是妨碍的意思) (2)C(①中的“其”,代词,他的;②中的“其,代词”,指“我”;③中的“乃”,副词,就;④中的“乃”副词,竟然, (3)B(①句并列关系,②句④句是因果关系,③句是转折关系) (4)D(②反映尹翁归直爽的性格和书生气,⑤写尹翁归官拜太守去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与表现他的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无关) (5)D(“独伏不肯起”这一细节表现了尹翁归的直爽性格和书生气,而不是倨傲狂妄)(6)①所属各县的官吏被人检举而受到查办。

②(我)又不能以私情来求他。

3 尹翁归传文言文又不可干以私的意思

他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附录:

原文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汉书》卷七十六 赵尹韩张两王传第四十六)

注释

1、孤:幼年丧父。

2、季父:叔父。

3、为:办理。

4、狱:诉讼案件。

5、晓习:通晓熟习。

6、文法:法令条文。

7、秉:执掌。

8、斗变:斗殴闹出事变。

9、贾:商人。

10、居家:赋闲。

11、行县:到县里巡视。

12、阅:考核,考察。

13、次:按次序。

14、施设:安排。

15、功曹:郡县的佐吏。

16、伤:妨碍。

17、招:叫。

18、上:上前。

19、辞:文辞(名次作状语)。

20、除:授予官职。

21、补:候补。

22、督邮:官职名。

23、举:检举。

24、应:按照。

25、虽:虽然。

26、中伤:处罚。

27、举廉:推举孝廉。孝廉是汉代对士人品行的评定。

28、历:历任。

29、居:管辖。

30、迁:升职。

31、都内令:官职名。

32、征:征召。

33、过:拜访。

34、属:通“嘱”。

35、邑子:同乡青年。

36、既:……以后。

37、将:太守。

38、任:胜任,担当。

39、干:求。

40、私:私交。

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4 汉书 七六一卷 尹翁归传全文翻译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他少年时使成为孤儿,与叔父一起生活。早年在牢狱中任小吏,熟悉法令文书。喜欢击剑,无人是他的对手。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霍家子弟都在平阳,他们的奴仆、家客手执兵器在街市横行霸道,官吏不敢管。及至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他公正廉明,不受贿赂,商人们都很敬畏他。

后来,正巧田延年为河东太守,巡视各县,抵达平阳。把过去的吏员五六十人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接见,令习文的人站在东面,习武的人站在西面。几十人都按照命令站好,到尹翁归时,却伏地不起,他对田延年说:“翁归文武兼备,任凭您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官吏倨傲不逊。田延年说:“这有何妨。”于是把尹翁归召上前来问话,对他的见解非常惊奇,因此补任他为卒史,并带回自己的官府。他处理案件,揭发奸邪,都能够一查到底,弄清原委。田延年极看重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尹翁归,迁升他为督邮。河东郡共管辖二十八个县,分为两个部分,闳儒负责汾河以北,尹翁归负责汾河以南。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属县的长官虽然受到惩处,却没有人怨恨。

受征召拜为东海太守,赴任时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家在东海郡。欲托他照顾两个同乡的孩子,便让这两个孩子呆在后堂等待引见。于定国与尹翁归谈了一天,也未敢把这两个人引见给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这两个人说。“他是个贤良的官员,你们没有什么本事,我又不能靠私交求他照顾。”

尹翁归治理东海郡,明于观察,郡中的官吏百姓,是贤良还是不肖,以及奸邪犯法者的名字,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要有所收捕惩处,以一儆百,官员百姓都愿服从,害怕他的威严而改过自新。东海大土豪郯县的许仲孙奸邪狡猾,破坏吏治,郡中深受其害。每次太守要逮捕他,他都依靠势力,使用奸诈伎俩自我解脱,始终没有受到制裁。尹翁归到

后,将许仲孙在街市上斩首,全郡的人都震惊慑服,没有人再敢触犯法令

5 尹翁归传的原文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6 尹翁归传的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来迁徙到杜陵。尹翁归小时死了父亲,跟他的叔父住在一起。他担任办理诉讼的小吏,通晓法令条文。喜爱击剑,没有谁能抵挡他。当时大将军霍光主持政事,霍家人住在平阳,家奴门客拿着兵器进入街市殴斗闹事,主管官员无法制止,等到尹翁归做街市的主管官吏,没有谁敢违犯法律。他公正廉洁不接受贿赂,商人们都畏服他。

他后来离职回家。刚好碰上田延年担任河东太守,巡视属县来到平阳,将当地旧吏五六十人全部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去跟他们见面,叫他们有文才的站在东边,有武略的站在西边。考察了解了几十个人,轮到尹翁归,只有他伏在地上不肯起身,他对答道:我文才武略齐备,您只管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小吏傲慢不谦逊,田延年说:这有什么关系?于是叫他上堂来,设下文辞让他回答,田延年感到他的回答很不一般,授任补职让他做了卒史(官名),于是带他回到郡府。他调查事情揭发坏人,彻底了解事情的底细,田延年十分器重他,田延年自己感到才能比不上尹翁归,调任他做了督邮。

河东郡属下二十八个县,分成两部,闳孺主管汾北一部,尹翁归主管汾南一部。尹翁归检举揭发他人时都符合法制规定,掌握违法者的犯罪事实,属县长吏虽然受到他的制裁,也没有谁怨恨的。他被推举廉能担任缑氏县尉,曾经做过郡中太守,他任职的地方都治理得很好,升职补任都内令,被推举廉能担任弘农都尉。

朝廷征召他任命他做东海太守,他去拜访辞别廷尉于定国。于定国老家在东海郡,他想将两个同乡后辈托付给尹翁归,请他关照,就让这两个人坐在后堂等着出来见尹翁归。于定国跟尹翁归谈论了一整天,始终不敢让那两个同乡出来拜见尹翁归。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才对同乡后辈说:他是一个好郡守,你们没有能力在他手下任职,他是不能用私情去请求的。

7 尹翁归传

根据文中的事迹,尹翁归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不畏强权)(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的品格,文中用“廉”和“公”两个字评价他。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

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

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傲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

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徙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闳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

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历守郡中,所居治理,迁补都内令,举廉为弘农都尉。

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后堂待见。

定国与翁归语终日,不敢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8 尹翁归传属县长吏虽中伤译文是什么

《属县长吏虽中伤》 译文 尹翁归,字子兄,是河东平阳人,后迁居至杜陵。

尹翁归少年时使成为孤儿,与叔父一起生活。早年在牢狱中任小吏,熟悉法令文书。

喜欢击剑,无人是他的对手。当时大将军霍光执掌朝政,霍家子弟都在平阳,他们的奴仆、家客手执兵器在街市横行霸道,官吏不敢管。

及至尹翁归担任管理街市的官吏,没有人敢在街上横行不法;他公正廉明,不受贿赂,商人们都很敬畏他。后来,他辞去官职,在家闲居。

正巧田延年为河东太守,巡视各县,抵达平阳。把过去的吏员五六十人召集起来,田延年亲自接见,令习文的人站在东面,习武的人站在西面。

几十人都按照命令站好,到尹翁归时,却伏地不起,他对田延年说;”翁归文武兼备,任凭您吩咐。”功曹认为这个官吏倨傲不逊。

田延年说:“这有何妨。”于是把尹翁归召上前来问话,对他的见解非常惊奇,因此补任他为卒史,并带回自己的官府。

他处理案件,揭发奸邪,都能够一查到底,弄清原委。田延年极看重他,自认为才能不及尹翁归。

迁升他为督邮。河东郡共管辖二十八个县。

分为两部、闳儒负责汾河以北,尹翁归负责汾河以南。他揭发检举官员,都依法行事,被检举的人也是罪有应得,属县的长官虽然受到惩处,却没有人怨恨。

因为清廉被举荐为缑氏县尉;后又在郡中任官,所到之处,都得到治理。迁升补任为都内令,通过举廉升任弘农都尉。

受征召拜为东海太守,赴任时向廷尉于定国辞行。于定国家在东海郡。

欲托他照顾两个同乡的孩子,便让这两个孩子呆在后堂等待引见。于定国与尹翁归谈了一天,也未敢把这两个人引见给尹翁归。

尹翁归离开之后。于定国对这两个人说。

“他是个贤良的官员,你们没有什么本事,我又不能靠私交求他照顾。”尹翁归治理东海郡,明于观察,郡中的官吏百姓,是贤良还是不肖,以及奸邪犯法者的名字,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每个县都登记名籍,他自己亲自处理,案子太急时则稍缓一些;官吏小民稍有松懈,便把他们的罪行披露出来。每个县都要收捕狡猾的官吏和土豪劣绅,审讯他们的罪行。

有的人甚至被处以死罪。收捕人一定要在秋冬季节考核官吏政绩大会的时候。

他出巡各县,也不在没有事情之时,出去便要有所收捕惩处,以一儆百,官员百姓都愿服从,恐惧他的威严而改过自新、东海大土豪郯县的许仲孙奸邪狡猾。破坏吏治,郡中深受其害。

每次二千石官员要逮捕他,他都依靠势力,使用奸诈伎俩自我解脱,始终没有受到制裁。尹翁归到后,将许仲孙在街市上斩首,全郡的人都震惊慑服,没有人再敢触犯法令,东海郡大治。

因政绩优异升任为守右扶风,满一年后正式任命。他选拔廉洁公正、疾恶如仇的官吏担任高官,以礼相待,并与他们同好恶。

背叛尹翁归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他治理右扶风,仍采用东海郡的办法,奸邪者的名字,每个县都有记录。

在伍保中发现盗贼,尹翁归便召见县里的长官,告诉他奸恶之徒的主犯名字,教他们根据踪迹类推的办法,寻找这些盗贼的藏身之处,事情常同尹翁归谁说的一样,从无遗漏。追查贫弱百姓的时候都较宽松,对豪强,则查得很严。

豪强被治罪,送到掌畜官那里,让犯人铡草抵罪,要按时到达,不得由他人代替;不合要求的,都要受到鞭笞惩处,有的人痛得无法忍受,甚至以铡刀自杀而死。京城的人畏惧他的威严,右扶风大治,惩治盗贼的政绩常常在京师三辅中数第一。

尹翁归施政虽然以刑罚为主,然而他在公卿中清廉自守,言谈不涉及私事,并且温雅谦虚,不因为自己有能力而看不起别人,在朝廷的名声非常好。任官数年之后,于元康四年病逝。

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产,天子称道他的贤良,给御史发布诏书:“我早起晚睡,志在求贤,不分亲疏远近,关键在于能够安民。右扶风尹翁归清廉公正,治理百姓的政绩突出,不幸英年早逝,未得长寿,无法完成其功业,我非常怜悯惋惜。

现赐给尹翁归之子黄金一百斤,以便祭祀其父。”尹翁归的三个儿子皆曾任郡守。

小儿子尹岑曾历九卿之位,官至后将军。与尹翁归同任河东督邮的闳懦曾任广陵国相,也因政绩而闻名。

因此,世人都称道田延年会识别人才。

1、于姓历史名人。

2、于姓历史名人的故事。

3、于姓历史名人简介。

4、于姓历史名人和事件有哪些。

1于定国、于吉、于禁、于谨、于志宁等。

2于定国:西汉丞相。

3字曼倩。

4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5少时随父学法。

6为狱吏、郡决曹。

7宣帝时,任廷尉。

8为人谦恭,能决疑平法,被时人所称赞。

9后为丞相,封西平侯。

10于吉:东汉末期的道士,汉族,琅琊(今山东胶南)人,被普遍认为是道教经典《太平经》的作者,《三国志》记载为孙策所杀。

11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

12三国时期魏国武将。

13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和古代名将相比。

14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

15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

16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17于谨: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将领、战略家。

18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于栗磾为北魏名臣。

19曾祖于婆为北魏怀荒镇将。

20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

21父亲于提为陇西郡守,荏平县伯。

22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时,因于谨的原因被追赠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23于志宁:于谨的曾孙,于宣道之子,过继叔父于宣敏。

24大业末年,于志宁任冠氏县长,因为山东民变群起,于志宁辞官回乡。

25617年,李渊起兵入关中,任其为银青光禄大夫。

26629年,任中书侍郎,后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封黎阳县公。

27640年,兼太子詹事。

28643年,李承乾被废,东宫属官都被问罪,只有于志宁受到表彰。

29李治被立为皇太子,于志宁再任太子左庶子。

30太宗去世,李治继位,于志宁任侍中。

31650年,加光禄大夫之位,进封燕国公。

32652年,兼太子少师。

33656年,转太子太傅。

34659年,任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

35665年,于志宁薨,赠幽州都督,谥号为定。

问题一:中国姓于的有多少人? 排名: 28姓: 于由来: 是来自河南沁阳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发的第二个儿子被封在于(今河南沁阳市北部西万镇邗台村),称作邗叔,建立邗国。于叔的子孙以于姓为国氏,早期,于氏主要是在其发祥地发展、繁衍,后来因为“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势难居住” ,加上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原因,在战国未年开始向外地发展,其中,迁至东海陆空郯(tan)县(今山东郯城西南)。于氏家谱资料称,于氏主要有18个支脉,现分布于河南,山东,河北,山西、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辽宁、湖北、江苏、安徽、广西等省。其中,居住在河南的于氏,分布在沁阳、济源、通许、尉氏、杞县、西峡、方城等27个县。于姓历史名人有东汉未年的方士于吉。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还有三位宰相:于志宁、于由、于琮。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辰。明代有名臣于谦、文学家于慎行。清代有河道总督于成龙。近现代有书法家于右任,曾任 监察院院长等职,亦擅长诗词;还有画家于非暗,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于省吾,诗人于赓虞,书法家、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中,以人口多少排列 ,于姓居于第28位。

问题二:于姓中国有多少人口 权姓 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在宋代成书的《百家姓》中排名第403位。

权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占全国人口的009%。

姓氏渊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朝武帝武丁后人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颛顼高阳氏之后商汤建立商朝之后,第二十三帝为商武帝武丁。武丁的后人有被封于权邑(今湖北当阳),建立了权国。春秋时期楚国武王攻破权国,权国被迫迁至那邑(今湖北荆门),但不久又为巴国所灭。权国的贵族子孙以国名为姓,乃成权氏。

2、源于芈姓,以邑名为氏。

楚武王灭了权国后,改原权国为县,令原权国公族大夫若敖之孙斗缗为权县尹。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失败后被杀。斗缗的后人以邑名权为姓,亦称权氏。

二、得姓始祖:武丁。

据史籍《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权氏源出于子姓。商朝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荆门),后来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氏有荣耀的王族先祖,并可追溯到远祖黄帝。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上记载,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在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所吞并,楚武王封公族大夫斗缗为权县尹,负责管理原先的权国人民,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结果告败,自己也身死于权地,但斗缗的子孙却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称为权氏。故权氏后人奉武丁为权氏的得姓始祖。

问题三:于姓全国人数有多少 中国人的姓氏简直五花八门,无不为姓。比如, 天体气象(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等);地形地貌(姓山、河、江、海、石、沙 等);动物、植物(姓马、牛、羊、龙、虎、熊等);朝代名称(姓商、周、秦、汉、魏、吴等) 等;军制官衔(姓军、师、帅、尉、司马、司徒等);食物用具(柴、米、火、钟、席、盘等) ,千奇百怪的姓,总都是缘于一定的地域、历史和文化。有了姓氏,便有了人们对姓氏文化的研究。自从宋朝有了第一本《百家姓》,类似姓氏读物就逐渐多起来,后来又有了《新编 百家姓》、《郡望百家姓》、《千家姓》等等

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据《中国姓氏的文化解析》一书作者王泉根教授的统计,宋代初年的《百家姓》一书,共收集了442个单姓,61个复姓,共计为503姓。明代陈士元编的《姓镌》 共收录单姓、复姓3625个。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部门和邮电部门对七大城市汉字姓氏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后,所得姓氏总数为2587个。198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阎福卿等 编写的《中国姓氏汇编》一书收集单姓、复姓共计5730个。而台湾学者王素存写的《中华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汉字姓氏又多达7720个。1996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由袁义达 、杜若甫编著的《中华姓氏大辞典》,共集录我国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则又多达11969个,其中单字姓5327个,双字姓4329个,三字姓1615个,四字姓569个,五 字姓96个,六字姓22个,七字姓7个,八字姓3个,九字姓1个,此外还有异译、异体字姓氏3 136个。据说,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姓氏数量的最新统计,也是最多的统计。

但即使这个数字,恐怕也难说是很准确的,中国的姓氏数量可能比我们要统计到的多得多。就是《中华姓氏大辞典》的作者在他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在民间还有一些未见诸姓氏专著的 姓氏,有的姓,是各种字典里都找不到的字,如SX(B-5HT6”SS山丘SX) (音“亚”),在辽宁省昌图县民间就发现 不止一个家庭是这个姓。还有的姓在字典中有此字,但不作姓氏解释,而且读音也不同,如姓束(音“辣”),陕西省安禄县就有分布。其他罕见的姓氏还有漏、误、箫、庙、蜜、汗、 味、以、露等。此外还有一些在姓氏专著和汉语字典中都未曾见过的复姓,如“辜高”、“ 张简”、“相里”、“相望”等。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国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 过了一次又一次民族大融合,以汉民族人口为最多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融合体。姓氏作为文化的产物,由于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风俗文化的阻隔,一方面有的 姓氏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很多姓氏很难在一些姓氏专著中搜集到和统计到。我们中华民族至今有多少姓,或者说目前有多少姓,只有留待在以后的人口普查中去进一步落实 了。

问题四:历史上姓于的有名的人 于 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 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 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传》

于 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于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 澹禾拼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 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 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 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 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

问题五:中国姓于的有多少人? 一部分人

问题六:姓于叫于和什么的有多人 一些好听的女孩名字范例: 雅静(优雅文静)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璐,谐音露,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智慧且不夸张)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语嫣 (嫣:美好鲜艳 ) 桑榆(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香怡(香气怡人) 灵芸(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华绝世,貌赛貂禅,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双手灵巧)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丽,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正梅(为人正直,能承受各种打击) 美琳(美丽,善良,活泼) 欢馨(快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没什么大意义) 一些好听的男孩名字范例: 辰逸 (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名字,且和“沉毅”“诚意”二词同音) 浩宇 (胸怀犹如宇宙,浩瀚无穷) 瑾瑜 (出自成语---握瑾怀瑜,比喻拥有美好的品德) 皓轩 (意为:光明磊落,气宇轩昂) 擎苍 (顶天立地,男儿本色)(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 擎宇(不喜欢上面的哪个还可以选这个,意思相同)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烨磊 (光明磊落)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英杰(英俊杰出) 致远 (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俊驰(出自成语:俊才星驰) 雨泽 (恩惠像雨一样多) 烨磊 (光明磊落) 伟奇(伟大、神奇) 晟睿(“晟”是光明、兴盛的意思,读shèng;“睿”是智慧的意思) 文博(文采飞扬,博学多才) 天佑(生来就有上天庇佑的孩子) 文昊(昊的字意是:广大无边) 修洁(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洁:整洁) 黎昕 (黎:黎明 昕:明亮的样子 ) 远航(好男儿,就放他去远航吧) 旭尧 (旭:旭日 尧:上古时期的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 圣杰 (圣:崇高 杰:杰出 )

问题七:历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 于公:汉代东海郯(今山东省炎城北)人,曾官廷尉,为县狱吏。执法公允,凡犯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他所洗雪的“东海孝妇”一案,以善于决狱而成名,更是千古美谈。并且为我国民间代代相传的因果报应的道德规范,留下了为善为恶“万应不爽”的典型。 于吉:一作干吉,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人,东汉时方士,据称在曲阳泉水上得神书《太平清领书》(实为自著),多巫觋杂语。后至南方以符水为人疗病,人多事之,遂为吴・孙策所杀,著有《太平清领书》传世。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省泰安南)人,三国时魏国名将,因征战有功,封益寿亭侯,后被水淹七军,为关羽所掳,释放后,羞愧而死。 于栗: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黑槊将军,世间少有的猛将。请看魏书《魏书于栗传》 于烈:北魏忠臣的楷模。深受拓跋宏等四代北魏皇帝的器重。 昕:北朝怀朔、武川镇将。在北魏击破柔然的过程中,立有大功。 于澹禾拼晚期诗人,虽不为时人所重,但却具有显著现实主义创作特色,艺术上虽不够锤炼,但质朴无华,明快直切。《全唐诗》收其诗四十五首。 于谦:字廷益(1398-1457),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大臣,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期间, 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英宗时,宦官王振专权,朝廷腐败。蒙古瓦剌贵族也先率军来犯,明军出兵阻击,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举国上下为之震动。一些朝臣主张南逃避敌,于谦力排众义,誓死保卫京师,并拥成王为帝(景帝)。后瓦剌军破紫荆关直逼京师,他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大败瓦剌军。后官加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被释放后,于景泰八年发动“夺门之变”,夺回帝位。于谦被捕下狱,以“意欲谋逆”罪被叛处死刑,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成化时,于谦被复官并赐祭,葬于西湖三台山麓。有《于忠肃集》。 于准:清代山西省永宁(今属交口)人,清官于成龙的孙子,官至江苏、贵州巡抚。辑有《于清端公政书》等,于成龙的许多事迹都是他给整理的。 于振:清代江苏金坛人。字鹤泉,号秋田。生卒年不详。清雍正元年(1723年)状元。此科为庆祝雍正帝登极大典特设恩科。雍正帝以于振为其登极首科状元,恩赐有加。除依例授职翰林院修撰外,还让他以修撰衔入值南书房。雍正二年,出任河南乡试主考官。雍正三年,赐居澄怀园。雍正五年,出任湖广学政。后因事遭贬,降为行人司司副。 于定国:字曼倩,系于公之子,西汉东海郯县人,汉初丞相,少学法于父,后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被封为西平侯。 于志宁:唐代官吏。字仲谧(558-665),京兆高陵(今属陕西省)人,贞观中为太子右庶子,高宗时拜太子太师,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封燕国公,以华州刺史致仕。 于休烈:唐代洛阳人,开元初举进士,累官至积贤殿学士。性恭俭仁爱,礼贤下士。本性真诚朴实,机警聪明。肃宗即位当了皇帝,于休烈从中都赶到京城被任命为给事中,后来又改任为太常少卿兼知礼仪使。中原遭到战乱破坏,文物书籍损失严重,于休烈将自己收藏的《五代论》献给国家,肃宗皇帝很满意,任命他为工部侍郎。于休烈在朝中任职三十多年,担任过许多重要显赫的官职,但家中却没有什么积蓄。一直保持正直俭朴,温文尔雅,从来也不将喜怒显示在脸上,他礼贤下士,鼓励提拔年轻人。虽然他官位高责任大,但工作勤奋,不知疲倦。他非常爱好读书,手中整天都拿着书本。 于慎行: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隆庆进士。万历初历翰林院修撰,充日讲官。因劾张居正夺情,引疾归。后起官,历侍讲学士、礼部左右侍郎,累迁至礼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起掌詹事府,后二年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寻>>

问题八:全世界有多少人姓于尊慧 你好,斗数之家团队为您服务:

全国同名的问题,I rrremanddddddddd:

度娘:同名 二字,排名置顶的必然是:

同名同姓同名同姓-基于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库而做

你点开这个网站,就是专门解决你所问的问题的网站喽!

这个网站有个好处,就是到底是哪个省有多少个和你输入的同名的都看的清清楚楚呢!

问题九:姓于的历史上的名人有谁 [于氏属地]

东海郡,今山东郯城。

[于氏来历]

于姓来源有三支:①周武王封第三个儿子叔于国(今河南泌阳县西北台镇),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为氏。后因“”、“于”同音通用,就去邑旁为“于”,即于氏。②两晋十六国时,上述一支的于姓后代有部分人随拓跋迁居代州,改姓为勿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又恢复于姓。③唐时,复姓淳于氏为了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而改姓于。

[于氏名望]

于姓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是我国当代第二十八大姓。历史上的于姓人才济济,涌现出不少名人。例如,西汉有丞相于定国,东汉有名将于禁,北周有大臣于谨,唐代有大臣于颀、于休烈、于志宁、于琮,诗人于钦,元朝有兵部侍郎于钦,明朝有兵部尚书于谦,清代有名臣于敏中、于成龙等。其中以于谦最广为人知,他在国家危急关头,能打败敌人,保卫国家,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可惜后来却被误信谗言的明英宗杀害。

问题十:全国姓于的有多少人,来源是哪儿 于(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叔被封在国。据《广韵》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说第三子)于(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阳西北于邰镇),称于叔。后来,于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史称于姓正宗。

2、出自古复姓淳于氏,为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所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等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时的万忸于氏,为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恢复本姓于。据《路史》所载,鲜卑族的万忸于氏原为山东于姓人,后随鲜卑改之,孝文帝汉化改革,又复于姓。这一支于氏虽然是从鲜卑族的万忸于氏所改,一向也被当作外来的姓氏看待,但在实际上,他们仍然是汉族于姓的后代,只是在汉代之时,有一位名为于公的后代,随着拓跋氏离开了中原,并且为了适存于鲜卑族而改姓为万忸于氏,等到后来鲜卑族的拓跋在我国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娘家”,复姓为于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多为这一分支。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得姓始祖

于叔。为周武王姬发之次子(一说第三子),武王灭商后,大举分封诸侯,他把于国分封给于叔,起初于叔为于叔,其名得于封地。后来于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了于,后来干脆去掉邑旁姓于,称为于姓,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后世于姓尊于叔为于姓的得姓始祖。

以上就是关于审慎的含义全部的内容,包括:审慎的含义、历史上姓于的名人有哪些、综合能力测试(三)文言文阅读尹翁归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372664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